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去哪裡都比較方便,因為交通便捷,四處都會通車,哪怕是比較偏遠的地區,也可以自己開車過去,尤其是現在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門,飛機、高鐵等的速度都很快,兩個相距不遠的城市,有時候坐車只需要十幾分鐘就到了,出行可謂是十分方便。
但是在古代就不是如此了,別說古代了,就是近代戰亂時期,那時候社會落後,很多交通工具都無法建造,當人們想要出遠門時,就只能靠騎馬或者自己腿走,路程短也就算了,如果要走的路程很長,目的地很遠的話,就會非常不方便,人的體力是有限的,有辦法的話肯定誰都不願意走太遠。
現在的我們出遠門時,路上四處都可以找到吃飯休息的地方,但是古代時,出行的路邊幾乎都是荒山野嶺,不可能到處都有人家的存在,他們在路途中唯一能停下來歇歇腳吃點東西的地方也就是驛站了,但是這都是有錢人才能去的地方,有的時候甚至有權有勢的人才能進去。
這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就很不友好,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就和出行有關係,"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話就講了出行的講究,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第一個人說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現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一共有兩種,這兩個意思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的。
第一種意思是從要出門的人角度來看的,意思就是當出遠門已經有了十裡路的時候,就一定要問問哪裡有吃飯的地方,當走了二十裡路的時候,就要看看哪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這種意思概括說就是未雨綢繆。
因為在那種落後的時代,馬車牛車這些並不是一般人家能坐的起的,很多清貧的人都會選擇自己走路去目的地,在看電視劇時就經常能看到很多寒窗苦讀的書生走很遠的路進京趕考,他們都要準備好盤纏,還要背著一個包袱。
走了十裡路的時候,一般人肯定就已經餓了,所以這時候就要找一找哪裡有可以吃飯的地方,不僅是為了當下充飢,也是為後面繼續趕路補充體力,如果這時候覺得還可以再撐一會兒而不吃,那麼後面也不一定就能再找到吃飯的地方了。
在走二十裡路時,肯定就會精疲力盡,因為那時候根本就沒有代步工具,光靠腿走這麼遠的路程,肯定是已經走了很久的路,而且古代的路也不平整,走起來就更累了,這種時候肯定要找個地方好好休息,否則接下來的路也沒有力氣走了,也會更容易發生危險。
第二種就是從接待遠道而來客人的人角度說的,意思就是當客人跋山涉水到自己家裡時,如果他走了十裡路,就不要再問他餓不餓,要是已經走了二十裡路以上,就別問他要不要休息要不要住宿了。
因為當一個人走了這麼久的路程時,必然是飢腸轆轆,肯定要提前為來訪者準備好飯菜來迎接他,這樣也能體現自己作為東道主的誠意,要是走了二十裡路以上,肯定是風塵僕僕過來的,已經心力交瘁了,直接準備好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要是真的還問一句,很有可能會讓來訪者難堪。
當然在現在社會,很少有自己步行走這麼遠的路的情況了,而且現在有智慧型手機,通訊起來很便捷,要是餓了或者要住宿的話在網上也可以直接預訂,不過古人肯定沒有這麼方便,因此就出現了這個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