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翻車,數學天才陶哲軒與物理學家合力證明了一個已存在的公式

2020-12-13 騰訊網

最近,數學天才陶哲軒可以說鬧了一次不小的烏龍!

2019年8月,三位物理學家 Peter B.Denton、Stephen J. Parke 和張西寧在研究中微子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數學等式。如果這個公式是正確的話,則會在線性代數中一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對象之間建立意想不到的聯繫。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找到這種基礎數學的新發現,但是他們在任何書籍或者論文中都找不到相關的公式。

這幾位物理學家發現的新公式是關於求解特徵向量的。沒錯,就是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基礎數學求解公式。

按照傳統解法:計算特徵多項式求解特徵值求解齊次線性方程組,得出特徵向量。

點擊播放 GIF 0.4M

而這三位物理學家在研究中微子振蕩時發現,中微子的電子、μ子,τ子三種類型相當於空間中三個向量之間的變換。那麼特徵向量和特徵值之間的幾何本質也有可能存在普遍的規律。於是發現了另一種奇妙解法:

知道特徵值,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式,特徵向量便可迎刃而解。

因為這個公式看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於是,他們想到向陶哲軒求助。陶哲軒是全球知名的數學家,也是少年天才,2歲後的陶哲軒就能用父親的輕便打字機, 對照著兒童書籍,用一個手指艱難地敲打出了一整頁。

7歲的他他開始自學微積分,還參加了美國版高考數學才能的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滿分800分),12歲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斬獲金獎,記錄至今無人打破,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在陶哲軒的研究生涯裡,他被數學界公認為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算術數論等接近10個重要數學研究領域裡的大師級年輕高手,這些方向都是數學發展中極熱的生長點。

在僅僅兩個小時之後,陶哲軒就回復了他們,他看到公式之後發現,這個正確的公式竟然沒有出現在教科書裡,他覺得「不可思議」,新公式的非凡之處是,在任何情況下,你不需要知道矩陣中的任何元素,就可以計算出你想要的任何東西。

在陶哲軒的回信中,他還附上了這一新公式的三種證明方法,並在之後和Peter Denton、Stephen Parke、張西寧三位物理學家一起發表了論文。

當這項成果發表之後,立馬引來了許多的讚嘆,耶魯大學數學家Van Vu用「驚人」和「有趣」兩個詞來形容這一發現。一位Hacker News網友甚至認為,這一公式的理論價值在克萊姆法則之上。

而許多的媒體報導更是翔實表達了這個公式的意義,比如著名的科學網站Quanta Magazine 稱之為「中微子帶來的基礎數學中的意外發現」。:

物理學家們的這一最新成果,將使人們可以僅使用特徵值信息,計算出特徵向量。

而在現在的教科書裡,已知特徵向量求特徵值比較容易,但是求矩陣的特徵值又比求特徵向量方便。

也就是說,這一成果揭示了基礎數學新的事實。更為重要的是,在現實世界中,無論是在數學、物理學還是工程學中,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涉及到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計算。

比如計算中微子振蕩概率。比如在機器學習領域,數據降維,人臉識別,都涉及矩陣特徵值/特徵向量理論的實際應用。

這個公式其實並沒有錯,那麼為什麼會鬧了一次不小的烏龍呢?

因為沒有多久,精神病學博士後研究員 Manjari Narayan 在社交媒體上指出這個公式此前已經被發現。

陸續有一些專業人士也發現了類似的公式,有網友翻出了 1968 年發表在《線性代數及其應用》上的文章,其中也介紹了這個公式。

在發現問題之後,Quanta Magazine 於 11 月 14 日在文章結尾進行了修改並添加了說明,這一公式並不是首創。在 Quanta Magazine 修改版的文章中提到:

墨爾本大學的數學研究生張繼元和他的導師 Peter Forrester 教授指出,在陶哲軒和物理學家的論文之前,即今年 5 月,他們曾合著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了一個類似的公式。這個公式與陶哲軒和物理學家的公式「完全相同」。

Forrester 解釋說,這個公式第一次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Yuliy Baryshnikov 教授 2001 年的一篇論文中,Forrester 說,這些數學家並沒有把恆等式中的對象描述成特徵向量,而是作為計算在他們的問題中出現的某些小矩陣的特徵值的術語。

在發現烏龍之後,陶哲軒後來也稱這些公式「幾乎一模一樣」,就像鴨兔錯覺一樣:

一個數學恆等式可以用很多不同的等式來表示,就會出現很多等價版本。有些人只找到了兔子,有些人只找到了鴨子!

