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醫學以陰陽五行、五元學說理論為指導,貫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觀。內容包括三根、七素的物質基礎,辯證施治的基本方法,預防養生的法則等。據蒙古古代史以及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記載,古代蒙古人稱蒼穹為「父天」(陽),稱世界為「母地」(陰),並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種物質(木、火、土、金、水)的運動與變化所構成的。因而稱之為「五大要素」,亦稱「五行學說」;另稱《查幹·吉如誨》(土、水、火、氣、空)為構成一物質的本基,俗稱「五元學說」。蒙醫學中認為文精、母血是五元素為基因,經複雜的量和質的彎化聚合而成人體的本基是「赫依」、「希拉」、「巴達幹」三根。赫依屬氣,希拉屬水,巴達幹屬土和水。
蒙醫以「赫依」、「希拉」、「巴達幹」三根要素的關係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所謂「赫依」,是指各種生理功能的動力,生命活動的每一個環都是「赫依」在發揮作用。凡是思維、語言、動作及各臟器的功能活動,皆受「赫依」支配。如果「赫依」的功能失常。主要可以表現為神誌異常、失眠、健忘、疲乏、眩暈、麻木、抽搐、癱瘓等臟腑功能減退等。「希拉」有火熱之意,在臟腑中與膽的關係最為密切。機體的體溫、各組織器官的熱能及精神的振奮等都是「希拉」發揮作用。「希拉」偏盛,是發生一切溫熱病的病理基礎。如黃疸、口苦、吐酸、煩渴、神情狂躁等機能亢感的表現,都屬於「希拉」的失常。「巴達幹」是指體內的一種粘液狀物質,具有寒性的特徵。在生理情況下,「巴達幹」能滋潤皮膚,濡養組織器官、滑利關節,化為唾液、胃液、痰液等分泌物。「巴達幹」的功能失調,除表現為一般寒性徵象外,還易導致水液的停滯不化而出現各種分泌物增多的現象,如浮腫、胸水、腹水、痰多、吐清水、婦女白帶多等。此外,中醫屬於痰濁蒙蔽的嗜睡、痴呆及溼困脾胃的清化不良等病證,蒙醫也屬「巴達幹」的病證範圍。在生理情況下,「赫依」、「希拉」、「巴達幹」三者協調一致,保持相對平衡;如果三者的平衡關係失調,則產生各種病理變化。若以「赫依」與「希拉」的關係失調為主,則產生陽熱元盛一類病變;若以「赫依」與「巴達幹」的關係失調為主,則出現陰寒及水液不化一類病變。
蒙醫學中的「赫依」含有氣、風、神徑、經絡之意,屬中性,助陽則陽盛,助陰則陰盛;「希拉」含有火、熱、膽之意,屬熱性;「巴達幹」含有津液、寒、痰之意,屬寒性。實為人體之本基,概括為陰、陽、氣。
蒙醫以「七素」(塔朱日)作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是水谷精微(造明液體)、血、內、脂、骨、髓、精液統稱為七要素。「赫依」、「希拉」、「巴達幹」與「七素」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
蒙醫的辯證方法主要有病周辯證、病位辯證及論病辯證等。此外,尚有探查性服藥的辯證辦法,多用於疑難病證。蒙醫診病中,很注重對患者糞、尿等排洩物的觀察,從排洩物的色質、性狀、氣味等情況,判斷病變的性質,提供診斷參數。
施治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處方、手術等。蒙醫有清、解、溫、補、和、汗、吐、下、靜、養十潔;還有燥「希拉·烏素」(黃水),殺「粘」(病菌、病毒),導熱、升溫等獨特的治療法則。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蒙醫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生活習俗與疾病的關係。特別是蒙古民族以肉良、乳食、炒米為主食,消化道疾病為多見,故蒙醫認為胃為人體後天之本,飲食起居適宜尤為重要。在診治內科疾病首要注意消化系統有無異常,新陳代謝有無障礙,把提高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放在治療的首位。因此,蒙醫對於胃腸疾病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和很好的療效。
