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非小事,甚至能反映一個王朝的氣運,秦小篆之失

2020-12-22 殿中蘭臺

亡秦有十失而文字與焉,文字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物,但一個朝代所使用的文字總能體現出一個朝代的氣質,甚至能反映一個王朝的氣運,秦小篆改原來的象形線條為抽象的筆畫,人們著眼的不再是文字的象形性和包涵的意象,而是筆畫之間的整體結構,並由其所代表的含義展開發散性的自由聯想,這是漢字審美趨向的重大變化,但秦小篆並沒有做好迎接這種變化的準備,作為篆書發展的收官之作,小篆從形制上來看似乎是規範的,但若要作為一種官方文字則有著諸多的不足。下面以小篆的代表嶧山刻石為例分析如下:

嶧山刻石

一、小篆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筆畫線條粗細不變,刻板劃一,使得文字的生機盡失,之前的金文大篆都有內在的精神,小篆則將之抹殺,徒有外在形式,內在卻空洞無味,就像西方的字母文字,沒有任何審美上的意義,產生不了如漢字一般的書法,因為每個漢字所活動的空間是四面八方,甚至會因線條的粗細濃淡變化而有立體的效果,其風格是變化萬千的,秦小篆作為漢字風格之一種,有其一定價值,但顯然不能代表漢字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小篆改大篆的渾圓布局為豎長方形,不知理從何來,形狀的不同或可歸為一種風格的追求,但小篆在對大篆進行規範的過程中,明顯有些顧上不顧下,從而導致小篆文字上緊下松,頭重腳輕。比如「王」字中間的一橫偏上,而「久」字明顯給人根基不穩的感覺。「石」字也是口偏上,而下部以豎撇支撐,給人孤危難立的感覺,故後來漢代反其道而行之,漢隸字形偏扁闊。

華山碑

三、缺失主筆,有分無統。這個也是秦小篆的一大問題,因為原來的大篆取法自然,勢取渾圓,讀字時首先讀的是意象,所以沒有立定主筆的需要,但小篆在去除意象,變為抽象的筆畫結構後,文字之中的筆畫就有了搭配的要求和主次之分,小篆只是部分注意到了搭配,但卻缺乏全局觀念,沒有意識到主筆和次筆的分別,於是我們看「土」字,一橫一豎分不清主次,再看很多字,筆畫很多卻找不到主筆,再看漢隸,一筆長橫或長捺便可將整個字撐起,從而顯得精氣神十足。

