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校去行政化從校長遴選開始 衝破官派制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臺灣高校去行政化從校長遴選開始 衝破官派制

  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決定明確提出,「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學界討論多時的「高校去行政化」終於迎來曙光。在這方面,臺灣高校已經走在前面。過去20多年間,臺灣高校去行政化的步伐由法規修訂到具體實踐,走出了一條譽大於謗的「教授治校」之路。

  遴選校長 臺大帶頭衝破官派制

  大陸高校體制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就是事業單位、校長官派。大學校長不僅是校長,亦是有行政級別的官員。事實上,在臺灣「解嚴」之前的漫長歲月裡,公立大學的校長也一直都採官派、委任制。而伴隨著政治體制的轉型,臺灣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教育界亦提出教改建言。從1990年代開始,臺灣教改風起雲湧,作為「最高學府」的臺灣大學成為風向標。

  1992年,臺大校務會議作出決議,由「校長推舉委員會」推出候選人,經由校務會議代表投票,推選出兩位校長候選人,報「教育部」選聘,開臺灣高校校長遴選之先河。1993年,臺修訂「大學法」,大學校長的自主遴選取得法理基礎。按照「大學法」的新規定,臺灣各大學校長,由各校組成的遴選委員會產生。校長遴選委員會包括教師代表、行政人員代表、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其中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數的二分之一。

  從臺灣教改的經驗可以看出,臺灣高校去行政化,是典型的「民意倒逼改革」。

  經過20年的發展,臺灣高校的校長遴選機制可以說已經趨於成熟穩定。2013年又逢臺大校長遴選,臺大的校長遴選委員會年初就公布了候選名單,候選者的身份既包括「國科會主委」這樣的行政官員,也有臺大醫院院長這樣的權威學者。成為候選人之後,還要經過面試、治校理念說明會等環節,才能最終勝出。從候選人的架勢來看,完全就是一場小型選戰,激烈程度可不輸給正經選舉。

  利弊共存 多了自主精神少了純淨氛圍

  高校去行政化是必然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臺灣的「教育部」就完全放任。事實上,臺灣目前採取的是學校遴選與行政任命結合制。按照規定,臺灣公立大學遴選出2-3位校長候選人之後,還要報請「教育部」再組織遴選委員會擇一聘任;私立大學則由遴選委員會遴選出候選人之後,經校董事會圈選,再報請「教育部」核准聘任。

  臺大教授黃俊傑指出,從臺灣的實踐來看,在校長遴選過程中,政府機構不介入,董事會、學校和遴選委員會擁有足夠的自主權;遴選委員會成員多元化,大學教授佔據重要角色;遴選對象廣泛,有利於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從選拔候選人到校長任職,全程公開、公平、透明,充滿競爭性。這種選拔制度較好地彰顯了大學自主精神,經選舉產生的大學校長脫離了唯唯諾諾的溫馴形象,可更好地保持知識分子的良知和風骨。此外,通過這些遴選,候選人可以準確把握校園的「公共意志」,更好地與全校師生融為一體。

  當然,臺灣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中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比如校長選舉方式導致教師之間幫派體系的形成,拉票拜票、媒體造勢、黑函攻擊等選舉惡俗侵入校園,破壞高校純淨的學術氛圍。由於制度缺陷,大量的校長都在校內產生,無法為大學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記者觀察

  

  從胡志強被罷免「校董」說起

  最近,發生在臺中市長胡志強身上的一條新聞,很能讓人窺得臺灣高校自主風貌。本月初,臺灣知名私立高校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召開記者會,揭露胡志強兼任文化大學董事,但卻不按規定出席校董會,影響校務運作,要求胡志強主動請辭董事職務。而胡志強則有「教育部」力挺,認為事先有請假,不符合解任要件。一間私立高校毫不膽怯地槓上高官、槓上「教育部」,這事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在高校去行政化的環境下,其實在臺灣並不奇怪。

  或許有人說,中國文化大學只是一間私立大學,不歸臺當局管理,當然「有恃無恐」。事實上,私立高校的運作方式,已經成為臺灣公立大學未來的轉型目標。早在2005年,臺「教育部」就出臺了首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草案中明確寫道,公立大學未來將逐步朝向財團法人目標轉型。屆時,臺灣的公立大學在經營、籌款及資源分配領域,將有更充分的自主性。導報記者曾以交換學生身份赴臺灣某高校訪學,最深的感受就是,所謂自主辦學、自由風氣,歸根結底都在於「循名責實」——大學當以教育為本,校長當以育人為業。(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劉強)

