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生病的家庭一定會不幸?未必,3個策略讓你完成家庭治療

2020-12-15 蘇一達

今天在家2刷《囧媽》發現了兩段很中國式親密關係的吐槽:

其一是妻子張璐對丈夫徐伊萬說的 :

你看,這就是我們倆之間的問題,你心裏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其二是兒子徐伊萬對母親盧小花說的:

你看看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的心裏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兒子。

發現了嗎?這兩段話除了主角不同外,意思上可以說是完全相同,將中國傳統家庭生活中的隱秘展現的淋漓盡致。

為什麼本該親密無間的家人間會出現各種矛盾?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所顧忌的對最親的人惡言相向?為什麼我們總是想法設法的改造家人,讓家人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為什麼父母的婚姻對我們的小家庭有如此大的影響?

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無法協調「自我」和「他人」之間關係的平衡。在《囧媽》中最典型的是母親盧小花無法平衡自己和丈夫之間的關係、兒子徐伊萬無法平衡自己和母親盧小花之間的關係,這就好比蹺蹺板一上一下間,夫妻、母子間的家庭風暴以風眼為中心向周圍肆虐,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岌岌可危。

父母的親密關係模式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婚姻狀況

徐伊萬與張璐的婚姻問題,不但與兩人本身的個性有關,還與徐伊萬和媽媽盧小花的直接溝通方式有關,而母子間的溝通方式又和父親和母親的直接溝通方式有關。

在《囧媽》中,母親盧小花和丈夫徐翔因愛情結合到一起,但婚姻裡除了風花雪月的浪漫,更多的卻是瑣碎的油鹽醬醋茶。母親盧小花一度對婚姻死心,想一走了之,但一看到小徐伊萬就無法狠下心。婚姻在支離破碎的狀態下蹣跚而行,母親盧小花對婚姻現狀的不滿也轉嫁到丈夫身上,她希望通過改造丈夫來得到一個幸福的婚姻。

她是怎麼做的呢?

徐伊萬在電影中是這麼說的:

「我現在知道爸爸為什么喝酒了,就是因為你什麼事情都管著他。你管他吃管他喝,管他調工作的事情,管他怎麼穿衣服,管他怎麼樣交朋友,管他要不要喝酒。我記得很清楚,當年你衝到他的單位裡面去,在那個廣播站對著大喇叭,跟所有的人喊「你們所有人不要跟徐翔交朋友,不要到我們家裡來,不要跟徐翔喝酒。」你當年就是這樣對他的。」

從徐伊萬的話裡,我們能看到母親盧小花到父親徐翔的改造只是全方位的壓制,她要的並不是一個丈夫,而是一個服從她命令的奴隸,而父親徐翔在這段婚姻中感受到的更多的壓抑和痛苦。

母親盧小花對丈夫的不滿,很可能經常在徐伊萬的面前表露,以至於徐伊萬說這段話的時候表現的很痛苦。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在其合著的書籍《熱鍋上的家庭》中寫道:「母親―子女關係是我們親密生活的最初模式,因此它成為婚姻親密關係最深層的基礎……不管家庭情況是好是壞,孩子多半是從關係最密切的母親那裡接受到有關家庭的信息的。因此,這種母親―子女關係,在孩子長大後便常被強烈轉移到孩子的婚姻裡。

徐伊萬和徐璐的婚姻狀況,在影片的開頭就介紹了兩人正在鬧離婚,而兩人之所以婚姻不幸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徐伊萬模仿了他父母的親密關係模式。從文章開頭的兩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徐伊萬在與張璐的婚姻中,扮演了他母親的角色,但受自己原生家庭影響的妻子張璐卻不是父親徐翔,不會忍氣吐生,任由徐伊萬改造、壓制。

母親盧小花在走進婚姻後,把關注點從自己身上轉投入丈夫身上,把自己放在了犧牲者的位置上,理想與現實生活的出入,讓她無法協調自己和丈夫關係的平衡。憤怒、不滿、改造也因此成了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而徐伊萬從母親那裡接收到了這種信息,在與張璐的婚姻中,他也無意識的模仿了幼年時期父母的親密關係模式。

在傳統家庭關係中,一般母親—子女關係是最緊密的,子女從母親那裡得到有關父親、有關家庭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會在孩子成年後轉移到自己的婚姻中,子女從父母那裡學習有關婚姻、夫妻的相處之道,但如果父母在婚姻中沒法平衡「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往往也會給孩子的婚姻帶來隱患。

子女的痛苦,母愛過度,一種共生式的糾纏關係

在影片中母親盧小花對兒子徐伊萬說「我這輩子,就是為你而活著。」母親盧小花因為對婚姻生活的不滿,轉而把目光投到了兒子徐伊萬身上,她開始像改造丈夫一樣,改造兒子。兒子小的時候,管兒子吃飯、穿衣、學習、交朋友,兒子成年了,又開始管兒子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

