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學習一門語言,主要原因也是想使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溝通,進而可以產生情感價值或財富價值,如外貿生意,跨國婚姻等等。而面對面的口頭溝通在交流中的佔了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如果口語好,在交流中可以更順暢,也讓自己更有競爭力。下面我也講講個人對英語口語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學口語,先練聽力
如果要表達,需要先傾聽。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有來有往。聽懂對方,表達自己。這裡所說的練聽力,是需要聽懂不同口音的英語。這個還是有些難度的。有高校英語教師去英國旅行居住時,聽印巴人的英語很是費勁,特別是在電話上。很多年前之前做口譯時有一位奧地利藝術家的英語聽的也是雲裡霧裡。所以要先聽懂所學教材上的錄音(聽力),這些是我們定義的標準英語。以這一類聽力材料學習為主,多聽,也可以糾正改善自己的英語口語發音。然後,可以接觸一些其他口音的英語電影。如印度,法國,義大利出品的英語電影。
二. 內容表達優於發音,建立global English的觀念
我們學習英語,總是會在發音上很糾結。力求完美,生怕別人聽不懂自己說的英語。自己學習英語時也經歷過這種階段,現在回想覺得這樣也是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在口語交流時,內容是更為重要的:表達有沒到點,說的是不是別人想要的回答,能否讓別人感到交談有趣等等。表達的內容是你想法(思想),個性,素養的顯露,讓對方全面了解你或者對應的事件。當然,發音基本要求是能讓對方聽懂。如果發音很標準(與國際英語一致)或者能帶某種英語本土人的口音,那就更好。
接著上面的內容,那標準發音好像跟本土口音(英式英語/美式英語)不是一類。看過的書上這樣說,按音標來說,北歐人的英語是標準的。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只是該地區的一個普遍口音。所以有英語學習者還在糾結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那大可不必了。當然,也有很多人想說一口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進行不斷的刻意訓練。值得表揚鼓勵,但是多數情況是會不倫不類。我們說的都是Chinglish,只要內容足夠的豐富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思想,也是非常好的。
對於英語學習者,可以暫時把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還有其他什麼英語放一邊,建立global English(暫譯為全球英語) 的概念。每位老師的英語都有自身母語造成的口音,但不影響相互的交流,希望英語學習者可以接觸到不懂口音的英語,訓練好聽力,成為global English 概念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