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籍裡為什麼沒有標點符號?

2021-02-08 盛良君

       唐代韓愈《師說》雲:「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他在這裡提到了「句讀[jù dòu]」二字,何為句讀?  句讀是進入文言文體系的一種方式,俗稱『斷句』。

       句讀 拼音為jù dòu,也稱為句逗,也就是現在的句號、逗號之意。《三字經》中也有關於句讀的記載「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古代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首先就是要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一: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嗎?

         其實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但是不常用,也不規範。在文言文典籍中,大多不用標點符號。但是不用標點符號並不代表不用斷句,斷句是要靠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定的,因此古代讀書首先要學會斷句。《禮記.學記》中記載:「一年視離經辨志」,意思是上學一年後就要考核學生「離經辨志」能力。「離經」是指離析經文文句,也就是斷句;「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內容。

       古代私塾老師教授剛入學的學生時,會用硃筆幫其斷句,學生斷句水平提高後,不需要斷句就可以通篇讀懂全文。這種「離經辨志」其實就是最早的句讀,「語絕為句,語頓為讀」;在語句結束的地方為「句」畫一圓圈⭕標記,沒有結束的文句叫「讀」,用一點來標記,相當於現在的頓號,這也就是最早的標點符號。古人也常常會用「可圈可點」讚頌某位歷史人物的功績。

      

二,我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標點符號?

       在唐代李邕《麗山寺碑》中已經看到了明顯以點為斷句的符號。 北宋活字印刷術之前,經書多為手抄本,師徒行氣壓韻的句讀方式多為口傳心授;北宋之後,書本印刷部分出現圈點,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句號和逗號,但是並不廣泛。

在《明中山王徐達神道碑》以及明正德十一年《宋晟行狀碑》中都同樣有很清楚的以「  。」 作為標點符號斷句。

       古代為什麼不需要標點符號呢?因為古代書產量低,一個人一輩子讀的書很少,大多都是口傳心授;就算孔子博學多聞,真正能到手讀的書也是不多的。古人講究的博學並不是以看多少本數量來計算的,是要講究深讀,深度理解書中意,而不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家裡總共也沒幾本書,所以要慢慢讀,細細品;逐字逐句的理解,讀的太快也沒用,沒有其他書可讀。

       雖然我國四大發明宋代就有了活字印刷術,但是一直都是很少數量印刷傳世,大部分都是用於官方,沒有得到全面推廣,一般家庭也買不起這種書,基本還是以手抄本為主。到了十五世紀(約明代中期),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變成了商品。因為變成了商品,印刷商就會出於成本考慮,需要以大量印刷來降低成本,但是這些讀書人讀書特別慢,於是他們就發明了標點符號,讓書變得更容易讀,讀的更快;這還不夠,還要分段落。

  

      但是我國真正意義上開始使用標點符號是在1840年之後。鴉片戰爭英國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打開了中國人的思想。此時就有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就是要學習外國人的技術,然後利用學來的技術以對付外國的侵略。要學習就要先了解;西洋標點符號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了中國。

        清末外交官張德彝,是我國第一個介紹西方標點符號的人,他在1868年寫出《再述奇》(今名《歐美環遊記》)記述他在英、美、法三國的社會和文化方面見聞,其中一段對西洋標點符號做了詳細敘述,是我國所見到最早介紹標點符號的書籍。

        中國第一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著書的人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他在1904年所著的《英文漢話》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標點符號,對中國語言文學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意義十分重大。


三,標點符號對中國文化的利弊與影響。

          然而,新式標點符號誕生後,卻被當時的一些守舊派視作「洪水猛獸」,不斷遭到其圍攻和謾罵。1934年魯迅先生在《憶劉半農君》一文中,曾這樣寫到:「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群人『若喪考妣』,恨不能『食肉寢皮』。」

       廣泛使用標點符號之後,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使愛好讀書之人一輩子能夠多讀很多書,真正的達到了博覽群書。同時也讓很多人由原先的深析細品變成了走馬觀花、匆匆而過。現代人縱然書架上各種書籍成排,真正認真讀懂的也沒幾本,有的書架已經完全變成了裝修排場和附庸風雅之物了。

