有些網上流傳了很久的詩句,很多人都以為是現代某個文藝青年寫的,但事實上它們都極有可能出自古典詩詞。
隨便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曾引起數萬網友續寫的詩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其實是出自唐代大詩人韋應物之手,並非現代人所寫。比如被很多電視劇引用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其實也不是那些編劇寫的,它出自唐代的一位無名氏之手,出土時被發現刻在了一個瓷器上。
以上兩個例子,都證明了一點:在對很多事物、感情的認知上,古人和今天是有相通之處的,所以這些傳了千年的文字,哪怕是如今讀來仍會覺得很「洋氣」。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很洋氣的名句,它被廣泛用在各類畢業典禮上,它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如此文藝風的句子,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是現代人寫的,其實不然。它最早是出自五代時期的宰相詞人馮道。全詩是這樣的:
《天道》(五代.馮道)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這首詩從文學水平上,顯然是無法與唐代的詩壇高手相提並論的。但作為一首哲理詩,寫得是很有特點的,雖然古人認知有限,其中有一些關於天理命運之類的唯心觀點,不符合現在唯物的科學觀,但總體來說它是滿滿的正能量的。
前兩句是說不管是窮寒還是通達,都不用發牢騷。三、四兩句,指的是做人只需要把眼前的事做好,對未來的前路不要有過多的憂慮,這兩句後來也成了很多人的人生座右銘。
五、六兩句,寫得是很有特點的,用冰融化和春草生長來作比,佐證前兩句的觀點,證明「但行好事」,自然會水到渠成。這種觀點,和很多唐代禪詩裡的禪意是一樣的。看似很簡的10個字,其實很有力量。最後兩句落筆,用「天道分明」來總結前6句的內容。
縱觀這首詩,從字句上來看,基本上是精準的;從立意來看,也可圈可點,充滿了禪意。之所以三、四兩句能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它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容、灑脫的文化因子。
都說「文如其人」,從這首詩的意思來看,我們也完全可以想像詩人應當也是一個淡泊的賢者。但頗有意思的是,馮道卻是一個被歐陽修大罵「不知廉恥」,被司馬光批「奸臣之尤」的「小人」,這是為何?
根源就在於,馮道一生換過太多主子。他生於公元882年,出身於耕讀之家,號長樂老,早年就成名了。但他一生都在擇良木而棲,早年效力於燕王,後來又先後跟著唐莊宗、後漢高祖、後周太祖等人,他一生共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十代君王。在名面上,朝裡人稱他為「十朝元老」,但在私下大家都認為這樣的人,肯定是個貪慕榮華的小人,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忠君」的品德。
以我們現代的觀點一看,歐陽修等人憑此就指責他,顯然是有局限性的。因為馮道雖然屢次易主,但卻幹過不少對平民百姓有益的好事。除此以外,馮道的貢獻還在於,他曾主持印刷了《九經》,這是我們古代首次大規模印套書。對我們印刷史,是有深遠影響的。能幹、有才、體恤百姓,這是每一朝君王,都重用他的最根本原因。
頗為遺憾的是,因為古代文人受忠君思想影響比較重,所以馮道的很多作品,在後來都遺失了。甚至明明「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是火了千年的名句,但它的作者馮道卻很少被人提起。《增廣賢文、《名賢集》,其實都收錄了這兩句詩,而且還作了改寫,卻並不點出馮道之名。筆者認為,這是一件令人頗為遺憾的事。
其實像這種詩紅人不紅的例子還有很多。一般來說,這類詩人要麼就是在「忠」這個字上不被人理解,要麼就是因為平日裡行為太過不羈。大家還知道哪些例子呢?歡迎討論。
作者/來源:美詩美文的世界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