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籍是如何演變的

2020-12-19 鳳凰網讀書

屈義華 荀昌榮

眼下,上海書展正如火如荼進行。我們手捧著裝幀精美的現代圖書時,是否知道它們是如何從古代的書籍一步步進化而來的?穿越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本文為您展開一幅中國古代書籍演變的路線圖。

■甲骨的書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就出現了有關佔卜吉兇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佔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甲骨的書。

甲骨文的內容,即卜辭涉及很廣,有天象,如日蝕、月蝕、晴、雨、風、雪等;有定期的預測,如卜旬、卜夕等;有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漁獵和戰爭;有生、死、病、夢等人事的休咎及對祖先、神靈的祭祀。在發掘中曾獲得一大龜甲,上邊刻有:「丁酉雨,至於甲寅,旬又八日,九月。」這說明九月自丁酉至甲寅,連續下雨18天。

■石頭的書

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

由於刻石的興起,出現了拓印技術。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將一張薄紙用礬及白芨水浸泡,貼在刻石的表面;以軟刷將紙刷勻,再輕輕捶打,將紙嵌入銘文的筆畫之內,待紙幹後,以細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將它在紙上均勻捶拓,將紙剝下來,便得到相同的複本。這一操作過程叫「拓」,用墨汁者稱墨拓,用紅顏料者謂朱拓,單張叫拓片,裝連起來叫拓本。

從《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唐代宮廷中還有專司拓印的「拓書手」。

拓印技術源遠流長,千餘年來一直是一種文獻複製技術。拓本成為一種圖書類型,後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傳播知識,而是書法藝術藉以流傳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

■簡牘的書

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我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也作「板」)寫的叫「版牘」。超過100字的長文,就寫在簡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寫在木版上。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札、遣冊及圖畫。由於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有別,如軍事的文書叫「檄」;用於告示者稱之「榜」;將信寫於木版,然後再加一版叫作「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這是信封的起源。然後將兩版合好綑紮,在打結的地方塗上黏土,蓋上陰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現凸起的字,這就是「封」,使用的黏土叫「封泥」。由於寫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長,故信函又叫「尺牘」。箋是古代一種短小的簡牘,是供讀書者隨時注釋的,它系在相應的簡以備參考之用。現在人們所說的箋注就是起源於此。

■縑帛的書

竹簡雖然廉價,製作方便,但這種笨重的書籍攜帶不便,而且每簡容字有限,編簡成冊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則發生「錯簡」,再說簡牘的編連所用的絲帶、麻繩、皮帶易被磨斷,使閱讀帶來困難。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面幅寬闊,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寡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收藏容易,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的不足。因此,帛書與簡書並存,共同構成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簡帛文化。

縑帛圖書的書寫十分考究,《太平清領書》是白絹上寫字,用紅色畫直格,以青絹包頭(古時「包頭」就是現在書畫卷的「護首」),用紅筆寫標題目錄。後來紙本書中的「朱絲欄」「烏絲欄」,就是借用了在縑帛上織成的紅黑界欄。

帛書可外加裝封,以作保護。1931年,朝鮮樂浪漢墓中曾發現公元二三世紀時的漆盒二件,此黑漆套為半圓狀,紋以五彩,二側端皆有小孔,應當是裝置捲軸之篋。由於縑帛作書寫材料,價格昂貴,所以縑帛用於書寫並不普遍,除此之外,帛書中還有地圖、祭文等。

■古代寫本書

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究其原因,或是產量不夠,或是人們思想觀念尚未轉變。 《北堂書鈔》記載了東漢人崔瑗用不起縑帛,以紙抄書送給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這一段話反映了人們當時輕紙重帛的觀念。

隨著造紙術的不斷改進與提高,造紙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紙書的數量與紙張的優越性被人們所充分認識。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張已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寫本書取代了帛書。

古代寫本書用紙,多經過了染色處理,這主要是為防止蟲蛀和腐朽。古代染紙用一種名叫黃檗的植物汁浸染紙張,黃檗汁色黃,有防蟲蛀之特效,敦煌石室的唐代經卷,保存了1000多年以後,儘管有破損,但紙張完好,無蟲蛀現象。

