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史角度粗淺分析批判和批判性

2020-12-12 中國法院網

2015-05-25 16:58:5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趙子欽

  批判和批判性這兩個概念,似乎是西方哲學的,如馬克思曾說過,「武器的批判不如批判的武器」。其實在西方哲學創造這兩個概念之名之前中國古代起便有了批判和批判性之實之現象了。下面,試從自己從就讀大學起的二十多年的淺學所得和積累粗淺說說它。

  批判性是人的主體屬性且在一定情況下是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語)的較高層次的屬性,具有批判性掌握批判武器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人通過這一手段,批判自我,批判他人,批判社會,批判國家,批判一切不和諧不完美的人和事,遏制批判的破壞性,最大程度實現批判的建設性,以達到「恨鐵不成鋼」的目的。從中國歷史和文化看,以上種種,皆有之。

  《易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是「變」的原動力,而有此原動力而無批判性和批判武器之人格和物質力量是不足以成事的,亦即是說,「窮」是「變」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窮」加上「批判性」和「批判武器」才能使「變」化蛹為蝶。

  孔夫子的「修齊治平」中「修」是基礎和前提,「修」首先要「君子日三省乎已」,反省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對,就算是皇帝也要如此,下「罪已詔」之類的,有天災人禍皇帝反躬自省之舉古史所載比比皆是。「省乎已」就是批判自我,達到自我完善,然後由已及家,由家及國及天下,由「內聖」而「外王」,建設「小康」「大同」的「王道樂土」。

  古代有語云「閒談莫論人非」,而矛盾統一體的對立面是也有「諍友」一說,所謂「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好的朋友有三,一是友正直,二是友寬容,三是友見聞多。友正直自然就會直言不諱,指正朋友的不足與缺陷,以圖助友改正之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當然包括知過和知不足了,而言者無罪,聞者亦應「聞過即喜」。「道吾善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批判朋友和他人的「諍友」在古人眼裡成了「師」了,「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一生為父」,古代「師」是何等尊榮,可見批判朋友和他人是功德無量之舉。

  由批判自我,批判朋友和他人推及至批判社會,社會是人與人關係之總和,前面所說的自我和朋友、他人的人格等不完善造成了社會的不完善,需要批判和改造。「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剛去世不久的作家張賢亮說過的話大概是這樣的,幾代人過去了,人的基因變好了多少?因此才有了革了一次命,若干年後又改朝換代一次。正是「狂癲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才有《官場現形記》、《儒林外史》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而批判舊有社會,就必須要有「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陷落掉汙泥」和「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教隨風舞落葉」的批判和犧牲精神。

  除了「諍友」外,中國古代還有「諍臣」,「諍臣」是批判封建國家總代表皇帝、其他臣子和封建國家活動和制度等的。中國古代認識到「諍臣」存在的必要和價值,設置了御史監察和拾遺讕議之職。中國古代搞「敬天法祖」、「法先王」,也有「祖宗之法不足法」和「世易時移,變法亦宜」之思想和實踐,即使變法多以失敗告終。「病國起沉痾,醒獅破濃夢」,批判病國,救國救民之義舉雖命運多舛,然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延續至今,才有改革開放這樣最終必定不但影響中國今後命運而且影響全人類未來的驚天偉業。

  最後要說的是批判必須是善意的,不能成為個人小團體發洩或謀取私利的手段,否則就成了古代政治的惡疾黨爭或惡意中傷毀謗誣告陷害了。批判的結果最好是皆大歡喜的,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完善自我,改造社會,把國家建設得更美好。