這種窒息般的母愛,讓兒子徐伊萬感受到了和父親一樣的感覺—被壓制,盧小花的壓制讓徐伊萬選擇了遠離,儘量減少和母親的見面。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很常見,我們小時候就被父母管,交什麼樣的朋友、買什麼樣的東西、什麼時候穿秋褲、每次考試需要考多少分等等,小時候我們天天盼著長大,以便逃離父母的管教,但等我們好不容易長大了,卻發現管教依舊沒停止,催婚、催生、催二胎這類的戲碼還是經常上演,而我們對此的態度也是能敷衍就敷衍,能逃就逃。

在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書籍《熱鍋上的家庭》中說過:「一般母親—子女關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母愛過度,一種共生式的糾纏關係,往後如果被轉移到婚姻中,將會造成可怕的後果。」

母愛過度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小家庭的幸福。在影片中徐伊萬衝著母親盧小花發火的時候,說過「在你面前,我要維護她,在她面前,我要維護你。」新家庭組建後,首當其衝的家庭矛盾往往不是夫妻問題,而是婆媳問題。母親不願放手兒子,什麼事都要管、都要問,母親的過度爭權極易和兒媳婦引發矛盾,這就導致兒子不僅會受夾板氣,還會影響新家庭的穩定。

徐伊萬不懂的平衡自己和母親的關係,也無力阻止母親把妻子拉入這場混亂的關係中,在這場家庭風暴中界限是一直被徐伊萬和母親忽略的一件事。

早年間西方生物學家做過一個有關研究刺蝟生活習性的實驗:

在寒冷的冬天,把十幾隻刺蝟放在寒風凜冽的戶外空地上。天氣寒冷,空地上又沒有遮風避寒的東西,刺蝟被凍的瑟瑟發抖。生存的本能讓他們不由得互相靠在一起,但又因為對方身上的長刺而被迫分開。就這樣經過一個個靠近和分開後。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會刺傷彼此的合適距離。

後來這種情形被稱為刺蝟效應,也叫距離法則。

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在合著的書籍《熱鍋上的家庭》中稱「家庭治療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個人內在,另一個則是人際關係。」

在人際交往中,哪怕是面對親密關係時,我們都應該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始終要保持一個讓彼此都舒服的距離。太遠會顯得關係生疏,太近則會出現摩擦。只有不遠不近,才能讓雙方的關係處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

3個技巧讓你正確處理親密關係中的危機

影片的最後,徐伊萬不僅和母親盧小花達成了內心的和解,還與妻子張璐和平離婚,而其實化解這一系列的危機,編劇是運用了3個有關家庭治療的技巧。

1、直接面對問題,坦然地將怒氣發洩出來

影片中不管是母子之間還是夫妻之間和解都有一個相同的點,那就是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洩自己的怒氣。

在一段生病的家庭關係中,即便我們對彼此的關係感到不舒服,但還是儘可能避免任何可能的公開戰爭,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深愛並依賴對方,不願意冒險表達對對方的敵意,只好壓制自己。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告訴我們解決家庭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多吵,用正確的方法適時地將怒氣發洩出來,因為只有把小小的不滿迅速地表達出來,才能避免怒氣積壓太多變成炸彈。

2、用「我覺得」代替「你是」,來描述心中的懷疑和痛苦。

影片中徐伊萬在最後向母親盧小花發怒的時候說「我受夠了跟你待在這個包廂裡面,我受夠了你的教導,我受夠了你的強迫症,還有你的疑心病。」這一系列的話術只有一個中心思想,母親的種種行為讓「我」不快樂。

在承受壓力時,一味地指責、攻擊對方對彼此都沒有好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描述自己的感受,讓對方明白他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

3、自我開發,對自己產生興趣

影片的結尾很有意思,徐伊萬的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母親盧小花也因為在莫斯科的演出成功,應邀全球巡演。徐伊萬開始學著主動關心母親,而母親也因為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開始學著對兒子放手,兩人都完成了自我開發,找到了「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平衡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好像天平一樣,一端是自我,一端是家人,將自我看的太重,就失去了對家人應有的關心和陪伴,家庭出現問題,天平也失去平衡;將家人看的太重,就失去了自我,家庭同樣會出現問題,天平同樣也會失去平衡。

家人和自我的平衡點就在於界限,我有自己的生活,但我的生活中也有家人,就好像徐伊萬不在專注於妻子,而是將重心放在了生意上,母親盧小花不在將重心放在兒子身上,而是將重心放在歌唱上。就像徐伊萬在給妻子的微信中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相關焦點

