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包頭市蒙中醫院東河院蒙醫腦病科為期一周的宮氏腦針義診活動正式開啟,當天上午,蒙醫腦病科主任石巴特爾與北京宮氏醫學研究院腦針療法技術部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新適宜技術腦針療法學科帶頭人範光明醫師共同為參加活動的患者施針、義診。
「我們想通過此次義診活動,讓更多的患者了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新適宜技術——宮氏腦針,並受益於這種綠色快捷的治療方法。」石巴特爾主任說。
範光明醫師做腦針治療
包頭市蒙中醫院已經與北京宮氏醫學研究院籤訂合作協議,
北京的宮氏腦針專家將長期在醫院蒙醫腦病科開展診療活動。
一天一針刺顱骨
不一樣的腦針療法
「我是因為頸椎和肩周炎住院的,現在扎得好多了。」這是曾經找石巴特爾主任治療的52歲的於利民女士扎完腦針後反饋自己病情時說的話,尤其是困擾她多年的胳膊疼的老毛病極大地緩解,見風流淚的毛病也不見了,讓她開心不已,對後續的治療充滿信心。
自2018年8月包頭市蒙中醫院引入宮氏腦針療法後,已有不少患者受益於這種特殊針法。62歲的李桂蘭最初來蒙醫腦病科治療時,頭暈、腦悶、耳鳴,眼睛視物模糊、見風流淚,便秘、失眠等症狀已經伴她4年,尤其是入院前5天,腰困、腰痛伴右側腳第五趾骨抽著似的疼痛讓她不堪忍受。接受宮氏腦針療法扎到第6次時,右腳第五趾骨的疼痛消失了,第10次時頭暈、腦悶的情況大為好轉,也不怎麼便秘了,扎到第14針時,困擾她多年的不適症狀基本消失。
宮氏腦針是一種怎樣的療法呢?
宮氏腦針是宮長祥教授獨創的宮氏神經調衡理論與技術,其特點是扎針點位少、治療覆蓋範圍廣,安全、高效。「宮氏腦針可治療包括股骨頭壞死、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在內的各類疼痛骨傷類疾病,中風後遺症,腦癱、截癱、偏癱、嬰兒癱、大腦炎後遺症等『五癱』,腫瘤,各種皮膚病,內科疑難雜症等六大類疾病。」石巴特爾主任解釋說,按照宮長祥教授的理論,形成疼痛的原因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神經壓迫、無菌性炎症等,而是因神經系統功能失衡引起的,因此,通過宮氏腦針鬆懈特定部位的筋膜釋放膜內的張應力,進而改變神經系統工作的力學環境,調整神經功能,就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簡單地說,宮氏腦針就是用一種特殊針具針刺從腦後正中枕骨隆突的位置,一直沿後腦中線向上行針,直至前額髮際線處,一個療程15天,每天1針。「每次行針不到1分鐘,完全無菌操作,很安全,輕微的痛感患者一般都能承受。」石巴特爾主任拿出一枚宮氏腦針來,記者觀察,此針粗細和注射器針差不多,上有一白色握柄,針端則是一個如小針刀般0.5毫米長的小小「扁刀」,「通過刺激顱骨相關部位,讓神經中樞活躍起來,達到神經功能平衡的狀態後,各種症狀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石巴特爾主任說。
石巴特爾主任
為患者做治療
石巴特爾主任和一位蒙古國女患者合影留念。
蒙古國女患者因幾十年的頑固頭痛慕名找石巴特爾主任做腦針治療。治療後患者手捂扎針部位的動作被稱作「行腦針禮」。這也是所有接受腦針治療後患者的姿勢。
「我們開展宮氏腦針的療法時間還不長,治療效果卻非常好,在宮氏腦針的治療群裡,能看到全國各地宮氏腦針臨床醫師分享的病例,讓我對這種療法充滿信心。」石巴特爾主任說,當他看到國內同道分享的宮氏腦針在緩解晚期癌痛、戒斷菸酒等疑難病例治療的成功案例後,更希望將這種綠色、安全的治療方法推薦給更多患者。
蒙醫骨傷治療
傳統療法受青睞
