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論壇及展覽於2014年10月18日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啟。
執行館長劉燕(北京時代美術館執行館長)啟動一天論壇、展覽活動
主持人:劉禮賓,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副研究員
「在三十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中,「題材批判」、「前衛批判」發揮了其作用,但「藝術語言的批判性」在文本梳理、展覽展示中一直被忽視。在「事件」優先,「戾場」至上的當代藝術氛圍中,前兩種批判中的潛在的「藝術語言」線索也被遮蔽。深層原因是對「藝術本體」的嚴重忽略,更深的原因來自於「庸俗社會文化論」的扭曲變形,無孔不入。」—劉禮賓
西川,詩人、散文家,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陳嘉映,哲學家。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學科專業負責人;
主要研究領域為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
作為北京時代美術館2014年度最重要的學術展,本次展覽通過呈現22位中國當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以美術史梳理、文獻呈現、藝術家語言探索自述構成展場的主體,讓大眾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多元性的同時,在藝術批評的層面就「藝術語言的批判性」以及與此相關問題展開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討論。開幕式當天進行了兩場互動的圓桌論壇,通過多元的方式使不同的觀點在此相互交匯、展開對話,並希望在一個開放和多元的角度為藝術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也是本次展覽的重要意義所在。
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本次「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展覽主要基於四個方面的考慮。
舒可文,批評家,《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
第二個方面,本次展覽貫穿的文獻資料,包括藝術家的手稿展現了他們在「主體建構」和「藝術語言」這一關係的理解。時代美術館在「題材批判」、「前衛立場批判」以及「藝術語言批判」方面進行了學術梳理,豐富的文獻資料能更好地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演進歷程。
第三方面,此次參與論壇的嘉賓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這種跨界對談的方式我們可以聽到來自更多領域的聲音,從而將主題討論進一步打開和激活。
最後,時代美術館試圖通過論壇與展覽,展現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如何通過發展起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在世界藝術舞臺上確立自己的話語權,這是中國當代藝術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作為美術館我們也應當加入這一話題的討論。
論壇結束後,「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展覽正式拉開帷幕,展覽將持續至11月4日。論壇的詳細報導將陸續向公眾推放,論壇視頻近期將在雅昌講堂公布,敬請關注。
崔岫聞,藝術家
華祥,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副院長
徐龍森,藝術家
盧徵遠,藝術家,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尹吉男,學者、批評家、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專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
吳瓊,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美學、中國現當代文化、文學批評。
任戩,藝術家,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院長
隋建國,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
王璜生,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展望,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
盧迎華,深圳OCAT藝術總監
陳若冰,藝術家
論壇現場
展廳現場圖
案例呈現
案例呈現
更多資訊:
藝術家任思鴻個展《日再日》11月即將登陸北京
「天空之城—王牧羽作品展」在德國美因茨「PENG」藝術中心隆重開幕
「紫色莊嚴:毛旭輝2005-2014作品選」在北京索卡藝術中心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