  • 《囧媽》:原生家庭矛盾的還原勝過喜劇形式,更值得肯定
    在兼顧娛樂性的同時,優秀的喜劇不能只是簡簡單單地讓觀眾笑過,笑過之後什麼都忘了什麼都沒收穫到,應該有更為深刻的內核在其中,應該讓觀眾從中看到生活裡自己的影子,並得到一定的反思,這才有價值,這也是我認為《囧媽》要比《泰囧》要好的原因。《囧媽》對於母子、夫妻的人物關係乃至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都做出了更為深層次的挖掘。
  • 以《囧媽》為例,探究「家庭三角化」對親子關係影響及教育意義!
    由於今年有些特殊,《囧媽》改成了大年初一在線上免費放映。此舉不僅解決了電影票的問題,還能夠讓家裡以一種更加溫馨的方式來欣賞觀看這部影片。可以說,這是一部家庭倫理片,在一家人歡樂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思考一些問題。
  • 心理學:看完《囧媽》,發現比戰鬥民族更兇蠻的,是我媽
    片如其名,《囧媽》講述了徐崢飾演的小老闆伊萬纏身於商業糾紛,卻意外同母親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在旅途中,兩人不得不直面家庭問題,共同渡過難關的,徐崢這一次似乎更看重對中國式親情關係的討論。這是電影《囧媽》的主題。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的關鍵是有難同當,而不再孤軍奮戰
    文|筆勵塢原本在春節檔上映的《囧媽》,最因為疫情原因,選擇了線上播放。曾經讀過吳曉樂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該書作者憑藉自己當家教時期的社會經歷和經驗,寫了這本書,書中通過八次家教的八個家庭、作者自己好友的家庭、作者自己的家庭,十個家庭的故事,講述了家庭存在的不同問題,給人以深刻的思考,但是最終的領悟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索,卻因為作者不是專業人士,而不能提供出解決之道。
  • 《囧媽》豆瓣網6分證明:觀眾要的不是家庭倫理片,而是喜劇片!
    喜劇片,從電影誕生的那天起,就有了這種電影類型,只不過,在眾多喜劇電影中,能夠稱得上經典,稱得上好看的寥寥無幾,從許冠文,到周星馳,再到後來的黃渤、徐崢、王寶強,觀眾們認可的喜劇演員屈指可數,好不容易盼來了徐崢和他的囧電影,結果呢,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囧媽》讓大家失望了!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列夫·託爾斯泰曾寫到:「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家庭治療師看來,不幸的家庭之間也存在著某些類似的共同模式。顧名思義,家庭治療是邀請全家人參與諮詢的一種方式,除了核心家庭之外,有些家庭諮詢還會擴展他們的參與範圍到父母的原生家庭或者其他的親密個體,甚至可能包括第三者的家庭等,而參與範圍的大小與諮詢師的風格與治療的目的都有一定的關係。家庭是一個小型的社會,遵循自己特有的規則。
  • 《囧媽》:這是一部票房30億級的好電影,賣6.3億人民幣也不虧
    【花6.3億買《囧媽》的字節跳動,免費給全國觀眾看,它收穫的人氣和流量,價值也絕對不只這6.3億。】雖然有沈騰、黃渤、宋小寶的客串,有賈冰的助演,《囧媽》仍是一部完全徐崢風格的電影。相比之前的《泰囧》、《港囧》,《囧媽》的套路還是一樣的,陷入多重危機中的徐崢,無奈或陰差陽錯中踏上一段瘋狂的囧旅程,最後回歸家庭的溫暖,衝淡旅程中的一切囧和對利益的執念。只是這一次,在寒冷的俄羅斯,《囧媽》的溫暖來得更猛烈,更打動人心。
  •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託爾斯泰明星難道不能當媽?2020年7月3日,楊穎在ins上發布一條動態「說實話,有點失望」,後來回復潘瑋柏的評論說:「一言難盡」,兩句非常簡短的對話卻引發了吃瓜群眾的各種猜測:婚變,事業受阻?
  • 如果你有《安家》孫儷的原生家庭,用3個方法經營你的新生家庭
    《知乎問答》裡有個題目,「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收集了4千多個回答。其中有非常多辛酸的故事,許多人揭露了他們自己原生家庭不堪的一面。可怕的是,這些不幸,很可能會繼續拷貝在下一代的生活裡。有人說,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面試、培訓。唯獨做父母這件事,沒有培訓,不用考證,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能上崗,而且從不下崗。
  • 看完《囧媽》,我終於明白如何經營自己的家庭生活!
    不同於往年的是,今年過年的賀歲檔電影都下架了,昨天我才在某視頻欣賞了賀歲檔之一的電影《囧媽》。網傳這部電影一般,但我個人認為《囧媽》是一部不錯的影片。無論什麼樣的表現形式,一部好的作品裡似乎總能找到眾生相,即人與生活的磨合、人與自然的抗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較量。