■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

我國古代的圖書,從簡策、捲軸到冊葉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於雕版印刷術,但活字印本書與寫本書,也大多與此相同。

刻書用的木板,一般寬約一尺半,高約7至8寸,上邊的空白叫天頭,下邊的空白叫地腳。一塊版所佔的面積叫「版面」或「匡郭」,版面四周的黑線叫「版框」,也叫「邊欄」或「欄線」,簡稱「線」,四周單線印的叫「四周雙邊」,或叫「雙邊欄」。雙線一般是一粗一細(外粗內細),故又稱「文武邊欄」。還有一種僅左右印雙線的叫「左右邊線」或「左右雙夾線」。此外還有一種總稱為「花邊」的,有「竹節欄」,四周是竹節花紋組成的圖案線;有「博古欄」,四周用多種古樂器的花紋圖案組成。

版上的字,是經人手寫而後摹刻的,所以各具風格。宋時刻書的字體,早年多仿歐陽詢體,後逐漸流行顏真卿體和柳公權體。元代趙孟瞓書法盛行,刻書又多仿趙體,這些多屬於楷書範圍。在宋版書中有一種整齊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當時書工之手,後人稱之為「宋匠體」,到明代更發展成為一種橫輕豎重的字體,稱為「明匠體」,又稱「宋體」,實際是仿宋體的變形。

