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 「泉式」清明節 獨具地方特色

2020-12-24 泉州網

泉州網4月3日訊 (記者 周湖健 文/圖)又是一年清明時。在泛黃的黑白光影之前,默念祈禱祝福之語,獻上一捧鮮花,點上三炷香,緬懷親人、拜謁祖先。逝者那熟悉的音容笑貌,雖然早已遠在天涯,卻似近在身旁,如影隨形。

時間是永恆的,思念是永恆的。獻詞、照片、燭光,都化為思念,永久塵封在記憶裡。清明節,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瀰漫在精神的世界裡,永遠流傳。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的日子。往年,清明前後是群眾祭掃的高峰期。今年遇上了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民政部門倡導家庭追思、網上祭掃等方式,寄託哀思,緬懷故人,做綠色、文明、安全、節儉祭掃新風尚的踐行者。

追思先人貴在真情。特殊時期,祭奠先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和家人,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告慰。

在西街,市民正戴著口罩,有序地排隊購買潤餅皮。

潤餅菜是泉州人清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美食

花生末是潤餅菜必加的佐料

不少泉州人吃潤餅菜,喜歡拌入香菜

潤餅菜中加入了紅蘿蔔絲,更加香甜可口

優質的潤餅皮要薄而富有彈性

「泉式」清明節 獨具地方特色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民間重大的傳統節日。據有關資料記載,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在這個節日裡,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已經成為眾所周知、不可或缺的儀式活動。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距離清明還有一周的時候,泉州西街的多家老字號潤餅皮店的店門前,便能看見市民們戴著口罩,有序地排起了隊。「泉州人每年至少要吃兩回潤餅菜,一次是在春節期間,一次就是在清明節期間。」正在排隊買潤餅皮的蔡先生告訴記者。「春節期間,由於疫情原因就沒做潤餅菜,結果快清明了,孩子說太想念潤餅菜的味道了,便特意來買了。雖然傳統上講,潤餅菜要聚在一起,越多人才越好吃。但今年情況不同了,我們打算一家四口在家自己吃,其樂融融的,有點節日氣氛也挺好的。」蔡先生說。

在咱們泉州,清明節具有不少極具本土特色的地方,並曾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擷取部分清明泉州習俗,以饗讀者。

【祭祖】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卷)、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踏青】清明三日,群人遊賞,散布四郊,謂之踏青。

【上墓】上墓,即「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有的還為先祖追薦功果。泉州在清明節前後10天內均為掃墓日期。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習俗,其聲調音旋韻轉,情悲聲悽,催人淚下。據清代乾隆年間修撰的方志記載,永春、德化兩地歲時民俗與泉俗獨異之處是八月祭墓,俗雲此月墓門開,與今不同。

【插杜鵑花】《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載:「清明:插杜鵑花,祭祖先,有餜以鼠曲和米粉為之,綠豆為餡。明日,掃墓培土掛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遲之數日者。」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也有將柳條製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燒清明仔】清明前、後十天「燒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間稱為「清明公」)。惠安縣秀塗港在清明節過後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這一民俗流傳至今。

清明雨紛紛 最是相思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許多市民朋友的印象裡,清明節,除了下不完的雨,還有和雨一樣綿綿不斷的思念之情。「人們不是因為存在才被記住,而是因為被記住才是存在的意義。在愛的記憶消失之前,請記住我!」這是迪士尼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

故去的先輩、逝去的親人、永遠離開的身影、再也回不來的笑容,時至今日,你是否依然還記得他們?你是否一直期盼著,能夠在某次午夜夢回的時候,發現他們其實並未真正地離去,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一直陪伴在你身邊,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溫暖和勇氣。

清明節你想對已逝親友說什麼呢?記者就此採訪了幾位泉州網友。

@泉州小狐狸:我想對我七年前去世的奶奶說,奶奶,您在另一個世界裡,過得好嗎?生前的您,性情溫和、心地善良,勤勤懇懇地工作,為撫育兒女們奉獻了一輩子。直到本該安享晚年的年紀,您還總是為我們孫輩的學習和前途操心……您當年送給我您最愛的小盆栽,我一直把它們打理得很好,每天都給他們澆水、除草,今年春天的時候,她們都開花了,好美啊……

