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漢字的書寫方法基本都是統一的。但是到了東周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文字開始出現差異,但除了個別漢字以外,大多數文字的差別並不是很大。
不過雖然差別不大,但使用起來卻是非常麻煩,否則秦始皇也犯不著急於統一文字。
(關於「馬」這個字,七國的寫法各不相同,算是差別較大的文字了)
總的來說,當時地處中原的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四國的文字比較接近,而秦國、楚國、齊國的差別稍微大一些。
但是要明確一點,齊國的文字雖然有差別,但師出同源,都是從金文分化而來的。
那麼當時七國之間的老百姓能看得懂別國的文字嗎?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的識字率很低,當時只有貴族或者家境條件較好的富商才有機會讀書寫字。而如果只學習本國的文字,看其他國家的文字是很費勁的。
舉個例子,我們今天都是寫簡體字,如果讓你去寫繁體字,你肯定不適應。
(簡體字和繁體字)
有鑑於此,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立即著手統一文字。
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進行文字統一工作。李斯則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同時也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小篆」,作為秦帝國統一的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六國文字。
不過由於小篆的筆畫太過圓滑,李斯又創造了一種更加適宜書寫的字體,叫「隸書」。
相較於小篆,隸書的筆畫更加平直,書寫方便。當時秦帝國的官方文件一律用小篆書寫,而日常則使用隸書。
(秦代書簡上的隸書)
秦朝滅亡後,西漢政府放棄了小篆,而是選擇繼承隸書,漢朝對隸書進行了發展,後世稱之為「漢隸」,也是今天楷體漢字的前身。
由於六國的文字早已廢棄,到了漢朝時讀書人已經看不懂六國的文字了。西漢人對於先秦時期的文字稱之為「蝌蚪文字」,可見即便是具有親戚關係,但繼承秦國文字的漢朝人還是難以讀懂先秦時的各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