  •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書寫的觀點要是概括下來非常的簡單:完成一個改變(改變主體可能是你自己,也可能是你身邊的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情感面的大象,一個理智面的騎象人。除了雙管齊下,還需要幫助兩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即改變有三部曲:指揮騎象人、激勵大象、營造路徑。因此看完整本書,就會發現,作者特別強調一個模式。
  • 寶媽生病臥床3天後,怒曬家庭「對比照」,網友:寶媽才懂的心酸
    案例在日本,曾經有一個寶媽因為生病臥床休息三天,休息好之後,看到家裡的樣子也很心酸,三天的時間,讓家裡全部變了個樣子,沒有生病之前,家裡還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但是3天過後,家裡幾乎就像是一個垃圾堆,廚房、客廳、桌子等等,都是各種髒亂差。
  • 給生了病的家庭治療,好過你孤獨一人生病 |《熱鍋上的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是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之作。它提示我們:當一些問題出現的時候,不必想著孤軍奮戰,可以藉助家庭治療,更好地包紮創傷,治癒關係。不過,直到讀完《熱鍋上的家庭》,這本家庭治療領域最出名,出版之時即轟動心理諮詢與治療圈的著作(家庭治療堪稱近幾十年來的「新生事物」),給了我不少啟示。
  • 全球3億人的"通病",背後隱藏著一個個不幸的家庭
    而抑鬱症也已經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現在全球已經有大約3.5億人深受抑鬱症的困擾,這些個體在承受抑鬱症折磨的同時,他們的親人也同樣感到痛苦。但是讓人更加無奈的是,抑鬱症個體不幸的背後,又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多少家庭不幸的開始
    都說幸福的家庭靠兩個人不斷的經營,而不幸福的家庭有一個人不努力就夠了。對於有了孩子的家庭,守寡式婚姻更讓人絕望。因為他不但不管你,也不管孩子,整天還覺得自己是孩子,根本沒有一個做父親的責任。都說孩子的成長一定要有父愛,特別是男孩,一定要有男性思維的教育、培養和潛移默化的灌輸,現在幼兒園小學基本都是女老師,缺少男性思維的灌輸,男孩普遍娘娘腔。現在好多家庭,父親角色缺失,有的是因為工作原因,可還有一部分無法原諒,回家寧願玩手機都不會陪孩子的男人是多麼的讓人失望。
  • 《囧媽》:有一種「囧愛」,叫你媽覺得你冷
    一部通過母子在旅途中和解去一窺中國親情關係的公路片,在經過徐崢的「囧」式喜劇包裝後,《囧媽》給人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源於親情的感動,恰恰是給中國家庭打開了一扇解決這種家庭矛盾的窗口。《囧媽》「囧」字當頭,在囧途的戲外殼下,比較精準地再現了一種典型的中國式親情,徐崢是上海人,片中飾演他母親的黃梅瑩也是上海人,一位功底很好的演員。在k3火車上和老媽互虐的六天六夜,一路去往莫斯科,以愛為名的爭吵,脫離控制又在控制,兩人互相破冰的過程,也是人生旅途中各種各樣的人,尤其是徐崢在火車上各種噘嘴、盤腿小動作很可愛,甚至有種星光燦爛豬八戒的影子。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師層層剖析16歲女兒離家出走的深層原因
    這一幕是《熱鍋上的家庭》布萊斯家經常發生的事情,這個家庭生病了,苦不堪言,但他們及時尋求到家庭治療師的幫助,最終使他們家走向健康成長的方向。《熱鍋上的家庭》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醫學博士卡爾·惠克特。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經營家庭是門學問,沒人教,沒地方學習,有的人也懶得學習。尤其在現在這樣一個追求自由的年代,據說2019年離婚率達到了驚人的44.1%。這個統計數據雖然有點問題,卻從側面反應了真實的婚姻狀況。
  • 《囧媽》真的很囧嗎
    囧媽上映後,迫不及待地看了一遍。並沒有期待中的感受,可能因為早早看過了劇情概括,又或者它宣傳的太過勢頭,總覺得徐崢把戲路定死了——一囧到底。在其中感受到一絲江郎才盡的感覺,因為看後沒多久劇情就忘得一乾二淨。
  • 家庭治療詞彙表(3/3)
    object relationstheory(客體關係理論) 源自Melanie Klein,而由英國學派(Bion,Fairbairn,Guntrip,Winnicott)發揚光大的心理分析理論,強調關係和依戀,而不是利比多和攻擊驅動力,是人類關心的主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