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可以理解為,為決定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正確決策的思維。一般認為,批判性思維由認知技能和情感意向構成。前者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調控;後者又稱批判精神,包括求真、思想開放、分析性、系統性、質疑、自信和好奇等。面對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門的問題,人們時時需要進行正確思考並作出行動。作為強有力的理性思維工具,批判性思維應運而生。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批判性思維往往存在兩種誤解。一種是認為批判性思維旨在發現他人而非批判性思維者自身的思想或行為錯誤。其實,「批判」在這裡是中性詞,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理解為「評論」。因此,批判性思維不是人們所誤解的對人不對己的「找茬思維」。另一種是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破壞性思維。實際上,批判性思維並沒有試圖否定一切。在檢查發現有合理的理由後,它必然要肯定某些思想。所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審慎、客觀和公允的,也是建設性的。
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創新是產生有社會價值的新成果的一種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內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
批判性思維對創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創新離不開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幫助。在面對舊思想、舊觀念和舊技術時,創新者要破舊立新,實現理論突破和技術革新,就必須具有獨立思考、敢於懷疑的膽略;具有尋根究底的強烈好奇心和捨我其誰的高度自信心;具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科學精神;具有善於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勇氣。這就是典型的批判精神。沒有批判精神的介入、驅動、引導和激勵,創新意識就難以孕育成型,創新過程就不能啟動並持續下去,創新成果也就不能最終完成。科技史上數以萬計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創新者的批判精神。相反,唯命是從、人云亦云的從眾性,偏見成癖、獨斷專行的褊狹性,思想懶惰、因循守舊的刻板性,都會對創新起阻礙作用。另一方面,認知技能為創新的整個過程提供了切實可靠的基本工具。一般說來,創新過程包含問題表徵、設計解題計劃、執行解題計劃和監控四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相應的認知技能。例如,在問題表徵中,需要運用解釋技能和分析技能,去加工問題涉及的各類知識,實現對問題的字面理解和深層理解。又如,在監控中,既要運用評估技能,對解題過程加以反思、監督和檢驗,又要運用自我調控技能,及時改正錯誤,校準方向。
要正確認識批判性思維對創新的作用和意義,還需要澄清兩種常見的觀點。一種觀點堅稱創新需要發散思維,無需批判性思維。這種觀點的問題在於沒有認識到創新既依賴發散思維,又依賴收斂思維。思維從某個角度可劃分為用以搜尋所有可能答案的發散思維和對這些答案加以篩選的收斂思維。學者們普遍認為,收斂思維屬於但不等同於批判性思維。實踐證明,片面強調發散思維而無端否定批判性思維,容易使創新半途而廢。另外,發散思維本身也含有批判性思維(如類比)。另一種觀點宣稱創新是直覺、靈感、頓悟和形象思維直接作用的結果,批判性思維對創新非但無益,反而束縛人的思路,有害於創新。不能否認直覺等因素對發明創造具有積極意義,但否認批判性思維的觀點顯然會走向非理性主義的極端。實際上,沒有批判性思維的指引和制約,發明創造就會流於漫無邊際、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歷史上鼓譟一時的「永動機」的發明,時下風行的對一些「腦筋急轉彎」問題的「創造性」解答,部分人士自欺欺人的所謂「偉大發現」,實際上都是如此。
(責任編輯: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