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俚語裡的山海古意

2020-12-22 海南日報數字報

海南漁民捕漁圖。

海南古籍中多有俚語記載。

  ■ 吳辰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環境對不同地區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同的風土影響的不只是一地的經濟,更對此地的人情民風有著深遠的影響。十裡不同音,方言俚語是不同地域居民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的重要呈現方式,在那些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方言俚語中,有著來自民間的經驗和智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處的俚語中少不了一處的物產,於是,平原山嶽、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菽麻稻麥盡列其中,俚語就像是百科全書,打開之後,所讀到的是生活。

  海南,四圍環海,中部多山地,就在這山海之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言俚語;而海南自漢代建制以來,民風淳樸,至今仍有古風存焉,其方言俚語中也多有古意。走近海南的方言俚語,不但能感受到一份來自山海之間的樸實,還能體會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海南俚語中的海韻

  海南人離不開海,大海不僅給了海南人以無窮的饋贈,還給了海南人不畏艱難、勇敢拼搏的精神。所以,海南人的話裡話外離不開海,就連一些方言俚語中也迴蕩著大海的聲音。

  自古以來,捕漁就是海南沿海地帶人民傳統的謀生手段,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他們以諺語的形式記錄下海上的風雲變幻。海南頗有一類俚語是教給人們如何識別天氣的,例如「潮水譁譁響,要有大風降」「海面似街面,必有風臺成」,在海面上討生活,最怕的就是大風,而颱風更是常常會給靠打漁為生的人們帶來極大的災難。在那個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颱風一來,十天八天出不了海、斷絕生活來源倒還好說,怕就怕颱風到來時人還在海上,那可真是有去無回了。所以,海南漁民祖祖輩輩都在觀察大海的一舉一動,聽到潮水聲音和平時不同、看到洶湧的海面突然間有如通衢,自然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在聯繫到每次海水異變之後必然會來臨的大風,漁民們便把這些現象編成諺語口口相傳。於是,後輩的漁民們再也不怕海上的風浪,這些有關漁業的諺語就成了他們航行在大海上的指路明燈。直到今天,雖然有了十分完備的颱風預警機制,但是這些諺語仍然在漁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出海自然是要盼著一個好收成,在海南的俚語中,有許多都自帶著海的味道。海南的漁民對每一個月份都有著細緻的觀察,海邊的人都知道「八月曬死魚蝦,冬天就要寒冷」「南風十月來報送,港北舅爹趕無鹽」。捕魚,靠的就是對寒流暖流的判斷,如果哪年夏天熱得不正常,冬天就一定會冷,寒流來了,能不能有好收成則尚未可知;如果十月份天氣轉涼,突然有溫暖的南風吹過,那麼,暖風之後必然是暖流,順著這股海流捕魚,一網下去,魚可以多到把海水裡的鹽都擠走。都說打漁是靠天吃飯,天當然重要,但是人的智慧往往是可以逆天的。

  海南人還常常拿大海開玩笑。例如有人問「海南人周末最討厭吃什麼魚?」不懂海南話的人想破頭來也想不出答案竟然是石斑魚。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海南話「石斑魚」和「上班去」諧音。

  海南俚語中的山野

  海南可不只是有波瀾壯闊的大海,更有巍然聳立的群山,海南的版圖像是一個鬥笠,除了邊緣低平之外,廣大的中部地區竟都是連綿的山脈。大山帶給了海南人民以豐富的物產,海南的方言俚語中也常常出現這些山的形象。

  文昌瓊海一帶流傳著一首民謠:「飼牛尼囝不畏餓,吃到山尼吃黑羅。吃了牛錐吃墨旦。吃到赤蘭才知無。」民謠中提到的「山尼」「黑羅」「牛錐」「墨旦」「赤蘭」都是野果的名字,「山尼」就是桃金孃、「黑羅」就是割舌羅、「赤蘭」就是赤楠的果實,這些都是海南人童年時常摘來吃的東西, 「牛錐」「墨旦」則更是只知其形而不知其大名了。海南的山哺育著海南的百姓,也為他們帶來了安貧樂道的性格,即使是一個放牛的牧童也樂天知命,有滿山的果樹,能從一年年頭吃到年尾,夫復何求?