但其實這三位物理學家也並沒有抄襲,這個可以說是原創,但不是首創。畢竟他們也沒參考其他人的結果,是自己發現的,只是別人已經發現過了他們不知道而已。但是作為科學家,沒有事先查找參考文獻就去發布,的確是一個疏漏。

相關焦點

  • 學術「大烏龍」:數學天才陶哲軒與三位物理學家,共同驗證了一個...
    前幾日,有外媒報導稱三位物理學家發現一個「新」公式,去請教陶哲軒並得到了認可,文章稱這一公式有重大意義。之後,這個「新」公式引發了一場學術「大烏龍」。圖 | 從左至右分別是:張西寧、Peter B.Denton、Stephen J.
  • 51年被發現9次,陶哲軒證明的公式成了重複造輪子?並沒這麼簡單
    就在近期,天才數學家陶哲軒也經歷了類似事件。今年8月,3位物理學家與陶哲軒共同在Arxiv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從一個矩陣和子矩陣的特徵值求出特徵向量。所以由此可見,一個數學規律能夠橫跨50年,不停地被科學家們當做新的發現寫成論文,如今終於被全世界知曉,過程中的曲折離奇,確實也值得單獨討論。在這之中,每一次獨立發現——也包括三位物理學家與陶哲軒發表的成果,既是科學家不斷追求認知世界的結果,但也有學術交流時空地域局限帶來的「重複造輪子」的無奈。
  • 3個搞物理的顛覆了數學常識,數學天才陶哲軒:我開始壓根不相信...
    八月的一個清晨,數學天才、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點開了一封來自三位陌生物理學家的郵件。但令三位物理學家驚訝的是,僅僅2個小時之後,他們就收到了陶哲軒的回覆。而更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周半後,他們還一起發表了論文,闡述了這個公式的證明過程。
  • 3個搞物理的顛覆了數學常識,數學天才陶哲軒:我開始壓根不相信
    十三 魚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八月的一個清晨,數學天才、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點開了一封來自三位陌生物理學家的郵件。
  • 三位物理學家與陶哲軒證明的驚天定理,原來早在教科書裡?
    ,近日他與三位物理學家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了特徵值與特徵向量之間的全新關係,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其實簡單的理解特徵值與特徵向量就要從線性變換說起,因為大部分的線性變換都會改變向量的方向,如下圖所示:不過也存在只改變長度不改變方向的線性變換,如下圖所示:那麼從定義上來講,如果存在數m和非零n維列向量 x,使得 Ax=mx 成立,則稱 m 是A的一個特徵值(characteristic value)或本徵值(eigenvalue
  • 與陶哲軒「共舞」的一個周末 | 數學家發現紀實
    早晨5點,我已在起點機場候機,便習慣性地打開了微信,朋友圈裡有人轉發的一篇名為《3個搞物理的顛覆了數學常識,數學天才陶哲軒:我開始壓根不相信》的文章跳進了我的眼框。文章講的是今年夏季發生的一件事。一個小小的數學浪花,由於衝浪者的鼎鼎大名,通過快速的網絡傳播,匯成了一股股滔滔巨浪。這就是現代通訊技術的力量。下午做完了學術報告,與對我演講論題頗感興趣的系主任交流片刻後,我待在師兄的辦公室等待另有活動的他,於是在手機上開始閱讀陶哲軒他們的文章,很快就讀懂了漂亮而精煉的證明。
  • 陶哲軒:天才與數學
    為了探討這個話題,我們又開闢了一個新的專欄,「天才」,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對於「天才」問題的理解。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請到了陶哲軒來談談他對「數學天才」的看法,也為年輕人提出一些寶貴的建議。陶哲軒是Yilong的博士導師,也是我們的好朋友,一直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 24歲時當上終身教授 華裔數學天才陶哲軒(圖)
    剛於上月滿31歲的陶哲軒,不僅是本次菲爾茨獎得主中最年輕的一位,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菲爾茨獎的澳大利亞人。  國際數學家大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數學科學學術會議,被譽為國際數學界的「奧林匹克」。大會頒發的菲爾茨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雖然是本次最年輕的獲獎者,但陶哲軒已發表了超過80篇論文。  鑑於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獲得了本屆菲爾茨獎。
  • 數學大師林--陶哲軒
    第二位大師來啦~ 他就是華裔數學家--陶哲軒~1975年出生的他,今年才45歲!本期數學大師林就帶大家看看這個年紀輕輕就徵服了數學界的大師!上一期說他是平平無奇的獎項小天才,我們首先來看看他都獲得了什麼獎~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陶哲軒不僅為院士,他還不止是一個院士。
  • 提攜數學天才陶哲軒的伯樂是誰?
    同樣的興奮也傳到包括筆者在內的普通數學愛好者的圈子。在陶哲軒將證明提交到論文預印網站www.arXiv.com 後的短短幾個小時後,筆者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和知乎的時間線都被「陶哲軒攻克埃爾德什猜想」這條消息刷屏。
  • 「宇宙中最耀眼的腦袋」——天才數學家陶哲軒--中國數字科技館
