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壓抑你的負面情緒!心理研究:多愁善感的人其實身心比較健康

2020-10-30 從此不留白

「我覺得自己最近很沮喪,很焦慮,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有沒有辦法可以快速清除負面感受?連自己的情緒都管不好,真的很討厭。」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強烈對抗令人不愉悅的負面的情緒。但負面情緒真的毫無價值嗎?我們又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你了解你的負面情緒嗎

說到負面情緒,腦海中可能會立刻蹦出一些常見的: 悲傷、憤怒、厭惡、尷尬……之所以定義為負面,是因為這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讓人不適,嚴重時還會干擾日常生活和工作。不過,雖然對負面情緒並不陌生,我們對它們了解卻不多。

1、比起正面情緒,我們擁有的負面情緒種類更多

心理學家菲利普.沙弗(Phillip Shaver)和他的同伴參考了早前的情緒理論和自己的研究結果,將人的六種原始情緒,及衍生出的多種次級情緒,繪製成了樹狀圖表,從中可以發現,我們負面情緒的種類遠超過正面情緒。

這其實是由進化決定的。因為,無法對有利事件產生積極情緒,遠不如無法對負面事件做出得當反應來得嚴重,前者可能妨礙我們變得更幸福,後者卻會危及生命。

2、感受到多種情緒的人,比只有正面情緒的人健康

生活的本質是複雜的,有積極的事情,也有消極的時刻。因此,完全沒有負面情緒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有人說自己只會開心,從不傷心、沮喪,那麼他們其實是無意識地壓抑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情緒不會真的消失,影響也不會消失。迴避這些情緒,反而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傷害。

研究指出,從健康角度來看,情緒的多樣性比起一味地開心更重要。心理學家喬迪.奎德巴赫(Jordi Quoidbach)等人,在一項樣本數量龐大的研究調查得知,能感受到更多種類情緒的人,比只感受到很多正面情緒的人更健康,更少被診斷出憂鬱。

3、負面情緒觸發行為改變

負面情緒在進化層面上有重要意義,既有快速預警的作用,又是一種保護機制。時至今日,負面情緒依然被定義為「行動訊號」。而相對地,正面情緒就不具有同樣強烈的行為導向性。因為,比起追逐更多快樂,擺脫眼下難耐痛苦的動機往往更加強烈。

為什麼我們如此排斥負面情緒

1、負面情緒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

不論是何種負面情緒,都或多或少會帶來不適。當我們壓力太大、情緒低落或負面思考時,人體內的皮質醇會大量分泌,讓身體進入警備狀態。於是,會產生不良反應:胸悶,呼吸不暢,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手心冒汗……

2、自我形象管理

我們不想在他人面前流露情緒,因為會破壞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比如,不輕易表現出對某人的嫉妒,因為不想被當作善妒的人;壓抑憤怒,因為怕別人覺得自己脾氣壞;不想在對手面前暴露焦慮,讓自己輸了氣勢。

我們也會在心裡對自己的形象有一些特定的期待:我們可能希望自己是溫柔的、自信的、心胸寬廣的。因此,當我們認為與自己人設不符的情緒出現時,我們會質疑,甚至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控制、消除這些情緒。

3、被強調樂觀和正能量的價值觀綁架

生活中,我們總被教導要多些正能量,少些消極負面的情緒,稱讚臉上掛著笑容,無論何時都充滿希望的人。當一個人遇到挫折的時候,他會被勸說要樂觀點。

因此,很多人抱持著樂觀積極才值得被鼓勵、接納,太頹喪則招人厭棄的誤解。事實上,悲觀和樂觀只是人們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性時,採取的不同動機取向,各有優勢,沒有好壞之分。

什麼樣的負面情緒是沒有意義,應當警覺的

社會學家伊莉莎白.伯恩斯坦(Elizabeth Bernstein)將不存在積極面的「負面情緒」稱為「空洞情緒」(empty emotions)。其中,最典型的兩種是「無望感」和「無價值感」。

1、無望感(hopelessness)

無望感,顧名思義,是染上濃鬱絕望的情緒,不是基於某個具體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時期,而涉及對整個未來的消極預期。

人之所以能夠且願意付出努力改變生活,是因行為會產生特定結果的信念,掌握其中的連結,可以讓我們在未來透過行為達成目標。因此,希望感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

可如果這個信念遭到破壞,我們就會失去控制感,產生怎麼努力也沒用,希望不會實現的預期。如此一來,我們可能會放棄採取行動。更糟糕的是,放棄嘗試和努力,可能導致我們的預期成真,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有種與無望感密切相關的行為叫「習得性無助」—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惡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習得性無助就是在無望感的籠罩下,讓人一事無成的魔鬼。

