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陳魯
通訊員 趙媛媛
導讀:夏季天氣炎熱,溼度較大,食物容易變質腐爛,細菌和病毒容易滋生、入侵人體。而且由於兒童免疫力低下,體溫調節功能差,難以適應夏季高溫環境,往往會因貪食、貪飲、貪涼或被蚊蟲叮咬而染上傳染病。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陳魯提醒大家:兒童慎防夏季傳染病。
一.胃腸型感冒:
夏季胃腸型感冒多發,該病既有發熱、頭痛、咽痛的感冒症狀,又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的胃腸道症狀。
護理方法:
1. 注意休息,不要讓小兒劇烈活動。
2. 應注意保持居室內的新鮮空氣,遇有氣候變化及時為小兒增減衣服。
3. 小兒服用退熱藥後出汗多,出汗後應及時將溼衣服換下,以免再次著涼,加重病情。
4. 發熱期間多給小兒飲開水,其中有一部分最好是電解質飲料。進食易消化食物,口味清淡為宜,忌食辛辣、冷飲、油膩、油炸食品。不管是服用維生素C補充劑,還是吃點富含維C的水果,比如棗、橙子、獼猴桃、橘子、柚子等,都能起到緩解感冒症狀的作用。患病期間小兒食慾減退,不可勉為其難強迫進食,應該讓孩子的胃腸道適當休息,會有利於身體儘快康復。
5. 若小兒舌苔黃,口中酸臭味,要控制油膩食物,並可服用化食丸、山楂丸,以清熱導滯。
6. 若小兒嘔吐,要讓小兒側臥位,這樣有利於嘔吐物流出,保持氣道通暢,避免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7. 發燒38.5℃以上或既往有熱性驚厥史的小兒,一定要及時服用退熱藥,或採取物理降溫的措施,以防熱性驚厥。
8. 家庭成員發生感冒,最好不要和小兒親密接觸。小兒在疾病沒有徹底恢復之前,不要急於送幼兒園,以保護其他兒童。
預防措施:
1. 堅持每天開窗通風兩次,每次20分鐘左右,這樣才能減少空氣中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2. 常洗澡,更換衣物,保持身體的清潔。在陽光充足的時間,將被褥拿出去晾曬,藉助陽光中的紫外線來殺死病菌。
3.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多喝水。
二.皰疹性咽峽炎:
這是今年夏天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皰疹性咽峽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持續高熱、咽痛、流涎、拒食、嘔吐等,體檢可發現咽部數個灰白色皰疹,周圍繞以紅暈,由於皰疹非常疼痛,患兒常哭鬧不安,幾天不能進食。
該病為病毒感染引起,臨床治療主要為對症處理,發熱可選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冰枕等,還可以口服撲熱息痛、布洛芬等,也可口服一些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如:清開靈衝劑、蒲地藍口服液等,一般不需用抗菌素。
護理時應該讓患兒充分休息,多飲水,進易消化的半流食,不要吃過熱的食物,如果不繼發細菌感染或出現其它合併症,一般1周左右可痊癒。
平時生活注意儘量注意室內通風,不要頻繁出入人多的超市及空氣流通不好的地下商場等場所。
三、非感染性腹瀉:
夏季兒童往往會飲食不規律、進食過多、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貪食過涼食品或者開著空調睡覺,腹部受涼,由於胃動力不足導致食物在胃內滯留,引起腹脹、腹瀉、噁心、嘔吐、返酸、燒心、噯氣(打嗝)等症狀。
護理方法:
1. 根據小兒的病情調整餵養的方法,不論原來用什麼方法餵養,腹瀉後飲食均應適當減少。母乳餵養的每次哺乳的時間應縮短;混合餵養可停餵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單餵母奶;人工餵養的寶寶,牛奶量應減少,再加水或米湯衝稀些,也可單餵米湯,因米湯較牛奶容易消化吸收;已加餵輔食的寶寶,應減量或暫時不餵輔食。
2. 觀察小兒有沒有出現其他症狀,如,皮膚是否明顯乾燥、彈性差,囟門有沒有凹陷,眼窩是否凹陷並出現啼哭少淚,手腳是否發涼,是否出現尿少甚至無尿症狀,以及頭頸和手腳是否發軟無力等等。若出現上述相關症狀,則要及時到醫院就診補液。
預防措施:
應隨氣候變化注意增減衣服,居處冷暖適宜,避免風寒暑溼等外邪的侵襲;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一日三餐要有規律,不暴飲暴食,不飲生水,宜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注意體育鍛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
三.細菌性痢疾:
夏季要警惕細菌性痢疾。菌痢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與不潔飲食有關。以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菌痢類型中最嚴重的是急性中毒性菌痢,多發於兒童。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嗜睡或反覆抽風,短時間內可發生呼吸或循環衰竭而致死亡。
預防菌痢要把好「病從口入」關,注意飲食衛生,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爛變質的飯菜、水果,不貪食冷飲,生吃瓜果要洗淨削皮,飯前便後要洗手。嬰幼兒的奶嘴等食具要定時消毒。
