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對我的專業和教學經歷有個了解,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對書法的學習的一些歷程。我出生在河北的一個農村,所以呢小時候受老人的影響比較大。老人當時候讓我們寫書法,小時候一直寫。後來搬到了北京,到了城市也有書法課,所以小學的時候沒有斷,一直到大學畢業,大學畢業之後感覺自己還需要在書法的道路上還需要鑽。於是拜了北京的一個老師叫寒石,跟他專門學習隸書。
我之所以要學習隸書,是因為我之前一直在寫楷書。寫楷書的過程有一些不好的感受。可能是沒有名師指點吧,所以在學習楷書練習楷書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讓自己感到愉悅、或讓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感覺。書法楷書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別人我不知道,只能說限制了我。於是就想用隸書,看看能不能更通達。後來拜了老師之後,確實在學習過程中練習過程中感覺到隸書與人的情懷接的比較緊密。
在練習隸書的過程中發現漢字的魅力。因為在寫隸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的文字跟我之前學的文字不一樣。它與繁體字還不一樣,繁體字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還能夠掌握一個規律。但是隸書因為它當時所成書的年代比楷書更久遠。而且隸書從篆書中有一些它的影子。而且在隸書的書法過程和書法字體中保留了很多的異體字。所以感覺文字有很多很多的內容吸引了我。於是就對文字的演變過程又產生了一個興趣。後來有一個機緣巧合,認識了黃波先生,跟著黃波老師又學的文字學和篆書。學完篆書之後,真的,對於一個學習書法的一個學習者來說 ,真的,一下子就把整個思路全部都打通了。而且把之前所有的疑惑,對文字的疑惑,對文字的寫法、異體字或者說這個字為什麼這麼寫啊,都打消了這些疑問。而且對篆書的學習更加對書法、對文字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到現在自己也慢慢走上了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是建議孩子們從篆隸入手。對於年歲大的孩子們接受能力比較高的孩子們讓他們寫小篆,對於剛剛入門的孩子讓他們寫大篆。在篆書學習練習過程中鞏固他們的運筆,鞏固他們的握筆,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也能夠認字,而且也能夠被漢字的魅力所感染所吸引。所以這樣的方法在北京很多地區慢慢已經按這個方法開拓,而我自己一直是用這個方法來教學的。
所以,今天受王老師之託,給大家談談個人對篆書學習的一些感受。如果大家要學習篆書的話。我也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經驗。下面我就給大家做正式的分享。
首先,來認識一下什麼叫小篆。小篆它又叫秦篆。因為它是從秦朝的李斯在大篆在秦篆以前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調整、提煉、編輯,然後確立了小篆的書寫。
秦丞相,李斯,秦篆的主要貢獻者
我們一定要了解一下小篆產生的背景。大家都知道秦朝建立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通過這些意識形態來達到統一全國的政治目的。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目的。還有更多。而且之前戰國時期,東方南方的一些國家,由於國與國之間,或者由於文化的傳承、生活的習慣、風俗不同,於是造成文字的分化。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風格的文字。這樣就造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的交流、通信、甚至是一些文化的傳承造成阻隔。