除此,尚論「臟腑說」、「白脈說」、「黑脈說」、「四季發病規律」、「南北人群發病差異」,以及瘟疫、熱病的獨特診治、理論學說等等。指導著蒙醫臨床實踐。
醫療實踐:蒙醫診療是隨著蒙醫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與總結,理論體系的逐步形成了發展,採、種、制、用野生藥材的不斷擴大,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醫藥著作的編著、出版、問世等,大約早在唐代就已有蒙醫外科,正骨科、內科、婦科、兒科等專科醫生,廣泛行醫於民間,城鎮,到了元代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明未清初蒙醫理論有了進一步的充實、完善與提高,臨床分科也越來越細,如眼科、針灸、術療、按摩推拿、溫泉、藥浴、食療、養生等各專科日益興盛起來,名醫曾出不窮,他們寫下了數十部蒙醫藥著作,流傳於後世,形成了蒙古醫藥學。
診斷:蒙醫診斷包括問診、望診、觸診三種方法,簡稱三診。這是蒙醫觀察和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通過三診得來的臨床症狀及體徵,運用蒙醫的理論指導,結合病人的體質、性別、年齡及發病原因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作出診斷的過程。蒙醫診病中,很注意對病者糞、尿等排洩物的觀察,從排洩物的色質、性狀、氣味等情況,判斷病變的性質,提供診斷參考。
1、望診:望診是通過醫者的視覺診察患者全身及其有關部位情況,以了解疾病體徵和健康狀況的一項重要方法。蒙醫認為,必然會反映到體表。因此,通過望診床進一步幫助制定疾病的性質。主要觀察患者精神、面容、體型(蒙醫把人體分為赫依型、希拉型、巴達幹型、合併型、混合型等)、形體浮腫、或幹植、五官、臺質、臺苔、痰液、吐物、血色、二便、婦女帶下等;三歲以下的小兒還看指紋、耳紋來輔助診斷。
2、問診:問診是三診中重要環節,是通過有目的詢問和聽取病者及其家屬親友的講述,來了解患者的發病經過和症狀進行診斷的方法。問診內容與西醫的問診大致相同,如詢問一般情況,病史、現病證等。但蒙屬還著重於探求與辯證施治有關的資料。根據「三根」理論要做到29種問診。如詢問患者的寒熱情況,生活習慣、飲食嗜好和對病情有害及有益情況,二便有無異常反映,睡眠及精神狀況,婦科經帶胎產,出汗情況,患病的規律和患病時的季節氣候,周圍環境過冷、過熱、過溫等情況,以及是否接觸傳染源等。
3、觸診:觸診是醫生用手直接接觸患者身體的一定部分進行探索病情的方法。包括動脈和按診。
①動脈 動脈法在蒙醫診斷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並為醫者所必須具備的技能。分辯三根及寒熱,以及臟腑的變化,氣血之盛衰等,均以動脈為主。動脈通常是在病人的腕關節掌面橈動脈博動處進行。將這一段動脈分作三部,稱寸部、幹部、查嘎部。診脈時患者手臂半伸,掌心合上半放,醫生先以食指放在寸部,然後把中指放在幹部、無名指放在查嘎部,一般指間以麥粒為隙。動脈時需要用不同指力仔細傾測,寸觸皮、幹按肉、查嘎重按骨。寸、幹、查嘎三部分別診察不同臟腑病症,且左右不同。醫者右手寸部診察心臟、小腸,幹部診察脾、胃,查嘎部診察左腎、精液;左手寸部診察肺、大腸、肝、膽;查嘎部診察右腎、膀胱。如果患者是女性,則醫者左手寸部診察心、小腸,右手寸部診察肺、大腸,其它的同上。對脈象的特點可從脈位的高低、脈搏的頻率、節律、強弱、大小、熱態等方面來認識。正常的脈象是一次呼吸(息)平均脈跳4~5次(相當於72~80次/分鐘),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往來均勻,節律一致。但這是相對的,由於人的體型、性別、年齡不同,以及機體內、外環境的影響,可出現一些生理變動。關於臨床覺異常脈象,歷代蒙醫積累下的經驗極為豐富,對脈象的辯認是非常細緻的,一般以十二種脈象為基礎,其中細分四十七種脈象,又歸納為寒、熱兩種脈象,作為臨床診斷的一個重要方面。赫依病之脈象洪而中空、按之即絕;希拉病之脈象細、數而有力;巴達幹病之脈象沉、緩而無力。此外,還有絕脈、怪脈、以及對脈象的幾種誤診等方面的論述。