「噗!」石巴特爾主任用力地將含在嘴裡的一口烈酒噴到高陽(化名)的腳踝處,然後用手輕觸,憑豐富的經驗感受他扭傷的部位,然後用輕重適宜的力度按摩……「好多了,不疼了!」五六分鐘後,高陽驚奇地發現剛剛還很疼的腳不怎麼疼了。
高陽是一名高二學生,打球時扭了腳,活動受限,痛感也很強,可在醫院拍片,既無骨折也無脫位,一想到要養好多天可能才好,心裡就犯愁,沒想到石巴特爾主任給他按了幾分鐘腳就舒服多了。
石巴特爾主任為患者做手法正骨治療時,將高度白酒噴到患處,消炎、殺菌。
「無論是骨折還是脫位的患者,用烈性的高度白酒噴患處,既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又能讓患者有『麻醉』感,精神上也能得到撫慰和放鬆。」石巴特爾主任介紹說,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憑著勤勞和智慧形成並傳承下來很多傳統療法,至今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比如策格(酸馬奶)療法、酸駝乳療法等等,他曾經在牧區基層旗縣蒙醫醫院工作多年,把這些一直沿用的方法帶到了大城市、大醫院,特別受患者歡迎。阿榮是市蒙中醫院的一名職工,淘氣的兒子曾經兩次從床上跌下來導致橈骨小頭半脫位,找石巴特爾主任高度白酒一噴、手法一復位瞬間就好了。「橈骨小頭半脫位多發於1~4歲的孩子,家長甚至不注意拉一下胳膊都可能導致這個問題,越早糾正效果越好。」石巴特爾主任說,橈骨小頭半脫位對於蒙醫正骨大夫來說,是手到擒來的「小毛病」,而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蒙醫正骨、接骨大夫。
大草原上的傳統蒙醫接骨大夫
1989年,石巴特爾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錫林郭勒盟一家旗縣蒙醫院從事蒙醫正骨、接骨臨床工作。「我非常喜歡蒙醫接骨技術,大學五年中最後一年臨床實習,我就去了全國知名的蒙醫接骨醫院——內蒙古科左後旗甘旗卡蒙醫整骨醫院跟隨傳統蒙醫接骨大師學習正骨、接骨技術。」石巴特爾主任說,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一個錫盟的純牧業旗縣醫院工作,騎馬、摔跤、開摩託車等導致的骨傷特別多,牧民發生骨傷後,一般不會接受手術,都要找蒙醫接骨醫生治療。
「後來我又到河南洛陽正骨醫院進修、學習一年,引進了骨牽引技術,像股骨幹這種部位的骨折都能通過牽引復位後,再手法接骨。」石巴特爾主任說,在未引進骨牽引技術前,像股骨幹這種大腿肌肉群豐富的骨折,手法復位是非常費力的,而蒙醫手法正骨、接骨不要求像手術那樣百分百解剖對位,只要對位、對線好,不影響功能即可。
正是由於出色的正骨、接骨技術,2015年,當時還未設蒙醫骨傷科的包頭市蒙中醫院將石巴特爾作為特殊人才引入醫院。
包頭市蒙中醫院蒙醫腦病科團隊
走進包頭市蒙中醫院蒙醫腦病科門診,記者看到,蒙醫腦病科診室的門牌上同時掛出的還有「蒙醫傳統骨傷門診」、「蒙醫疼痛門診」、「蒙醫策格(酸馬奶)療法門診」。「我們通過號脈、舌診、問診等傳統方法,綜合評估患者的病情、病程,並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腦針、蒙醫傳統療法進行治療,有的要看患者的具體情況會將腦針和蒙醫傳統療法結合起來進行治療,效果特別快。」石巴特爾主任以蒙藥舉例,一種由35味藥組成的蒙藥製劑,最大劑量為3克,患者衝泡或者稍煮後就能服用,便捷高效,尤其是將腦針和蒙醫傳統醫藥結合起來,取得了顯著療效。
據了解,目前,包頭市蒙中醫院已經與北京宮氏醫學研究院籤訂合作協議,北京的宮氏腦針專家將長期在醫院蒙醫腦病科開展診療活動,讓更多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