  山間本是獸類的故鄉,自有人定居之後,人與自然之間一直在調適中相處,在海南,有很多俚語都與野生動物有關。在海南,最常見的野生動物可能就是山豬了,有許多俚語都以山豬比喻人,海南人稱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叫「山豬單」,因為公山豬不合群,從來都是單獨一隻往來林間,那些不和別人來往的人就和山豬一樣;黎族同胞也有類似的諺語,大意是「人要合作才有飯吃,只有山豬才獨自覓食」。這種形容即貼切又形象,還有一絲絲譏諷的幽默,聞之令人深省。除了山豬,海南山地裡常見的動物大都被編排出了俚語,例如說人不受歡迎或者長得難看,叫「猴子臉」;自告奮勇做事情時,可以說「黃猄鑽得,狗也鑽得」;說一個人顧此失彼,則是「救得蛇生,蛤蟆又死」。海南的俚語中的野生動物折射出了海南人民生活的生機勃勃。

  除了動物,還有山野間的植物。「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話說出來究竟太雅,不接地氣,讓海南人來講,則是「雷劈椰子,連累風刨」。「風刨」是一種可以被作成涼粉的藤本植物的果子,平時喜歡繞著椰子樹生長,海南多雷,有時候雷把高高的椰子樹劈了,纏在椰子樹上的風刨也被雷火燒死了,這不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意思嗎?與之類似的還有「帶兩串芭蕉」,海南重禮數,上門做客雖然不必帶什麼厚禮,但也很少有說空手的。如果有人不識禮數,空著手到人家做客,主人倒是不會說什麼,但是其他客人就會私下念叨,說這人作客,只帶了「兩串芭蕉」。哪兩串呢?一串左手,一串右手,剛好十隻。

  海南俚語中的文言文

  海南話中多漢唐古韻,俚語中也多有古意,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點文言文的基礎,想學好海南話還真不容易。

  即使是剛來海南的人也都知道海南管「吃飯」叫「加麥」,「加麥」如果正經寫出來卻是「食糜」,乃是吃粥的意思,大抵是海南古時百姓平時生活多以粥為主食,後來久而久之就以「糜」代指一般的「飯」了。也正是有了「食糜」,才有了「食糒」,「糒」的本意是乾糧,而海南人口中的「糒」有兩種,一種是比粥要稠一些撈飯,另一種是常被稱作「公道」的飯糰,過去大家都在食「糜」,能吃到幹一些東西自然是要特別區分一下的,所以,稍微幹一些的飯,則被單獨命名,以志紀念。值得一提的是,儋州人常吃的「饃」,正字應寫作「籺」,這也是一個頗具古風的字,指的是粗糧或麥糠。其實,海南話中的文言文倒是隨處可見,例如人們常說的「瓦」和「魯」,不過是「吾」和「汝」的諧音。

  海南話中的文言文賦予日常生活以別樣的美感,例如將夜晚稱作是「瞑」、將山澗稱作是「岫」、將站立稱作是「企」,仔細品讀海南的方言俚語,便會覺得那其中古色古香的文字就是一首首詩。海南俚語中的文言文一路從古代走來,其中所寄託是海南人開拓熱土的篳路藍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雅精神,人們懂得這些,就會對海南俚語更加熱愛。

  連結

  海南部分俗話俚語

  ◎山薯不吃鑿爛爛

  原意為山薯藏在地裡深了難挖出來,挖不出來乾脆將它搗爛,不讓別人撿便宜。比喻心胸狹窄的人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要千方百計毀掉。

  ◎三錢雞仔看透筋

  三錢重(十錢為一市兩)的雞仔,即剛剛孵化脫殼的小雞,通體透明,能看穿五腑六髒。意為有些事情是掩飾不了的,明眼人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類似的俗話還有「看只貓不會錯三斤」,相當於普通話習語八九不離十。

