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有十失而文字與焉,文字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物,但一個朝代所使用的文字總能體現出一個朝代的氣質,甚至能反映一個王朝的氣運,秦小篆改原來的象形線條為抽象的筆畫,人們著眼的不再是文字的象形性和包涵的意象,而是筆畫之間的整體結構,並由其所代表的含義展開發散性的自由聯想,這是漢字審美趨向的重大變化,但秦小篆並沒有做好迎接這種變化的準備,作為篆書發展的收官之作,小篆從形制上來看似乎是規範的,但若要作為一種官方文字則有著諸多的不足。下面以小篆的代表嶧山刻石為例分析如下:
嶧山刻石
一、小篆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筆畫線條粗細不變,刻板劃一,使得文字的生機盡失,之前的金文大篆都有內在的精神,小篆則將之抹殺,徒有外在形式,內在卻空洞無味,就像西方的字母文字,沒有任何審美上的意義,產生不了如漢字一般的書法,因為每個漢字所活動的空間是四面八方,甚至會因線條的粗細濃淡變化而有立體的效果,其風格是變化萬千的,秦小篆作為漢字風格之一種,有其一定價值,但顯然不能代表漢字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小篆改大篆的渾圓布局為豎長方形,不知理從何來,形狀的不同或可歸為一種風格的追求,但小篆在對大篆進行規範的過程中,明顯有些顧上不顧下,從而導致小篆文字上緊下松,頭重腳輕。比如「王」字中間的一橫偏上,而「久」字明顯給人根基不穩的感覺。「石」字也是口偏上,而下部以豎撇支撐,給人孤危難立的感覺,故後來漢代反其道而行之,漢隸字形偏扁闊。
華山碑
三、缺失主筆,有分無統。這個也是秦小篆的一大問題,因為原來的大篆取法自然,勢取渾圓,讀字時首先讀的是意象,所以沒有立定主筆的需要,但小篆在去除意象,變為抽象的筆畫結構後,文字之中的筆畫就有了搭配的要求和主次之分,小篆只是部分注意到了搭配,但卻缺乏全局觀念,沒有意識到主筆和次筆的分別,於是我們看「土」字,一橫一豎分不清主次,再看很多字,筆畫很多卻找不到主筆,再看漢隸,一筆長橫或長捺便可將整個字撐起,從而顯得精氣神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