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義華 荀昌榮
眼下,上海書展正如火如荼進行。我們手捧著裝幀精美的現代圖書時,是否知道它們是如何從古代的書籍一步步進化而來的?穿越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本文為您展開一幅中國古代書籍演變的路線圖。
■甲骨的書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就出現了有關佔卜吉兇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佔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甲骨的書。
甲骨文的內容,即卜辭涉及很廣,有天象,如日蝕、月蝕、晴、雨、風、雪等;有定期的預測,如卜旬、卜夕等;有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漁獵和戰爭;有生、死、病、夢等人事的休咎及對祖先、神靈的祭祀。在發掘中曾獲得一大龜甲,上邊刻有:「丁酉雨,至於甲寅,旬又八日,九月。」這說明九月自丁酉至甲寅,連續下雨18天。
■石頭的書
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
由於刻石的興起,出現了拓印技術。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將一張薄紙用礬及白芨水浸泡,貼在刻石的表面;以軟刷將紙刷勻,再輕輕捶打,將紙嵌入銘文的筆畫之內,待紙幹後,以細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將它在紙上均勻捶拓,將紙剝下來,便得到相同的複本。這一操作過程叫「拓」,用墨汁者稱墨拓,用紅顏料者謂朱拓,單張叫拓片,裝連起來叫拓本。
從《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唐代宮廷中還有專司拓印的「拓書手」。
拓印技術源遠流長,千餘年來一直是一種文獻複製技術。拓本成為一種圖書類型,後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傳播知識,而是書法藝術藉以流傳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
■簡牘的書
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我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也作「板」)寫的叫「版牘」。超過100字的長文,就寫在簡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寫在木版上。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札、遣冊及圖畫。由於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有別,如軍事的文書叫「檄」;用於告示者稱之「榜」;將信寫於木版,然後再加一版叫作「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這是信封的起源。然後將兩版合好綑紮,在打結的地方塗上黏土,蓋上陰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現凸起的字,這就是「封」,使用的黏土叫「封泥」。由於寫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長,故信函又叫「尺牘」。箋是古代一種短小的簡牘,是供讀書者隨時注釋的,它系在相應的簡以備參考之用。現在人們所說的箋注就是起源於此。
■縑帛的書
竹簡雖然廉價,製作方便,但這種笨重的書籍攜帶不便,而且每簡容字有限,編簡成冊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則發生「錯簡」,再說簡牘的編連所用的絲帶、麻繩、皮帶易被磨斷,使閱讀帶來困難。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面幅寬闊,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寡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收藏容易,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的不足。因此,帛書與簡書並存,共同構成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簡帛文化。
縑帛圖書的書寫十分考究,《太平清領書》是白絹上寫字,用紅色畫直格,以青絹包頭(古時「包頭」就是現在書畫卷的「護首」),用紅筆寫標題目錄。後來紙本書中的「朱絲欄」「烏絲欄」,就是借用了在縑帛上織成的紅黑界欄。
帛書可外加裝封,以作保護。1931年,朝鮮樂浪漢墓中曾發現公元二三世紀時的漆盒二件,此黑漆套為半圓狀,紋以五彩,二側端皆有小孔,應當是裝置捲軸之篋。由於縑帛作書寫材料,價格昂貴,所以縑帛用於書寫並不普遍,除此之外,帛書中還有地圖、祭文等。
■古代寫本書
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究其原因,或是產量不夠,或是人們思想觀念尚未轉變。 《北堂書鈔》記載了東漢人崔瑗用不起縑帛,以紙抄書送給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這一段話反映了人們當時輕紙重帛的觀念。
隨著造紙術的不斷改進與提高,造紙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紙書的數量與紙張的優越性被人們所充分認識。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張已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寫本書取代了帛書。
古代寫本書用紙,多經過了染色處理,這主要是為防止蟲蛀和腐朽。古代染紙用一種名叫黃檗的植物汁浸染紙張,黃檗汁色黃,有防蟲蛀之特效,敦煌石室的唐代經卷,保存了1000多年以後,儘管有破損,但紙張完好,無蟲蛀現象。
■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
我國古代的圖書,從簡策、捲軸到冊葉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於雕版印刷術,但活字印本書與寫本書,也大多與此相同。
刻書用的木板,一般寬約一尺半,高約7至8寸,上邊的空白叫天頭,下邊的空白叫地腳。一塊版所佔的面積叫「版面」或「匡郭」,版面四周的黑線叫「版框」,也叫「邊欄」或「欄線」,簡稱「線」,四周單線印的叫「四周雙邊」,或叫「雙邊欄」。雙線一般是一粗一細(外粗內細),故又稱「文武邊欄」。還有一種僅左右印雙線的叫「左右邊線」或「左右雙夾線」。此外還有一種總稱為「花邊」的,有「竹節欄」,四周是竹節花紋組成的圖案線;有「博古欄」,四周用多種古樂器的花紋圖案組成。
版上的字,是經人手寫而後摹刻的,所以各具風格。宋時刻書的字體,早年多仿歐陽詢體,後逐漸流行顏真卿體和柳公權體。元代趙孟瞓書法盛行,刻書又多仿趙體,這些多屬於楷書範圍。在宋版書中有一種整齊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當時書工之手,後人稱之為「宋匠體」,到明代更發展成為一種橫輕豎重的字體,稱為「明匠體」,又稱「宋體」,實際是仿宋體的變形。
(摘自《中國書文化》,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