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對親密的人發脾氣|情緒求救心理

2020-12-08 Soul靈魂社交

「媽你沒看到我正忙嗎?能不能滾遠點別來煩我!」

人最大的劣根性之一,可能就是我們總是把負面情緒留給自己身邊和自己最親密的人

我們把溫柔、禮貌、涵養、耐心都留給了親密關係之外的人,但對於我們的家人、伴侶、最親密的朋友,我們總是經常不耐煩,不想和她們多說一句話,甚至經常會扯著嗓子對他們大喊大叫,他們——成為了我們的情緒垃圾桶

事後我們往往會陷入無法言說的愧疚之中,我們開始自我責罵,我怎麼會是這麼差勁的人?

但是有可能——連你自己都會意識不到,這是你的情緒在向外界求救

如果你也有過以下類似的經歷,看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收穫一些解決辦法。

01你只是想告訴他們,你很委屈

「忙不忙你是眼瞎看不見嗎?能不能滾遠點別來煩我們!」

這是我在同事小芸家,親耳聽見的原話。

當時我們正在加班趕一個活動策劃,我們為了這個策劃已經連續三周沒有睡過好覺了,在我們信心滿滿想著這次一定能行的時候,甲方又一次把我們的方案退回,要求重寫。

恰好這時小芸的母親敲了敲房間的門,端著一盤切好洗淨的水果,溫柔地詢問:「你們忙不忙呀,要不要吃點水果?

於是小芸這三周來積壓的情緒,在此刻全爆發了,她猛然站起身,把母親推出了門外,水果因此撒了一地,小芸對著她的母親吼了一句滾,就砰地關上房門,把母親鎖在了門外。

「煩死了!」她抓狂地抱怨,走回座位,新建文檔,鍵盤打得啪啪響。

房間裡的氣氛陷入到了凝重的沉默中。

沉默了很久之後,小芸突然抬起頭來問我:「我這樣是不是很差勁?明明是對客戶的不滿,但我只敢對我媽發脾氣。」

我拍了拍小芸的肩,示意她我們沒有時間想這些,距離下次交方案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了。

成年人的崩潰是需要看排期的。

結果是在我們遞交了第十八版方案後,甲方終於敲定,選擇了第三版的方案。

我癱在座位上,長舒了口氣。

小芸則是終於尋得了空檔,丟下了滑鼠和鍵盤抱著膝蓋嚎啕大哭。

「我太差勁了,」小芸哽咽著,「我有的時候會想我為了這些破工作不開心然後把情緒遷怒給我的家人,傷害他們,這到底值不值得。」

我拿紙幫她擦著眼淚,安慰她:「有的時候,其實我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告訴我們最親密的人,我很委屈。」

02 警惕這些求救信號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旦事情不像我預想中的那樣進行,我就會不斷回想無法釋懷,焦慮煩躁,我的心裡像壓著一把無名火,會想要摔門、扯自己捋不直的衣服、用力敲鍵盤、不停按動手機開關鍵,打遊戲的時候我都會帶著這種情緒。」

「我男朋友如果做某件小事讓我不開心了,比如我剛擦完地他卻穿著髒拖鞋,一開始我會想要忍著不說,但隨後就會感覺他的一言一行每個細節都在加深我的不滿,為什麼還不換拖鞋?為什麼還不去把地弄乾淨?我一直沉默,一直到我最後崩潰大哭。」

「朋友同事眼裡,我是一個脾氣很好,很會溝通的人,但我跟我媽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能控制對她發火,說話不經大腦,甚至有的時候會產生我要故意讓我媽難受的心理,用言語和行為去傷害她。」

「我有的時候就是不開心,沒有具體的原因,我會下意識對我女朋友發脾氣,我後來想想我是希望不用我說她就可以理解並滿足我的情感需求,但其實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要什麼。」

如果你有過這些類似經歷,你需要注意,你的負面情緒已經累積到了一定閾值,你需要自我情緒調解,和情緒疏導

03 情緒涵容能力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而做到這種「教養」,需要我們先調動我們這三部分的能力:

1】我是否能分辨出我現在是什麼情緒?以及是什麼導致了我的情緒?

