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021-02-13 北大清華講座

按我的理解,「批判性思維」有如下4重涵義:

1.指在20世紀中後期在北美所興起的一場教學改革運動,要求從以知識傳輸為主的教育模式,改變成以人格和素質的養成以及能力培養為主的模式。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教育哲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中後期,美國教育界逐漸達成共識:在當代民主社會中,在信息爆炸和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傳授離散和陳舊的信息和知識上,而應該放在探究、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本身上;它的首要目標不是培養知道很多的「知道分子」,而是培養能夠批判性思考、理性地判斷和決策、有責任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公民。「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於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教育領域興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批判性思維運動』;20世紀8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教育改革的焦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教育的各層次都將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和教學的基本目標。」[1]

2.指現代社會中合格公民和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氣質,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思維傾向。批判性思維服膺理性、邏輯和真理,是一種講道理的、健康的懷疑主義態度,其基本預設是:任何觀點或思想都可以而且應該受到質疑和批判;任何觀點或思想都應該通過理性的論證來為自身辯護;在理性和邏輯面前,任何人或任何思想都沒有對於質疑、批判的豁免權。「把一切送上理智的法庭」,可以看作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主張和口號。或如有的哲學家所言:今天,除了在所有人面前辯護的必要性是無需辯護辯護的之外,一切都需要辯護。[2] 善於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人具有這樣的個性特徵:心靈開放,獨立自主,充滿自信,樂於思考,不迷信權威,尊重科學,尊重他人,力求客觀公正。他們隨時準備對所面對的各種觀點和主張進行評估,以便確定什麼樣的信念最適合或切近於當下或長遠的目標;不斷發展出新的闡釋,以便改善其對周圍世界的理解;積極搜尋對所提出的闡釋的質疑、修正或反駁意見;對所搜集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以便更有效地做出決定和選擇,如此等等。[3]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哲學聯合會底下的一個哲學教學委員會著手一個大的研究項目,運用德爾菲方法,諮詢46位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批判性思維專家,歷時三年,經過六輪磋商,最終就有關批判性思維的諸多事項達成一些共識,寫成「德爾菲報告」,其中關於「批判性思維傾向」的共識如下[4]:

• 對廣泛的議題懷有好奇心;

• 注重變得見多識廣並保持這種狀態;

• 善於把握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機會;

• 信賴理性的探究過程;

• 對自己的理性能力保持自信;

• 對不同的世界觀保持開放態度;

• 在考慮其他選擇和意見時保持靈活性;

• 理解他人的意見;

• 公正地評估推理;

•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偏好、成見、陳規、自我中心或社會中心的傾向;

• 謹慎地懸置、做出或改變判斷;

• 當誠實的反思表明有必要做出改變時,願意重新考慮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指在面對做什麼或相信什麼時,人們做出合理決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方法和策略。例如,美國學者恩尼斯(Robert H. Ennis)曾列出一個理想的批判性思維者所具有的如下技能:(1)集中關注問題;(2)分析論證;(3)提出並回答解釋性問題或挑戰性問題;(4)判定資源的可靠性;(5)觀察,並對觀察報告進行判斷;(6)演繹,評估演繹;(7)歸納,評估歸納;(8)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它們做評估;(9)給詞項下定義並評估這些定義;(10)給未陳述的假設定性(一種既歸屬于澄清同時在某個方面又屬於推理的能力);(11)考慮前提、理由、假設、見解,以及其他那些他們不認同或懷疑的命題,並從它們出發做推理——而不讓他們的不認同或懷疑幹擾他們的思考(「假設性思維」);(12)在做一個決定並為它辯護時,整合其他技能和傾向;(13)以一種與情境匹配的有序方式進行;(14)對他人的情感、知識水準,以及精細程度保持敏感;(15)在討論和表達(口頭的和書面的)過程中,使用適當的修辭手法,包括以適當的方式運用「謬誤」標籤,並對它們做出反應。在上面這些技能中,(1)—(3)包含最基本的說明,(4)—(5)涉及決策的依據,(6)—(8)涉及推理,(9)—(10)包含高級的說明,(11)—(12)包含假設和綜合。前 12 項技能都是構成性技能,後面 3 項技能是輔助性的批判性思維技能。[5]

在上面提到的德爾菲報告中,美國專家們就批判性思維技能達成如下共識:闡釋(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ion)、推理(inference)、解釋(explanation)和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技能。為了測試這些技能所達到的水準,可以考慮如下問題[6]:

闡釋

• 這意味著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例如,他/她剛才說的話)?

• 對其進行描述/劃分/歸類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 在這種情況下,說/做那件事的意圖是什麼?