相關焦點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風骨的人
    朱清時:從一開始,我就能理解大家對南科大的關注。因為在我們國家,教育改革是一個大問題,很多人對教育改革都有意見,但是真正實踐的人又很少。南科大從一開始就想探索高校改革的問題,因此我們有了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我們還要回答錢學森的問題——「我們的學校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些都是社會很關注的問題,想要看看南科大究竟能做成什麼樣。
  • 教育部官員談高校去行政化:不是拿掉校長級別那般簡單
    日前,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表示,北大將嘗試取消院系領導的行政級別,並採用聘用方式。這番言論掀起了新的一陣高校「去行政化」的討論。很多人認為,公立高校上至校長下到院系主任都有行政級別,是大學行政化的表現。但是,教育界也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取消行政級別不能解決行政化問題;校長、院長有了行政級別,才能與教育管理部門的官員「平等」對話。
  • 【哲學教育專題】高校「去行政化」勢在必行
    高校「去行政化」勢在必行 文/程廣雲 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有一個大學校長說,整個社會「行政化」,學校就不能不「行政化」,否則就會降低學校在社會中的地位。其實,改革總是有先有後,整個社會「去行政化」是不可能的,是否學校也就永遠不可能「去行政化」?這是第一。第二,並不是只有行政級別才能決定一個人和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社會地位,企業的資產決定了企業和企業老闆的社會地位,而學校的品牌則決定了學校和校長的社會地位。
  • 當理想照進現實:一位大學校長的去行政化實驗
    2009年9月,這位已退休的大學校長接受了一所正在籌建中的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校長的聘書。而他之所以願意重新出山的理由很簡單:這所大學將借鑑香港科技大學的模式,成為一所完全新型的大學。這所新大學的一大理念就是去行政化。他這位校長就不是由政府任命的,而是由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在全球範圍內經過層層篩選決定的。
  • 廣東中小學去「行政化」 校長更「專業化」
    在日前舉行的廣東省委深改委第五次會議上,省教育廳、珠海市、東莞市等匯報了基礎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專項改革試點推進落實情況,其中推進中小學去行政化、校長職級制改革工作是其主要內容。  省教育廳介紹,為理順中小學校長管理機制,促進校長由「行政化」向「專業化」的轉變,打破行政級別對校長交流造成的阻礙,推動教育的均衡優質,將中小學去行政化、校長職級制改革作為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抓手之一。
  • 高校編制改革是「去行政化」第一步
    事實上,推進公立醫院、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清除醫院和高校傳統管理體制的「行政化」弊端,建立起以專業化和公平競爭為核心的職場文化,這是對中國公立醫院和高校長期以來「官本位」文化的一種消解。這也意味著,醫務人員和高校教師將不必再通過「鐵飯碗」和仕途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只要努力工作,通過積累就可打破職業發展的天花板。
  • 事業單位去行政化:附著利益 副部級高校多年未減一所
    教育部近日首批核准了中國人民大學等6所高校的章程,去行政化傾向明顯。有關專家表示,「逐步」二字意味著事業單位去行政化改革註定是一場「障礙賽」而不是「百米衝刺」,需要穩妥有序推進。  然而專家表示,多年來,我國試點「去行政化」的單位眾多,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去行政化」的學校、醫院目前還沒有。  早在2004年年底就全面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的山東濰坊市,改革成果顯著但困惑仍存。「開會、排座次等涉及級別時讓多數校長有『失落感』,以往的行政福利沒有了,補償激勵機制力度不大,向外流動難,心態難免失衡。」山東濰坊市多所中學的校長告訴記者。
  • 事業單位去行政化: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
    高等學校去行政化應該以教授治校為切入點(陳何芳,2010),從民選校長開始(盧荻秋,2010)。政府在去行政化中應提供民主和法制的制度保障和環境條件(陸小兵,2013)。大學黨委書記的行政化誤區:一是將政治領導等同於行政領導,二是直接幹預大學內部的管理實踐,三是侵奪校長、副職及相關行政和組織部門的權力,以黨代政(嚴加紅,2015)。去行政化不止取消級別這麼簡單,政府教育部門的審批權、評估權等也是制約大學去行政化的重要因素[13]。
  • 樂見地方高校去行政化動真格
    《意見》重點圍繞著力推進一流建設、著力調整優化結構、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著力提升教師素質、著力推進改革開放等方面做出了認真部署。《意見》中提出的「逐步在全省高校取消二級學院院長、副院長行政級別,推動高校完善院長選聘制度」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深度:臺灣教改20年的得與失
