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方文字從小篆變隸書,是如何演變的,隸變又該如何定義

2020-12-19 墨韻中的煙火

前面的文章裡我介紹了,秦朝統一六國後,由秦始皇規定「車同軌,書同文」。這個規定使得小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推廣。

篆尚婉而通,篆書的書寫十分繁瑣,小篆的全國普及,在一方面推進了文化和書法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古代的文字的出現還是以實用性為主,以記錄為主要目的。

但篆書的複雜程度,使得記錄的速度變慢,久而久之,人們為了加快書寫速度,而出現了將筆畫減省的情況,也就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隸變。後來就演變成了隸書。

青川郝家坪木牘1

隸變是什麼意思呢?在黃惇的《中國書法史》中是這樣描述的,首先引用了晉代衛桓《四體書勢》「隸書者,篆之捷也」由篆而隸的書體演變過程中,依靠快寫、省略、假借、合併部首等篆書快寫手段,破壞和肢解原有的漢字結構和用筆方式,並在變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規律。當這種變化的規律逐漸成熟和普遍運用時,早期隸書(古隸)便形成了。我們把這種隸書書體的發展演變現象及其內在規律稱之為「隸變」。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隸變過程,正是中國文字由古文字系統向今文字系統的演變過程。

隸變是將小篆的直線和曲線,變成了順應毛筆筆鋒的點提橫豎撇捺折鉤,並將其布置到書寫順手,且美觀的位置上。隸變是快速書寫的產物。

雲夢睡虎地秦簡1

隸書的最早起源,有人說是來源於程邈。唐張懷瓘《書斷》中說:「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為下杜人(今陝西長安縣西),因得罪被囚於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在獄中,他對大篆進行刪簡省改,創製了新體。獻於朝庭,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

晉代衛桓《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罪人。從事勞役的人及職位較低的胥使、役吏。)佐書,曰隸字。

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秦隸也許因身份所致,所以秦時雖用之甚多卻一直難登大雅之堂,始終處於小篆的「輔佐」地位,所以又稱「佐書」。

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畫,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古隸的流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從秦武王時期至漢武帝晚期。這只是大致的分期。實際上,古隸的存在時間很長,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冊(漢24)還是古隸體。

青川郝家坪木牘2

隸變的著眼點是使漢字便於書寫,但卻加大了漢字的認知難度,因為它使漢字形象表意的特徵幾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是趨向表意的符號化。

漢字的隸變,使漢字形體簡化,繁難程度降低,書寫速度大為提高。但是同時由於筆畫的變化,漢字由象形文字變成了抽象文字,使得文字的直接辨識度降低了,由形識意識音的難度增大了。

但漢字的構形特徵並沒有徹底改變,只是將古文字直接的「以形表義」變成了間接的「以意表義」,古文字中以組合構字部件的意義來表達語詞的構形表義方式被保留下來,並成為隸變後今文字的主要構形方式。

青川郝家坪木牘3

秦隸對小篆的「改造」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形變。指文字的形體結構基本不變,只是將小篆彎曲圓轉的線條改為平直方折的筆畫,而導致文字的整體形象發生改變。

一種是省變。指在形變的同時,將小篆的繁複字體進行簡化。

再一種是訛變。指在形變的同時,文字的形體結構也發生變化,偏離「六書」原理,文字的本義隱晦難明或不復體現。

侯馬盟書

這是三種隸書發展的原因,首先是變曲為直,省去了篆書的曲折,第二是減省,省去了許多繁雜的筆畫,第三是訛變,將上下結構字變成左右結構字,並帶有一定的刪減變形。這也是導致許多字既不表形,又不表意的原因。

隸變是文化和書法史上一個大的跨度,不僅文字的減省,便捷上的跨度,更是書法由實用性向自覺性的跨度,文字的記錄能讓我們更輕易地掌握歷史,掌握歷史的發展脈絡,以及歷史的不同時期。

