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批判性思維:給孩子打上創新的底色
在生存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今,創新是一切競爭的核心問題,也是能否領先世界的根本問題。所以,創新被定義為一個民族的靈魂。這裡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把批判和批鬥分開,批鬥是致人於死地的手段,批判是分清是非的一種認知。為了培育大批創新人才,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批判性思維,並且讓它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人們的日常性思維。在家庭中,父母發掘和呵護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對孩子來講意味深遠。
為什麼提倡批判性思維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千百年來道德教育的典範,這個故事在美國小學課堂上已被小朋友們批判得體無完膚。在美國小學生眼裡,「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讚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北京某國際學校,有幾個華裔孩子,大部分都接受過國外的早期教育。四年級某班四個同學決定集體過生日。他們的媽媽想利用生日聚會,有「預謀」地培養孩子對問題的見解和批判性思維。
在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說:「媽媽們希望你們長大後快樂幸福並有出息……你們知道中國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嗎?」說著便粗略講了愚公挖山不止的故事。話音一落小朋友們搶著說:「就算我祖爺爺、爺爺、爸爸都像愚公那樣一輩子挖山不止,挖了幾輩子山,那山仍龐大無比,這種沒有成果的傻事,我可不學他們。」「對呀!智叟也不一定就沒有意志呀,也許智叟很輕鬆地就解決了愚公的問題呢」……沒想到讓我們幾代人學習並堅信不已的愚公「挖山」的堅韌意志,竟被幾個「00後」的小孩給否定了。這些孩子以自己純潔的認知去影響著這個世界,它告訴我們:
●批判性思維,不讓你盲從和模仿別人的知識和方法,而是讓你自己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即「去偽存真」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確的思維及其基本原則、規則、要求、技巧方法和訓練,從而更新認知,改變我們處理問題的視角和價值觀,最終以創新去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所以它是創新的火眼金睛。
●批判性思維,它讓你突破思維的僵化與奴化,以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它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元素,是創新必備的第一素養,也是人才與奴才的根本區別。因為創新是人才的本質。人才是以創新績效大小而論其層次高低的根本依據,如一般性人才、精英或英才等,它不是以學歷、職稱而論的。
缺乏批判性思維的人往往走兩個極端:或者自以為是,或者易受他人暗示。他們因沒有日常的批判性思維,面對複雜的社會形勢無力通過分析、評價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批判性思維是什麼
在生日聚會上,爸媽們繼續在說。第二位媽媽說:「我們都想當個好媽媽,我向媽媽們推薦一本國內賣得很火爆的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話音一落,孩子們就七嘴八舌地搶著說:「我媽媽的好和老師不一樣,要是我媽再讀了這本書,變成更好的媽媽了,我是不是就可以不上學了?」「為什麼好媽媽非要勝過好老師呢?這好比是好褲子勝過好上衣,好襪子勝過好鞋子。」「這也許是作者為了強調媽媽的重要性吧?也可能是作者的自我感受吧?」……孩子們認為媽媽和老師誰也不能取代誰。
接著一位爸爸說:「你們說得都有道理,你們覺得這本書叫什麼名字好呢?」孩子們安靜思考了片刻後說:「《什麼是好媽媽》」「《好媽媽就是好老師》」「《好媽媽就是好家教》」等起了近十個名字。「要是作者能聽到你們的建議,她一定會思考的。」這位爸爸高興地說。
孩子們思維嚴謹,很有想像力(發散思維)。以上也說明了:
●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重要元素,它從質疑開始,而且是一系列的質疑性思維技巧。它不是吹毛求疵,不是故意挑刺找茬,更不是無理取鬧。