    師生互動更緊密  實踐「小班小校」精神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臺灣社會開始發生劇烈而深刻的變化,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也隨之而起。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他們提出了四項目標: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
  • 多地高校推進去行政化 院系領導職務將與行政級別脫離
    「大學院校的行政級別基本是參照國家機關確定的,包括內部的任命以及教育的行政化,這種體制與教授治校的宗旨相違背,極大地降低了大學的工作效率,高校去行政化是大勢所趨。」12月1日,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大學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先行試點,後續,醫療機構也要去行政化轉而以醫生為主體,目前方案正在研究中。
  • 專家:高校擺正「教學中心地位」須徹底去行政化
    原標題:專家:高校擺正「教學中心地位」須徹底去行政化  編者按   教學是高校的正業和本業,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常識。但它又那麼沉重,因為現實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教學壓根兒就沒在高校佔據中心位置,而且越是重點大學,教學就越靠邊兒站。
  • 臺灣大學校長遴選爭議 「監委」要查
    臺「監察院」1日表示,近來社會媒體對島內公私立大學辦理校長遴選過程所涉爭議,有無違反大學自治精神等議題多所報導,「監察委員」包宗和、仉桂美關注,已申請自動調查。     是否調查臺灣大學校長遴選爭議,仉桂美昨日下午表示,很多學校都出現爭議,這是通案,沒有特別針對哪一所大學,要調查之後才知道。
  • 臺灣教改20年:當局不負責,學生不快樂
    (圖據臺灣旺報)20世紀80年代末,臺灣社會開始發生劇烈而深刻的變化,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也隨之而起。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呼應教改要求,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廣設公立高中與大學,並放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升格改制的限制,如今全臺有300多所高中,160多所大專院校,大學生人數為100多萬,可以說,要考不上大學也難。其三是高校去行政化。
  • 高校行政化與人才流失有必然關係嗎?網友:關係大了
    有人說,主要是國內的高校行政化太嚴重了,學術氛圍不夠濃厚。那麼高校如果真的去行政化,能吸引人才回歸嗎?教育去行政化的意思就是國家不要用行政手段參與各個學校教育資源的分配,不要再搞「排個隊分果果」,而是鼓勵各個學校自由平等的競爭。去行政化後任何學校沒有特殊身份,不給特殊待遇,都必須做出成績才會得到國家的資助。
  • 臺灣政大校長遴選結果出爐 社會法專家郭明政出線
    臺灣政大法學院院前院長郭明政為校長當選人。(資料照)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政治大學校長遴選結果出爐,22日經全體委員過半數投票通過,同意政大法學院院前院長郭明政為校長當選人,將報請臺「教育部」核定聘任之。
  • 中辦"動刀"事業單位行政化 取消行政級別工資
    喊了近20年的事業單位改革這回動了真章,直擊事業單位改革最核心問題——省部級事業單位高層領導「去行政化」。  事業單位改革「動刀」,圈定省部級  為什麼這麼講?  「第一刀」:引入獵頭遴選領導  部級、局級、處級……由於事業單位對應的是行政級別,所以領導人員一般都由上級任用。  近些年也有改變,開始嘗試競爭上崗的內部產生模式和公選這樣的外部選拔模式。  《規定》的「第一刀」瞄準官位,解決了事業單位的領導從哪來、誰來當、怎麼選這個問題。
  • 中辦「動刀」事業單位行政化 取消行政級別工資
    喊了近20年的事業單位改革這回動了真章,直擊事業單位改革最核心問題——省部級事業單位高層領導「去行政化」。  事業單位改革「動刀」,圈定省部級  為什麼這麼講?  「第一刀」:引入獵頭遴選領導  部級、局級、處級……由於事業單位對應的是行政級別,所以領導人員一般都由上級任用。  近些年也有改變,開始嘗試競爭上崗的內部產生模式和公選這樣的外部選拔模式。  《規定》的「第一刀」瞄準官位,解決了事業單位的領導從哪來、誰來當、怎麼選這個問題。
  • 南科大去行政化失敗 不方便說的「南科」一夢
    不再兼任黨委書記的朱清時,校長一職也將在今年9月份到期,朱清時的卸任是否意味著「南科大改革失敗」?  對南科大教改失敗的說法,昨天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說,朱清時拒絕回應。而在記者對話朱清時的過程中,面對一個又一個問題,朱清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方便說」。  「 您卸任南科大黨委書記,有聲音認為這可能標誌著南科大教育改革失敗,您怎麼看?」
  • 評論:高校校長鞠躬道歉只是一個開始
    無論是安慶師大校長為飯菜不可口道歉,還是西北政法大學校長為寢室沒裝空調致歉,抑或是有校長鼓勵畢業生要「敢為天下先」,淺層面看都不乏教育的溫情甚至人之常情,深層次看也有一種或自我批判,或家國志向的情懷在其中。從這意義上說,校長鞠躬道歉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責任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