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書籍有很多的種類小說、經濟、科普、科技天文、紀實、詩歌散文、教輔、心理等等很多的種類。那麼古代的書籍是又如何分類的,和今天的分類一樣嗎。
中國古代的書籍肯定和今天的分類不一樣,古代圖書的分類方法是逐漸演變的,有傳承也有突破。在西漢劉歆著作的《七略》從學術性質上劃分,將當時的典籍分為了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六大部分三十五種。
到了東漢的時候班固所著的《漢書·文藝志》繼續用劉歆的六分法。西晉的荀勖在著作《中經新薄》,將典籍分為了甲、乙、丙、丁四部分,這個劃分就差不多是經、史、子、集相對應的。東晉李充後來有把其中的乙、丙相互調換。
阮孝緒的《七錄》採用內篇五分法,經典、記傳、子兵、文集、術技在加上外篇兩分法佛法、仙道對書籍進行分類。正式確立書籍的劃分則是在唐代,唐朝官修的《隋書·經籍志》中正式的將書籍劃分成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以後的朝代都這樣劃分,在清代的時候又進行了整理規劃,清朝的四庫館在搜集整理編書的時候又進行了創新,形成了以經、史、子、集四部分劃分為基礎的多元分類法。
中國古代圖書最後延續的是四部分類法,這一分類方法經歷了千餘年,先人逐漸摸索經驗慢慢的形成。四部最早出現在唐代,天寶年間將藏書房分成了經、史、子、集四間房來收藏。清朝的《四庫全書總目》則對先前朝代書籍進行了分類、評議,總結構建出了古典文化書籍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
對於圖書的分類,並不是簡單機械的分類,在特定的環境思想下對學術體系進行構建,圖書分類的演變發展反映了人們對知識的歸納分類,體現了古代知識體系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