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理解,「批判性思維」有如下4重涵義:
1.指在20世紀中後期在北美所興起的一場教學改革運動,要求從以知識傳輸為主的教育模式,改變成以人格和素質的養成以及能力培養為主的模式。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教育哲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中後期,美國教育界逐漸達成共識:在當代民主社會中,在信息爆炸和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傳授離散和陳舊的信息和知識上,而應該放在探究、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本身上;它的首要目標不是培養知道很多的「知道分子」,而是培養能夠批判性思考、理性地判斷和決策、有責任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公民。「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於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教育領域興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批判性思維運動』;20世紀8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教育改革的焦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教育的各層次都將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和教學的基本目標。」[1]
2.指現代社會中合格公民和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氣質,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思維傾向。批判性思維服膺理性、邏輯和真理,是一種講道理的、健康的懷疑主義態度,其基本預設是:任何觀點或思想都可以而且應該受到質疑和批判;任何觀點或思想都應該通過理性的論證來為自身辯護;在理性和邏輯面前,任何人或任何思想都沒有對於質疑、批判的豁免權。「把一切送上理智的法庭」,可以看作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主張和口號。或如有的哲學家所言:今天,除了在所有人面前辯護的必要性是無需辯護辯護的之外,一切都需要辯護。[2] 善於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人具有這樣的個性特徵:心靈開放,獨立自主,充滿自信,樂於思考,不迷信權威,尊重科學,尊重他人,力求客觀公正。他們隨時準備對所面對的各種觀點和主張進行評估,以便確定什麼樣的信念最適合或切近於當下或長遠的目標;不斷發展出新的闡釋,以便改善其對周圍世界的理解;積極搜尋對所提出的闡釋的質疑、修正或反駁意見;對所搜集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以便更有效地做出決定和選擇,如此等等。[3]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哲學聯合會底下的一個哲學教學委員會著手一個大的研究項目,運用德爾菲方法,諮詢46位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批判性思維專家,歷時三年,經過六輪磋商,最終就有關批判性思維的諸多事項達成一些共識,寫成「德爾菲報告」,其中關於「批判性思維傾向」的共識如下[4]:
• 對廣泛的議題懷有好奇心;
• 注重變得見多識廣並保持這種狀態;
• 善於把握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機會;
• 信賴理性的探究過程;
• 對自己的理性能力保持自信;
• 對不同的世界觀保持開放態度;
• 在考慮其他選擇和意見時保持靈活性;
• 理解他人的意見;
• 公正地評估推理;
•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偏好、成見、陳規、自我中心或社會中心的傾向;
• 謹慎地懸置、做出或改變判斷;
• 當誠實的反思表明有必要做出改變時,願意重新考慮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指在面對做什麼或相信什麼時,人們做出合理決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方法和策略。例如,美國學者恩尼斯(Robert H. Ennis)曾列出一個理想的批判性思維者所具有的如下技能:(1)集中關注問題;(2)分析論證;(3)提出並回答解釋性問題或挑戰性問題;(4)判定資源的可靠性;(5)觀察,並對觀察報告進行判斷;(6)演繹,評估演繹;(7)歸納,評估歸納;(8)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它們做評估;(9)給詞項下定義並評估這些定義;(10)給未陳述的假設定性(一種既歸屬于澄清同時在某個方面又屬於推理的能力);(11)考慮前提、理由、假設、見解,以及其他那些他們不認同或懷疑的命題,並從它們出發做推理——而不讓他們的不認同或懷疑幹擾他們的思考(「假設性思維」);(12)在做一個決定並為它辯護時,整合其他技能和傾向;(13)以一種與情境匹配的有序方式進行;(14)對他人的情感、知識水準,以及精細程度保持敏感;(15)在討論和表達(口頭的和書面的)過程中,使用適當的修辭手法,包括以適當的方式運用「謬誤」標籤,並對它們做出反應。在上面這些技能中,(1)—(3)包含最基本的說明,(4)—(5)涉及決策的依據,(6)—(8)涉及推理,(9)—(10)包含高級的說明,(11)—(12)包含假設和綜合。前 12 項技能都是構成性技能,後面 3 項技能是輔助性的批判性思維技能。[5]
在上面提到的德爾菲報告中,美國專家們就批判性思維技能達成如下共識:闡釋(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ion)、推理(inference)、解釋(explanation)和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技能。為了測試這些技能所達到的水準,可以考慮如下問題[6]:
闡釋
• 這意味著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例如,他/她剛才說的話)?
• 對其進行描述/劃分/歸類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 在這種情況下,說/做那件事的意圖是什麼?
• 我們該如何能理解這個(經驗、情感或論斷)的含義?
分析
• 請再次陳述你的這一論斷的理由。
• 你的結論是什麼/你的論斷是什麼?
• 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 正反雙方的意見是什麼?
• 如果要接受這一結論,我們必須做出哪些假設?
• 你這樣說的基礎是什麼?
推理
• 鑑於目前為止所知道到的一切,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
• 鑑於目前為止所知道到的一切,我們可以排除什麼?
• 這一證據意味著什麼?
• 如果我們拋棄/接受這樣的假設,事情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哪些信息?
• 如果我們相信這一切,會對今後的行動產生哪些影響?
• 那種做法的後果是什麼?
• 還有無其他我們尚未探索過的辦法?
• 讓我們考慮各種觀點,以及它們可能導致的結果。
• 有無我們可以且應當預見的不良後果?
評估
• 這一論斷的可信度如何?
• 為什麼我們認為可以相信此人的論斷?
• 這些論證是否有力?
• 我們所掌握的是事實嗎?
• 鑑於我們到目前為止所了解的一切,其結論有多可靠呢?
解釋
• 這些調查的具體發現/結論是什麼?
• 請告訴我們你是如何進行分析的。
• 你的這種闡釋是如何形成的?
• 請對我們再次說明一下你的推理過程。
• 你為什麼認為這是正確的答案/解決辦法?
• 你如何解釋形成這一決定的理由?
自我調整
• 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仍太模糊;能更準確些嗎?
• 我們的方法是否合理?我們是如何實施這些方法的?
• 我們有無可能調和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結論?
• 我們的證據有力嗎?
• 在我們做出結論之前,我們遺漏了什麼嗎?
• 我發現我們的一些定義有點令人迷惑;可否重新審視我們用某些詞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再作最後的決定?
4.指作為這場運動結晶之一的一門新的大學教育課程。一些社會因素促成了這一改變: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社會風雲激蕩,越南戰爭、種族隔離、性別歧視、性解放等等,成為各種社會勢力競逐的熱門話題,各種觀點的交鋒與論戰空前激烈。學生們要求有一門課程告訴他們,如何去分辨關於這些話題的觀點或論戰的合理性,評判它們是否概念清晰、根據充分、論證合理或有效,等等。批判性思維課程就是一些大學教師為呼應這種要求而嘗試開設的,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邏輯教學應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與人們的日常思維相關」。迄今為止,這門課程仍未定型,不同的作者編撰出版的教科書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內容差異很大。按我的理解,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論證分析理論,謬誤辯駁理論,概念定義理論。[7]
作為參考,有必要提及「德爾菲報告」中專家們就「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達成的如下共識(在我看來,其表述過於冗長,也不足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