2、無價值感(worthlessness)

無價值感是一種自挫性的情緒,源於沒完沒了的自我批評,認為自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被這種情緒困擾的人可能因為無法看到、認可自身價值,而不由自主地追逐財富、權力、名望這些普遍被認可的外在事物。

然而,即使他們擁有了這些,內心依然是空虛的,僅憑這些世俗定義的「價值」,無法填補自我的「無價值感」。

同時,陷於無價值感中的人可能透過取悅他人、獲得他人認可,找到存在的意義。但這種脆弱的價值感,完全建立於他人的評價和回饋,著實不堪一擊。廣受討論的「討好型人格」就與無價值感息息相關。

這無疑是令人痛苦的情緒,使一切努力認可自己的行為都顯得徒勞,讓人迷茫且空虛,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空洞情緒最大的共同點,也是缺乏積極意義的原因在於脫離現實。不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或客觀事實,往往是長期的、難以調節的。因此,空洞情緒很難引起良性的行為改變,畢竟它們來由不明,不論做什麼,都緩和不了這些難耐的情緒。

此外,「我感覺毫無希望」及「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是許多憂鬱症患者日常的感受。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並且長期受到無望感和無價值感的折磨,那麼你需要提高警惕,尋求專業的幫助。

有意義的負面情緒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除了應該警覺的空洞情緒以外,大多數負面情緒都有它們存在的價值。我們以四種常見情緒為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負面情緒的功能。

1、憤怒(anger):保護者,幫助我們明確自己的界限

憤怒是一種能量很強的、用於保護自己的情緒。在利益或安全受到威脅時,我們就會憤怒,這是受到侵害時最直接和真實的反應。這種侵害可能包括對我們的自尊、個人邊界、人格、權力和利益。

憤怒使我們的關係不建立在權力鬥爭、投射和過度糾纏之上,如果沒有憤怒,我們便無法在關係中建立健康邊界。當憤怒提醒受到侵犯,需要抵抗時,如果我們成功保護了自己,這種情緒就會消散。只有壓抑了憤怒或是未能捍衛自己,憤怒才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比如,伴侶過度幹涉你交友,還強行查看你手機時,你可能會憤怒,因為你的邊界遭到了侵犯。此時,他或許會用「我們彼此相愛,不該有秘密」這樣的話來操控你,讓你內疚,好像你為此不悅才是不對的。但憤怒是最真實的聲音,提醒你正視你的情緒,保護自己,認真對待這件讓你憤怒的事。

2、悲傷(sadness):求救訊號,讓我們與他人建立深層的連結

悲傷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情緒之一,也是極易引發他人同理心的情緒。人在遭受痛苦時流露悲傷,實質上也是在發出求援訊號—我現在很難過,希望能夠得到你的陪伴、理解和支持。研究發現,同理心、同情都和悲傷情緒有強烈關聯。

因此,富有感染力的悲傷讓人們凝聚在一起,加深彼此的理解和羈絆。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分擔悲傷比共用快樂更能加深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連結。

除此之外,逆境中的悲傷其實對我們有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顯示,悲傷狀態造成的大腦變化,使得人的記憶更加深刻,收集資訊、細節的能力會變強。因為,快樂是熟悉和安全的訊號,我們會不自覺地放下心來,不關注細節,而悲傷則恰恰相反。

另一項研究中,沉浸在悲傷中的志願者,做判斷時更能識破欺騙性的資訊,且不受到刻板成見的影響。出人意料的是,人們在悲傷時,反而更有動力完成複雜的任務,並願意付出更多努力。

因此,悲傷讓我們在困境中有所收穫,也讓我們能處理問題,走出悲傷。事實上,壓抑悲傷才讓人更走不出來。當人生遭遇低潮時,悲傷是為了回到快樂基準線所必經的橋梁。

3、嫉妒(envy):一把尺,幫我們認清自己的位置

嫉妒起源於社會性的比較。研究表明,人們光只是處在同一間屋子裡,就已經開始互相打量了

—誰更聰明,誰更好看,誰更強壯……在這種源源不斷的比較中,嫉妒的產生是難以避免的,讓我們認識在殘酷的社會資源競爭中所處的位置。

心理學家認為,嫉妒分為良性(benign)的和惡意(malicious)兩種。後者包含一種破壞性的意圖,希望減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較中的優勢。在嫉妒的推波助瀾下,人們會透過謠言、詆毀、誹謗,或其他間接的破壞行動,以貶損被嫉妒者。