@hello完美:我想對這次抗疫中獻出寶貴生命的白衣天使們說,感謝你們,在疫情來勢最為兇險的時候,是你們衝在最前方。是你們臨危不懼、挺身而出、夜以繼日、無謂生死,你們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用生命挽救生命。如今,疫情已經逐漸好轉。而歲月靜好的背後,是你們在負重前行!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

@醉美古城人:我想對今年年初因病離世的恩師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由於這次疫情的原因,我們分隔兩地,我沒能夠在您身邊陪著你度過最後的時光,真的很遺憾。聽說,你在臨走之前,還一直記掛著我務必完成之前的工作,您放心,我一定會謹遵您的教誨,不會讓您失望。

「吃」裡有文化 清明食俗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傳統節日都尤其強調「吃」的文化,清明節也不例外。

一提起清明節美食,相信只要是來過泉州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出一道特色美食——潤餅菜。家住泉州市區東湖社區的黃碧英老人,今年75歲了,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潤餅菜好不好吃,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潤餅皮』的手藝。潤餅皮,要薄,又要有韌性,才是最好的。」剛從西街排隊買了兩大袋潤餅皮的黃碧英老人笑眯眯地告訴記者。

事實上,關於「潤餅菜」做法的由來,一直有著這樣的說法:清明節的時候,泉州人通常都要在家中備辦豐盛的五味筵碗孝敬廳中祖先神位等,菜餚之中,通常都會備有製作「潤餅菜」所需的各種配料——紅蘿蔔絲、綠豆芽、荷蘭豆絲、豆腐條炒蒜、糖炒滸苔、花生末等。「祭祀禮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一塊進餐。為了方便,大伙兒就索性把祭祀禮上的各種菜餚一齊倒入鍋中拌勻加熱,然後鋪上一層薄薄的潤餅皮,抹上辣醬,加入滸苔、花生末及菜餚,雙手捧起便吃了起來。」黃碧英說。

除了潤餅菜之外,清明果亦是清明節必吃的一道小食。清明果,又名青團,是我國南方各省漢族特色食品之一。清明果外皮綠色,通常是用艾草或鼠麴草做成,較軟,不過,久置之後,容易變硬。通常來說,根據口味的不同,清明果的餡分鹹甜等種類,而在形狀上,則有「元寶形」和圓形之分。據有關資料記載,清明果的製作方法,在工藝上也有類似麻餈之處,主要是通過採集田間的鼠麴草或艾蒿清洗搗爛擠壓取汁,同晾乾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勻揉和成皮,然後包餡製作的米粉類軟式點心。作為點心的清明果,質感滑糯、糯韌綿軟,看上去油綠如玉,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不僅如此,清明果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炸著吃,也可以熱著吃,但要注意蒸的時間和火候:蒸太久清明果就會很硬;蒸的時間太短,清明果又會太軟太黏。

