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閱讀,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讀什麼,解決動力問題和選擇問題,然後才是怎麼做。
通過Why和What的探討,我們已經可以節約99%的精力。
書不可不讀,但決不可濫讀,盡信書不如無書,寧願不讀書,也不要亂讀書。
亂讀書的危害,不僅僅是浪費生命,更可怕的是也許會讓人變得自負而迂腐。
絕地武士要控制原力,需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達成,而控制原力最底層的力量則是足夠的智慧。
對Why和What有了深入理解之後,緊接著需要知道的,就是How了。
關於這一點,好好讀一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
本來想著在如何讀的層面,推薦這本書就可以了,因為書中講得非常詳盡。
後來發現大家的關注點似乎都集中在了解了閱讀的層次以及做筆記的方法,很少注意到其中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兩章。
其一,是關於如何進行主題閱讀並且讓心智得到成長。
其二,是如何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
所以還是想再花點時間跟大家絮叨絮叨。
今天先說說關於書籍的分類閱讀。
我們知道書有優劣之分,也有深淺之別,在選擇書籍及閱讀方法的時候,還有一個區分維度至關重要,那就是不同的類型。
書籍分類方法有很多,我們循著莫提默·J.艾德勒的思路來一起看看吧。
02
一、實用型的書
實用型的書是這樣的一類書籍:他們包含了規則——原理、準則或者任何一種一般性的指導。
而它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說明規則的,比如烹飪書、駕駛指南、橋牌的打法等;另一類則是闡述規則形成的原理,比如很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巨著。
後一類跟純理論型書籍容易混淆,區別在於它要解決的是實用的問題,而純理論的書籍談論的往往是與真理(理論上的真理)有關。
關於實用型的書,有一點一定要牢記於心: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這與理論性的書籍相反,理論性的作品當然可以從理論層面來解答疑問,而實用型的書籍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則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在讀實用型書籍的時候,尤其是後者,我們需要提出兩個問題:
1、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2、他建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
我們要警惕一件事情,那就是通常實用書的作者都善於雄辯,因為這類書籍的目的是說服你,接受他的結論和他所提議的方法,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也屬於此類。
雄辯和宣傳力是有這樣的特質的:他們通常會直接打動你的心,繞過你的頭腦,就像你吞了一顆藥而渾然不覺。
宣傳的影響力很神秘,事後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感覺和思考。
所以真正讀懂一本實用的書,在於你要知道這本書的基本共識、主旨和論述分別是什麼,也在於你需要察覺作者的雄辯,你要知道哪些段落是「情緒用字」。
訣竅就在於保持覺察和主動思考。
我個人的建議是,讀實用型的書籍一定要儘量做主題閱讀,也就是同主題的書籍要選擇多本來讀,這樣就能夠比較容易保持清晰、客觀和主動。
這類書,是要讀厚的,左右前後的延伸非常必要。
二、想像文學
大部分人喜歡閱讀的書籍中,有一半多應該是小說類。
人們會認為自己不擅長閱讀科學、哲學、政治、經濟、歷史等類型的書籍,但是很少有人會認為自己不擅長閱讀小說之類的想像文學。
看小說誰不會啊!大家一定這麼想。
實際上,閱讀想像文學比以上所有類型更為困難。
大家會形成讀想像文學容易的想法,是因為它的目的是娛樂而非教育,所以容易討好。
但是如果從收穫的角度看,難度就大了。
分析美麗比美麗本身要困難得多。
論說性的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而想像文學要闡述的是經驗。