秦統一中國後面臨一個如何將自己的政策、權力影響到比以前範圍更大的地方。於是就統一了文字。當然文字統一也不是那麼簡單。主要的貢獻者是李斯。李斯在以前大篆的基礎上,根據考證應該是從秦國以前的一種書體叫石鼓文,石鼓文也是咱們國家在書法歷史上市最早刻在石頭上的一種文字。於是就在以秦國文字為主,這個秦國文字指的就是石鼓文,把其它六國與秦國文字相符的保留,不相符的全部廢除。以秦國,具體的說以李斯後來改編、整理的小篆為標準文字統一全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從政治角度統一的文字。這種文字就是我們今天所熟識的小篆。
秦篆代表,泰山刻石
小篆的發展在秦國時期是統一的文字,是官方文字。到了漢朝,它也是官方的用書。當然到了漢朝時期它們從書寫、用法上隸書用的更多、範圍更廣,但是在正式場合還是用小篆來書寫的。觀察漢朝的小篆和秦朝的小篆有略微的區別。大致寫法都是一樣的,但是細看還是有一些區別,比如說秦篆的字形長度更長、上密下疏,而漢篆略顯正方,上下疏密相同。
漢篆代表,袁安碑
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剛才我們是結合書法角度分析秦漢篆,但這只是外在的表現,其實我們看重它最重要的是對一種文化的傳承。說到這,我們回頭看石鼓文,石鼓文,大家如果有了解的話應該知道,它的書寫和之前周朝時期的大篆、金文、籀文是非常相似的。其它六國隨之分化,分化的很多。以前王老師上課講過「馬」的例子,每個國家對馬的書寫不同。而我們觀察石鼓文對「馬」的書寫基本和金文書寫如出一轍,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出石鼓文更好的吸收了、更好的繼承了之前金文、周朝時期的文字。小篆以石鼓文為主,而進行了更好的筆畫規範和字形的規範。可以看出,小篆和石鼓文和金文和商朝的甲骨文是一脈相承的。這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脈。所以,可以這麼說,小篆基本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它裡面包含了很多先人的智慧以及我們的祖先對後人的期望和囑託。如果大家分析的話可以看到裡面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隨著朝代的發展,每個朝代都有一些名家或大家對小篆書寫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秦朝的李斯、漢朝的許慎、唐代的李陽冰、宋朝的徐鉉、元代的趙孟頫,到了清朝達到高峰。清朝出現了很多小篆書寫這方面的大家。了解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有個簡單的演變的順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歷朝歷代都形成所對應的書體。可是自從秦統一中國確立了小篆為官方書體以後,歷朝歷代都有人寫小篆。而且這些寫小篆的人都是在經典方面、傳統文化方面掌握的非常好。
石鼓文,請看馬字,小篆與其一脈相承
戰國文字,馬的不同寫法
所以,從另外一方面又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掌握小篆書寫的人能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剛才說到的漢朝許慎,首先他是五經博士。他在經典方面非常高深,後來有了這樣的責任感或受當朝之託來整理文字。於是整理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而《說文解字》大家都很清楚,王老師也在不同場合都在介紹這本書。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經典。所以我也願意再次重申《說文解字》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經典的學習當中它的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經典的掌握離不開文字。因為我們古人,我們的祖先在確立或者是在編寫一部經典的過程中,它每一個字的篩選,每一句話的確立都包含他們當時的智慧,那麼我們就要通過文字來研究或者是來了解他們當時的本意是什麼?而對文字的研究來了解經典是最直接的一個渠道,而不是聽其他人,或聽一些專家所說的對經典的理解。我相信大家對小篆的認識到目前有了一定的,我希望是有了更深、更清楚的認識。