前者具有崇敬和啟發性的部分,更像是一種「他能做到,那我也能」的心理。因此,善意的嫉妒能化為動機,人們會透過模仿、觀察學習、自我提升等方式嘗試接近或達到被嫉妒者的成就。

嫉妒產生通常基於對熟悉個體的基本評估,所以我們很難對離自己太遙遠的人產生這種情緒。也就是說,我們嫉妒的對象通常是與自己有關、相似並且可及的,或者至少是自認為可及的。因此,嫉妒也讓我們能設立更加具象的目標。

4、焦慮(anxiety):情緒的通用貨幣,提示我們關注背後的問題

佛洛伊德在《抑制、症狀與焦慮》(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中探討了三種類型的焦慮,他認為,所有的焦慮感都來源於衝突—我們和外部世界的衝突及我們自身內部,也就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之間的衝突。

第一種是現實焦慮,來自「自我」與「現實」間的衝突。當我們感覺外部世界有危險時,自我會對頭腦發出警戒訊號,這就是焦慮,比如害怕電梯失控,或無法按時完成工作。單純的現實焦慮是相對健康的,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還能刺激我們的行動力。

第二種是道德焦慮,來源於「自我」和代表道德感、良心的「超我」間的衝突。超我負責製造內疚和羞恥,當「自我」的想法觸犯了自己的道德良心,「超我」就會以內疚和羞愧來懲罰我們。因為害怕這種懲罰,每當我們剛產生可能觸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立刻給出訊號警醒我們,避免懲罰的到來。這個訊號也是焦慮。

第三種是神經性焦慮,來自「自我」,和代表潛意識的欲望與恐懼的「本我」間的衝突。這種焦慮的產生是由於被壓抑的欲望或恐懼太過強烈,以致一旦釋放,「自我」就會無法承受,甚至因此崩潰。這種焦慮可能讓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也可能誤以為自己焦慮的是一些表象的東西。

焦慮常常是化妝後的某種別的情緒,有人將焦慮形容為一種通用的錢幣,是一切情感的兌換品。我們之所以難以弄清焦慮背後究竟為何,是因為比起其他負面情緒,焦慮是最難耐的一種,也是最具任務導向性的一種,我們會想立刻緩解這種焦慮。

採取立刻卻只是暫時緩解焦慮的行動,只會阻擋我們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如果無法意識到焦慮背後到底是什麼,這種焦慮就永遠得不到解決。也就是說,一旦觸發了情景,就會感到焦慮。

因此,焦慮是富有深意的。如果反覆為同件事物焦慮,或是經常產生不明不白的焦慮,這是在提示你還有未完成的願望,或是沒解決的問題。而真正克服焦慮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焦慮背後的原因。

如何利用負面情緒做出正面的改變

研究顯示,想擺脫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越陷越深;而坦然接納負面情緒的人,則更能面對它指向的問題,更快走出這種情緒,不讓情緒為自己造成更多傷害。

有價值的負面情緒能引導積極改變,它們的出現是訊號,我們付諸行動的動機,就是想減輕負面情緒的煎熬。

因此,想要好好利用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是要先辨識,然後明白什麼樣的行為能夠緩和它對你造成的影響:

1、學會標記情緒

當情緒出現時,不要只是說「我心情好」或「我心情不好」,試著準確描述你感受到的情緒,越具體越好,並為它們命名。

如果你覺得識別情緒有困難,那麼可以試著靜下心來,深呼吸,覺察你的生理反應。比如,心跳很快可能是焦慮,心胸格外沉重可能是悲傷,下巴不由自主繃緊可能是憤怒……

2、列出利弊清單

雖然負面情緒是在提醒我們,有些事需要做出改變或是需要迴避,但在執行之前還需要問自己:是不是改變了這件事就能感覺好起來?長遠來看利大於弊嗎?