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應該以達成某一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
與閱讀論述性作品完全相反的是:不要去尋找共識、主旨或論述;不要用適用於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進行批評。
比如閱讀《奧賽羅》,我們無法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評斷它,除非我們也是摩爾人,我們也和被懷疑不貞的威尼斯淑女結婚。
如果要求更高一點,那麼我們需要做到,首先可以區分自己所閱讀的是哪一類想像文學作品,並且要在閱讀後抓住整本書的大意,再進一步發現各個部分的架構。
但是切不可壓力過大,一定要留有餘地,保持一定的隱喻性和距離感。
一個好的讀者不會質疑作者創造出來,然後在他心裡又重新創造一遍的世界。
而且,在說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一部想像文學作品前,你需要真正努力過並欣賞作者才行。
我的看法是,閱讀一部想像文學的方法正如閱讀一個人。
三、故事、戲劇、詩
這是想像文學更廣義的延伸。
讀故事的時候最好要快,這樣才能一氣呵成,保持連貫性。
一部偉大的作品是滿足大部分人潛意識需求的,他們可以給人需要的東西——對正義的信念和領悟,平息心中的焦慮。
我們並不知道,也不能確定真實的世界是很美好的。
但是在偉大的作品中,世界多多少少是美好的。
只要有可能,我們希望能經常住在那個故事的世界裡。
詩歌是一種極為凝練的自然的表達方式。
人們認為詩是人格的自然宣洩,不僅可以借文字表達出來,也可以借身體或者音樂宣洩出來,甚至,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比如我們經常說,要詩意地生活。
從某種角度來看,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時間,只要他處於一種孤獨而敏感的狀態,就能創造出詩句來。
閱讀詩歌的方式可以作為所有廣義的想像文學閱讀的典型。
無論懂或者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
用心研讀、一讀再讀、在一生中很多時刻不斷想起,在詩中不斷找到新的樂趣和啟示,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產生新的想法。
在放下一首詩的時候,我們對這首詩所有的體會,可能更超過我們的認知。
四、歷史
對於歷史,有一句話非常流行: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確實,要知道歷史上真正發生了什麼是極其困難的。
一件歷史的「事實」,雖然我們感覺很相信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但卻是世上最難捉摸的。
當然,這不是歷史書的錯。
實際上就算是當前發生的事情,「事實」所代表的意義,也是最難界定的。
所以閱讀歷史書最重要的,我認為是不要局限於追究「真實」,而是洞察每一個事件的前後邏輯以及記錄者所依據的資料。
好的歷史書都是由認真而嚴肅的歷史學家編撰,他們不會隨意編造過去,但是也無法不編撰一些事情。
閱讀歷史書的最佳方式也是主題閱讀,如果真的要了解一個事件或者時期的歷史,就很必要多看一些相關的論著。
相比起「明白真正發生了什麼」,閱讀歷史更重要的目標,應該是看到歷史中的普遍性。
歷史是從古到今的故事,我們感興趣的是現在和未來——有一部分未來是由現在決定的。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未來的事物,甚至從修昔底德這樣活在兩千年前的人身上學到東西。
簡而言之,閱讀歷史書的第一要義,是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時某地真正發生了什麼,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中人們為什麼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即歷史中的普遍性。
並且,保持警惕。
五、科學與數學
這看起來超出大眾閱讀範圍,沒關係,我們探討的是科學和數學領域的經典之作以及科普作品。
對於這些作品,我本人倒是有比較深刻的感受。
興趣和創業方向讓我有足夠多的機會對此有大量接觸。
或許一提到科學和數學,大家腦子裡都是一些枯燥的數字和公式。
其實真不是這樣。
科學和數學是人類好奇心最集中的領域。
我想毫不猶豫地推薦,最少,一定要閱讀一些偉大的科學經典著作。