2】我能否準確表達我的情緒?

3】我能否能引導情緒往正確的方向走?

papi醬在某檔綜藝節目中就坦言,自己也是習慣把所有負面情緒都留給親密關係的人。

但是在她和她男朋友的相處中,我們能看出她正在試圖去調動自己的這三部分能力,讓自己不去傷害最親密的人。

比如她每天早晨起床後都會心情不好,不想跟任何人說話接觸,但有的時候男朋友會過來給她一個擁抱。

她會去判斷自己此刻情緒不好是因為自己有起床氣,並且告訴自己男朋友的擁抱是一個充滿善意的舉動,所以她會去接受他。

在心理學中,這三部分的能力綜合,有一個專業名詞,叫情緒涵容能力

即一種能與負面情緒共存的能力。

涵容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學家,克萊因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威爾弗雷德·拜昂所提及的,在他的理論中,他將人類的情感分為自己可忍受的α元素,和不能忍受β元素

前者被我們思考整理,用語言表達,選擇合適的方式排解,但後者是一種被我們壓抑的情緒,也是我們對親密的人發火的根本原因。

04 壓抑情緒正在危害你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在拜昂之前也曾論述過這種心理狀態,這種負面的心理狀態被從意識中排除,但它並不會消失,而是被壓抑進潛意識,在那裡會繼續發揮著作用

這種破壞性,在成人身上往往體現為:哭泣、沉默、酗酒、情緒崩潰發脾氣甚至是暴力;而在小朋友的身上則是哭喊大鬧、咬人、大喊大叫、亂扔東西。

我們沒辦法處理那些久久積壓在心裡的負面情緒,面對內心的焦躁不安、衝突混亂,我們只能用一些情緒化的行為將這種不適感暫時——請注意是暫時,先從身體裡丟出去。

如果你想方設法壓抑這種情緒,它也會從其他地方跑出來。

比如你會沒有原因的身體某個部位疼痛,頭暈、腹痛、胸悶、手抖、噁心…去醫院卻查不出原因,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成為軀體化,即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心理障礙,卻因為壓抑,而轉換成各種軀體症狀表現出來。

無論是這種軀體症狀或是無法控制亂發脾氣,都是你的情緒發出的求救信號

05 負面情緒並不可恥

在社會整體大環境下,我們經常會認為「負面情緒是可恥的」,從而自我壓抑自我的負面情緒表達。

深夜我們發條不開心的朋友圈,又立馬刪除,因為我們害怕被說矯情

我們有負面情緒想要傾訴,卻害怕不被理解害怕打擾到其他人的生活,所以我們選擇了閉嘴。

我們工作不順心,但不敢跟上級溝通,我們害怕被打上抗壓能力差敏感的標籤而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

……

無數個明明可以及時疏導的情緒,被我們壓抑潛藏,直到他們匯集成一頭叫做「崩潰」的野獸,衝出了我們理智的牢籠。

可這個時候你還在責怪自己:為什麼我控制情緒的能力這麼差?我真是一個差勁的人。

你並不差勁,相反,越追求完美,對事物要求越嚴格的人,負面情緒也會越多。

而越是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是更會表達負面情緒的人。

我們需要學會告訴自己,負面情緒並不可恥,以及學會幫自己的負面情緒尋找出口。

及時跟朋友親人傾訴,是一條很有效的出口。比如「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朝你發脾氣,我只是不知道怎麼告訴你,這段時間的工作,讓我很委屈」,如果你開口了,我相信他們會願意安慰你。

如果你始終認為沒有朋友有義務成為你的情緒樹洞,而你情緒傾訴是一種打擾,你可以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再或者你也可以試著尋找陌生人做你的樹洞,這樣也會有效緩解你的傾訴壓力。