護理時應給孩子多吃具有清暑的食品,例如:綠豆湯、豆瓜汁、冬瓜湯等。儘量少吃油膩甜食。並應注意夜間不能長時間用電扇、空調降溼,避免再受夜寒。如果體溫過度可以洗溫水澡。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發病率最高。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尤以4~9月份發病最多。感染後多以發熱起病,發熱同時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現皮疹,或出現口腔黏膜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本病傳染性較強,傳染源為患者及帶毒者,其中後者的傳染源意義更大,易引起流行。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託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後、外出回家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
2. 嬰幼兒的尿布要及時清洗、曝曬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兒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5. 兒童出現發熱、出疹等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6. 居家治療的患兒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以減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五.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由蚊蟲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乙腦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高,是威脅人群特別是兒童健康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夏秋季為發病高峰季節,流行地區分布與媒介蚊蟲分布密切相關,
護理方法:
1. 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護理。高熱者按高熱護理常規,昏迷者按昏迷護理常規。
2. 昆蟲隔離,病室徹底滅蚊,須有防蚊設備。
3. 保持病室內涼爽、通風、安靜。
4. 定時翻身、拍打胸背(自下而上,先胸後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炎。
5. 注意病情變化,特別是精神、意識、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及瞳孔的改變,異常時及早通知醫師處理。記錄出入量。
6. 行氣管切開者按氣管切開常規護理
乙腦的預防主要採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即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
蚊蟲控制措施難以全面落實的情況下,疫苗接種成為控制乙腦流行最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國內外應用的乙腦疫苗主要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
疫苗注射的對象主要為流行區6個月以上10歲以下的兒童。在流行前1個月開始,首次皮下注射,間隔7~10天複種1次,以後每年加強注射一次。預防接種後2~3周體內產生保護性抗體,一般能維持4~6個月。
夏季特有的疾病
冰箱病 即耶爾細菌腸炎,耶爾細菌易在低溫環境中生長繁殖,冷藏在冰箱內的食品汙染了該菌可引發此病。因此,冰箱內的食品要生熟分開存放,進食前要重新燒熟煮透。
涼蓆病 夏季鋪涼蓆入睡的小兒皮膚會出現奇癢難忍的豆粒大小的淡紅色疙瘩,這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夏季涼蓆要勤洗刷、勤晾曬,以防止蟎蟲產生。
空調病 經常處於空調環境中,容易誘發一種呼吸道疾病——空調肺炎,出現發熱、咳嗽、咯痰、咽喉疼痛等症狀。因此,空調房間要保持清潔衛生和充足的光照,並適時開窗換氣。
衣服過敏病 夏季衣著不當,也會引起過敏、生痱子等症狀。如化纖類衣服吸水和透氣性差,不易散熱,要少穿勤洗,幼兒不宜穿這類衣服,以防發生皮膚過敏。
兒科「伏九貼」預約開始了
山東省中醫院兒科多年來開展「伏九貼」治療小兒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取得良好效果。根據中醫「冬病夏治」和「治未病」的傳統理論,取每年的夏季三伏、冬季三九進行穴位貼敷治療以調節臟腑功能。穴位貼藥通過刺激穴位以及藥物的吸收、代謝,改善機體的反應性,提高免疫力,降低人體過敏狀態,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伏九貼」每3年為一療程,根據小兒發病特點,分不同的證型,辨證取穴,並選擇不同的藥物,同時配合離子導入促進藥物吸收,實踐證明比傳統貼敷能取得更好的療效。今年夏季的貼敷時間是7月13日,7月23日,8月2日,8月12日。請患兒家長即日起(上午8:00-下午5:30),於醫院西院區(濟南市文化西路42號)門診樓三樓兒科治療室登記患兒姓名,預約敷貼(貼敷時帶門診病歷)。聯繫諮詢電話:0531-68617894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