  ◎蟹大孔也大

  原意為多大的螃蟹必然打多大的洞,否則不能爬進爬出。引申為收入大開支也大,沒有餘裕。

  ◎口水甜

  說話好聽的意思,比喻一個人善於觀顏察色,討人喜歡,會說奉承話。類似的俗語有「嘴碼好」。

  ◎廿九夜晚

  春節是農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按風俗大年廿九夜,所有的年貨及柴米油鹽都要備齊。意為大事臨近,一切都要準備妥當,免得到時候亂了套。

  ◎鷯哥髦

  鷯哥這種鳥的頭頂上長著一撮毛,人稱「鷯哥髦」,極其光滑油亮。那些愛趕時髦裝風度的人常常把頭髮梳得油光可鑑,像「鷯哥髦」一樣,蒼蠅趴在上面都有摔斷腿的危險。

  ◎吃飽耙肚鱗

  吃飽喝足後,撩開衣服撫摸肚皮,這叫作「耙肚鱗」。肚皮是沒有「鱗」的,但在百無聊賴的人的長年摩挲下也長出「鱗」來。諷刺那些養尊處優、遊手好閒或無所事事的人。類似的俚語還有「吃飽耙腳板」等。

  ◎逼三媽牛下水

  海南俗話稱黃牛為「三媽牛」,黃牛一般不下水,硬要趕黃牛下水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帶有強人所難,或趕鴨子上架的意思。

  ◎一分錢打幾拳不落

  形容有的人極為吝嗇,相當於鐵公雞一毛不拔。

  ◎棺材釘響了才懂得

  農村把死人裝進棺材最後的一個動作是釘上棺材釘。進了棺材才知道啥滋味,有為時已晚、後悔莫及之意,類似不見棺材不掉淚。

  ◎走神走噠

  罵人的口頭禪。海南稱神經病為「走神」,「走噠」是「走神」的重複,是糊裡糊塗、胡言亂語的意思。類似的俚語還有「假精假噠」(不懂裝懂、狂妄自大的意思)。

  ◎鼻流血

  發高燒流鼻血時,農村一般都採取把頭仰起來止血的土辦法,意為鼻孔朝天,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摘自《天涯》 2002年 第05期,資料收集、整理者:吳毓桐)

