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籍如何製作出來?中小學生們走進省圖體驗雕版印刷

2020-12-22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8月18日,正在省圖舉行的「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迎來不少中小學生觀眾,了解中國典籍的起源和發展,還親身體驗了古代雕版印刷術,感受古代的書籍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文字什麼時候產生的呢?」「紙張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展覽通過圖片、文字以及60餘件古籍等實物,將典籍發展歷史與每個時期的代表性著作和代表性人物結合起來,在工作人員和家長講解下,小讀者們詳細了解中國典籍的發展過程。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印刷術」,對於古代典籍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其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廣泛使用的雕版印刷術,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把紙覆在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在展覽現場,小學生們還自己排隊動手進行了體驗,得知這項技術在兩千多年前就被發明了,十分驚嘆中國古人的發明智慧。

相關焦點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我之前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就是講古代怎麼複製書籍的。講得挺詳細的,總結下來就是耗錢、耗人、耗時。一部《永樂大典》動用的人數以萬計,花的金錢差點把永樂皇帝的家底耗光。再繼續說在古代,能夠印刷出版的書只是少數,大量的書籍只能通過人工抄寫。印刷數量少、字數內容多的書籍,製版不易,手抄本才是更具性價比的。比如《永樂大典》《紅樓夢》、《四庫全書》,都是通過手抄本流傳下來的。還有很多唐代及以前的典籍手抄要不是在宋代刻版,估計也就沒了。
  •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鎮館之寶亮相(圖)
    圖為參觀者體驗雕版印刷。 崔佳明 攝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鎮館之寶  中新網南京8月26日電 (記者 崔佳明)26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古城揚州,探訪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館藏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該館鎮館之寶。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帶你走進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一起感受非凡絕妙的古人智慧。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咱們的書籍「複印」完全靠手抄,但是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非常不靠譜。直至隋唐,機智的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於是刻板出現,雕版印刷術自此發明。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
    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我們不但可以近距離觀看雕版印刷出現之初時使用的工具及印刷出來的成品,還可以和蘇大臉一樣,走近「雕版演示區」,現場零距離觀摩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大師的寫樣風採、雕版工藝美術大師沈樹華老師的精湛雕刻技藝
  • 古代的印刷技藝——雕版印刷
    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四大發明讓古代中國在世界上有著最受追捧的地位。其中印刷術的發明,更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最開始有紙的時候,人們是在書上手寫內容,十分麻煩,效率低下,但是自從有了雕版印刷技藝,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宋代是個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 學做線裝書、親手雕版印刷……中山圖書館這些互動活動超讚
    10位中山圖書館的古籍修復組館員親臨現場,解讀古籍版本鑑定秘籍,精細展示遭到蟲咬的古籍的修復過程,還設置古籍裝訂演示體驗、雕版印刷演示體驗、傳拓體驗和古籍版本鑑定等區域,與古籍書閱讀者互動。這些中山圖書館修復組館員,手把手指導讀者們親身體驗古籍雕版印刷、線裝書裝訂、碑石傳拓等工序,並在讀者親手製作的線裝本、雕版印刷及拓片作品上鈐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章,供製作者永久留念。現場還有不少讀者一早帶來古籍版本請專家鑑定。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旨在通過普及古籍修護知識,激發民眾的古籍保護意識。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天,我們不妨走進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感受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發展和揚州傳統文化的迷人之處。
  • 記者體驗中國雕版印刷術
    記者體驗中國雕版印刷術 提到雕版印刷術,很多網友可能會聯想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也可能會想到現代裝訂成冊的書籍
  •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卻敗給了雕版印刷術,其印刷量只有2%
    理論上活字印刷術操作靈活、成本低廉,但實際上,通過活字印刷的書籍只佔書籍總量的2%,大部分書籍還是通過雕版和手抄來完成的。活字印刷術處於一種被被邊緣化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呢?在電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全是手抄的,事實上四庫全書就是手抄的。
  • 閩西四堡:鼎盛數百年的雕版印刷基地
    ,當年最多時共有書坊一百多家,鄉村中72%的鄉民從事雕版印刷,編印出來的書籍遠銷江南13個省150個縣及泰國、越南、印尼等南洋諸國,被譽為「東方雕版古鎮」,與北京、漢口和江西滸灣並列為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 晉江經濟報社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解鎖「新玩法」 印刷博物館 小記者...
