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視野下的新聞標籤化現象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摘要:本文從「標籤」的概念溯源,對新聞標籤化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探析。將新聞標籤化現象置於符號學的視野下進行觀照,從生理認知、傳播環節等角度解釋了標籤的產生,並結合新聞生產中頻出的標籤化現象,從符號學角度分析了新聞標籤的運作機制,即通過符號轉換實現新聞標籤的產生及傳播。分析發現新聞標籤常用於特定群體和現象,其背後隱藏著權力和意識形態,新聞真實在標籤符號的作用下逐漸瓦解,從「客體真實」轉向一種「符號真實」。

關鍵詞:新聞標籤;符號學;新聞真實;符號真實

新聞標籤化概念溯源

「標籤」的概念源自社會學研究,是強勢群體基於自身利益對弱勢一方進行汙名化最常使用的策略,而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則主要從社會建構觀念出發來研究媒介對社會群體形象的建構。新聞標籤化可以被認為是媒介用高度簡單化和概括化的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選擇、取捨、簡化,用群體屬性代替個體特性,從而便於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的一種報導策略。大眾傳媒被認為是使標籤合法化的主要制度根源:一方面是受所處社會利益集團和機構的幹擾,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吸引觀眾眼球,提高發行量、收聽率、收視率和點擊率的商業追求。

關於新聞標籤化的研究,集中於幾個方面:一是現象分析,如標籤化新聞的各種類型和表現,屬於最基本的現象解讀層次;二是原因分析,一般從新聞體制和新聞生產實踐中找原因,或將其歸因於刻板印象,這類研究流於表面,新聞體制和生產實踐只是外部因素,而刻板印象只是另一個層面上的現象,而非真正的深層原因;三是後果分析,認為新聞標籤化是對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違背,而這類研究所奉為本體的新聞真實,實則只是一種社會建構和闡釋的產物。

新聞標籤化研究的符號學轉向

新聞標籤化研究的符號學轉向,首先是將新聞報導視作一種文本,新聞作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信息,始終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新聞文本是一種闡釋的產物,新聞生產是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的產物,其本質是一種話語實踐。其次,看到了新聞學和符號學的共性,新聞是一種符號活動,兩者的共性在於意義表達。一方面,新聞生產的環節充斥了特定的價值偏向,先天就處於價值框架之中;另一方面,新聞文本通過特定的符號系統傳達意義,新聞文本是歷史性、社會性、文化性的符號存在,其間蘊藏了各種意義偏向、價值偏向、文化偏向和意識形態偏向。符號學視野下的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並非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而是在人的認識中產生的,是客體對象經過符號化的產物。如卡西爾所言「人是符號的動物」,無時無刻不浸泡在符號中。符號學研究符號與意義的關係,關注符號的選擇和組接形式如何產生特定的意義,對新聞領域的研究具有了「數學公式」價值和方法論作用。

而對於新聞標籤化的理解,可借鑑哲學闡釋學關於前理解的論述,前理解被認為是在理解文本前頭腦中已有的價值觀念、經驗、知識、思維方式等,它是理解之所以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加達默爾看來,是偏見構成了人的原初經驗,沒有偏見,沒有理解的前結構,理解就不可能發生。在新聞生產和流通領域,前理解的作用普遍存在,因為在認知層面上把研究對象化繁為簡是人的共性。就傳播環節而言,新聞生產者往往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把先前的感覺和理解當作第一性的,而忽略現實情況,從而給受眾提供與現實不相符合的「擬態現實」,「標籤」也在媒體不斷描述現實的過程中形成了。就接受環節而言,新聞接收者會將個人的前理解帶入文本的闡釋中,依據標籤化的文本架構進行理解,從而文本的意義最終生成。

新聞標籤的符號化機制

新聞標籤的運作機制是先發明一個標籤用來標誌某種身份,然後提取出這種身份的部分特徵來評價對象,最後對象本身成為這種身份的符號。羅蘭·巴特把符號指稱過程分成兩個序列,第一序列產生表層意義(外延),第二序列產生深層意義(內涵),其中內涵意義主要表現為意識形態。觀之新聞標籤的生產過程,無非是一種符號化的過程,「標籤」本身就是一種符號發明。以「官二代」這個標籤為例,在第一序列中,「官二代」這個詞作為能指,用來指稱那些通過裙帶關係獲得權力的高官後代;而在第二序列中,報導「官二代」的這個新聞成為能指,指向社會中的特權待遇、公權力濫用等不公正現象。索緒爾的「能指—所指」符號系統,指出了二者之間指稱關係的重要性,同樣也強調了其任意性和武斷性,在索緒爾那裡,符號的任意性是根本原則。在標籤化新聞中,標籤本身就是一種任意的產物,通過對新聞事實的片面截取和思想主題的簡化概括,記者、編輯和受眾合力製造出標籤新聞的神話,蘊含了一種仇官、仇富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官民二元對立的權力博弈。