說文解字,部首
下面我們來用一點時間說一下如何學習小篆這個書體。我相信大家都是由於對經典的興趣,想讓我們的孩子們掌握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家都是從這個切入點入手,而慢慢對文字感興趣,發現對文字感興趣之後又意識到小篆它功不可沒的作用。於是呢又讓我們產生了另外一個興趣就是把小篆作為書法練習起來。練習小篆的過程中還能夠掌握經典,又能夠平心靜氣。又能夠讓自己心平氣和,而且是非常好的跟孩子共讀、陪讀的很好的方式。那麼學習小篆過程中,如果沒有老師的指點恐怕會走一些彎路。因為相對於書法,那麼學習文字有幾本書,有自己的興趣,多讀、多看、多思考,就能夠離古人的智慧近一些。可是書法是一門技藝,它是一門手法。它不光是需要動腦、用心,更重要的是需要老師的指點。它不是自己埋頭苦幹就行的。所以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書法的練習肯定是有一些規則和原則和要求的。
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小篆書寫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在說小篆的書寫之前還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爭辯。爭辯的觀點是什麼呢?有一方爭辯是學習書法要從篆隸入手,另一方呢則堅持楷書是書法入門的基礎。不學楷書書法不能入門。在坊間,有這樣的爭論。現在我談一下個人對這個的認識。其實這個爭論如果這麼爭的話是毫無意義的。關鍵是我們要認識一下爭論的深層含義或者說如何分析這個問題。我們不能離開篆隸和楷書它們的運筆的方式。
首先認識一下篆書的用筆,在篆書的書寫過程中,篆書的基本筆畫有兩個,一個是直線,一個是弧線。其實說簡單也簡單。小篆的練習就是把這兩個基本線條寫好,同時做到粗細均勻,入筆藏鋒,收筆收鋒。再注意小篆的結構要方正。基本上就算掌握了小篆的書寫了。楷書的書寫呢就相對來說比較麻煩了。比如說我們對楷書有了解的人都聽說過衛夫人的筆陣圖以及後面提出的永字八法。這些呢可以看出來,楷書的書寫是比較麻煩的。它的基本筆畫就非常多,比如有點、有橫、有豎、有撇、有捺、有提、有折、有勾八種筆畫,而且呢還有線條還有粗細的變化,有收鋒、有藏鋒、有出鋒、有中鋒、有側鋒、有偏鋒,當然,所以這麼一比較的話大家就清楚了,篆書書寫要求簡單,而楷書的書寫規則規矩很多很繁複。那麼對一個少兒他要掌握書法,要書法入門,大家都清楚了吧,那肯定是學習篆書隸書是比較好入門的。你讓小孩一上來寫楷書那麼多的規則,對小孩來說難度肯定比較大。但對於年歲比較大、接受能力比較強,有一定基礎的人,當然要用楷書來提高他,來規範他。所以這個爭論如果不考慮學習者的水平,不考慮學習者的接受能力這個爭論毫無意義的。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剛才我們說了小篆書寫的特點。首先筆畫簡單,就是一個直線,直線它又細分成橫線、豎線、斜線、長線、短線。那麼對於一條直線的書寫,它的要求技法非常簡單,就是簡單的入筆藏鋒,收筆收鋒。而且要圓起圓收。就做到這個就可以了。那麼對於弧線又分成什麼呢,又分成大的弧線、小的弧線、長的弧線、短的弧線。角度不同分成各種各樣的弧線。對於弧線的書寫比直線的書寫難度要大一些。因為引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要調鋒。因為小篆的書寫從始至終要保持毛筆的直立,要保持毛筆垂直紙面,這樣才能保證中鋒運筆。大家一定要記住,小篆的書寫整個過程一直都是中鋒運筆。所以在寫弧線的過程中為了保證中鋒運筆就要牽扯到調鋒的過程。它的調鋒就需要老師的當面示範、老師手把手的教你掌握這個規則。就這點來說是比較難的。