相關焦點

  • 海南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瓊州學院-瓊州大學)歷史沿革
    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瓊州學院-瓊州大學)歷史沿革1993年通什師範專科學校、海南省通什教育學院合併組建瓊州大學(專科)海南省通什教育學院參見海南:「通什教育學院(……)歷史沿革」2006年瓊州大學(專科)升格為瓊州學院2006年海南民族師範學校併入瓊州學院1954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初級師範學校創建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初級師範學校更名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師範學校1966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師範學校停辦1972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師範學校復校1977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師範學校(大專班
  • 文化周刊 瓊州「海龍翁」
    瓊州「海龍翁」■ 仲盈據《乾隆瓊山縣誌》記載,康熙二十二年的一個清晨,鹽灶港一位守軍站在港口向遠處眺望,忽然看見從遠處的海面上飄來一個巨物,似小山一般。《乾隆瓊州府志》等書也把海鯂叫作「海鰍」,分布不均。《嶺表錄異》裡記載說,人們從廣州起錨前往安南,走到瓊州海峽,就能看見海中「或見十餘山,或出或沒」。撐船的艄公說,這不是山,也不是島,這是海鯂魚的背,你看,它的背鰭一張,像一面紅旗,它一噴水,水氣散在空中,就像下起了小雨。
  • 溫州古街巷裡的俚語
    而從這些來歷和故事中演繹的溫州俚語,不僅生動有趣、溫州百姓張口即來運用自如,而且承載著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那麼「花柳塘格」是什麼格?麻行僧街和南塘的「背多分」故事是怎麼回事?這個周末,不妨讀讀這些溫州俚語,悟一下其中的生活哲理。
  • 瓊州海峽上的老船長
    它位於雷州半島最南端,東含紅坎、排尾角,西嵌三塘角,北吞大水橋溪,南銜瓊州海峽,水面開闊,與海南島隔海相望。無論是汽車、行人,還是火車,跨過瓊州海峽都要依靠輪渡。而54歲的陳安和、42歲的黃永華就是忙碌在瓊州海峽上的「擺渡人」,他們都是湛航集團的渡輪船長。
  • 非主流的俚語在網絡世界裡無立足之地?
    這本橫跨了30多年時間的詞典激起了我對人們日常語言的興趣——不僅僅將客廳或公共演講時說的,也將深夜中酩酊大醉時,或躲在炮彈戰壕裡的情況下要用到的表達方式都一 一併將之總結、記錄下來。用四年的時間裡寫了一部英語俚語史,讓我漸漸明白,數字時代正在改變著俚語:自身的發展和傳播方式,以及人們對它的態度。
  • 德國海德堡大學交流團與瓊州學院師生聯誼
    德國海德堡大學交流團與瓊州學院師生聯誼 州學院與德國海德堡大學師生聯誼會上   中新網三亞3月6日電(劉旭東 吳藝玲)海南瓊州學院旅遊管理學院日前舉辦「中國瓊州學院與德國海德堡大學師生聯誼會」。來自兩校的近200名師生共同參與了這場充滿中國民族特色和德國異域風情的晚會。
  • 鄭州-海口K457/458次列車完成瓊州海峽海上運輸
    原標題:鄭州-海口K457/458次列車完成瓊州海峽海上運輸   大河網訊(記者範昭文/圖)7月2日下午4時20分,由鄭州開往海口的k457/458次列車首次運行抵達瓊州海峽,在海峽兩岸進行列車解編作業,下午7時10分通過渡輪完成瓊州海峽的海上運輸。
  • 英語俚語:「擠痘痘」在英語裡怎麼說?
    那麼英語俚語裡的痘痘又該怎麼說呢?看完青春痘的表達,今天我們還有另外一個俚語:狼吞虎咽,一起來看一下吧~Pig out意思:狼吞虎咽來源:Pig是豬的意思,豬吃東西都是囫圇吞棗,吃得很兇很快。好啦,這就是今天2個俚語大家學會了嗎?請持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感謝大家的收看,我們再見。
  • 方言俚語裡,都隱藏著文化密碼
    其二,我的同事很遷就,他們當面都竭力假裝聽得懂,不斷點頭回應,而後,據說有人悄悄地找能聽懂的去「翻譯」……  不是替自己的「普通話」辯解,而是濃濃鄉音裡,確實有割不斷的鄉情和鄉愁。官位再高,成就再大的人,回到家鄉,很快都會切換成方言,和鄰居、親友交流。離得越久,走得越遠的人,每聞鄉音倍思鄉,也許周邊滿耳是洋腔洋調,而惟有方言俚語令他加快心跳。鄉音有如植入人腦的一張永久「聲」份證。
  • 高明區兩位遊泳健兒成功橫渡瓊州海峽
