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裡我介紹了,秦朝統一六國後,由秦始皇規定「車同軌,書同文」。這個規定使得小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推廣。
篆尚婉而通,篆書的書寫十分繁瑣,小篆的全國普及,在一方面推進了文化和書法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古代的文字的出現還是以實用性為主,以記錄為主要目的。
但篆書的複雜程度,使得記錄的速度變慢,久而久之,人們為了加快書寫速度,而出現了將筆畫減省的情況,也就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隸變。後來就演變成了隸書。
隸變是什麼意思呢?在黃惇的《中國書法史》中是這樣描述的,首先引用了晉代衛桓《四體書勢》「隸書者,篆之捷也」由篆而隸的書體演變過程中,依靠快寫、省略、假借、合併部首等篆書快寫手段,破壞和肢解原有的漢字結構和用筆方式,並在變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規律。當這種變化的規律逐漸成熟和普遍運用時,早期隸書(古隸)便形成了。我們把這種隸書書體的發展演變現象及其內在規律稱之為「隸變」。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隸變過程,正是中國文字由古文字系統向今文字系統的演變過程。
隸變是將小篆的直線和曲線,變成了順應毛筆筆鋒的點提橫豎撇捺折鉤,並將其布置到書寫順手,且美觀的位置上。隸變是快速書寫的產物。
隸書的最早起源,有人說是來源於程邈。唐張懷瓘《書斷》中說:「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為下杜人(今陝西長安縣西),因得罪被囚於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在獄中,他對大篆進行刪簡省改,創製了新體。獻於朝庭,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
晉代衛桓《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罪人。從事勞役的人及職位較低的胥使、役吏。)佐書,曰隸字。
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秦隸也許因身份所致,所以秦時雖用之甚多卻一直難登大雅之堂,始終處於小篆的「輔佐」地位,所以又稱「佐書」。
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畫,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古隸的流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從秦武王時期至漢武帝晚期。這只是大致的分期。實際上,古隸的存在時間很長,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冊(漢24)還是古隸體。
隸變的著眼點是使漢字便於書寫,但卻加大了漢字的認知難度,因為它使漢字形象表意的特徵幾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是趨向表意的符號化。
漢字的隸變,使漢字形體簡化,繁難程度降低,書寫速度大為提高。但是同時由於筆畫的變化,漢字由象形文字變成了抽象文字,使得文字的直接辨識度降低了,由形識意識音的難度增大了。
但漢字的構形特徵並沒有徹底改變,只是將古文字直接的「以形表義」變成了間接的「以意表義」,古文字中以組合構字部件的意義來表達語詞的構形表義方式被保留下來,並成為隸變後今文字的主要構形方式。
秦隸對小篆的「改造」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形變。指文字的形體結構基本不變,只是將小篆彎曲圓轉的線條改為平直方折的筆畫,而導致文字的整體形象發生改變。
一種是省變。指在形變的同時,將小篆的繁複字體進行簡化。
再一種是訛變。指在形變的同時,文字的形體結構也發生變化,偏離「六書」原理,文字的本義隱晦難明或不復體現。
這是三種隸書發展的原因,首先是變曲為直,省去了篆書的曲折,第二是減省,省去了許多繁雜的筆畫,第三是訛變,將上下結構字變成左右結構字,並帶有一定的刪減變形。這也是導致許多字既不表形,又不表意的原因。
隸變是文化和書法史上一個大的跨度,不僅文字的減省,便捷上的跨度,更是書法由實用性向自覺性的跨度,文字的記錄能讓我們更輕易地掌握歷史,掌握歷史的發展脈絡,以及歷史的不同時期。
文章內容有限,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啦,喜歡的可以收藏,關注。
這篇文章的介紹就到此結束啦,希望你看完對書法有進一步的了解,不用覺得書法不近煙火,其實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