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悶鍋「新地方主義」理論興起:各地增長路徑不同,如何解釋

2021-02-08 市政廳

小秘書:

「論文大悶鍋」是市政廳新開的專欄。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陳碩博士及團隊掌勺,主要從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以及自然科學等視角,為我們帶來國外學術期刊上城市研究的最新成果。

主廚也有點兒擔心,會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讀了全文,所見不過是用複雜理論證明了平日觀感?小秘書認為,這對關心現實問題、愛思考的人而言,這倒不是問題。悶鍋也會儘量有趣些,歡迎您提意見。

World Politics 最新發表了哈佛商學院Meg Rithmire教授的China's 『New Regionalism』: Sub-national Analysis in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一文。該文旨在對當前中國研究的政治經濟學領域中興起的「新地方主義」(New Regionalism)進行綜述。

所謂「新地方主義」思潮,指的是隨著理論視野的拓展及研究方法的進步,學者針對當代中國的研究關注點,逐漸從國家層面深入到地區層面。與以往理論把政府視作同質化相比,該思潮認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地方政府各自面臨的激勵程度不相同,他們往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及面臨的約束條件靈活做出各項決策。相應的,地方經濟發展不光受到國家宏觀經濟狀況的影響,也被各地區的差異所塑造。

本文主要基於代表該領域最新成果的六本著作對上述理論進行系統梳理。這些著作分別從政治經濟制度及中央地方關係等視角出發,關注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探索背後的成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異於歐美國家的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成就。學術界出現大量圍繞中國奇蹟為研究對象的成果,試圖解釋其背後的運行邏輯並討論「漸進性」改革方式的優劣。

一些研究者採用自上而下的視角:強調地方政府地區實驗的作用,認為經濟起飛的動力是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方面擁有較高的自由度;另一些研究與之相反,採用自下而上的視角,更加關注中央政府在政治層面的宏觀決定及對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這些學者認為,中央政府在改革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類似司機的角色。雖然上述觀點均源於傳統政治經濟學研究,但其分析框架還是有明顯區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新地方主義不再強調分權在改革開放後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是更加關注地方政府在進行決策過程中面臨的制度環境及不確定性。基於此,該流派認為,中國的中央地方關係與財政聯邦制度下的央地關係並不相似。

一方面,在中國政治體制下,中央政府對某些具體事務的指示有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對民營企業的定性,中央政府既沒有說是國有(集體)也沒有完全歸為私有。這種寬泛的定義,讓地方政府對其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並進一步導致對私有企業的態度呈現出顯著的地區差異;另一方面,中國的地方政府所處的制度環境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在行動前並不能完全了解其行為是否獲得上級青睞。在這種環境下,地方政府會採取靈活手段應對突發性事件,而上級政府的事後選擇也使得自己處於主動地位。本文作者認為這種不確定性並不是當下改革的產物,而是解放前中國共產傳統遊擊戰策略的延續。

其次,「新地方主義」流派更加強調地方政府之間的差異。針對中國地方政府的傳統研究,一般強調地方政府行為的同質性:面對來自上級政府相同考核下的行為。與此相比,「新地方主義」流派認為,地方政府所轄區域具有和其他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傳統,這些傳統對其政策及行為選擇均有顯著的塑造作用,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因此,並不能簡單地用上級考核下的效用最大化來考察。

相比傳統研究,雖然「新地方主義」流派的相關著作在上述兩個方面較為一致,但其流派內部在具體的觀察角度及對決定因素的側重方面仍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制度、觀念和文化以及社會歷史等分支方面。

制度理論分支,該分支主要借鑑路徑依賴觀點認為,我國地方政府在制度方面上的差異,對我們理解其投資和幹預行為具有重要意義。地方政府之前實施的制度及政策會通過反饋以及互補機制持續發揮作用至今。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各地區農村經濟的組織形態及發展策略基本相似,但改革開放之後卻呈現顯著的地區差異。該分支將這種變化歸因為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制度約束和地方資源約束兩個因素。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地區在計劃經濟時代有較多國有企業,那麼在改革開放以後也會出現國有企業主導的局面。而另一些地區則相反,由於改革開放前並無具備優勢的國有企業,私有經濟在1978年之後得到迅猛發展並成為當地經濟支柱。上述產權差異進一步導致地方政府獲取資源的方式呈現差異。對前一種地區,地方政府有激勵和公有制企業發展關係,利用利稅獲取財政資源。而對於後者,則主要依賴稅收。