●批判性思維,是在各種各樣的質疑、假設下,進行充分論證和客觀的檢驗。它不是不遵守科學規律、胡批亂判、沒有任何價值的瞎說。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日常的思維方式,是對問題「評頭論足」地分析判別和評論好壞,然後否棄錯誤,確定什麼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的清晰敏銳的觀點。它不是打倒一切、置人於死地的批鬥式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本思維的觀點、方法和技巧。它不是從已知信息中去尋找答案的一元化思維,即獨裁式思維。
其實,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作為創新教育的首要目標之一。在美國大學裡,「批判性思維」是讓思維走出誤區的一門獨立的課程。中國想要培育更多的創新人才,首先必須讓孩子們從小形成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培養途經及方法
批判性思維不僅可以學,而且可以教,它是家庭和學校創新教育的切入點。美國英才教育有兩個基本的童子功訓練,就是「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聆聽」訓練,很值得借鑑。因為,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工具。思維通過口說、文字及肢體語言來表達其部分意義。所以「說、寫、讀、聽」都是大有學問的智慧,也都是當代做人的基本功。
「說與寫」:好口才、好文筆就是好人才。
「說與寫」要從小培養。學校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和作文比賽訓練學生。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家長的語言是孩子模仿的榜樣。平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話該在什麼時侯說,什麼話不該說。比如家裡來了客人,不能當客人的面說:「該吃飯了」或「我們出去買東西吧」,等等。這些話的潛臺詞是:「你快走吧!」平時,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與客人打招呼,鼓勵孩子主動去和別人商討問題(即談判)等,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訓練。如上文創意的「生日party」,家長提出問題孩子們搶著說,也是很好的訓練。
關於寫的訓練,只要家長有訓練孩子的意識,隨處可以找到話題。這裡有一個訓練孩子批判性思辯能力的故事。
晚上媽媽給女兒吃了一塊蛋糕,她還想吃。媽媽無力說服7歲的女兒,只好說:「你爸現在還在開會,你用我的手機發個簡訊問問他吧!」
女兒拿過手機便寫道:「爸爸,我剛吃了一塊蛋糕,媽媽不讓我吃了,我還想吃。」
爸爸回覆說:「晚上甜食不能吃太多,吃多了牙會壞的。」向孩子提出問題。
女兒又寫道:「那媽媽為什麼早上不給我吃,非要晚上讓我吃呢?」
爸爸回覆說:「媽媽早上來不及買,晚上下了班才去買的呀。」
女兒又強調似地寫道:「晚上我吃完後會刷牙的!!」雙方相互辯解。
爸爸又回覆說:「好吃的東西不能一次都吃完呀,明天早上再吃不行嗎?」爸爸又拋出疑問。
女兒沉思了一會兒後,繼續追問地寫道:「爸爸,你不是說過今天能幹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嗎?蛋糕我今天能吃完……」爸爸已無語回復了。但他在思考:這個簡單的辯論,他失敗在哪兒?
「讀與聽」:突破對書本和權威的迷信。
「讀」和「聽」是獲得知識與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生要掌握的重要能力。然而在中國母語教育中,卻是長期被忽視的智慧。特別是批判性閱讀與批判性聆聽,是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
哈佛告訴它的學生:「書本傳播了知識,傳播了真理,但書本也傳播了謬誤。」比如閱讀《灰姑娘的故事》,可以問問孩子們,這個故事中有一個很大的漏洞,請問在哪裡?大作家也會犯錯誤的。再比如閱讀《愚公移山》等文章後,能否提出問題並進行批判呢?
關於聆聽,家長要從小訓練孩子,聆聽時要認真聽別人在說什麼,而不是只聽別人怎麼說。如果聽課時只關注老師怎麼說這個表皮,而未聽到這堂課的實質,那將是一個不會學習的學生。
批判性聆聽是指:對各種長度的口頭報告、電影、話劇、小品相聲、談話等,能否有效地從不同口氣、不同視角對內容等作出分析、評價。它是一個人能力的表現,也是人才與庸才的重要區別。比如看完一個小品,家長可以問問孩子,這個小品幽默嗎?哪幾句話最幽默?主角是個什麼樣的人?等等。
實際上「說、寫、讀、聽」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學問。這門學問也不能光靠家長和老師去教,那是很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靠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學習和領悟。家長的責任不僅是教會孩子質疑、激勵孩子質疑、幫助孩子質疑,還要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幫助孩子去探索並尋求答案。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