我們再結合小篆的書寫特點來總結小篆書寫應該注意的要領。剛才說了小篆的基本筆畫是直線和弧線,對於直線和弧線組成的小篆,字形的特點是方、正,轉折處要做圓角處理。這是第二個觀點,剛才第一個說到的是圓起圓收,不管是直線還是弧線入筆藏鋒和收筆收鋒要圓起圓收。小篆的第二個原則就是在折轉折處也要弧線處理,要圓弧。這就是小篆的第二個書法筆畫,弧線的具體運用。在折轉處一定要用小小的弧線來連接兩條直線。那麼就造成小篆接字的字形的特點是方中有圓,圓中帶方,線條的粗細要保持均勻。還有一個特點,因為小篆是左右對稱的。所以在寫作的過程要注意一定的筆順。具體的說有以下兩點。首先是對於左右對稱的。一般是先寫中線,比如說,木,樹木的木,應該從上到下,先寫中線,中線站好了,再從左到右,從外到內,先寫對稱的兩條線,再寫下面的兩條線。這就是小篆書寫的,其實它的要求也不多。認識到了小篆的線條的特點,就會自己提醒自己在寫的過程中,要注意折轉處的處理,要注意每一筆都要圓收,就是收鋒。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練習小篆可以選用的一些字帖。剛才開始我們說到秦篆。秦篆有幾個代表性的字帖: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琊臺刻石。泰山刻石是原汁原味的,有宋拓的;嶧山刻石是宋朝的宋刻版,我分析老師也這樣說宋刻板是宋朝的人刻出來的,根據原字刻出來的,現在已經找不到原石了;剛才說的幾個刻石只有泰山刻石還在,在泰山腳下岱廟。現在只有7個字還是幾個字依稀可見,但是在宋朝時應該看到的更多。泰山刻石比較原汁原味,嶧山刻石和琅琊臺刻石雖然很清晰,但是據傳應該是宋朝人的刻本。這幾個字帖,對小篆感興趣的建議大家每人準備一套。然後就是清朝的,為什麼清朝對於小篆這麼興盛,因為清朝興起了書法上的復古風。所以清朝出現了很多的書法上的小篆的大家。
嶧山刻石
那麼我想說的第一個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吳大澂,他對於小篆的研究、對文字學的研究非常有見解。他書寫的說文部首我建議大家備一份,網絡上都可以買到,而且更好的配合我們學習說文解字。第二本書是鄧石如的《千字文》。鄧石如他是清朝眾多的小篆書法家當中有代表性的一個,他書寫的《千字文》也是被很多的書法愛好者所推崇。所以想推薦大家準備一份鄧石如的《千字文》。還有比如說楊沂孫,吳讓之,羅振玉,還有吳昌碩這些人的篆書寫的都非常到位,非常好。所以建議大家多讀多看多學多練習多體驗。這是給大家推薦的幾本字帖。
作為最後的分享我想重申一下,小篆的書寫相對比較簡單。但也容易犯一些錯誤。我們之前一直在強調它的起筆收筆一定要做個處理。在小篆的書寫中大家一定要記住:小篆沒有出鋒。也就是說每一筆都有回鋒,每一筆都要回筆,而且要注意圓起圓收。它的起筆是圓的,收筆也是圓的。如果起筆收筆不圓,那麼這個人對小篆的掌握沒有到位甚至可以說沒有入門。第二點,小篆的書寫中沒有撇沒有捺。一些人如果對小篆不了解的話,很容易出鋒了,甚至撇捺都出來了。記住在小篆的特點中沒有撇沒有捺。就算到了隸書那也不是撇。
現在結合我從網上隨便找了一些所謂的書法家寫篆書。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因為這些人其實他們的小篆也存在一些問題。我貼出來之後如果大家結合我剛才提到的一些原則也能夠判斷分析他們書寫過程中到底存在些什麼問題。
說實話這個字寫得總體來說還算不錯,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大家看我用紅線圈出的部分。之前我說過小篆的筆法只有直線,而且一定是橫平豎直的。對於口,四包圍結構,它肯定是要方中帶圓,圓中帶方。像這個作者寫的這個字呈梯形。梯形嚴格意義來說在小篆中是不存在的,它是不應該寫成這樣的。在隸書書寫過程中有的時候才會有梯形。這個梯形主要是在楷書中才確立的。所以在之前的一些字體當中最好不要這樣寫。