(摘自《中國書文化》,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古代對書籍是如何分類的
    今天的書籍有很多的種類小說、經濟、科普、科技天文、紀實、詩歌散文、教輔、心理等等很多的種類。那麼古代的書籍是又如何分類的,和今天的分類一樣嗎。中國古代的書籍肯定和今天的分類不一樣,古代圖書的分類方法是逐漸演變的,有傳承也有突破。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服飾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先民可以得以生存的條件,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當然不管怎麼說中華民族服飾,在不同階段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也是讓其輝煌一時的前提。
  • 從字源看中國古代法律思維的演變
    從字源看中國古代法律思維的演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刑法學講義》《法律與宗教》《想點大事——法律是種思維方式》《超越法律》《所羅門之結》。善良、無私、公正,正是中國古人心目中的法律準則。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中國古代布料的演變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徵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說文解字》雲:「褻,私服也。」
  • 遊汝傑:中國古代文化制度與語言演變
    不過由於中國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極其豐富的內涵,它與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又有錯綜複雜的引人入勝的關係,所以文化語言學在中國應該是大有可為的。本文討論中國古代的幾個文化制度和漢語演變的關係。漢語的方言紛繁歧異,書面語卻是統一的。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和文化重心是在官話(北方方言)區,書面語也向來是以官話為標準的,在現代就是以普通話為標準。
  •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
    對於文史研究者而言,打交道最多者莫過於文獻和書籍,對二者的討論似乎是老生常談。然而,當我們追問:什麼是文獻?什麼是書籍?什麼是文本?中國古代刻有文字的甲骨、簡牘、銅器,西方刻有文字的泥板,它們屬於文獻還是文物?文獻、書籍、文本、文物,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這些看似普通的術語放到一起卻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學術難題。
  •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高考」制度的演變過程
    因此我國古時候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都會重視選拔人才,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先後經歷了「選士、養士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四個階段的演變。在「科舉制」之前的幾種制度由於存在漏洞總會被人鑽了空子,所以後來才推出了「科舉制」,「科舉制「創始於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仍在使用,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高考就是「科舉制」的延伸。
  • 中國古代菸袋文化:透過菸袋演變史看各地風俗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菸民數量,大約為3.16億。但你知道中國古代菸袋的演變嗎?下面,筆者將以歷史的眼光帶領大家從古代菸袋的演變中發現那些蘊含其中的風俗人情。二.古代菸袋演變說明了什麼、影響是什麼毫無疑問菸袋的演變一定是對經濟基礎以及生產力的反映之一,這些與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甚至與國際環境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都將是要在下面需要一一說明的。
  • 遵義事業單位公基備考資料:你應該知道的中國古代貨幣演變
    中國在古代,是全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度,同樣,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度。那麼今天我們就總結一下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的歷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古代貨幣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1.自然貨幣——人工貨幣早在商朝以前,就有用貝殼作為交換媒介的記載,在中國的漢字中,凡是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字,譬如「贓」「貢」「費」等,由此可見,貝是我國古代先民最早使用的貨幣。因此,貨幣的產生過程,也就是「貝」由裝飾品到交換媒介的演變過程。但是貨幣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始於商朝人用銅仿製海貝。
  • 古代的書籍是如何整理出版發行的?說出來你也許會有些詫異!
    吳家閱讀站前言在中國古代,沒有今天那些形形色色的商業化的出版公司,印刷技術也不是非常可靠,那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麼多古代書籍是如何出版發行的呢書籍除了言傳身教,當然就是 依靠書籍了。中國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後,中央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管控力度逐漸加大了。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開始,歷朝歷代的皇帝們都把文化思想的控制當做政府工作的重點。除非是去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要不然你就無法擺脫官府的監控自由自在的寫一本書。在隋唐時,如果想發行書籍,必須要到當地衙門備案,將書籍的一切信息都記載在當地縣誌上。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書籍、詩人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書籍、詩人,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行測涉及的知識點包羅萬象,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才能更好的應對2020國考,今天寧夏華圖小編幫你們整理了中國古代書籍
  • 古代書籍如何製作出來?中小學生們走進省圖體驗雕版印刷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8月18日,正在省圖舉行的「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迎來不少中小學生觀眾,了解中國典籍的起源和發展,還親身體驗了古代雕版印刷術,感受古代的書籍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展覽通過圖片、文字以及60餘件古籍等實物,將典籍發展歷史與每個時期的代表性著作和代表性人物結合起來,在工作人員和家長講解下,小讀者們詳細了解中國典籍的發展過程。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印刷術」,對於古代典籍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其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廣泛使用的雕版印刷術,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
  • 彼岸思悟論•基礎書籍•科學境界•《中國哲學簡史》
    本書原名《中國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系統的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所以對編著中國古代哲學史的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懂中國諸子百家,還要通西方哲學史!而作者胡適具備了這兩個關鍵的條件。
  • 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加標點
    正史野史之所以有許多這類記載,是因為,古代的書籍大部分是不加標點的,因此不同的人在閱讀書籍時,往往會作出不同的斷句,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迄今便因斷句不同,有著二十餘種訓釋。那麼古代的書籍為何不用標點,是因為沒有標點符號嗎?
  • 古代內衣經歷過怎樣的演變,有哪些名字?
    當然了現在的內衣和古代的內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的女人穿內衣,更多的像是一種裝飾品一樣了,因為穿上內衣之後,會讓自己的身材顯得更加豐滿一些。要知道古代的內衣和現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內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見得到的。因為這是女人們最為私密的東西。
  • 古代官方文字從小篆變隸書,是如何演變的,隸變又該如何定義
    篆尚婉而通,篆書的書寫十分繁瑣,小篆的全國普及,在一方面推進了文化和書法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古代的文字的出現還是以實用性為主,以記錄為主要目的。但篆書的複雜程度,使得記錄的速度變慢,久而久之,人們為了加快書寫速度,而出現了將筆畫減省的情況,也就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隸變。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並親自教導會員如何行握手禮。
  • 古代書籍裡為什麼沒有標點符號?
    古代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首先就是要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一: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嗎?         其實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但是不常用,也不規範。在文言文典籍中,大多不用標點符號。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隸書是由籀文的草率寫法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後來逐漸流行開來,到了西漢初期,經過一個時期與篆文混同並用,隨後就逐步取代了篆文。
  • 教師節將至,古代的教師節是如何演變的?歷朝歷代有什麼講究?
    實際上在古代社會中,根本沒有固定的教師節,直到1985年9月10日,中國第一個教師節才被正式確立。但由於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對於教師這一職業都十分尊敬。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應該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一位老師。因為是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觀點,也是他第一個站出來倡導「私學」,這樣才讓普通平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