相關焦點

  • 文字與小篆書法
    於是就想用隸書,看看能不能更通達。後來拜了老師之後,確實在學習過程中練習過程中感覺到隸書與人的情懷接的比較緊密。在練習隸書的過程中發現漢字的魅力。因為在寫隸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的文字跟我之前學的文字不一樣。它與繁體字還不一樣,繁體字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還能夠掌握一個規律。但是隸書因為它當時所成書的年代比楷書更久遠。而且隸書從篆書中有一些它的影子。
  • 小篆:筆畫舒捲刻春秋(探秘漢字)
    百年亂世   諸侯國文字異形   戰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由於地域和發展水平不同,各國語言文字日益差異化,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僅一個「馬」字,齊、楚、燕、韓、趙、魏的寫法就各不相同,七國文字千變萬化,無一定式。
  • 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二、秦印的文字形態上面說了,秦在立國之初,立即開始了全面的文化整合,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貨幣,全國都按一個標準來。我們主要說文字。秦文字的前身最主要是戰國時秦地區的文字,代表是《石鼓文》:
  • 古代官方文字從小篆變隸書,是如何演變的,隸變又該如何定義
    這個規定使得小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推廣。篆尚婉而通,篆書的書寫十分繁瑣,小篆的全國普及,在一方面推進了文化和書法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古代的文字的出現還是以實用性為主,以記錄為主要目的。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隸變過程,正是中國文字由古文字系統向今文字系統的演變過程。隸變是將小篆的直線和曲線,變成了順應毛筆筆鋒的點提橫豎撇捺折鉤,並將其布置到書寫順手,且美觀的位置上。隸變是快速書寫的產物。
  •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漢字究竟長啥樣?你看過嗎?
    儘管漢字的起源是多源頭的,但是到了商周時代,出現了以中原為核心的一統王朝,使得中國的文字基本上是比較統一的。為了鞏固秦王朝,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統一的措施,推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政策。 在統一文字方面,秦始皇採納了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建議,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統一運動。在李斯的主持下,收集當時通用的漢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並進行簡化,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的新字體,這就是「小篆」。
  • 王朝氣運,天下之始[玄幻小說推書6/26]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日點評書名:《元尊》作者:天蠶土豆霸氣書名,乍一看有一種天下之始、唯我獨尊的氣勢,土豆的書,能超越《鬥破》嗎,這裡不說,只說一下這本書的特色:王朝氣運,這是很符合我們中國傳統的,稱王稱帝,登高一呼,很有吸引力。
  • 李斯:江湖路遠,且行且珍惜,一個秦王朝始終繞不開的人物
    李斯是締造秦王朝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繼承了呂不韋等前輩們的政治主張並加以改造發揚光大,正是他為秦朝的建立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制度體系,所以說李斯為秦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不光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更是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正因為有了他的存在,對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開端和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 關於「秦」字的由來
    近年來,有一則荒誕不經的「文字故事」大肆泛濫。始作俑者不知為誰。由於到處流傳,反覆轉載,各家文字互有出入,但其題目都叫《「秦」字的由來》,基本內容也是相同的。現在約略引述如下:  秦國的「秦」字原作「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琹」字有一國二王之嫌,想造一個同音字以代替它。一日他問群臣:「自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史書有無記載?」
  • 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文字是檢驗民族或文明存在的試金石,儘管我們揚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即使有《史記》為證,西方學術界仍然不相信夏王朝的存在,其中根本原因是夏朝沒有被考古發現的書面記錄或文物證據。
  • 先秦時期各國文字都不相同,民眾能看得懂別國的文字嗎?
    漢字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漢字的書寫方法基本都是統一的。但是到了東周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文字開始出現差異,但除了個別漢字以外,大多數文字的差別並不是很大。但是要明確一點,齊國的文字雖然有差別,但師出同源,都是從金文分化而來的。那麼當時七國之間的老百姓能看得懂別國的文字嗎?首先春秋戰國時期的識字率很低,當時只有貴族或者家境條件較好的富商才有機會讀書寫字。而如果只學習本國的文字,看其他國家的文字是很費勁的。
  • 始於夏霸於秦的歷史讚歌,《千字文》名句賞析:九州禹跡百郡秦並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小篆字形字義的講解,聊一聊這兩句話背後的文化歷史知識。【九州禹跡】並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九鼎不僅僅是王權的象徵,其實更是對人民的護佑。畢竟只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不是禹的作風和品格。【百郡秦並】
  • 《書法問集》165、有人說小篆這種幕後字體,比隸書影響比較小?
    有人說小篆這種幕後字體,會對漢字和書法藝術的影響比較大,你怎麼看?秦始皇推行小篆之時,隸書已經但登上歷史舞臺,實用領域並不多見。那麼,小篆是影響是怎樣產生的?我是一人。小篆是書法史中非常重要的書體,篆隸草行楷都有相應的地位和歷史意義。
  • 從古至今仍在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漢字
    一個文明的產生離不開文字的創造與發展,而我們的漢字,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造與發展,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秦統一文字前其他六國文字都長什麼樣?
    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些文字,按李學勤先生的研究,現在比較通行的認識是,秦統一前的戰國文字大致可以分為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燕系文字、齊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等5種,各系文字又存在很多異體字。那麼,秦統一文字之前戰國文字都是什麼樣子呢?從出土的文物裡我們可以領略這些風格迥異的古文字之美。
  • 漢字及書法起源之研究時間最長的字體—金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不管是鐘鼎文還是叫金文或者其它名字,實際都是後代為了同其它字體區分開來,這些字體在當時就是主要官方文字。
  • 元印——小篆精妙,當代獨步,不止秦唐二李間
    不僅如此,吾氏還有「小篆精妙,當代獨步,不止秦唐二李間」之美譽。趙孟雖然還不是一位集寫刻於一身的篆刻家,但是他的書、畫方面的精深造詣和對印章藝術的深刻思考,引導印章藝術步入傳統的正道上來。他十分推崇漢魏印的典型質樸之意境。
  • 秦帝國是否受到波斯的影響?
    大流士在經濟方面的措施還包括統一度量衡,更為重要的是,他確立了新的貨幣系統,即使用固定重量的金幣和銀幣……他被視作古波斯語書寫系統的創造者,至少是完善者……他陵墓的銘文稱其為「偉大的王,眾王之王,諸國之王,大地之王,希斯塔普斯之子,阿契美尼德人,波斯人,波斯人之子,雅利安人,雅利安後裔」。大流士在全國大興土木,這些宏偉的建築反映了其文化願景與旨趣。
  • 篆刻初學必知的第一個問題:篆刻的文字體系
    (小篆)為了實用的需要,秦統治者當然也需要使用印章,於是,這種標準的小篆需要刻入印章,但秦人很快發現,小篆修長和圓轉的體勢是不太適合放到印面上的(因為當時需要大量用到的白文封泥用印章都是方形的),於是他們規定專門在印章中使用的
  • 建議收藏,你知道我們日常所用的文字,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嗎
    金文和甲骨文都是殷商文字,但是青銅器一般只有官方才能鑄造,因此金文是官方文字,相比而言,出現了官體多繁,俗體趨簡的特點,這也是文字發展的一個方向,文字的發展總是從民間日常使用中,為了方便而越來越簡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