  作者單位:廣西欽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論壇開幕
    主持人:劉禮賓,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副研究員  「在三十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中,「題材批判」、「前衛批判」發揮了其作用,但「藝術語言的批判性」在文本梳理、展覽展示中一直被忽視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學科專業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       作為北京時代美術館2014年度最重要的學術展,本次展覽通過呈現22位中國當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以美術史梳理、文獻呈現、藝術家語言探索自述構成展場的主體,讓大眾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多元性的同時,在藝術批評的層面就「藝術語言的批判性」以及與此相關問題展開跨學科
  • 【譯家之言】批判「批判性思維」——談談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一詞的中文翻譯
    毫無疑問的,此處的critical指的必定是第(2)個意思,絕不是(1)。也就是說,對一件事情、意見、或說法,要謹慎地通過邏輯思考來辨別、評價。 現在看看中文的翻譯。現代漢語裡對批判一詞的解釋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例如,批判虛無主義。
  • 批判性思維,並不意味只有批判
    我們將看到,批判性思維並不僅僅是批判,也包括正面評價和肯定,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另外,是否擁有批判性思維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擁有正確的、恰到好處的批判性思維。 1. 批判性思維是系統地評估其他人的論點、思想和理論。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質疑,對其他人的論點、思想和理論是否可信形成一種有根據的觀點(史丹福大學,2018年)。 2. 批
  • 批判性精神之批判精神與理性美德
    批判性思維具有巨大的個人、社會和教育意義,好的批判性思考者應該具有批判精神與理性美德。批判精神包括獨立思考的精神、反思質疑的精神和開放兼容的精神。理性美德則包括理性的謙遜、理性的執著和理性的公正。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求我們在尋找和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以及接受或拒絕一種思想觀念時,充分發揮理性的自主。批判性思維預設獨立思考,或者說獨立思考時批判性思維的最低要求。相反,依賴現成的答案、尋找模板、生搬硬套、死記硬背 、人云亦云甚至抄襲剽竊都是不獨立思考的表現。反思質疑的精神,其中反思不是重複思考。
  • 批判性思維非批判,誤導考生為哪般——再談作文「傳播負能量」
    批判性思維非批判,誤導考生為哪般——再談作文「傳播負能量」T型作文工作室文革的反思言猶在耳,造成了中國幾十年的斷層。但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救救孩子!」這樣的留言,也許評論者不是老師,留言也無可厚非。,主張學生批判現實,匡扶正義。
  • 【「批判性思維與語文教學」四人談之三 】彭正梅:激發和培養批判思考能力是全球教育改革的核心
    「批判性思維與語文教學」四人談之三批判思考是現代教育的核心,也是提升和維持國際競爭優勢的根本。有些國家如德國曾對批判思考保持著某種警惕和不信任,批判思考在其教育中核心地位的確立經歷了複雜且艱難的過程。第一條是禁止各種形式的灌輸,因為灌輸與教師的職責不相符合;第二,凡是存在爭論的問題,在教育、教學中也必須保持著爭論和爭議,教師不可以向學生提供終結性的答案;第三,必須從個體的角度來分析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利益格局,培養其分析能力。這三條原則的核心就是激發和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從康德1784 年的《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到1976 年的《博特斯巴赫共識》,德國的批判事業歷時192 年。
  • 創新離不開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可以理解為,為決定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正確決策的思維。一般認為,批判性思維由認知技能和情感意向構成。前者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調控;後者又稱批判精神,包括求真、思想開放、分析性、系統性、質疑、自信和好奇等。面對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門的問題,人們時時需要進行正確思考並作出行動。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上)
    蘇格拉底問答法是邏輯推理和思辨的過程,它要求對概念和定義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只重複權威和前人說過的話。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法,對於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 國外與國內大學生的「批判思維」角度分析
    近幾年,社會上總是有聲音說「中國的本科畢業生水平越來越差」,今天小編對比國內外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批判思維」這一角度來做一些分析。而中國,高考每年的錄取率高達80-85%,似乎意味著在中國地區,只要你參加了高考,分數過線,進行志願報考就基本上100%被錄取,而在美國,即使什麼都達標了,你也可能被刷掉。這也說明美國進入大學的比例更少,階級分化更加嚴重,所以它們的高中跟大學的鴻溝遠比中國神的多,這又體現了一點「中國教育更加平民化、更加公平化」。
