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慎之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談了《 》。
今天,我們繼續來談一談身體和情緒的關係。
第一,情緒跟體型是有關聯的。
在心理動力學上,一些女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會變得肥胖。我們會發現她們與家人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好。
比如家裡的人不是很認同她,總是否定她,她就會慢慢變成她們不喜歡的樣子。
這些女孩子內心中一直積累壓抑著憤怒,還有一些怨氣,她們內心中一直對自己充滿著深深的責備。
所以,我們的體型能夠看出內在很深層次的情緒,這種情緒更多是跟自己重要客體有關。
我們走路的姿態或者站著的姿態,會產生重力反應或者反重力,愉悅的情緒會產生反重力體態,使我們走路帶風,整個人是蹦起來的。
如果很鬱悶或失落的體態就是重力型,是往下沉的,走路會變得很沉重。
以前周星馳演的電影裡,他經常會有這種重力反應式的體態,就像條鹹魚一樣。
第二,體質與情緒。
比如有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體質比較虛弱,那麼他通過運動,讓自己的體質強健起來,從而體質發生的變化讓他顯得更加自信,面對外界他會更有安全感。
之前我在廣州的某個腫瘤醫院做過一些志願者的工作,那裡有很多的人是需要心理諮詢師幫助的,她們是一些身患乳腺腫瘤的女性,其實這種疾病就跟自己的情緒是很相關的。
我們去訪談她們的家庭環境或者重要關係,會發現有些人一直處在一種長期的壓力下面。這種壓力往往不是工作帶來的壓力,更多的是重要關係帶給自己的。
她們沒處訴說自己的鬱悶,無法去表達分享自己,好像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聽懂她說話,所以就一直壓抑著自己。
所以,更多時候我們是非常壓抑的,壓抑的往往是自己的攻擊性,或者是一些無法釋放出來的情緒。
相對來說不善於表達自己,不太願意跟人交流,然後每天心事重重的那種體質,會加大身體疾病的發生率。
第三,我們的情緒和身體內部的環境是相互影響的。
我們都知道運動了以後整個人會感到很輕鬆,會覺得出了一身汗特別舒服,其實是你身體環境的變化。
如果你經常運動的話,你會一直產生多巴胺,新陳代謝會發生變化,整個人會是一種積極的狀態,整個身體的內在環境是平衡的。
醫生經常跟我們講的一句話就是「保持好心態」,心態可以決定疾病的走向。
我的姑父和姨夫都患了胃癌,我的姑父患病了以後每天心事重重,也不與人交流,很快就去世了。
而我的姨夫在患病之後並沒有焦慮,一直保持著一種很自在的狀態,現在已經過去十年了還很健康,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很多類似的情況,比如有一個人因為被診斷是癌症,從而每一天憂心忡忡,渾渾噩噩的活著,最後被查出誤診。
但那時,他已經因為長期抑鬱的情緒,而使身體的其他部位出現了病變。
所以,擁有一個好的心態,也許會改變你的人生。
那麼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應當怎麼去愛護自己的身體呢?
首先,我們要去覺察自己的情緒。
有情緒也不要太壓抑,該生氣的時候生氣,該開心的時候開心,這個很重要。
因為情緒一旦表達出來了以後,更多的是促進你內在環境的平衡。
其次,我們要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有些人特別自律,自律到對自己是一種虐待,所以適度的滿足、放任一下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能夠及時滿足。
工作很累就找時間休假,讓自己處在一個放鬆的狀態。精神壓力很大的時候,可以去大山裡邊去做一個休閒。如果你一直在做腦力勞動的工作,可以去徒步或者跑步,這也是善待自己的表現。
還有一些人自我放縱的狀態,就是年輕的時候不管自己身體的疼痛,晚上明明已經很困了,凌晨還在放任自己刷著手機,做著無聊的事情,不願意去睡覺,變成了一種拖延的狀態。
最後,更多的我們還是需要去覺察自己隱藏的情緒,因為這些東西才是影響你整個身體內在環境的東西。
保持一個愉快、穩定的情緒,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會去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
用一個更好的身心去面對這個世界,最終你將被世界溫柔以待。
——內容節選直播課程
《情緒與身體的關係》
作者簡介: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心理學最有影響力50人之一。
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向日葵心理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