希望有一天,你會相信,世界上總會有人願意聆聽你的心事。

總有人能在你深夜崩潰的時候,給你安慰。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

Soul星人類觀察室

專注時下年輕人 情感 | 社交 | 心理 話題

願你的世界總有溫暖相伴

相關焦點

  • 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是不是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完美就是完整、美好,沒有任何的缺陷。這樣的極致根本不存在,四季輪迴、日夜交替都是不完美的存在。做為生長在這個不完美世界上的人來說,不完美才正常,一味的最求完美是患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抑鬱、焦慮、強迫都是過度追求完美的結果。在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中,大部分前來求助的都是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造成的心理困擾。
  • 知愈心理:當孩子衝你發脾氣,你應該高興才對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願每一個發脾氣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堅定平和的成長。近來很多家長被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困擾,其實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發脾氣,說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孩子「發脾氣」和孩子「哈哈大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 如何教會孩子"發脾氣"?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更容易贏得尊重
    所以關於如何教會孩子發脾氣,就是一個值得家長關注的問題,因為只有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才更容易贏得尊重。一:不合理的發洩方式人都是有情緒的,只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有的人傷心難過,會選擇自己默默的紓解;有的人會選擇找人傾述發洩,轉移注意力;還有的人則是會歇斯底裡的,通過暴躁的極端方式進行宣洩。孩子的自控能力弱是一方面,判斷能力的高低也是一個重要的導向。因為可能孩子之所以會採取錯誤的方式,進行負面情緒的發洩,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錯誤的,只是單純的想要進行發洩而已。
  • 允許自己發脾氣,才是最高級的情緒管理
    有網友直呼,趕快去看心理醫生! 其實,允許自己發脾氣,才是最高級的情緒管理。 不過,要看怎麼發,在什麼場合發。 同事們收到了這個「警告」,儘量不在這段時間打擾她,給她一個獨處的情緒釋放的空間。即便她真的發脾氣,同事們因為已經被打了預防針,有了心理預期,也能坦然應對了。
  • 為什麼對孩子發脾氣的人那麼多,發脾氣可以解決問題嗎?速讀速記
    發脾氣這個事情好像不用教,每個人天生都會。唯一的區別是發脾氣多少的問題。 在原生家庭裡,父母很少發脾氣,那麼大概率孩子一路成長,也很少發脾氣解決問題;在原生家庭裡,父母發脾氣的機會比較多,那麼大概率孩子是一路發脾氣長大的,而且這個脾氣也會發到父母身上。
  • 「我們要珍惜那個發脾氣的孩子!」老師一番話,讓人服氣
    每個人都需要給情緒找一個出口,將那些負面情緒給宣洩出去。孩子發脾氣、哭泣的過程,就是情緒宣洩的過程。發脾氣,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將自己的難過給抒發出來。哭泣,是一個治癒的過程,哭完了,就好了。若家長不讓孩子哭,就會阻止他們將負面情緒給宣洩出去,反而會造成他們長大之後不會合理地發洩情緒。成年人每逢吵架不顧一切地摔東西,就是一種不合理的發洩。解決方法:允許孩子發洩負面情緒,但也有必要教會他們如何合理地發洩情緒。
  • 當孩子衝你發脾氣,你應該高興才對!
    「求救」其實別說孩子,就算是成人,也會有控制不住發脾氣的時候。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裡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父母一時疏忽,對兒女進行打罵,很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為人父母,別總想著「改造」孩子,而應該學會「雕琢」。早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就說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 孩子經常亂發脾氣?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孩子掌控情緒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家長們要了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會面臨孩子亂發脾氣的現象。很多時候只是稍稍說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就開始發脾氣,甚至還會亂扔東西來表達憤怒。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喜歡發脾氣,有些情緒化的孩子背後,往往有著一對情緒不太穩定的父母。
  • 被誤解的愛發脾氣的孩子
    說這話的人一定沒有經歷小天使跺腳、大叫、哭嚎、甚至毀壞東西……的亂發脾氣。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讓人恢復理智。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跟他講道理是講不通的,先讓他把脾氣發完,等情緒過去了,再給他一段安靜自我修復的時間自我反省。4、「不教」是指父母別急著說教試想一下,你剛剛冷靜下來,就有一個人就在你身邊不停地講道理,你會覺得舒服嗎?不會!你會認為他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你!
  • 成年人需要的是情緒親密,而不是戒掉情緒