地區觀念及文化分支,認同該分支的學者認為,導致地方推行不同政策的原因在於觀念和文化,即塑造領導人政策選擇行為的,不僅有當地的物質條件,也有觀念和文化。這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當地政府的理念,比如當政府對行業進行扶持時,他們常常受到計劃經濟時期執政理念的影響;其次是當地領導人的觀念。比如雲南與貴州兩個毗鄰的省份。雖然二省在地理位置、民族構成等方面都較為相似,但二省發展策略卻截然不同:雲南省在實現經濟增長上成效顯著,貴州省則把很大精力放在降低貧困上。該分支的學者將上述差異歸因於兩地領導人不同的個人經歷及發展理念。相較雲南,貴州領導人大多擁有在貧困縣的工作經歷,這使得這些地區官員更加注重解決農村貧困問題。

社會和政治歷史分支則強調 「國家-社會」關係的持久影響力,認為我國地方政府在改革開放之後呈現出的地區差異,可能是由解放前及建國初期國家宏觀經濟布局所塑造。比如,東北地區的工業化最早並由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相應地,該地區工人階級意識最強:積極參與到企業建設和政治運動中;長江上遊地區及華北地區的工業化時間較晚,與東北地區相比,這些地區企業規模較小,工人的參與程度也較低;上海和天津等東部沿海地區,在解放前則由民族企業和外資企業佔據優勢,這些企業中的工人民族主義傾嚮往往較為突出,與僱主抗爭的積極性自然也最強。上述差異導致了這些地區在改革開放時代工人下崗再就業模式及地方政府應對的措施均呈現顯著不同。

總之,就何種要素塑造了改革時代中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新地方主義」流派內部有其不同側重,但該領域的學者都認為,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發源於計劃經濟時代。

本文作者最後認為,該流派對學界理解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地方政府提供了有益的視角,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該領域的研究者都缺乏系統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其次,成果中關於概念的界定較為模糊,這使得已有理論的一般化面臨挑戰。對此,該文作者認為,該流派的學者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應當採納系統的分析方法及工具,同時借鑑舊地方主義的已有概念。最後也最重要的是,該流派的研究者不能只局限於地區差異,其研究視角應當兼顧中央政府的作用。

附錄:六本著作:

(1)Dan Breznitz and Michael Murphree. 2011. Run of the Red Queen: Government, Innovation,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78 pp.

(2)John Donaldson. 2011. Small Works: Pover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er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21 pp.

(3)William Hurst. 2009. The Chinese Worker after Sociali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 pp.

(4)Adam Segal. 2003. Digital Dragon: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i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84 pp.

(5)Eric Thun. 2006. Changing Lanes in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Auto Sector Development.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6 pp.

(6)Susan Whiting. 2001. Power and Wealth in Rural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8 pp.

註:微信公眾帳號論文大悶鍋(ID:

