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啥意思?常出門的不妨看看

2020-12-11 文太師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去哪裡都比較方便,因為交通便捷,四處都會通車,哪怕是比較偏遠的地區,也可以自己開車過去,尤其是現在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門,飛機、高鐵等的速度都很快,兩個相距不遠的城市,有時候坐車只需要十幾分鐘就到了,出行可謂是十分方便。

但是在古代就不是如此了,別說古代了,就是近代戰亂時期,那時候社會落後,很多交通工具都無法建造,當人們想要出遠門時,就只能靠騎馬或者自己腿走,路程短也就算了,如果要走的路程很長,目的地很遠的話,就會非常不方便,人的體力是有限的,有辦法的話肯定誰都不願意走太遠。

現在的我們出遠門時,路上四處都可以找到吃飯休息的地方,但是古代時,出行的路邊幾乎都是荒山野嶺,不可能到處都有人家的存在,他們在路途中唯一能停下來歇歇腳吃點東西的地方也就是驛站了,但是這都是有錢人才能去的地方,有的時候甚至有權有勢的人才能進去。

這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就很不友好,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就和出行有關係,"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話就講了出行的講究,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第一個人說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現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一共有兩種,這兩個意思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的。

第一種意思是從要出門的人角度來看的,意思就是當出遠門已經有了十裡路的時候,就一定要問問哪裡有吃飯的地方,當走了二十裡路的時候,就要看看哪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這種意思概括說就是未雨綢繆。

因為在那種落後的時代,馬車牛車這些並不是一般人家能坐的起的,很多清貧的人都會選擇自己走路去目的地,在看電視劇時就經常能看到很多寒窗苦讀的書生走很遠的路進京趕考,他們都要準備好盤纏,還要背著一個包袱。

走了十裡路的時候,一般人肯定就已經餓了,所以這時候就要找一找哪裡有可以吃飯的地方,不僅是為了當下充飢,也是為後面繼續趕路補充體力,如果這時候覺得還可以再撐一會兒而不吃,那麼後面也不一定就能再找到吃飯的地方了。

在走二十裡路時,肯定就會精疲力盡,因為那時候根本就沒有代步工具,光靠腿走這麼遠的路程,肯定是已經走了很久的路,而且古代的路也不平整,走起來就更累了,這種時候肯定要找個地方好好休息,否則接下來的路也沒有力氣走了,也會更容易發生危險。

第二種就是從接待遠道而來客人的人角度說的,意思就是當客人跋山涉水到自己家裡時,如果他走了十裡路,就不要再問他餓不餓,要是已經走了二十裡路以上,就別問他要不要休息要不要住宿了。

因為當一個人走了這麼久的路程時,必然是飢腸轆轆,肯定要提前為來訪者準備好飯菜來迎接他,這樣也能體現自己作為東道主的誠意,要是走了二十裡路以上,肯定是風塵僕僕過來的,已經心力交瘁了,直接準備好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要是真的還問一句,很有可能會讓來訪者難堪。

當然在現在社會,很少有自己步行走這麼遠的路的情況了,而且現在有智慧型手機,通訊起來很便捷,要是餓了或者要住宿的話在網上也可以直接預訂,不過古人肯定沒有這麼方便,因此就出現了這個俗語。