• 我們該如何能理解這個(經驗、情感或論斷)的含義?

分析

• 請再次陳述你的這一論斷的理由。

• 你的結論是什麼/你的論斷是什麼?

• 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 正反雙方的意見是什麼?

• 如果要接受這一結論,我們必須做出哪些假設?

• 你這樣說的基礎是什麼?

推理

• 鑑於目前為止所知道到的一切,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

• 鑑於目前為止所知道到的一切,我們可以排除什麼?

• 這一證據意味著什麼?

• 如果我們拋棄/接受這樣的假設,事情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哪些信息?

• 如果我們相信這一切,會對今後的行動產生哪些影響?

• 那種做法的後果是什麼?

• 還有無其他我們尚未探索過的辦法?

• 讓我們考慮各種觀點,以及它們可能導致的結果。

• 有無我們可以且應當預見的不良後果?

評估

• 這一論斷的可信度如何?

• 為什麼我們認為可以相信此人的論斷?

• 這些論證是否有力?

• 我們所掌握的是事實嗎?

• 鑑於我們到目前為止所了解的一切,其結論有多可靠呢?

解釋

• 這些調查的具體發現/結論是什麼?

• 請告訴我們你是如何進行分析的。

• 你的這種闡釋是如何形成的?

• 請對我們再次說明一下你的推理過程。

• 你為什麼認為這是正確的答案/解決辦法?

• 你如何解釋形成這一決定的理由?

自我調整

• 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仍太模糊;能更準確些嗎?

• 我們的方法是否合理?我們是如何實施這些方法的?

• 我們有無可能調和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結論?

• 我們的證據有力嗎?

• 在我們做出結論之前,我們遺漏了什麼嗎?

• 我發現我們的一些定義有點令人迷惑;可否重新審視我們用某些詞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再作最後的決定?

4.指作為這場運動結晶之一的一門新的大學教育課程。一些社會因素促成了這一改變: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社會風雲激蕩,越南戰爭、種族隔離、性別歧視、性解放等等,成為各種社會勢力競逐的熱門話題,各種觀點的交鋒與論戰空前激烈。學生們要求有一門課程告訴他們,如何去分辨關於這些話題的觀點或論戰的合理性,評判它們是否概念清晰、根據充分、論證合理或有效,等等。批判性思維課程就是一些大學教師為呼應這種要求而嘗試開設的,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邏輯教學應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與人們的日常思維相關」。迄今為止,這門課程仍未定型,不同的作者編撰出版的教科書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內容差異很大。按我的理解,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論證分析理論,謬誤辯駁理論,概念定義理論。[7]