②按診 按診之潔是醫者用手直接接觸按壓病人的體表或病變部分的一種診察方法。通過按診主要以分辯其寒溫、潤燥、腫脹、疼痛及包塊,並觀察病人對按壓的反應。觸按四肢關節的診察有無骨折、脫臼;循脊柱觸按以了解有無病理反應等。根據上述三診以了解病變的性質及患病過程,同時還要注意診斷時可能會遇到的「四種誤診」及「五種假象」等交雜情況。這時必須以辯證、辯病、才能論治的有效方法,對病因、患者體型特點、患病部位、患病的習性、疼痛情況等做細緻的分析,以糾正誤診和排出假象,做出正確無誤的診斷。
飲食療法:蒙古族人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病之始,始於食不消;藥之源,源於百煎水」。諸如奶食、肉食、骨湯之類,只要食用適當,都可以起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的作用。這是古代人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飲食療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馬奶酒救治受傷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記載。公元1330年,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蒙名:無雙雲意)用漢文編著了《飲膳正要》一書,共分三卷,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書中記載了各種食物,有關驗方和蒙古族的大量飲食療法和營養保健膳食方面的內容。第三卷中按朱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品、菜品以及科物共七類,收載了常用食物計203種,對這些極易得到的普通食物進行整理、歸納,闡明了每一種食物的性、味、有毒、無毒以及效用,有相當的實用價值,並附有170幅插圖。書中還介紹了若干關於「養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等專題。除此還闡述了「服藥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問題。此書成為我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
外傷與正骨法:據史書記載傷科形成較早。由於蒙古人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飛馬射箭,經常發生跌傷、骨折、脫臼、腦震蕩等創傷。因此,自古以來就積累了正骨、治傷方面的經驗。對於各種兵器創傷,也積累了不少醫療方法。如在《蒙大秘史》等歷史文獻中,就有用燒灼療法來治療流血不止的傷口;用蒸氣罨的活血方法治療肉傷;用牛羊草結的退燒療法、熱罨療法;用駝鮮血治療箭傷等。明清時代的著名外科醫生和正骨師綽爾濟、墨爾根,擅長外科手術和正骨、按摩、罨療、藥浴、浴法等外治術,並曾採用冰凍麻醉方法進行正骨手術。此外,還有叫伊桑阿的,他們正骨術也很出名。他們的正骨術代代相傳,對蒙正骨術的繼承和發展曾作出了很大貢獻。
蒙醫正腦術:在蒙醫典籍《甘露四部》中有詳盡的記述。據記載,治療方法有四種,無論何種方法均應用「以震治震」的原理。適有於牧民落乘,跌傷等外傷所致的腦震蕩。治療用具有布帶、碗、筷、小錘、沙子或米。方法:先用布袋將患者的頭部緊緊圍裹一圈,然後將裝滿沙子或米的碗用布蒙住,倒置在患者頭頂,令患者將一隻筷子橫咬在嘴裡,醫生用另一隻筷子敲打橫咬在嘴裡筷子的露出兩端,作為預備性(或診斷性)治療,然後再用力錘隔著布帶在患者腦後枕部震敲3至9次即可。
蒙古炙療:蒙古炙療是在熱敷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一個多年前藏醫《四部醫典》中就有「蒙古灸」的記載,中醫典籍《壽間·異法方宜論》中也有「故炙芮者、亦從北方來」的推斷。蒙古炙是一種將炒黃的小茴香包裹到白淨的軍毛氈浸泡入黃油中煎後取出敷置於應炙之部位。灸草用廣泛生長於各地的白山薊草進行炙療;或者採用西河柳炙、火把炙、溫針炙等幾種方法,達到治療目的。