       隨著近幾十年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腦的普遍使用。古代的四大名著由小說變成了電視連續劇,還有的被改編成了遊戲。只有一些經濟學、社會學,還有一些其他學術類書籍還是需要認真去讀的。

       一些因素幹擾了大家讀書,如工作壓力,手機、電腦和各種遊戲,還有各種應酬;已經讓人們不能靜下心來慢慢讀書了。

       近些年,中國人對古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得到逐步推進,對古籍文獻中的句讀也越來越重視,在2010年歷史學考研專業課中出現句讀題。




參考資料

1、句讀,在線漢語字典.【2019-06-24】

2、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人民網2019-07-31】

3、金陵碑刻精華.西泠印社【2019-12】

相關焦點

  • 標點符號誰發明的呢?那古代有標點符號嗎?
    雖然近幾年因為網絡的興起,所以標點符號的使用率慢慢降低(我自己在微博、朋友圈發文時很少使用標點符號了,通常直接用段落分行)但是我認為標點符號也可以成為一種特別的寫作風格哦。一、古代有標點符號嗎首先,在文章中出現符號其實歷史久遠,從商周時期的一些竹簡就可以發現「└」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
  • 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加標點
    正史野史之所以有許多這類記載,是因為,古代的書籍大部分是不加標點的,因此不同的人在閱讀書籍時,往往會作出不同的斷句,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迄今便因斷句不同,有著二十餘種訓釋。那麼古代的書籍為何不用標點,是因為沒有標點符號嗎?
  • 古代人讀書到底有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告訴你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古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應該是這樣的:不像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書籍繁多得一輩子都看不完,這常常會引起選擇困難。我國現在所用的標點符號則源於清政府在我國古代的句讀的基礎上,再加上對國外標點符號的借鑑,經過逐漸的演變,最終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是怎麼給文章斷句的?
    古代書籍數量稀少,很難獲得,根本沒有必要讀得那麼快,這些書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段落,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梁文道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中說: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
  • 文章沒有標點你能看懂嗎?標點符號的來歷,你了解多少
    標點符號的魅力就在於此呀!如果一篇文章沒有標點符號,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尤其是文言文!怎麼樣,頭腦是否還清醒呢!當然了,我們現在的文章都是有標點符號的,那麼你知道標點符號是怎麼發展過來的嗎?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標點符號的發展歷史。話說最早的標點符號產生於古希臘。
  • 標點符號的那些事
    標點符號的正確格式:注意:這些標點符號(,。?!、)不能佔首格。逗號(,)像個小蝌蚪,短暫休息繼續走。句號(。)是個小圓圈,表示一句話說完。書名號(《》)兩頭尖,書籍名稱放中間。學標點,並不難,多看多練才熟練。
  • 古代對書籍是如何分類的
    今天的書籍有很多的種類小說、經濟、科普、科技天文、紀實、詩歌散文、教輔、心理等等很多的種類。那麼古代的書籍是又如何分類的,和今天的分類一樣嗎。中國古代的書籍肯定和今天的分類不一樣,古代圖書的分類方法是逐漸演變的,有傳承也有突破。
  • 若沒有標點符號,我們讀書得有多吃力?弄不好還要鬧出大笑話
    在古代,古人的書寫方法和我們今天人大相逕庭,我們是從左往右,古人是從右往左,我們是一排排書寫,而他們是一行行刻字。但是,最讓我們頭疼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文言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經常會因為斷句問題出現一些理解歧義,甚至,鬧出大笑話。
  • 古代文章的標點符號,是什麼樣子的?
    傳說中夔是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無角、僅有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古代出土的文物鍾、鼎等青銅器上經常會有夔紋。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時用曾用夔的皮做成戰鼓,敲起來撼天震地。在舜的時代有一名樂官名字也叫夔。夔擅長演奏,還會作曲。舜就讓夔掌管樂舞,讓他用音樂傳教給百姓。夔也不負眾望,編出了樂曲《蕭韶》,據說《蕭韶》流傳了一千多年。
  • 古代文化人都喜歡晚上讀書,為什麼都沒有近視眼?
    不過,對比如今中小學校園裡隨處可見的眼鏡黨,古代大文豪那麼多,其中也不乏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之士,這些人一輩子看書,而且不分白天黑夜,經常秉燭夜讀,為何他們中間就沒有近視眼?當然有,宋朝《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修有近視眼,看書很模糊,最後沒辦法,就僱人讀給他聽。