文章內容有限,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啦,喜歡的可以收藏,關注。

這篇文章的介紹就到此結束啦,希望你看完對書法有進一步的了解,不用覺得書法不近煙火,其實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有所收穫。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隸書是由籀文的草率寫法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後來逐漸流行開來,到了西漢初期,經過一個時期與篆文混同並用,隨後就逐步取代了篆文。
  • 「隸變」,百科全書式的——字典
    大家好,我是劉寶奇,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隸變」與百科全書式的——字典。隸書早在戰國就已基本成型,只是到了漢代才成為官方提倡的規範字體。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的竹簡,寫於戰國末年,其字體與西漢早期的隸書無大的差別。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我們文字的來源,字體的演變過程,是如何變成現在的字體的
    在這世上,只有文字學是人人都要學的。如果要學習文字,那麼最好看的就是《說文解字》這本書了。先有上古象形文字,後有大篆、小篆,再有隸書、草書,書體演變的歷史不可顛倒混亂。書學,是研究文字的學術。說文,是《說文解字》,在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古文,如甲骨文、鐘鼎銘文等上古文字。篆,分大篆、小篆。
  • 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的演變和關係
    這種規定,無疑將對漢字演變、書法學習會越來越重視。在這五種字體中,最難的是辨別篆隸兩種字體,一直都不清楚如何進行辨別。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查詢了一些資料,找到了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演變的過程,和這幾種字體之間的關係的一些內容,現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幫助。一、篆書。
  • 古代學者論述字體:(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據此推斷,字體是
    有古代學者論述某字體的形成時說:「(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即胥吏)佐書」.據此推斷,該字體是(  )A.小篆B.隸書C.行書D.草書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漢字的形成演變本題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國漢字的形成演變,解題的關鍵在於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與所學知識的有效結合。了解漢字: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 文字與小篆書法
    秦篆代表,泰山刻石小篆的發展在秦國時期是統一的文字,是官方文字。到了漢朝,它也是官方的用書。當然到了漢朝時期它們從書寫、用法上隸書用的更多、範圍更廣,但是在正式場合還是用小篆來書寫的。隨著朝代的發展,每個朝代都有一些名家或大家對小篆書寫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秦朝的李斯、漢朝的許慎、唐代的李陽冰、宋朝的徐鉉、元代的趙孟頫,到了清朝達到高峰。清朝出現了很多小篆書寫這方面的大家。了解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有個簡單的演變的順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歷朝歷代都形成所對應的書體。可是自從秦統一中國確立了小篆為官方書體以後,歷朝歷代都有人寫小篆。
  • 石窟寺及石刻之二:北莊子漢墓石刻——漢字由秦篆向漢隸的演變
    古代中國是個「文言分離」的國家,文言文準確地說是先秦時期的格式。受「敬天法祖」思想的影響,後來者總覺得文章還是先前者的好。唐朝大文豪發起「新古文運動」,提倡「師先秦的古」。造成唐朝口頭用語與書面用字的脫離,語言可能隨時會變,文字卻是一脈相承。因此,種種原因造成漢字成了漢文明存續的唯一樞紐。 漢字儘管是中國的官方用字,但很多中國人其實對漢字有很多誤解。
  •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歷程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其演變過程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金文字體的線條較甲骨文較粗壯,但由於是直接集成的甲骨文,屬於殷商的文字體系,其呈現渾圓質樸的風格。大篆大篆是對於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這裡的大篆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所通行的秦國文字。大篆,也稱籀文。因它被記載於《史籀篇》而得名。
  • 這才是中國:中國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化史簡說
    現在能看到的秦代的幾通刻石文字,都是嚴謹整齊漂亮的小篆字體,相傳為李斯書寫。小篆,是朝廷規定的正規文字,用在官方文書裡。但是,從各地出土的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銘文銅板來看,工匠們鐫刻的小篆極為粗陋,李斯的小篆字形成為了後世書法的範本。戰國後期,在文字的社會實際應用與流通裡,出現了隸書。
  • 【常識速記】文字的演變!
    大體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小篆:秦朝由李斯負責,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等政策基礎上,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的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隸書:秦出現,漢流行。線條變筆畫,奠定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楷書:鍾繇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及書法知識
    漢字的演變是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書、 草書、楷書、行書的過程;由小篆到隸書叫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稱為古文字;隸書、楷書、行書為今文字。前者具象形性,後者具象徵性。
  • 2019中考書法考點(一)——篆、隸、字體「演變過程」
    篆文介紹       篆文是大篆 、小篆的統稱。大篆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二.
  • 現代漢語:文字的演變
    二、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一)甲骨文1.最古老而又完備的漢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四)隸書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了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1)秦隸又稱古隸,始於秦代,是小篆的一種省變體,目的是宜於日常急用。秦代篆隸並用,小篆是規範的正體,隸書是應急的俗體。秦隸因源自小篆,故保留了較多的篆書特徵。與前代文字相比,秦隸在形體上實現了根本的轉變,即基本擺脫了漢字象形的意味,可謂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
  • 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中國文字經歷了哪些演變過程?
    中國的漢字屬於象形文字,由圖形逐漸演變,看字形就能辨別出來。比如,「日」字,就像天上的太陽。「月」就像一個彎彎的月亮,「弓」像一把彎曲的弓箭一樣。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首先從表形,到表意再到形聲。我相信很多人很好奇,我們知道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那麼甲骨文是如何變成現在的漢字的?
  • 2018年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11、「隸變」奠定了楷書的基礎。12、定量、定形、定音、定序是研究和整理現行漢字的主要內容。(三)單項選擇1、從記錄漢字的符號性質來看,漢字是( )A、表音文字 B、表意文字 C、意音文字 D、表詞文字2、甲骨文距今的時間有多少年?
  • 中國漢字字體的演變和分類隸書—魏碑—楷書—宋體
    >字體的演變和分類: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字體結構經過數千年不斷創造、改進而成,有較強的規律性。鐘鼎文:唐代發現周秦刻在十個石鼓上的銘文,古代稱銅為金又叫金文,以禮器的鼎和樂器的鐘為最多。脫胎於圖畫符號的文字。 石鼓文:唐代發現周秦刻在十個石鼓上的文字,現存故宮,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 說文解字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怎麼前稱文、後稱書?
    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中唯一延續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的聖體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瑪雅文字等相繼成為歷史的陳跡,唯漢字獨存。中國人用數千年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奇蹟,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承載了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至今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寫篆隸,要懂得文字的來源和演變,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寫法
    在隸書中,原本竹字頭的字也隸變為兩個十字,許多人就說,隸書中竹字頭變成草字頭了,其實只是竹字頭隸變結果和草字頭一樣而已,並非竹變成草。《乙瑛碑》中這幾個字,看起來好像都是草字頭,這個講法是有問題的,其實這些草字頭表示的意思並不相同,有些跟草根本無關。所以我下面把兩個十字形稱之為橫爻勢,意義跟草、竹脫離,這樣比較中性,也比較科學。
  • 妙心解字·從大篆到簡體,有趣的文字演變
    傳說倉頡造字成功時,天地神鬼皆為之震動,文字的誕生、演變過程對人類的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每個文字背後都有著或有趣、或充滿想像、或血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