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昨天的章節中我們已經為大家介紹有關書籍分類的方法、意義、作用,今天我們重點講解一下關於實用型和理論型,因為我們一直強調閱讀尤其是高層次的閱讀是一種學習,而能為我們提供學習內容的書籍主要為論說性作品。
我們一直強調的關於高層次的閱讀對象只有「書」,簡單的讀物不需要高層次閱讀,這裡書就是指論說性作品。而論說性作品主要由分為兩大類理論性、實用性,我們將用幾個章節為大家指明這兩種作品的不同之處
實用型作品與理論型作品的區別1、實用型作品——與某種有效做法有關,不管是立即或長程的功效,它偏向於行動2、理論型作品——為了解弄清楚某件你所關注的事,它偏向於知識
實用型作品偏重於實踐、行動,具有指向性,為了解決困擾我們的問題而設計的行動方案和計劃;理論型作品偏重於知的過程,為了解決我們對某些知識和認知方面的缺失,重點在於讓我們知道了解某件事情
相信通過上文解釋各位讀者一定意識,這兩種論說性書籍中不同類型作品都與「知識」這個詞息息相關,我們有必要和您討論一下關於知識的一些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了解這這種作品的之間的區分。
我們知道人是地球上唯一能夠進行有效思考的動物,這也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的最大區分,知識就是我們人類經過千年來人類思考後總結的精髓所在,它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並改造世界,可以說明智的行動來自知識。由於世界的複雜多變,我們所總結的知識也浩如煙海、門類繁雜,我們在這裡簡單的將知識的門類歸納為4種
一、控制自然(知)二、發明有用的機器或工具(用)三、指導人類的行為(知、用)四、在多種技術領域中校正人類的運作技巧(用)
我們可以發現對於知識底層邏輯在於「先要知,後要用」,能夠指導我們有效行動才是有用的知識,舉個簡單的例子科學與科技有些人總是將其混為一談,科學是知—發現、探索、總結、歸納事物的知識的過程和行動,科技是用—使用、利用、應用科學發現的知識到現實的過程和行動,和此相對應的還有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的區別。
各位讀者在了解知識的分類與對現實世界的影響之後,我們會發現正是由於對於知識中「知與用」不同需求決定了我們對於知識的不同態度,但是無論你對知識的使用處於那種態度,概括起來就「知與行」的區別,「先知後行,知行合一」就是我們對於知識的底層邏輯。
一、對知識不同態度1、第一種態度——只對知識本身感興趣,了解明了一種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2、第二種態度——只對知識背後那些能幫忙我們解決的人生問題發方法感興趣,能夠使用知識帶給我們的方法去解決人生的難題二、讓知識變成實用要有操作的規則1、第一步 我們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即能理解和把控其內在的規律和本質2、第二步 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即如何運用你已掌控的規律和本質去預測、判斷、改為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未來,以更好的為我們的需求服務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我們簡單的分析定義了關於論說性作品中兩種不同同類型書籍「實用型和理論型」,在下面的章節我會為大家作更詳細的介紹如何區分實用性作品、實用型與理論型作品的定位等等問題。「閱讀改變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你閱讀了嗎?」我是小賀期待明天與你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