  • 小學一二年級:標點符號使用規則詳解,幫孩子打好語文基礎,實用
    小學一二年級:標點符號使用規則詳解,幫孩子打好語文基礎,實用一二年級,是小學學習的低年級階段,這是階段也是學習語文標點符號的關鍵時期
  • CATTI機考 || 英語的標點符號使用規範建議
    做英語學位論文時,標點符號的問題更突顯。究其原因,其一,同學們對英文標點的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意識還有待加強;其二,電腦輸入時,因為技術問題,也因為自己的「偷懶」,不能自覺轉換英漢兩種語言標點符號的使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反映語言素養,雖是細節,意義重大——是書面表達是否presentable的重要鑑定標準之一。
  • 古代皇帝為什麼沒有雙胞胎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皇帝中一定有人生過雙胞胎的子嗣,但是為什麼歷史中為什麼沒有過記載呢?那麼我們就來跟大家說一下這裡面的原因。首先第一點,雙胞胎這個事情跟迷信有關係,這話怎麼說呢?其實古代的時候生雙胞胎,尤其是男孩是不吉利的。因為在中國遠古時代有一個奇怪的習俗,就是孩子一出生,要看哪個強哪個弱,兩個孩子中弱的那個往往會被直接弄死。
  • 標點符號使用規則詳解—5.破折號
    標點符號使用規則合集,超細節,必須收藏!3.標點符號你用對了嗎?請看錯誤使用標點的集錦…4.【糾錯】標點符號在作文格裡的規範書寫!快看,不要一錯再錯啦!例: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漢語言文學分為以下五個分支學科:──近代漢語; ──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近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破折號在書寫時,因為佔空比較多,所以注意下面這些點。破折號書寫格式:位於字格中部,佔兩個字格。
  • 中國古代書籍是如何演變的
    我們手捧著裝幀精美的現代圖書時,是否知道它們是如何從古代的書籍一步步進化而來的?穿越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本文為您展開一幅中國古代書籍演變的路線圖。■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就出現了有關佔卜吉兇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佔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甲骨的書。
  •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現如今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現如今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古至今,我們有長達五千年的光輝歷史,流傳下來的還有各種書聖,詩聖的傳說。然而這些人都是古代出現的,到了現代甚至民國時代就再也沒有稱之為「聖」的人物了。
  • 古代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叛逆期?
    我們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記載,說小孩子在青春期一定會出現逆反現象。「叛逆期」這個詞,也就是最近幾十年才出現的,以前根本就沒有這個詞,根本就沒有這種大量孩子的逆反現象,所以這不是正常現象,而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為什麼古代的孩子沒有叛逆期?原因是什麼?
  •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當下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
    聖人都出現在古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古代,都有千古傳誦的聖人。為什麼在當下社會卻沒有聖人,尤其是越發達的國家,聖人越不容易出現呢?這樣一來,題目的問題也就轉化成了,古代為什麼能出現道德完善者,當下發達世界為什麼不容易出現道德完善者。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發達」這兩個字上。我們知道,一個社會是否發達,最首要的必須是經濟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發達了,其它方面才可能發達。
  • 古代十大經典書籍排行榜
    十大經典書籍千古名句實在太多。列舉兩三句即可,有興趣的可自行查閱相關書籍。古代十大經典書籍排行榜第一名:《易經》易經乃群經之首。經典名言:一陰一陽之謂道。10)《淮南子》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
  • 古代的人,沒有普通話是怎麼交流的?其實皇帝很聰明的
    有沒有被古籍支配的恐懼?很多人古籍對這個都有非常不好的回憶,可是大家想沒有想過古代的詩句為什麼在我們現在還是能夠讀懂呢?並且還非常押韻,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還有一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在古代的人們,並沒有咱們現在的普通話,大部分都是講方言的,他們是怎麼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