相關焦點

  • 梨花風起正清明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清明節,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瀰漫在精神的世界裡,永遠流傳。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的日子。往年,清明前後是群眾祭掃的高峰期。今年遇上了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民政部門倡導家庭追思、網上祭掃等方式,寄託哀思,緬懷故人,做綠色、文明、安全、節儉祭掃新風尚的踐行者。 追思先人貴在真情。特殊時期,祭奠先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和家人,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告慰。
  • 清明節的由來和10首清明古詩
    清明節的由來和10首清明古詩時間:2020-04-04 23:4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由來和10首清明古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有關清明節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清明緬懷先人的經典詩句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8.《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9.《清江引·春思》(元)張可久  黃鶯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後。  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10.
  • 清明讀詩:自嘆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情景。寫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要數高翥《清明》一詩最為著名,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清明節的古詩四句大全 有關清明節的13首古詩詞經典詩句
    其六、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其七、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明天4時13分,清明,既是節氣,也是清明節。  ①《曆書》: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②此時節桃花初綻,楊柳泛青,處處清新明朗  ③每年此時,掃墓、祭拜,寄託哀思;蹴鞠、插柳,踏青春遊。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快追隨春姑娘腳步,一起迎接春天!
  • 清明節放幾天假_關於清明節的詩句有哪些你知道嗎?
    清明節法定節假日是放三天,今年是放4月5日-7日,但是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可能都沒辦法回家進行祭祖,北京就出臺通知,如清明節出遊者,返程時必須隔離14天才可以,所以這個清明節也是比較特殊,大家還是都在家為國家做貢獻吧。關於清明節的詩句1、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 描寫清明節的10句古詩詞,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描寫清明節的10句古詩詞,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1.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詢問那裡才有酒家呢?牧童指向那遠遠的杏花村。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西湖二集》皓首:白頭,指古時杭州風俗,清明時,男女青年頭戴柳枝遊春。謂若不戴柳,就像老人一樣了。3.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宋·晏殊《破陣子》燕子在這裡築巢安家,梨花紛紛落下後便是清明節氣。4.
  • 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 清明安康祝福語給家人朋友 2020清明節朋友圈說說怎麼發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在清明節的時候,會有很多習俗和禁忌。2020年清明節祝福語應該怎麼發?清明節朋友圈發祝福語應該注意什麼?一起來了解下吧。清明安康祝福語給家人朋友  1、讓風箏飛,飛走憂愁。
  • 【讀詩詞】古詩詞中清明節的景與情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帶大家讀幾首古詩詞中的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們古人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
  • 收下這份關於踏青春遊的古詩詞,清明小長假的旅遊讓你與眾不同!
    提起清明節氣,自然會吟誦起杜牧那首婦孺皆知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其實,古時描繪清明節的詩詞還有很多名篇佳作,清明節的很多習俗也浸在古詩詞裡的,古典又鮮活,歷久而彌新。就讓我們一起在古詩詞中追尋清明文化,一窺古人在清明時節的生活習俗吧。清潔明淨,謂之清明。
  • 中國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_與清明節有關的詩句詩詞彙總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關於清明節的詩句1、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 描寫關於清明節的古詩詞句子大全 緬懷先人、掃墓相關詩句
    ____杜牧《清明》  2、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____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____晏殊《破陣子·春景》  4、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黃庭堅《清明》  5、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____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6、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詩歌賞析
    古人會把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等風箏飛至高空後剪斷風箏線,讓風把它帶走,以期除病消災,祈求天賜好運,一年平安吉祥。浙江在浙江,清明俗稱祭清明,或「祭墳」拜太公。有的地方必須在清明早幾天上墳,有的地方卻一定清明日上墳,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幾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後祭自己各戶的祖宗。祭品擺好,先點蠟燭,後點香,按人多少發香,由輩份高的,主祭禱詞,後大家一起跪拜。祭畢,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餜吃。
  • 古詩詞裡話清明——小摘唐代詩詞以饗清明及寒食
    ——唐·杜牧《清明》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韓翃《寒食》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唐·白居易《清明夜》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誰的更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這一首
    清明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最早是以二十四節氣之一存在。《淮南子·天文》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天空中北鬥星的鬥柄指著「子」的位置,也就是正北方向的時候是「冬至」時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北鬥星的鬥柄指向「乙」的時候,「則清明風至」。
  • 清明節,還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
    快跟小編來看看吧【清明習俗】「三月清明烏筍香,家家爭說上墳忙。」上墳,是寧波人對清明掃墓的稱呼。寧波人重祭祀,每年到了清明這一天,在外的遊子都要趕回故裡上墳、祭祖。時至今日,寧波人上墳仍遵循舊俗:新墳必須在「正清明」,也就是清明當天去掃。而親人離世,心中難免悲切。
  • 清明出門不吉利?詩詞為證:古人清明都踏青
    「清明」在眼前,又迎小長假。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清明節要祭祖上墳。因而不少人把清明節當做「鬼節」,認為出行「不吉利」。事實上,在古代,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