相關焦點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俗語是老一輩人一輩子的生活經驗所積累得來的,有的仔細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啟迪的。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常出門的朋友們值得一看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常出門的朋友們值得一看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現代社會,交通發達。尤其是國家的高鐵技術,幾百幾千裡的路程華商幾小時就可以到達了,而這麼遠的路程放在古代,那真是恐怕起碼得耗費半到一個月的時間。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好,交通便利,即便是我們自駕要去很遠的地方,也可以在路途中找到各式各樣的酒店旅館住上一晚第二天接著趕路。但是在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了,水和乾糧都得自己帶著,要不然路途之中根本不會時時遇到客棧什麼的。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啥意思?出遠門的不妨一看
    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是一句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表面意思說的是出門在外,走十裡路的時候就要打聽哪裡有飯館;而走了二十裡路,則需要問詢住宿的客棧。這對於經常出遠門的人來說,既然經驗之談也是出門須知。但如果深挖這句俗語的內涵,其實還可以反映出路途艱險。由於古代社會交通特別不發達,再加上你根本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
  • 民間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究竟啥意思?
    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是一句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表面意思說的是出門在外,走十裡路的時候就要打聽哪裡有飯館;而走了二十裡路,則需要問詢住宿的客棧。這對於經常出遠門的人來說,既然經驗之談也是出門須知。但如果深挖這句俗語的內涵,其實還可以反映出路途艱險。由於古代社會交通特別不發達,再加上你根本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
  •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有句名言說「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的國民只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懂禮儀知廉恥,才能有知識有希望。在舊社會想要讀書認字不那麼容易,不過現在在國家的倡導和幫扶下,父母們普遍重視教育,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都不能苦了孩子學習,有句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家長們不妨看一看。上學這事在現代社會並不難,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讀書,否則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和好些幫扶政策肯定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念上書。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
    有些俗語開始覺得它很有趣,當你細細品味它的時候,又會發現短短一句俗語包含了很多內容。「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著深刻的哲學蘊意。01、俗語的來源這句俗語出自唐代詩人馮道,創作的詩歌《天道》,原文:「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好事」即為善事。
  • 俗語「惜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什麼意思?父母們不妨看一看
    這句俗語便說的是要想孩子將來有一番作為,家中的父母長輩就要為他們做好榜樣。還有這句「借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這句俗語更是給父母、老師指出了孩子教育不能犯的錯誤方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千萬不要過於愛惜錢。
  •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農村小毛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一些俗語,而一段話有了俗語的點綴後,瞬間富有了生機,比如說對方一直問某人一個問題,對方不耐煩時就會說,「你啥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嗎?」「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俗語的一類,這類俗語頗有趣味。而有些俗語則警示著一些道理,比如在農村常聽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裡的活漢妻指的是二婚女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娶離過婚的女子,很容易引起非議或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說到我國的古代文化,想必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唐詩宋詞吧,筆者今天跟大家講的也是一種文化形式,只是它現在沒有過去那樣流行,人們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它就是農村俗語,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不少吧,可以說每一句俗語都是極其有價值的,別看它只有短短一句話,內涵十分豐富。或許你第一次聽到某句俗語的時候覺得它很有趣,當你之後再品味這句俗語的時候,又會發現短短一句俗語包含了很多內容。
  • 農村俗語:「風流女子莫教貧,瀟灑男子莫讓富」是啥意思?
    農村老人都喜歡在農閒的時候聚在一起聊天,在聊天的過程當中,有些老人便會時不時地冒出一兩句俗語用來教育他人。
  • 農村老話常說「人窮少喝酒、人富莫沾賭」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老話常說「人窮少喝酒、人富莫沾賭」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在我們國家不管是現代還是以前古代,在農村的民間就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和老話。而在這些無數的俗語老話當中,有著很多的俗話和老話描述著我產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
  • 農村老人常說:「寧嫁起家頭,莫嫁富家尾」,啥意思?
    只說真話的農民公眾號農村老人常說:「寧嫁起家頭,莫嫁富家尾」,啥意思?古時候的農民,沒有機會接觸書本上的知識,但是他們仍然有很高的智慧,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許多提供給年輕一輩學習的俗語。由生活經驗得來的知識,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華麗,當然也不會那麼深奧,用簡單的文字,構成精湛的短句,然後就被一代又一代的傳承。面對著眾多有道理的俗語,人們的好奇心也就因此產生,每當看到一句自己尚未見過的俗語,就會開始研究其所蘊含的意思,直至到弄懂整句話的意思為止。
  • 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在農村,人們常說人窮志不短,作為農民來講,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都必須要有志氣,農村人也確實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與奮鬥,好多家庭都實現了,奔小康生活過上了好日子,相反對於那些又窮又沒有自己的人來講,日子反而會越過越窮,有好多甚至已經成為了農村的貧困戶,這種家庭畢竟是少數,農村的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水平確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自古至今,像這種俗語非常多,好多都是用來激勵後人的
  • 俗語「寧讓門前有橫路,莫讓豎路對著宅」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導語:俗語「寧讓門前有橫路,莫讓豎路對著宅」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想知道的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農村裡的俗語可以說是代表著「一方水土」以及「一方文化」的標誌性話語了,很多人由於現在的生活節奏和氛圍的影響下開始對這些傳統的、守舊的東西不以為然,甚至是不太相信。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出自何處?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
    現在有一句特別流行的口頭語:「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其實這句口頭語的出處,是一句大家並不熟悉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大概意思是平時只管多做好事,千萬不要問或別計較有任何回報。「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是一種非常偉大的博愛,因為這種不求回報的愛,又有幾人可以做到呢!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第一、俗語出處及意義這句俗語出自唐代詩人馮道,創作的詩歌《天道》詩云:「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 農村俗語:「橫梁莫壓身,冷風別吹根」是啥意思?
    自己的臥室裡還真的有兩根橫梁,如果床張不能擺放在橫梁下那可怎麼辦啊?劉哥想到這裡便問孫大爺:「床張為什麼不能夠擺放在橫梁下呢?有什麼說處嗎?」孫大爺說:難道你就沒有聽說過「橫梁莫壓身,冷風別吹根」這句俗語嗎?這句俗語裡不就已經告訴我們結論了嗎?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那時候人們會把日常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人生大道理,通過簡單的幾個字俗語,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有很多的的農村俗語,到現在也一直在流傳著。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家,基本可以隨口就能說出一句俗語來。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裡所包含的道理,一樣適用於現代社會。但隨意社會科學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說不上幾句俗語來。今天就跟大家聊幾句現在在農村還相當流傳的俗語。
  • 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沒事的時候喜歡在農村裡走動一下,玩玩手機,聽聽農村老人間的談話,你還別說,農村老人說的一些話很有道理,意味深長,我在那裡刷新聞,突然看到一個小夥為女朋友做「人肉板凳」的現象,老人思索了一下,然後就說出來了,原話是「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我倒覺得這句話很在理。
  • 農村俗語:「屋後莫有『鵝鴨爪』,房前莫有曲路繞」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屋後莫有『鵝鴨爪』,房前莫有曲路繞」。雖然我對這句俗語思忖了良久,但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 古語說「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啥意思?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明代《增廣賢文》寫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今天又成為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知、要,添了幾分主動,加了幾分情願,重了些味道,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如此,咱們便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到底有何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