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攝影 楊莎)
國際在線四川報導(楊莎):7月15日至7月16日,第七屆全國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研討會在西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召開。來自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以及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70名批判性思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西財,探討批判性思維對於我國供給側改以及創新發展的重要性。
本次研討會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山大學、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教育指導委員會批判性思維分指導委員會(籌)聯合舉辦。
據介紹,本次會議設置了八個分論壇,分別是「批判性思維與邏輯的關係」、「批判性思維高校教學」、「核心素養時代的基礎教育與高階思維」、「批判性思維的社會化推廣」、「兒童思維教育」、「境外專場」和「批創思維導論」。
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臺灣陽明大學、臺灣東吳大學、香港大學、四川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的170多名批判性思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外多加企業,全國各大知名中學教師等出席會議。
批判性思維是以培養人的理性和思維開放性,以及形成相關思維習慣與掌握相關思維技能為目標的系統研究及其應用學科;因其與鼓勵開創性、發散性為目標的創造性思維有密切關係而受到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當前,我國經濟建設正值轉型關鍵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有賴於「創新」這個重大引擎的帶動。而創新思維並非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而是有的放矢的規範性思考,它需要批判性思維的理性約束方可事半功倍。而批判性思維也需要創新思維的開拓引領方可彰顯重大價值。
如何提高人的思維質量和鍛鍊人的思維技巧以適應創新過程中對人的思維素質的需求,不單是學界同時也是企業創新過程中的重大議題。而這樣的思維能力和思考習慣需教育界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科學培養,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界以及高考命題改革的思索方向。高思維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我國當前全社會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共同訴求。它需要從教育、科研、企業等各個領域的共同孵化。
大會當天,西南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曾道榮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維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創新潛力挖掘的重要性之所在,也介紹了西南財經大學在通識教育和學科建設方面的歷程。西南財經大學所倡導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校訓要求也包含創新、批判的精神引領意義。
來自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弗蘭斯·H·范愛默倫教授做主題報告「發展批判性討論能力——基於語用論辯學的方法與路徑」;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範吉爾德教授做主題報告」運用論證繪圖改善批判性思維技能」;香港大學的劉彥方副教授應邀做主題報告「批判性思維與元認知」;拿大卡普蘭諾大學的馬克·巴特斯比教授做主題報告「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路徑:有中國特色的批判性思維嗎?」;臺灣陽明大學的王文方教授應邀做主題報告「論龍樹沒有結論的論證方式」;華東師範大學的晉榮東教授,應邀做主題報告「規則、判斷力和批判性思維」。
與會學者們與企業代表和基礎教育一線老師們暢所欲言,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事業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在聆聽外籍專家的報告後,很多先進經驗也十分具有啟發性,不少老師、同學表示都有茅塞頓開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