    實際上,他能夠從調和分析領域出發,涉足其他的數學領域,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找到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合作者。陶哲軒將數學看作一個統一的科目,當他將某個領域形成的想法應用到另一個領域時,總是很開心。數學品質是一個高維的概念,在「好的數學」名下,陶哲軒列出:題解、技巧、理論、洞察、發現、應用、展示、教學、遠見、公關、元數學等名詞;嚴密、優美、創造性、有用、強有力、深刻、直觀、明確等形容詞。基於技術上的、特定時期的、文化上的考慮,任何一個特定的數學領域或學派都傾向於吸引具有相似思維、喜愛相似方法的數學家。它同時也反映了數學能力的多樣性:不同的數學家往往擅長不同的風格,因而適應不同類型的數學挑戰。
  • 陶哲軒:被數學照亮的精靈
    要知道,這是一個月內他獲得的第二個大獎。由於對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諧波分析和堆壘數論等方面學術研究的貢獻,29天前,在西班牙馬德裡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剛剛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手中接過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獎章。至今,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只有他與丘成桐二人。 這位獲獎的年輕數學家就是陶哲軒,那年,他31歲。
  • 天才陶哲軒的「平凡」人生
    但是,陶解釋到,如果可以從數學上證明在原則上沒有什麼可以阻止這個奇妙裝置運轉,那麼這便意味著水實際上會爆炸。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解決納維葉-斯託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與光滑性的問題。N-S方程在一個世紀前被提出後,就成為數學上最重要最複雜的方程之一。
  • 華人數學家再取得素數研究突破 陶哲軒等人證明愛多士關於素數間隔...
    素數可以說是數論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個大於2的正整數,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不是任何數的倍數。就在去年,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據新浪科技24日報導,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內的研究小組目前正取得素數間隔問題的研究突破,這將最終影響加密算法的研究,對信息安全領域有巨大貢獻。
  • 陶哲軒自述考砸經歷:智商高達230的數學天才,卻因沒複習險些掛科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蛋醬、小舟很難相信,智商高達 230 的陶哲軒(Terence Tao),也會在一場考試中險些掛科。從這篇自述文章中,我們可以近距離感受到,數學天才的榮耀背後,是多少個不懈探索的日日夜夜。
  • 陶哲軒自述考砸經歷:智商高達230的數學天才,卻因沒複習險些掛科
    從這篇自述文章中,我們可以近距離感受到,數學天才的榮耀背後,是多少個不懈探索的日日夜夜。他 12 歲奪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 歲博士畢業,24 歲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在 31 歲那年,陶哲軒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天才獎」和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
  • 劉國瑞、陶哲軒、蘇媽、胡玲等九位...
    這是一個遲來四十二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份殊榮,因為得獎時間相隔愈久,也就愈突顯他的成就。迄今為止,正全面改造人類的個人電腦、行動電話等3C產品,皆源於他的發明。 說回陶哲軒,陶哲軒在幼年時期便展現出數學天分。
  •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之父:這個天才沒被拔苗助長
    演講結束後,幾名學生走到講臺前,請求陶哲軒籤名。同事們逗笑說,陶哲軒相當於一名搖滾巨星,還稱他是「數學界的莫扎特。」     2 辦公室裡貼著日本漫畫     陶哲軒一直因其聰穎的天資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好奇。2歲時,他已經學會閱讀,9歲就上大學數學課程,20歲時獲得博士學位。現年31歲的他已經從一名天才少年成長為世界頂尖的數學家之一。
  • 陶哲軒: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數學界的莫扎特,他說: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成功,熱愛比聰明更重要
    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他還未滿13歲時已贏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這期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將陶象國夫婦和陶哲軒邀請到美國,遊歷了三個星期。夫婦倆曾請教費弗曼和其他數學家,陶哲軒是否真的是天才。「還好我們做了肯定答覆,否則今天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傻瓜。」費弗曼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