    馬斯特斯博士擁有著作共13本,包括廣受歡迎的《親密關係的轉化》和《靈性逃避》,以及今天介紹的《情緒親密》。在《情緒親密》中,他系統地探討了十九種基本情緒和複合情緒的特徵和運作模式,以及我們如何對其進行工作。馬斯特斯博士的「情緒親密」指能夠識別自己的情緒和能夠與自己情緒感受連結,並接納自己負向情緒。
  • 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
    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允許孩子發洩,認可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你並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再循序漸進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會讓他更容易聽進去。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在「求救」
  • 當孩子衝你發脾氣,你應該高興才對!所有父母都該好好看看
    「求救」其實別說孩子,就算是成人,也會有控制不住發脾氣的時候。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為人父母,別總想著「改造」孩子,而應該學會「雕琢」。早在幾百年前,王陽明就說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 封面夜讀|別對親近的人隨意發脾氣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別對親近的人隨意發脾氣》最近綜藝裡的一段話相當戳人,結婚5年後離婚的一對夫妻,在離婚7個月之後,又有了一次4天的相處時光。分別時,兩人試著吐露了心聲。女方感慨,現在和男方相處反倒更舒服一些,不需要看婆家臉色,用不著好好表現,也不用顧忌太多,就是一個很親近的人。
  • 愛發脾氣的孩子,需要的是教導而不是責罵
    他們想掌控一切,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是也常常會因為太著急想把事情做好,而一旦遭遇了挫折,就出現情緒暴走的情況。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允許孩子發洩,認可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你並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再循序漸進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會讓他更容易聽進去。5. 「要狠」是指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欲望要狠原則性的問題父母要「狠」,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步。
  • 孩子發脾氣也分好壞?正確看待發脾氣,家長應該這樣做
    並不一定是壞事很多家長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總是想要使盡一切方法制止孩子,認為發脾氣對於孩子來講是一件壞事,但事實上,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會表現出發脾氣、有攻擊性的孩子,往往更加有活力,心理發展也更加的健康。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7本《假性親密關係》,全書208頁,用時2.5小時。 作者:史秀雄,心理諮詢師,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師從知名社工和心理學教授曾家達。
  • 芭迪熊分享: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
    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允許孩子發洩,認可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你並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再循序漸進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會讓他更容易聽進去。 5. 「要狠」是指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欲望要狠原則性的問題父母要「狠」,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步。
  • 為什麼我們總是傷害最親近的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我們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禮,對待一些別人無禮的要求時,我們也能面帶微笑禮貌的解決,而因為親密關係人的一句話,一個無意識的舉動都能大發雷霆,面紅耳赤。平時人見人誇的好脾氣,到了家裡人那裡卻完全不是一個樣。那是因為,我們在對親密的人日常性攻擊時,我們潛意識裡認為這是個相對安全不會斷裂的領地,在這安全的範圍內,我們更容易的表現出潛在真實的情緒以及感受。
  • 心理學告訴你:越是追求完美的人越痛苦
    可太過於追求完美卻不是一件好事,這不是正面積極的驅動力,而是負面且壓抑的自我壓迫。幾乎沒有人能夠達到完美的境界,因為我們總是會有某些方面的不足。那個虛浮的完美假象從來都是自己去賦予的意義,在真實世界裡,比起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整感。甚至是完整也不重要,因為漫漫人生路,我們總會有遺憾。
  • 孩子發脾氣,或許是件好事
    」和孩子「哈哈大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情緒不是什麼洪水猛獸,當孩子遇到情緒不佳的狀況時,家長們不應該馬上訓斥孩子「不要哭」,而是應該接納孩子的低落情緒,引導孩子正確疏通。&34;一位心理學家曾表示,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他們內心脆弱的表現,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在向最親的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