放血療法:即在一定的部位,將淺部靜脈切開或刺破,進行手術放血,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多借用於由血、希拉引起的熱性疾病。如傷熱擴散、騷熱、疫熱、癤腫、瘡瘍、痛風、索日亞(包括結核)、丹毒、黃水病等症。巴達幹與赫依引起心寒症,如果與血和希拉合併時,亦可採用放血治療,其時機的選擇和把握不同。如體腔出血侵及臟腑、擴散熱、騷熱、食物中毒等,易在發病初期及時放血施治;而身體沉重麻木,但無惡寒症狀的患者,則在應用其他方法引發其餘熱後,施行放血療法。
放血器械:固放血部位不同,形狀、大小各異。多為用優質原材料製成的三稜針、園柱針及斧刃狀、彎尖新月狀、剃刀狀等銳利刀具。
放血方法:分為術前準備和正式放血兩個步驟。術前準備又分為遠行和近行兩種。遠行,即熱病未成熟時,在放血前先給服三天清血湯藥,並促使共成熟,使正血與病血分離,然後再放血施治;近行即放血前不服藥,但通過曬太陽或烤火取暖驅涼、祛寒。正式放血,又包括放血前的結紮、部位選穴,具體操作,觀察血色、放血量和輔助治療等內容。
體質虛弱、孕婦、產後、浮腫、胃火衰敗等寒性疾病患者忌用補血逆境法,兒童和老年人,用澱下法、催吐法、鼻藥及灌腸法施活之後,禁用放血療法。
除上述療法外,尚有阿拉素療法、瑟博素療法、灌腸療法、燙沙療法、油脂療法、罨敷療法等不一一贅述。
近代蒙醫臨床各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大內科又分出腦系科、溫病科、肝病科、腎病科、血液病科、胃病科、心血管病科、肺病科等;骨傷科發展為專科醫院,眼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病科、五療科等都有了新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果。
綜上所述,在慢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蒙古醫藥學日趨完善,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北方民族醫藥特點和地域特性的近代蒙醫藥學。為保障我國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
蒙藥與方劑:蒙藥理論包括:五元、六味、藥力、藥性、藥物功能。蒙藥學以古代樸素的五元——土、水、火、氣、空業理論基礎。認為植物發育生長與「五元」的關係是:土星植物的基礎,是植物吸養之源,生命之根本。水是植物所需養料的溶媒,亦是植物體內的運化因子,有滋潤營養植物、促進其生長的作用。氣在植物肉為生化因子;空氣具有養育植物、促其生長的作用。火在植物肉為能量、動力因子;外界的陽光、溼度,供植物生長成熟。空在植物內為間隙因子,是物質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一切物體所存在空間。
六味藥物有不同的味道,這些味道,是由五種基本元素在藥物形成的過程中,經過複雜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來可分為六種,它們是甘、酸、鹹、苦、辛、澀。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食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鹹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氣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辛味,在五元中以火、氣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澀味,在五元中以土、氣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分別和有機因爾起不同作用而生成。除單一味道外,還有兩種以上,數味結合而產生的「中性味」,以及由於味的轉化,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若中若,甘中甘等結合成複雜的「複合味」,儘管變化複雜,仍可歸納於基本六味的範疇之內。