    晉江新聞網12月9日訊  上周,晉江梅嶺心養小學部分小記者,走進晉江市第二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晉江經濟報社參加研學實踐。走進晉江經濟報印刷博物館,小記者們首先就通過圖文材料,對印刷術的源頭及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知識有了不少了解。通過講解,小記者們了解到,印刷術的發明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而中國古老、深厚、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藝、物料及文化方面的條件,其中包括漢字的成熟、普及,文字圖像的雕刻技藝,筆、墨、紙等印刷必需的物料等。
  • 北宋時期早已發明活字印刷術,為何到了明代人們仍熱衷於雕版印刷
    泥活字印板不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活字印刷始終未能將更為古老的雕版印刷徹底取代,並且曾一度落入下風,甚至險些失傳,幸好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將畢昇泥活字的製作與使用方法詳細錄入到學術巨著泥活字的質量與壽命存在一定局限《夢溪筆談》中描述泥活字製作方法是「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並用它們在兩塊鐵板上交替排版和印刷。
  • 福建古鎮四堡凋敝 曾是四大雕版印刷地之一(圖)
    第1頁: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他說,福建四堡這個明清時期我國最著名的雕版印刷基地,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卻還不為社會各界所熟悉和了解,基地缺乏更好的保護,這與中國作為世界印刷發源地的地位極不相稱。
  • 六一特惠專場丨一起穿越到「鉛與火」的時代,親手製作一本印有自己...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損失。直到唐朝,雕版印刷術才被發明並在唐朝中後期被普遍使用。畢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常常琢磨提高工效的方法,他想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覆使用,雖然製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昇最終發明了泥活字。
  • 敦煌密碼36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剛經》出自四川?
    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美國學者卡特說:「在這個已經封閉了將近九百年的古代圖書館所藏寫本中,發現了世界最古的雕版書。」卡特研究認為,這部雕版《金剛經》應該是在四川製作。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率考察隊來到敦煌,盜走了大量文獻,其中就有著名的雕版印刷文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原件現藏倫敦大英圖書館,此次敦煌大展上展出的也是複製件。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被稱為「佛教捲軸經卷的絕妙樣本」。這部《金剛經》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釐米,每張紙高76.3釐米,寬30.5釐米。
  • 鉤沉|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據縣誌和地方文獻記載,宋末金初,寧晉縣有雕版印刷作坊十多家,其中著名的且至今仍有影響的有四家:沙陀村(今北河莊)趙氏刻書坊和解氏刻書坊,開始以刻印書籍為主,後轉向印刷線裝族譜;馬家莊馬氏雕版畫坊,開始也是以刻書為主業,後改業刻印天地灶王(神)、年畫、門神等,現存刻板近千塊;
  • 「情暖童心 悅享書香」公益讀書活動走進合肥(圖)
    羅廣心 攝   6月22日至23日,六安市革命老區20名貧困學子走進省城合肥,與10名城市孩子、10名省青聯委員一起,先後參觀合工大圖書館、省圖書館等地,同上一堂課,同讀一本書並交流心得,現場見證古書修復技藝,赴圖書城自由選購圖書,共同開啟「情暖童心悅享書香」公益讀書活動。
  • 傳播事業突變性的進步,版業進入現代化——雕版印刷
    大家好,我是小編方冬香,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傳播事業突變性的進步,版業進入現代化——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像用紙張書寫一樣的對於傳播事業具有持續增長效益的突變性的進步。自從運用雕版印刷,整個中國的出版業進入了「現代化」。關於雕版印刷最早使用的時間恐怕永遠也難以推定了。因為它基本是先在民間「悄悄」的使用,見諸記載不知滯後了幾多時光。而所謂雕版,就是用陽文反刻塗上色彩印出來,又成了正字。雕者,刻也。中國人早就在使用這種技術,但用於批量的印製印刷品則是唐代的事情。
  • 尋找人的精神故鄉:全球學者跨越時區,探討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
    今天,除了中國,在日、韓、越等漢文化圈國家也保存了古代流傳下來的不少漢字雕版,在歐美世界,雕版印刷也自有其脈絡。 ,共有中、日、韓、越、法五國共九位學者擔任引言人,引出「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不同主題,與會代表和旁聽學人隔空對話,討論十分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