這個作品中我用紅圈標出的地方都是它的起筆的地方。他有兩個毛病。第一個是入筆沒有藏鋒。這是非常忌諱的,在小篆的書寫過程中尤其是入筆一定要藏鋒。他這沒有藏鋒一定是不對的。第二,藏鋒的過程用了隸書的方法藏鋒。這個藏鋒也是不對的。因為按照書體的演變,隸書是小篆之後才形成的。也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隸書是直接從大篆演變而來。但是在書法寫作的規則之內一般要求用篆書的筆法寫篆書。而不能用隸書的筆法寫篆書。這個扇面的一些字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它的入筆的地方沒有做嚴謹的處理。所以這個書寫它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篆書就要用篆書的筆法寫,隸書當然就要用隸書的筆法寫。楷書有它自己的藏鋒的方法。
那麼篆書的除了剛才我說的一種效果,就圓起圓收,入筆藏鋒,收筆收鋒之外,還有一個很直接的規定或者要求或者一個竅門,是什麼呢?是入筆叫逆鋒入筆,收鋒呢,就原路返回。這個是竅門,請大家可以實踐,記清楚。
最後一幅作品,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沒有什麼問題?這個我沒有用紅線圈。可能有的人看出來了,從書寫角度來看,這個作品基本上是比較到位的。但是他犯了一個原則上的問題。是什麼呢?錯字。因為小篆啊,它是整個漢字演變的一個承上啟下的一個節點。了解了小篆就基本上了解了文字的演變。所以這個作者他肯定不了解文字的演變是什麼。比如說「虛懷若谷」的「谷」。這個谷呢,在小篆的演變中它有兩個寫法,一個是這個寫法。另一個是山谷的谷,就是簡單的今天五穀雜糧的谷。這兩個寫法,那麼這兩個寫法它的內涵都是不一樣的。虛懷若谷從字面上肯定是形容一個人很謙虛,很不張揚。就象深深的山谷一樣,這裡用的肯定是山谷的谷。那山谷的谷當然就不是這麼寫(穀)的了。所以要寫小篆一定要了解文字的演變。
所以大家是從文字角度入門學習小篆,這個路徑是非常正確的。就怕有的人直接上來就寫小篆,而忽略了文字的演變。甚至是不去考察,不去探究這個字的字源。這個錯誤我希望大家避免。這也是現在的書法家容易存在的一個弊端。
我們都認同經典,我們也認同《說文解字》,這都是非常好的。有了這樣的基礎來學習小篆的這種書法,就比別人就強之百倍。那別人都是從書法角度來切入的,學習書法人的說實話,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甚至極少一部分人研究文字學。可能是因為現在的專業設置吧。現在的專業設置有的學校已經設置了文字學。尤其是在書法專業設置了文字學。但是作為那些書法愛好者,沒有這麼高的認識,沒有這麼高的水平的話,他肯定會存在很多很多的問題,而那這些問題會貽笑大方。
學習小篆,學習《說文》,尤其是最近王老師嘔心瀝血,雖然說話有點嚴重,但我能體會王老師所付出的艱辛。很多時候感覺自己,我也是,我自己也是心驚膽戰,如履薄冰。因為你說了,你做了,就會有瑕疵,就會有問題。
而我今天還能夠這麼大膽的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小篆的書寫,肯定是有了王老師的支持,有了王老師的推薦,有了王老師給我撐腰,我才膽敢在這裡給大家分享。
大家的路徑都是非常正確的。都是因為喜歡國學,喜歡經典教育、喜歡讀經、喜歡吟誦、喜歡誦讀,然後又對文字產生興趣,現在又成了王老師的忠實的粉絲。尤其是手裡拿了這本《常用漢字圖解》,以後會更對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那麼在這個基礎上,我建議大家用正確的,主要把我剛才提到的問題一概避免,一概注意到,就不會犯剛才我說的這些問題了。所以大家的水平還是蠻高的,方向還是蠻正的。
好,我的分享今天就到這裡吧,我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發揚刻苦學習的這種精神,讓大家各行各業,各有各的時間或者是客觀的原因都能抽出時間來學習豐富甚至是和孩子一起共讀,我覺得這樣的風氣在當今社會真的非常的難得,我自己也很清晰,見到我不願意看到大家在這些問題上犯錯誤,所以我真的就鬥膽在這裡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我也在討論群,如果大家有問題可以在討論群展開交流,再一次謝謝王老師,謝謝各位朋友,大家共勉,共同學習,提高技藝。好,謝謝大家!
本期排版:太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