作為參考,有必要提及「德爾菲報告」中專家們就「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達成的如下共識(在我看來,其表述過於冗長,也不足夠清晰):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以批判性思維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應成為以國家批判性思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驗田』」,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白春禮19日在北京說。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年度獎學金、獎教金頒獎典禮暨「中國科學院學子論壇」當日在北京舉行,白春禮頒獎並致辭稱,「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中科院人的追求」。
  • 創新應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
    【創新掃描】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提高大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基地。創新素質的核心是理性批判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正是批判性思維的靈魂與本質。注重批判性思維養成可以有效涵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氣質,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創新離不開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有規則的判斷過程,是為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維品格和技能兩個方面。創新始於問題,創新是自主思考與邏輯論證相結合的過程,在創新的各個階段批判性思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2014-04-04 來源:高教司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姚期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 創新型人才有五種能力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耳邊常聽到「創新」一詞。國家把建立「創新型國家」定為戰略目標,企業把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什麼樣的人才是創新型人才?我們認為,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造力的人,而創造力是「T字型」的知識結構、好奇心與想像力、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執行力的總和。 T字型知識結構。
  • 批判性思維:給孩子打上創新的底色
    原標題:批判性思維:給孩子打上創新的底色為了培育大批創新人才,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批判性思維,並且讓它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人們的日常性思維。在家庭中,父母發掘和呵護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對孩子來講意味深遠。   為什麼提倡批判性思維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千百年來道德教育的典範,這個故事在美國小學課堂上已被小朋友們批判得體無完膚。
  • 第六屆全國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記者 張 宇 攝楊斌在致辭中回顧了清華大學開展素質教育、推進和參與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的經驗和歷程。他說,創新教育要依賴教育創新。清華大學所倡導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將價值塑造放在首位,而價值塑造與批判性思維緊密相連。
  • 陳剛:如何培養學生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等滲透其中,訓練並促進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發展他們的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幫助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一、思維品質是構成學生英語四項核心素養之一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
  • 創新驅動呼喚批判性創新思維
    創新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是批判分析問題,因此,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不僅要培養公民創新思考意識,還要使之掌握批判思考技能。批判性創新思維是批判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合稱,可稱之為「批創思維」。批判性創新思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思維方式。創新的目標不僅要解決個人發展問題,而且要解決國家發展問題和世界複雜問題。人人都會思考,但並非人人都會批創思考。批創思維是一種認知技能。要開發這種認知能力,必須通過訓練。這種訓練包括理論學習、認真實踐和端正態度。(熊明輝/文據2017年8月7日《光明日報》)
  •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缺失阻礙創新
    他指出,在新的商業環境下,我們面臨一系列問題,但這些問題最終都會集中到一點,那就是創新問題,而創新的核心問題是創新能力問題。    創新能力從哪裡來?錢穎一說:「我覺得創新的根本動力是人和企業的思考,或者說是不同的思考。」也許人才的數量不是關鍵,而人的思考更為關鍵。在思考和思維方面,是我們中國人、中國企業最缺乏的。為什麼?這與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很大關係。
  • 批判性思維專家西財論劍 共同把脈創新創業教育事業發展
    來自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以及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70名批判性思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西財,探討批判性思維對於我國供給側改以及創新發展的重要性。  本次研討會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山大學、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教育指導委員會批判性思維分指導委員會(籌)聯合舉辦。
  • 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在基礎教育中很重要,學校應該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相關課程又該如何設計和實施?首先,學校需要釐清目標。批判性思維是培育學生的開放理性精神,所以在中小學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要以理智的品德為主、技能為輔,注重培育學生基本習性(理智美德)和辨析能力。
  • 專家探討設計教育:應注重培養創新型思維
    因此,席濤認為,我們對設計教育的思考也應逐步從傳統的培養學生技能的角度,轉向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在該論壇的視頻致辭中也表示,創新型的設計人才培養,必須具有靈活的腦袋,要解放思想,「也就是說思想相當活躍,不斷的有新的理念、新的意識,才能夠有新的作品,在這方面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
  • 圖解:批判性思維
    本書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講述提問技能,讓你換個思維方式,找到你真正需要的東西。十大關鍵問題分別解釋:精彩書評★這本《學會提問》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批判性思維讀物,很出色地完成了傳授批判性提問的技能這一目標,既簡潔又全面,實踐指導性強,會對同學們提供很大的幫助。
  • 創新離不開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可以理解為,為決定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正確決策的思維。一般認為,批判性思維由認知技能和情感意向構成。前者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調控;後者又稱批判精神,包括求真、思想開放、分析性、系統性、質疑、自信和好奇等。面對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門的問題,人們時時需要進行正確思考並作出行動。
  • 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其實這與我們一些家長經常有所耳聞但又不清楚具體是什麼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那麼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是什麼?批判性思維的官方定義是:「審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斷言是否為真」。簡單來說,就是面對任何事物都能提出質疑,並且進行求證。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人是很容易受暗示,受誘惑的一種生物,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輕易受情感、貪慾、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等的幹擾。而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答方法,形成自己的意見、做出決定、形成結論。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是思維存在和表達的形式,兩者的密切關係說明,閱讀教學在批判性思維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另外,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有利於提升學生整體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順應了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伴隨課程標準而變化的閱讀課堂更加關注思維領域的發展,批判性思維開始在閱讀課堂上受到關注。
  • 培養批判性思維,塑造「獨立學者」精神
    培養批判性思維,塑造「獨立學者」精神——對博士生教育的一點淺見建設管理系 鄭思齊近日讀了清華大學邱勇校長關於博士生教育的一篇文章《一流博士生教育體現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的高度》,對其中關於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論述頗有感觸,這裡結合我在清華大學培養博士生的經歷,談一些體會。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遵循邏輯規則、不斷質疑和反省的思維方式,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勇於挑戰自己、敢於挑戰權威。
  • 新高考下,如何培養高中生批判性思維?聽聽他們怎麼說
    現代快報記者發現,無論是強基計劃還是綜合測評,各大高校選拔人才時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 " 思辨力 "。11 月 17 日,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江蘇省課程基地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成果報告會在南京市中華中學舉行。省內百餘名教育大咖齊聚,探討新高考大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養成批判性思維。
  • 聊聊「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實現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在現代社會中,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被普遍認為是教育的目標之一。因為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才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承擔社會責任,而這些人才正是現代社會所急缺的人才。就目前來看,我國的教育對於批判性思維的強調是不足的。對此,讓我們先來看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