    高明兩位遊泳健兒成功橫渡瓊州海峽,其中,66歲的白國強是首位成功橫渡瓊州海峽的高明人,也是廣東有史以來年紀最大的一名橫渡者。這令人想起了《老人與海》裡面的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三十餘公裡,漫長的十幾個小時,從晨光熹微,到夜幕降臨。
  • 網友爆料:瓊州學院新裝宿舍洗漱臺掉落砸傷4學生
    原標題:網友爆料:瓊州學院新裝宿舍洗漱臺掉落砸傷4學生 微友微博截圖:瓊州學院宿舍裡的洗漱臺  商報訊(駐三亞記者張宇博)10月29日,三亞網友爆料稱瓊州學院新更換了學生宿舍的洗漱臺,但是近期多間宿舍出現洗手池掉落情況,有同學甚至被掉落的陶瓷洗手池砸傷腳
  • 橫渡瓊州海峽達州第一人!勒個小夥子的真實身份是……
    達州小夥王成林成功橫渡瓊州海峽!昨日中午,從遙遠的廣東省徐聞縣傳來好消息,第75批橫渡瓊州海峽的勇士安全上岸,通川區八小體育教師王成林成為達州市橫渡瓊州海峽第一人。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王成林!「為了參加橫渡瓊州海峽的活動,我提前一年就在做準備。一開始是短距離遊,然後遊 5 公裡、10公裡、15公裡……」為了挑戰橫渡海峽,王成林的訓練循序漸進地進行著。達州橫渡瓊州海峽第一人據悉,橫渡瓊州海峽活動報名費13000 元,加上前期的準備和這次參賽的往返交通及食宿,王成林差不多花了3萬多元。
  • 荊州「泳」士橫渡瓊州海峽 記者前往海口全程記錄
    荊州「泳」士肖丹,將於7月7號橫渡瓊州海峽。幾天前,他已經來到海南省海口市提前適應訓練。今天(7月4日),《江漢風》記者範振宇也前往海口,對肖丹進行全程跟拍和直播。上午九點,《江漢風》記者範振宇正在仔細檢查,此次跟拍肖丹橫渡瓊州海峽行程所需的攝像、直播設備。範振宇將會記錄肖丹前期準備及橫渡瓊州海峽的過程,每天實時發送回來。
  • 「俚語課堂」「a」開頭的英語俚語短語
    小朋友們,咱們的俚語課堂開課啦~英文俚語,不僅能豐富你的日常口語,而且還能讓你的英語變得更地道,讓老外聽了都會說你的口語 very good good!啥是俚語在學習俚語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下「俚語」是什麼?民間廣泛使用的、約定俗成的口頭語就是俚語;俚語是一種非正式的語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場合。很多書籍、音像資料裡均有出現俚語。有時俚語用以表達新鮮事物,或對舊事物賦以新的說法。
  • 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代表到瓊州學院商談師生互派
    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代表到瓊州學院商談師生互派   中新網三亞3月12日電(陳淑夏)日前,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漢堡國際傳媒中心院長Steffen Burkhardt到海南瓊州學院商談師生互派交流協議。
  • 遊泳橫渡瓊州海峽 從「菜鳥」到「達人」感受運動的魅力
    今天我們要給您介紹一位西安退休阿姨是如何堅持健身,並在今年6月成功橫渡瓊州海峽的。在全民健身日即將到來的時候,您也一起加入健身的行列吧。今天我們要給您介紹一位西安退休阿姨是如何堅持健身,並在今年6月成功橫渡瓊州海峽的。在全民健身日即將到來的時候,您也一起加入健身的行列吧。
  • 海南省交通廳廳長:瓊州海峽有望通行快船,過海只需半小時
    海南省交通廳廳長:瓊州海峽有望通行快船,過海只需半小時 胡誠勇/南國都市報 2017-02-21 17:10
  • 《海南廉吏傳》之瓊州清風 揚廉史冊
    宋代張岐,宋真宗時以秘書丞出任瓊州知州。在他任上,禁止所屬官吏不能收受群眾的饋贈,以清廉自守,深得群眾的敬重。宋代,瓊州的特產沉香為權貴階層的上等奢侈品,因此守土的地方官經常壓價收購甚至以勢搶奪,以上貢為名,勒索敲詐,成為地方民眾的一大禍害。神宗元豐年間,瓊州安撫使朱初平與劉誼向朝廷上奏,對此不法行為嚴加制止,免除了百姓的痛苦。
  • 港珠澳大橋都建成了,瓊州海峽為何還沒有橋
    2018年春節期間,持續長達7天的大霧讓瓊州海峽連續多日封航,疊加春節黃金周返程高峰,海口3個港口附近滯留上萬輛汽車、數萬名旅客,機票價格破萬,馬路變成停車場,擁堵車輛深夜集體鳴笛抗議……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建造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呼聲再起。 我們建一座跨海大橋吧!
  • 英語俚語:「一線希望」在英語裡怎麼說呢?
    今天就由我來教大家兩個俚語喲!另外一個俚語的意思很勁爆,事不宜遲,我們開始吧!學完了表示「過分」的俚語,趁熱打鐵,我們再學一個「一線希望」的俚語吧!好的,這就是今日我們一起學習的兩個俚語,你們喜歡嗎?歡迎收藏分享喲~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