此時,你需要思考是哪個,或者哪些行為使你產生這種情緒,然後寫下這個行為讓你感覺良好,或是為你帶來好處的方面,再寫下該行為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地方。

有時,我們會因為急於緩解某種負面情緒,而匆忙做出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改變,因為在做很多必須要完成的事時,一定程度的負面情緒是不可避免的。

3、傾聽內心的「應該」

我們內心常會有一些「應該做什麼」的聲音,在恰當的時候聆聽很重要。比如,在同學會上,許久不見的老同學興奮地和你分享她的喜事—最近工作升職了,戀愛了,過幾天要和男友一起去度假。

你越聽越不爽,甚至突然看她不順眼。那麼,你可能是在嫉妒,而你內心的聲音在說:「我應該更加努力工作,應該多社交才有機會脫單,應該對自己好點……」此時,這個內心的聲音可能是在指導你下一步應該怎樣做,而這個指示經常頗具價值。

4、想像「與孩子對話」

想像如果一個孩子和你身陷同樣的情緒中,而你需要幫助他,那麼你會怎樣安慰他,給他什麼樣的建議呢?你不會鄙視、無視或責怪那個孩子,你會認真傾聽,耐心開導。

比如,當孩子因為最好的朋友懷疑自己而憤怒,你可能會先表示理解,建議他不要在憤怒的當下做衝動的決定,會陪他一起梳理事情的起因經過,看事件可以如何解決,憤怒如何消散,而你需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承受負面情緒的自己。