藥力、藥物品種雖然繁多,但不外寒熱兩性,即陰性和陽性兩大類型。熱性藥物多生於熱處及向陽處,獲得了充足的陽光,陽性藥力充沛,才有完備的熱性藥力,有昇陽、消食、祛風寒、除痰溫之力。應用過量則引起頭暈、頭痛、發燒、煩謁等症狀。寒性藥物多生於寒處及陰涼處,獲昨充足的月輝,陰性藥力充沛,有才有完備的寒性藥力。總括起來有鎮靜安神、健身澤膚、祛瘀、降水之功。應用過量則引起胃陽衰弱、抽搐等。再據藥物寒熱兩性的程度差異,陰陽二性又分為中間型、複合型等,並有熱中、寒中寒、寒、熱、溫、涼等進一步的區別。治療陰性病(即寒性疾患),則用陽性藥(即溫熱藥);治療陽性病(即熱性疾患),則用陽性藥(即寒涼藥)。這是一般準則。
藥性、藥物的性能也就是藥物的藥理作用。蒙藥性能的最基本精神,在於調整機體內部的「赫依」(氣)、「希拉」(火)、「巴達幹」(體液)的偏勝偏衰。若三者保持著平衡和協調,就健康無病;如果三者失去平衡,便會產生各種病變,甚至導致死亡。古人在臨床用藥中,將藥物性能總結為:重、脂、寒、鈍、輕、澀、熱、銳等八種。其中,重、脂二性克制「赫依」病症,寒、鈍二性克制「希拉」病症,輕、澀、熱、銳四性克制「巴達幹」(痰、寒、溼)病症。再者,輕、澀、寒三性生「赫依」(風);熱、銳、脂三性生「希拉」(火);重、脂、寒、鈍四性生「巴達幹」(寒)。醫者要熟知藥性、原理,才能救死扶傷、祛病延年。
藥物功能:有柔、重、溫、脂、固、寒、鈍、涼、和、稀、燥、淡、熱、輕、銳、澀、動等十七種。臨床實踐中,用這十七種功能去克服疾病的二十種基本性質,而達到治療目的。
蒙醫學將疾病分為陰性病、陽性病兩大類型。進而又分為「赫依」病、「希拉」病、「巴達幹」病三種。這三種又分為四門,四百零四病,一千一百十六證。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將疾病歸納為二十種基本性質。「赫依」(諸風)病的性質是糙、輕、寒、細、強、動等六科:「希拉」(火、熱)病的性質是脂、銳、熱、輕、臭、洩、溼等七種;「巴達幹」(痰、寒、溼)病的性質是脂、寒、重、鈍、柔、固、粘等七種。
藥物的十七功克制疾病的二十種基本性質大概情況是:克制「赫依」病質:柔→糙→、重→輕、熱→寒、脂→細、柔→強、固→動。克制「希拉」病質:淡→脂、鈍→銳、寒涼→溫熱、和→輕、稀(清洩)→自燥、燥澀→溼、洩。克制「巴達幹」病質:淡→脂、熱→寒、輕→重、銳→鈍、澀→柔、燥→粘、動→固。年號「→」表示克制;符號前是藥物功能,符號後是疾病性質。
蒙醫用藥很廣泛,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及化學製品,但絕大部分還是取自野生植物。據文獻記載,蒙藥材約有2230多種。經調查考證的蒙藥材,屬於植物種子、果實類的有203種;根及根莖類231種;全葷類256種;枝葉類54種;花類83種;皮類35種;藤木類36種;菌藻類14種;樹脂類14種;其它類28種;昆蟲類30種;動物類260種;礦石類98種。共計13類,1342種。地產蒙藥材如香青蘭、沙前胡、播娘蒿、角茴香、牧馬豆、黑枸杞、腺基獨行菜、駱駝蹄瓣、沙棘、蓮座薊、文冠木、槓柳、角蒿、黃花鐵線蓮、蒙古猶、蒙古山蘿蔔、沙冬青、過山龍、山棘豆、沙藍刺頭、蒙古鴉蔥、接骨木、烏柳、錦雞兒、久苓菊、女類菜、白龍昌菜、小果白刺、山刺玫、薄雪草、金蓮花、冷蒿、梅花葷、花錨、扁蕾、齒葉勞草、手掌參、蒙古慫芭、火絨草、紫花高烏頭、黃花烏頭、唐松草等。據調查全區可資利用的蒙古野生材達800餘種。除自產自用地立藥材外,中蒙藥、蒙藏藥也大量交叉應用。如肉蓯蓉通用於滋補強壯,而蒙醫還多用於治療胃病;中蒙藥通用草烏,而蒙醫不僅用烏頭,還用草烏茸(地上四橫指嫩苗或加工的草烏 )、草烏葉、草烏花等,且用於 熱病、半身不遂、五官科疾病等;如訶子中蒙醫通用,但蒙醫更為廣泛用於各科疾病;廣 、中醫用醫用它的樹皮治療燙傷,蒙醫則用其果實治療心臟病、肉豆蔻、中醫煨用於暖脾胃,澀腸,下氣,蒙醫生用於治療心臟病,並用其假種皮「肉豆蔻衣」(藥名為玉果花),治療風、氣、白脈病。蒙藏藥交叉應用更為普遍,如人參果、人參三七、丁座草、三棵針、山川柳、山姜、山慈菇、山紫草、山刺梨、土木香、川木香、小葉蓮、冬青、王爪、毛瓣綠絨蓉、毛蕊花、雙鳳尾、雙色龍膽、手掌參、烏奴龍膽、白花龍膽、石榴、紅景天、纖毛婆婆納、橐吾、傘梗 耳草、卷絲苦、棘豆、波稜瓜子、逆阿落、絹毛萄、鹿蹄草、雪蓮花、船盔烏頭、銅絲草、藍石草、獐牙菜、糖芥、螃蟹甲、翼首草、囊距翠雀等。
蒙醫方劑一般由二味或數味藥組成,也是應用單味藥治療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蒙醫習用成藥,很少開方。蒙藥臨床治療的根本原則也是辨證施治。配方有分氣味、分性能二類。藥物分主、輔、佐、使。一般成藥有159—400餘種。目前已知蒙醫傳統配方、單方、驗方共有1500多張,絕大多數為複方製劑。
