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佳節,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多所高校採訪發現,很多高校食堂今年繼續面向學生推出自製月餅,其中最大的特色莫過於「校徽月餅」的創意。(9月15日《中國青年報》)
月餅是中秋佳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與其相關的話題也是年年不斷。前不久「雙日期月餅」鬧得沸沸揚揚,現如今高校推出的「校徽月餅」也變身「網紅」,引起網民的關注和熱議。
顧名思義,校徽月餅就是印有高校徽章的特製月餅。2011年北大校徽首次出現在月餅上,就曾引發不小的輿論浪潮。那時,北大宣傳部稱「此舉為校友表達對母校的感情,並無不可」。反對的聲音則認為「校徽是學校的象徵,吃校徽顯得欠莊重」。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校徽月餅可以說是創意,也可以說是另類的畸形產物。
初現校徽月餅可以說是一種創新,然沿襲至今,每年中秋佳節依舊走紅,只能說是尚有「市場需求」。今年中秋前夕,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紛紛推出「校徽月餅」,在月餅的口味上更是下足功夫,開發出系列的「怪味月餅」「養生月餅」,有網友調侃,「我大中國的榨菜月餅和香菜月餅呢?」這些售價由幾元到十多元人民幣不等的月餅,不止受到學生的追捧,不少家長也趨之若鶩。
絕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免費向學生發放一些月餅,其餘則以十元左右的價格出售。據媒體報導,截至9月11日,中國人民大學食堂已製作約50000塊月餅,一天平均賣出4000塊月餅,且各種口味都能當日售罄。「校徽月餅」已然成為高校中秋活動的主角。
校徽月餅問世之初,就有北大社會學系教授提出,校徽印在月餅上,可以加強學校認同感,做禮品無可厚非,但不宜商業化對外銷售。如今有沒有悄然走上商業化道路,事實可以說明一切。天津大學推出的「校徽月餅」,短短十天銷量已達7萬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自製的「經貿餅」供不應求,120元每盒的禮品盒裝,許多師生一買就是好幾盒,高校後勤更是日夜趕工大批量地生產。
客觀地說,印上校徽的月餅,平添幾分校園文化,增加學生的身份認同感,聽上去頗有幾分道理。畢竟,異地求學的學子,不能返家與親人團聚,手捧校徽月餅姑且可以彌補情感上的空缺。然而,從實踐上看,不少高校食堂在月餅上費盡了心思,玩足了「花樣」,更像是假借中秋文化搭臺,高唱商業經濟的大戲。
月餅只是慶祝中秋的一個重要載體,有些高校過分注重「外在創新」,反倒失了校徽月餅的內在本意。香菇火腿、榴槤、咖啡、黑椒牛肉、苔條等「奇葩口味」的月餅層出不窮,無限度地挑戰著食客的味覺。打著文化底牌,批量產銷的實際所為,又怎能不讓人心生校徽月餅走向「商業化」的疑慮?高校相較於社會,還是個相對特殊的地方。不妨簡單點,慶祝中秋的方式簡單點。過分的經濟行為,可不適合在教育環境裡生根發芽。
文/磊磊
來源:紅網
作者:磊磊
編輯:易木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09/16/467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