本文由從此不留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別再壓抑你的負面情緒!心理研究:多愁善感的人其實身心比較健康
    這其實是由進化決定的。因為,無法對有利事件產生積極情緒,遠不如無法對負面事件做出得當反應來得嚴重,前者可能妨礙我們變得更幸福,後者卻會危及生命。 2、感受到多種情緒的人,比只有正面情緒的人健康 生活的本質是複雜的,有積極的事情,也有消極的時刻。
  • 「負面情緒」並不是壞事
    >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文 / 涼爽人是情緒性動物,每個人都在接收、解讀他人的情緒,同時也在發散自己的情緒給他人。情緒控制機體激素的分泌,壓抑過多的情緒,可能會導致身體不適和心理情緒障礙。比如敏感,它在悄悄告訴你:現實因素讓我很不舒服,請快隔絕和處理,以保護機體的感受。無論是「負面情緒」還是「正面情緒」,其實它們是在保護著我們。
  • 怎麼宣洩壓抑的情緒
    凡此種種都顯示著鬱悶壓抑的情緒,能否宣洩這種情緒的壓力,是影響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向朋友傾訴:       無論年老年少,自己都有幾個走的特別近的朋友,一旦自己覺得想不開,特別憋悶的時候,千萬不能一個人硬撐著,一定和好朋友傾訴一下,朋友的聆聽和安慰會平復你激動的情緒。
  • 媽媽對孩子有負面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請別再壓抑自己
    直到,她去看了心理醫生,她才明白了自己的癥結所在。真相是:阿華一直在壓抑著自己,而正是這壓抑讓她情緒越來越失控,只能將情緒發洩到老公身上,導致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差。而阿華的壓抑,其實她自己也沒有想到,竟然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現實的情況是,孩子的到來給阿華的生活增加了很多負擔。
  • 心理健康科普:學習平衡情緒的能力,讓身心少一點傷害
    如果這種負性情緒未能及時得以宣洩、化解,將對自身的身心健康帶來影響。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是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病由心生」源於此。許多科學研究表明每一種生理疾病的產生或多或少都受到情緒的左右,人的情緒與人免疫系統關係密切。
  • 【心理健康】你討厭的負面情緒,藏著你不知道的寶藏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裡包含著非常多重要的信息,打開這個信息,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當我們帶著覺知,而不是無意識去看這些情緒的時候,就會發現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負面情緒」。每一個情緒都是一種語言,都是帶著信息來與我們溝通的。
  • 別讓你的負面情緒毀掉一個孩子的成長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分飾多重角色,工作家庭要顧及,太多的事情要承擔,責任大,精神壓力也大。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負面情緒日積月累,達到一定極限後猶如火山一樣很容易爆發。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常常忽視了去管控自己的情緒,還帶著不良情緒和孩子相處,讓家庭氛圍變得壓抑、焦灼。
  • 做最好的自己,別讓負面情緒傷害你!
    拯救你的負面情緒,恢復自信與活力!負面情緒就是我們身體健康的殺手,有很多疾病的發病根源就是負面情緒過多,愛焦慮、愛生氣、愛悲傷。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急著去反抗它,你越是反抗,它越是粘著你,你越是不在意,它就離你遠遠的。你可以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去打掃衛生,去看書,去看電視劇,去插花,去做甜點,去看電影,去運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去運動,運動完了,心情就好了,再回過頭去看那件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已經不叫事了,能夠冷靜看待。
  • 科學生活:情緒為什麼會影響人的健康?
    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會使人長壽並且增強身體抵抗力,而近來又有科學家從另一角度證實了情緒與健康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他們指出,如果情緒常年壓抑、沮喪則會升高膽固醇和放大人的疼痛感。最近,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常年處於慢性壓抑之下,會使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加大。另外,壓力還會使人體膽固醇水平上升,更易誘發心血管病。    為何情緒能夠如此影響人的健康呢?這種說法是否具備科學性?專家從中醫學角度為我們揭開了情緒之謎。
  • 可以救命的負面情緒
    情緒一旦有了,他好像就變成了二等公民,講的話再有理也沒有用了。或許你會說那是你的年代,現在的小朋友不一樣,從小接受全方位的訓練,是這樣嗎?今年初我們開始一項研究計劃,是要教小學生認識情緒,發展他們的EQ。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問小朋友生氣是什麼感覺?你最近一次生氣什麼時候記不記得?小朋友回答。不知道。
  • 心理學:成熟的人都是用這三個方法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你會嗎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調查,全球範圍內出現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最低年齡已低至十幾歲。是的,我們無法選擇即將要發生的事情,無法預料到未來,同樣,我們也無法預測到什麼時候有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無法料到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
  • 比負面情緒更有害的,是逃避負面情緒
    然而,研究已經證實,習慣性地迴避情緒是許多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肇因之一。誠然,短期來看,迴避是一個很有效的策略,但長此以往,無論一開始我們試圖迴避的是什麼,它都會像滾雪球一樣,最後變成一個隨時可能炸裂的、更大的問題。
  • 合理宣洩負面情緒
    我每次生氣 的時候就寫信,在信裡把自己想說的話全都說出來,然後,再把它燒掉。你的這封信寫得 就很好,寫完了心裡就解氣了,現在不是感覺好多了嗎?就把它燒了吧。如果你還是很生 氣,可以接著寫第二封。」這時,斯坦頓才明白林肯的用意,他從心裡佩服這位領導者處 理情緒的方式。
  • 善於疏導,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的陰影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對其總是採取迴避、壓抑等態度,而不願意正面去面對。由於人們對負面情緒有認識方面的誤區,當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不是接受和包容,更不會幫助孩子去疏導情緒,而是訓斥、責罵。殊不知,這樣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負面情緒本身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
  • 多愁善感是不是心理問題?
    多愁善感是不是心理問題?其實在生活當中存在很多多愁善感的人,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性格並不需要去改正或者擔憂,但實際上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多愁善感並不利於我們的生活還有工作,而且心理專家認為,多愁善感是一種心理疾病。
  • 壓抑的情緒,正在報復你的身體
    比如有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體質比較虛弱,那麼他通過運動,讓自己的體質強健起來,從而體質發生的變化讓他顯得更加自信,面對外界他會更有安全感。之前我在廣州的某個腫瘤醫院做過一些志願者的工作,那裡有很多的人是需要心理諮詢師幫助的,她們是一些身患乳腺腫瘤的女性,其實這種疾病就跟自己的情緒是很相關的。
  • 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對親密的人發脾氣|情緒求救心理
    「媽你沒看到我正忙嗎?能不能滾遠點別來煩我!」人最大的劣根性之一,可能就是我們總是把負面情緒留給自己身邊和自己最親密的人。04 壓抑情緒正在危害你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在拜昂之前也曾論述過這種心理狀態,這種負面的心理狀態被從意識中排除,但它並不會消失,而是被壓抑進潛意識,在那裡會繼續發揮著作用。
  • 為什麼人們不喜歡「抑鬱情緒」?迴避負面情緒會帶來更消極的結果
    這些負面情緒的體驗往往是消極的,會給人的身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進行,進而引發更多的問題。不好的東西,人們當然不喜歡。我說這個問題很深刻,是因為答案其實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偶爾的負面情緒體驗通常會被認為是「沒控制好情緒」或者「功能失調」,被認為是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害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情緒也是如此。人們有積極情緒,就會有消極情緒。然而,社會規範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思維和感受。
  • 天津易職學:情緒壓抑的5大危害,每種都能毀了你的人生!
    這些年,情緒管理的話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很多人都在高呼:「你能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真正的高情商,就是能控制情緒」……於是很多人便認為,只有壓抑負面情緒,讓自己沒有脾氣才是最正確的。但事實上,情緒是不能被控制的,更不能被壓抑。
  • 情緒管理:別讓負面情緒毀了你的家庭
    事實上,當婚姻發生問題時,通常只有一方會積極尋求解決方法因為只有感受到痛苦的人才會尋求改變。也許你覺得不公平一一為什麼明明是對方的錯,卻需要我來做出改變?其實很公平——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大家好,我是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