PaperExpress)主要介紹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學術期刊的最新內容。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它為學界普遍認同的四個特點為:去管制化、私有化、政府從公共領域的撤離以及全球軍事力量的興起,對全球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今天的學術語境中,新自由主義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變量,大有代替現代性、全球化而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析與批判視角和工具的趨勢。
  • 學習理論之發展—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之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其代表人物為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他們既不像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只求解釋簡單的反應,如巴浦洛夫試驗中,狗只要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
  • 論文大悶鍋 | 會議綜述:紐約大學第三屆定量中國研討會
    在實證檢驗中,作者利用地方省發起的反腐巡視小組的巡查時間變化,發現反腐減少了土地拍賣交易和地方財政收入,並阻礙了地方政府環境管制。該研究更新了傳統對低腐敗與有效官僚系統的相關性的認識。傳教活動如何影響民族主義崛起?
  • 概念辨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人類的文明發展離不開教與學,那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又有哪些規律?學習是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的?近百年來,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圍繞著這些問題,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了各種研究,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也由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理論。今天我們就先來看看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 皮亞傑、布魯納、奧蘇貝爾、託爾曼和加涅。
  • 詹姆斯馬奧尼: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我的博士論文是關於五個中美洲國家的路徑依賴式發展以及在19世紀的關鍵時點(critical junctures),而用關鍵時點作為博士論文理論框架的想法直接來自科利爾夫婦。我在伯克利讀書時,他們剛出版了以關鍵時點為理論框架的《塑造政治舞臺》。我的博士論文在很多方面試圖將他們的關鍵時點理論擴展和完善為一個全面的路徑依賴式發展理論。另外,我在伯克利時,彼得·埃文斯剛完成他的傑作《內嵌的自主性》。
  • 張旭|大陸新儒家與新康有為主義的興起
    澄清這新一代「大陸新儒家」群體所關注的基本問題和他們所堅守的基本原則以及他們自己是如何在與大陸左派和自由派以及港臺新儒家的論戰中自我定位的,不僅有助於理解他們在思想論戰中表現出來的立場和風格,而且也有助於了解大陸新儒家興起的知識場域和思想氛圍。
  • 歐小軍:新發展主義視域下地方高校科技發展的理性回歸
    但由於長期受到發展主義科技發展觀的影響,加上科研標誌性成果不多等諸多原因,地方高校對科技人才的評價更多還是看數量,數量越多,「工分」越高,高的「工分」是與提職加薪、評先評優等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同時,地方高校長期以來把科技發展數量上的增長作為學校辦學業績的重要顯示度,把學術論文、科研項目以及科研經費的增長視為其科研發展水平提升的最重要指標。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21世紀以來的十餘年裡,這一研究已經在悄然中催生 出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新趨向一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它是一種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和解釋神經科學發展所帶 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當前所關注的重要問 題,一些學者試圖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和解釋當代神經科學對於大腦性別差異研究的各種新發現。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不同取向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中是比較常見的考點。該知識在考試中可能以簡答題或論述題的形式考察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也可能以多選題的形式考察其代表人物和以例子型反選的形式考察該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因此,需要考生對該部分的知識深入理解,把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分為個人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
  • 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傳播學教學模式探析
    基於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傳播學課程教學中運用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小論文模式、學生上課+教師評價模式與「演示+講授+BB平臺+微信」的立體互動式教學模式,並提出實施了傳播學課程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傳播學;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進行教學工作設計的基本思路框架。
  • 論文大悶鍋丨經濟系講座預告 內地及香港高校
    康奈爾大學12月8日, 14:00-15:00, 偉倫樓453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管理的成熟度模型David Robb奧克蘭大學12月8日, 15:30-17:00, 偉倫樓406伴有內生性自回歸潛在因子的區制轉移模型研究Yoosoon
  • 楊一博丨敘事主義歷史哲學中的美學理論及其啟示 ——從海登 • 懷特到安克斯密特
    (2) 因此將當代歷史理論吸收、轉化到美學研究中, 不僅將極大地提高美學理論及美學史的研究水平, 其亦是當代社會文化研究路徑的必然要求。正是由於敘事主義歷史哲學與美學之間親緣關係, 敘事主義歷史哲學家們大都將美學理論置於其思想的核心位置, 而對海登·懷特與安克斯密特史觀中的美學思想進行考察, 將有效地挖掘敘事主義歷史哲學與美學之間的內在關聯, 因為一方面, 兩者的思想分別標誌著敘事主義歷史哲學的興起與當下的轉向, 將他們作為研究對象, 能夠有效地在敘事主義史觀視野下對美學理論進行分析。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如何繼續開展以女性和社會性別為主題的研究是人類學研究者一直在深思的問題。我們發現僅僅採用一些新詞彙、新術語(主要是一些翻譯過來的理論和概念)仍不足以豐富我們的認識,深化我們的思考。「我們必須要學會、要了解這個學科的世界語言,不是說講英文或講什麼語言,而是概念的問題、思維的問題。」[2]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更新而且還要重新學習和審視我們的知識結構和積累。
  • 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主義——上(理論學習)
    父權制意識形態的無所不在給女性主義理論提出了幾個重要問題。例如,既然父權制意識形態對我們的身份和體驗產生了如此強烈的影響,我們怎樣才能超越它?既然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語言都是父權制的,我們怎樣才能換一種思考和言說方式?換言之,如果我們的生存結構就是父權制的,我們如何才能擺脫父權制的陰影?
  •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重要學派。它一方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看作是動物或機器,不重視人類本身的特徵;另一方面也批評認知心理學雖然重視人類的認知結構,但卻忽視了人類情感、價值、態度等方面對學習的影響。
  •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基礎學習理論
    華生:華生的實驗是一個小孩子和一隻白色的貓,當小孩摸貓的時候就製造一突然的噪音,於是孩子就害怕貓了(之前他是不害怕的)。華生的實驗表明在對於一定刺激的情感反應中條件的角色,可解釋人們恐懼、偏見的形成。 斯金納:他的理論著眼於看得見的行為的變化,忽視了人頭腦中的變化過程。他的書《科學與人類行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作用於法律,宗教,教育,經濟的原則。
  • 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它的形成受當時人道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在批判和繼承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等學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與其它心理學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和自我現。人本心理學的形成,為人類了解自己樹立了新的裡程碑,為心理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 論文大悶鍋丨經濟系講座預告 亞太其他地區及歐洲高校
    Bhaskar,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Dec. 17th, Lim Tay Boh Seminar RoomSelection and Incentive Effectsof Financial and Career Incentives on Labor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 意思表示的解釋及其路徑
    相較於《民法通則》與《合同法》,《民法總則》的意思表示解釋規則在邏輯性、體系性與科學性上無疑具有較大的進步。毫無疑問,《民法總則》第142條旨在通過在理論上設置不同的意思表示的解釋目標來表明對自主決定和信賴保護的不同傾向。審視解釋目標和基準,立法者對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採取了表示主義和意思主義的不同立場。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一、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產生於20世紀初的德國,是在對德國構造心理學的挑戰中產生的,後來在與行為主義的論戰中發展起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勒、考夫卡。不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過程,而認為有機體通過主動積極的組織作用形成與情景一致的新的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