蒙成藥劑型有10種。即湯劑(煮散)、散劑、丸劑、膏劑、酒劑、油劑、灰劑、攪合劑、草藥劑及金石合劑。
(一)湯劑(煮散):按著一定處方研為粗未,備用。煎湯去渣取汁服用,或沸水沏服。湯劑因其吸收較快,故一些急症及發病初期,多用湯劑治療。如「查幹湯」(土木香15g,苦參12g,珍珠幹9g,山柰6g,每服3~5 g),治療感冒,頭痛,溫病初期均有良好效用。
(二)散劑:是將藥物配方配製,不展研成細粉,混合均勻,寒涼藥加白糖二分之一;溫熱藥加紅糖三分之一,備用。白天水或調劑送服。散劑有內服與外用兩種。並有製作簡便、便於服用攜帶、節約藥材、不易變質等優點。應用較廣,但吸收較湯劑為慢。
(三)丸劑:將藥物按處方配齊,粉碎成細粉,混合均勻,以蜜,水或麵糊、藥汁等賦形劑製成藥丸。一般為黃豆或綠豆大小的顆粒,外用硃砂或銀硃研細粉掛衣,晾乾貯藏備用。一般應用於慢性、虛弱性的疾病,以及某些不適宜用峻猛藥者。此外,丹劑中有內服、外用兩種,大多為金屬化合物煉製而成,一般用於頑症、痼疾。
(四)膏劑:本劑分內股膏劑和外用藥膏兩種,內股膏劑又分流浸膏、浸膏(幹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劑(膏滋)。外用藥膏分在硬膏藥和軟膏藥。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駝蒿膏、泡囊草膏、山黃柏膏、柴草軟膏等。
(五)酒劑:次酒為溶媒,浸取藥材中有效成份,所得的不澄浸出液供內服和外用。此劑多用於體虛補養,風溼疼痛及跌打扭傷和慢性病的輔助治療。如菱角酒、沙棘酒、蓯蓉酒等。
(六)油劑:先將藥材精選,加工炮製處理後,按處方調配、浸煮、濃縮到一定經度,按比例加鮮牛奶溶和,並加一定量的奶油、蜂蜜、蔗糖、白糖等,濃縮到無水分,呈現油光澤、紅黑透明或黃黑透明時,即成油劑,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一般用於老人、婦女、體虛者的浮腫、溼痺、腎虛等。
(七)灰劑:蒙醫認為寒疾經久不愈則用灰劑治療為止。分為急、中、緩三種配劑,根據病情況選擇使用。
(八)攪合劑:按處方調配,研細粉,混合均勻,逐漸加入適量煉蜜、奶油、紅糖、冰糖等,反覆攪合而製成,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此劑分為溫熱、寒涼大類型。一般用於慢性、虛弱性疾病,對婦女及五官科疾病、老年病應用較多,而且服用方便。
(九)草藥劑:草藥劑是蒙醫因地制宜地採集野生藥草,將單味或數味煎湯服用。或將採用的藥草置於清潔涼爽通風處陰乾、製成粗末,煎湯給患者服用。這種原始的劑型叫做草藥 劑。一般用於溫熱病和外感的治療。
(十)金石劑:金石劑亦稱珍寶劑。它以珍寶類藥物,如金、銀、珍珠、瑪瑙、玉石、紅珊瑚、松石等以及金礦物類藥物,如赤銅、白錫、鐵、寒水石、月石、金精石、銀精石、水銀、硫黃、黃丹等藥品為主藥,適當配合動、植物藥而製成化合劑備用。本劑的特點是毒性較強,藥用量少,藥效持久,吸收較慢。本劑一般不輕易應用。經多次一般藥物治療。當病症一除,立即停藥,勿多服。
長按二維碼顯示【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進入後按【關注】即可關注到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整骨醫院(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第一分院)的【蒙醫整骨】微信公眾平臺。謝謝!!!
我們的網址是:www.bariach.com
地址:高德地圖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第一分院】:紅勝大街59號,詳情請見:http://f.amap.com/5i7Fl_07C1naU
備註:長按網址上顯示【選擇複製、在瀏覽器打開、夜間全屏閱讀】您點擊【選擇複製】再按打開即可找到我們的具體位置了!
聯繫方式:關注我們微信公眾平臺後發送【聯繫方式】即可收到我們醫護人員手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