  • 批判…批判…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就只能全盤接受別人兜售的觀點,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因此,激發批判性思維對我們獨立思考極為重要。那麼,「批判性思維」究竟是什麼?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助你一探究竟。文/ 華章心理(ID:hzbookxl)
  • 英國外交官勇救中國女子,美國媒體把中國人批判了一番
    昨天,英國一名外交官在重慶見義勇為搭救了一名落水女子,贏得許多中國網民的稱讚。然而,美國《紐約時報》在報導此事之餘,卻將中國人批判了一番。在這篇題為「英國外交官因在中國下河救人而獲讚揚」的報導中,《紐約時報》記者在前幾段介紹了事件的經過,並提到雖然中英兩國關係最近有些緊張和摩擦,但這名英國外交官的行為卻贏得了中國網民的稱讚。之後,該報的記者開始從一個更有「批判性」的角度去分析此事。
  •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樞紐:教師和教學法
    比如在語文學科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有的教師更重視「文採、氣勢和技法」,偏愛「審美趣味與藝術品位」,而忽視了說理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創造知識、合理思考等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練習。現實中,不少人對批判性思維存在誤解或不了解。誤解多來自望文生義,覺得批判性思維就是負面的批判。
  • 香港大學Critical Analysis批判性分析寫作·三大誤區拆解
    一、批判性分析寫作不等同於描述性寫作批判性分析寫作在提出一種論點或觀點時,需得到論證、例證、引用文獻的支持,即考慮證據以得出充分論證的結論。因此,想要把一個問題闡釋清楚,單靠一方信息不足以站住腳跟,需要大家考慮多個視角,通過不同的事實層面和群體角度多位分析。2.批判性寫作評估和分析來自不同來源的信息同學們常犯的另一個錯誤是,雖然運用了多方信息來源,但只是單純地將它們串在一起,類似於「A說...,B說...,C又說...」
  • 席酉民:學生成長與批判性思維
    應該說,教育貴在幫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正確的行為方式、批判性思維,這也是大學或university的根本使命。在教育領域,我們總是抱怨學生們太聽話,習慣於被動地聽老師講、學知識和記知識,缺乏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但社會上特別是在網絡化的虛擬社會裡,則充斥著各種批評,甚至缺乏深入分析的批判或直接的謾罵。
  • 論「批判性思維」——讀書筆記263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最早提出「批判性思維」,他稱之為「反思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評估、比較、分析、探索和綜合信息的能力,其中「批判」指的是審慎地判斷。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
  • 如何通過批判性思維,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掌控力?
    必修課的含義在美國往往也是大家都頭疼的課程,所以即使在美國,也並非人人都具備批判性思維。截止目前為止,熟練利用批判性思維永遠是少數人的武器,所以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往往具備某種精英意識的優越感。每天都有人試圖改變你的認識與信念,當你學會提問,你會收穫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掌控力。
  • 風靡國際教育的批判性思維,中國孩子太需要了
    很多人對其中的「批判」二字,十分敏感,難道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一切東西保持懷疑,進行抨擊和批判嗎?他們認為,學校的課程必須包含幫助學生獲得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獨立思考,集體工作的技能。
  • 李培根:批判性思維到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相對而言,這兩大原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間是有所欠缺的。其實自然科學的建立就需要邏輯的規範性,而在這方面,相對西方而言,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確落後了。邏輯的規範性、理性的思維就是要求邏輯嚴密的論證,以充分的證據和邏輯推理為基礎。我們講科學精神,不斷地懷疑和求證,這也是批判性思維。不斷地懷疑和求證也要建立在嚴密的邏輯論證、充分的證據等基礎上。
  • 留學Critical Thinking及批判性思維的應用
    Critical Thinking,中文叫「批判性思維」,在講究標準化答案、唯一性答案的中國教育體系裡,是屬於非常稀缺的,如果想要了解它,我們首先要知道它是什麼。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系列的認知和知識性技能的總括,批判性思維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過分析和評估做出更好的判斷。
  • 塞耶斯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角度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陳慧平  邊沁的功利主義在資產階級道德和政治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它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有力批判,也受到西方學者如羅爾斯等學者的質疑,但它因受到壟斷資本的護持,並由於在當前資本力量強大、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其影響仍然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