你不需要去理解和推導公式,讀懂一本科學經典著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要跟上科學發展的腳步,找出事實、假定、原理、證據之間的相互關聯,就是參與了人類理性的活動。
而這可能是人類最成功的領域。
現在到處都流行批判性思維的說法。
鍛鍊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的最佳方式,就是閱讀科學和數學作品。
更為關鍵的是,它可以讓你從狹隘的人類視角中脫離出來,而且通過懷疑的訓練,釋放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心靈。
極力推薦,一定要至少閱讀一本偉大的科學經典著作。
這一類書籍的讀法,與實用型書籍的讀法相似。
六、哲學
閱讀哲學書的動力在於不竭的好奇心。
亞里斯多德說,哲學來自懷疑。
小時候的你我經常會問一些偉大的問題,「為什麼會有人類?」、「這個世界從哪裡來?」……
這不是智慧,至少是在尋找智慧。
但大多數人對此的疑慮也就止於孩提時代。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是什麼原因,成人失去了孩提時代天生的好奇心。
也許是因為教育,也許是因為生活,也許是因為太多的也許。
大多數人不願意再提這一類的問題,甚至斥之為幼稚或者無用。
人們會說,這件事情沒有答案。
或者就是因為大家無法面對這種沒有答案的、回答不了的問題,為了掩蓋無力回答的困窘和不自在,就不再提起。
所以人們會降格為大部分大學生可以提出的問題——他們就像接下來要變成的成人一樣,只會問一些資訊而已。
讓我想起高曉松的一個感觸,他在清華講了半天的詩和遠方,而後提問環節面對的問題卻是,「高老師,你覺得我畢業後是到國企呢還是外企?」
我對此不作評價。
但有一點我們需要記住:最偉大的哲學家所提出的深刻的問題,正是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
能夠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這些問題的意義,確實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對我們的思想有重大貢獻。
哲學書被認為是最難讀的書。
與推薦科學類書籍一樣,我極力推薦每個人一生中至少要讀一本經典的哲學書籍。
哲學的主題是最本質的,研究的是存在、改變、必然性和偶然性、物質與非物質、自然與非自然、自由和不確定性、人類心智的力量和人類知識的本質及範圍、自由意志。
其文體主要有:蘇格拉底為典型的哲學對話、哲學論文或散文、面對異議的論文、系統化哲學作品、格言形式的作。
科學是描述事物的本質,而哲學則是解說事物的本質。
閱讀哲學作品的兩點體會分享給大家:
1、用你自己的生活來閱讀;
2、傾聽哲學家的意見並釐清他們的思路。
好的哲學書籍的特點是:不會有滔滔雄辯或者宣傳八股的文字,不用擔心作者的「人格」問題。
這或許就是除了哲學探討的問題追根溯源之外,我喜歡哲學書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七、社會科學
這裡說的是社會科學的閱讀方式,適用於所有的綜合學科書籍。
社會科學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學科,其核心通常包含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
而心理學、行為科學、歷史等,也被納入其中。
因為「社會」一詞可以被廣泛地使用,凡是表達人類群居生活的,都與之有關。
其唯一的界限,也許就是哲學和硬科學了。
閱讀社會科學書籍的唯一方式,就是主題閱讀。
雖然在上面談論的幾乎所有類型書籍當中,主題閱讀都是最佳的方式,但社會科學的特點是,這不是最佳的問題,而是唯一性的問題。
因為它的綜合性和複雜性,只閱讀一本書所可能帶來的視角局限是非常大的,找到一本主要的權威的書籍的困難度也極大。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莫提默·J.艾德勒安排的這個介紹順序也有其深刻用意。
在我看來,排序的依據從簡單到複雜:
實用型的書籍是相對最簡單的,我們唯一要警惕的就是保持覺察。接下來是小說、詩歌等廣義的想像文學作品,我們需要用經驗來閱讀,就像閱讀一個人。然後是歷史書,我們要把關注點放在提煉其普遍性上。之後是科學類書籍,它的要義是鍛鍊思維並且掙脫人類視角局限。哲學類書籍是我的最愛,我認為對哲學問題的探究是人類最艱難但是最尊貴的努力。而社會科學書籍的閱讀,則因其複雜程度要求我們必須練習閱讀的所謂最高境界:主題閱讀。
區分書籍的類別,是閱讀一本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