媒介的新聞標籤常常被用於對特定群體的報導中,常見的操作機制是將個體歸屬於某個群體,再運用所謂的群體共有特徵對個體進行評價。新聞報導的標籤化策略通常基於地域、代際、性別、職業等基本的社會屬性對群體進行人為的簡略劃分。地域標籤廣泛存在於國家、民族、地區之間,從東西方、城鄉二元對立,到「河南人」「東北人」的汙名化,地域標籤利用不同地區之間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的發展差異,通過單一化、片面化、淺薄化的報導,賦予地域以簡單和固定的特徵,強化了公眾對地區差異的認知和某地區的刻板印象。薩義德指出美國媒體在報導伊斯蘭世界時,通過發明「伊斯蘭教」這個專有名詞來指代一個貌似真實直接存在、可以直接指稱的伊斯蘭,提供一個關於伊斯蘭的刻板形象並訴諸二元對立將其置於與西方衝突的對立關係中。薩義德揭露了美國媒體在報導中通過使用含義模糊曖昧的標籤將伊斯蘭教妖魔化,並指出這種標籤背後的意識形態。充斥了意識形態的標籤化策略在新聞報導中遍在,薩義德當時所說的東方世界並不包括中國在內,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當年的「中東威脅論」戲碼在西方媒體報導中再次上演,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調日益猖獗,有研究通過聚焦《紐約時報》多年來對於中國釣魚島的報導歷史與變遷,發現其中一以貫之的傾日立場與「中國威脅」的意識形態建構。除了通過將多元、複雜、異質的事實單一化、淺薄化、標籤化來建構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媒體標籤還廣泛用於其他社會群體形象的建構中。

基於年齡差異劃分的「80後」「90後」「00後」,以及結合特定群體文化特徵產生的「廣場舞大媽」「中年油膩大叔」是典型的代際標籤。媒體通過眾多負面新聞報導給「90後」群體貼上「張揚、自私、狂妄、缺乏責任感、生活不檢點、貪圖享受、過於看重權勢金錢」的標籤,完全忽略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差異,肆意誇大年齡這一生物學特徵的決定性。而類似「中年油膩大叔」這種標籤則成為身材發福、頭髮禿頂、說話輕浮、油腔滑調的中年男性群體的能指,這種標籤除了體現出明顯的對中年人的歧視之外,背後隱含著淺薄、片面、狹隘的社會審美觀念。基於性別歧視偏見上的性別標籤在新聞報導中也很常見,如對「女博士」「女司機」等女性群體的汙名化,且在女權主義運動興起後,在新聞報導中又颳起了一股女性主義汙名化之風,將女權主義等同於激進、偏頗,符號背後的性別偏見和父權制意識形態不言自明。在羅蘭·巴特看來,神話並不隱藏任何事物,它的功能是扭曲。媒介通過標籤來建構特定女性群體形象的過程中無意地反映並強化了固有的性別成見,在長期潛移默化的報導中影響著受眾對於特定女性群體的評價和印象。這種媒介標籤下建構的女性形象,與現實社會中「男性主導—女性從屬」的刻板印象相呼應,客觀上迎合了父權制社會下性別權力不平等的現象。此外,職業標籤也廣泛存在於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新聞報導中,對「農民工」「醫生」「城管」等群體的負面報導泛濫,甚至出現了對整個社會公共管理系統的戲謔式標籤「中國式執法」。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習慣於藉助各種標籤,了解和評估某個對象或某種事態。新聞標籤通過符號化機制,用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個群體、某類事物的刻板印象來評判具體的人和事,在符號化過程中,標籤作為某種身份的能指,用於指稱具體新聞事件中的對象,進而對象本身成為這種身份符號的能指。

真實在標籤符號下的瓦解

新聞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新聞真實性」原則所極力尋求的「客體真實」,面臨著諸多無法克服的困境。首先,客觀世界的複雜性,表現在新聞事件中為事件的起因、經過的複雜,以及各種利益群體的摻雜。其次,記者認知具有局限性,總是受限於複雜的現實和自身所處的時空狀態、意識形態及人性中固有的偏見,對新聞事實材料進行選擇取捨,基於特定敘述者的視點來進行講述。由此,「客體真實」的新聞真實性追求逐漸被一種「符號真實」所取代。

標籤符號常被用於負面和消極的報導中:官員都是「腐敗」的,城管都是「暴力」的,醫生都是「黑心」的,老人都是「訛人」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而現實卻是,「杭州飆車案」中的「富二代」胡斌家中資產可能只有幾百萬,並不算嚴格定義上的富人群體,但媒體在報導中並未對「富二代」的資產做過清晰界定,「藥家鑫案」中「官二代」的標籤被用於一個家庭背景並不深厚的新聞人物身上。符號真實旨在追求不同闡釋主體之間感知、理解的一致和共鳴,尋求既不違背事實,又能產生指稱價值和意義的新聞符號。然而,新聞標籤符號是對符號真實的消解,一方面突破了真實公正的底線,另一方面,產生於標籤化的意指過程中的新聞符號不斷被傳播、放大,對於事實的片面選取和簡單歸類將符號的接受者導入預設的主題中,這樣的新聞符號所傳達的信息,其真實性終將被瓦解,從而製造出新的神話。

參考文獻

[1] 加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夏鎮平、宋建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2] 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

[4] 愛德華·薩義德:《報導伊斯蘭:媒體與專家如何決定我們觀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閻紀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5] 饒廣祥:《新聞真實的符號學思考》,《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第6期。

[6] 蔣曉麗、李瑋:《從「客體之真」到「符號之真」:論新聞求真的符號學轉向》,《國際新聞界》,2013第6期。

[7] 張少元:《從「新聞真實」到「符號真實」——李瑋<新聞符號學>評介》,《傳播與版權》,2015第4期。

(責編:劉揚、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新聞真實的符號學探索
    李瑋博士的《新聞符號學》從新聞符號學角度的探索,頗具有新意,對於理性看待新聞真實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由客體之真到符號之真,直至最終受眾的認知之真,符號學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在此過程存在新聞的真實性、真實感與真實度的變化。 關鍵詞:新聞真實;新聞符號學;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真實一直是新聞學界、業界爭論的熱點。
  • 「泛標籤化」新聞產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
    一、新聞報導「泛標籤化」的媒體成因 新聞報導「泛標籤化」的成因較為複雜,河北大學的於子茹在《我國新聞報導中的「標籤化」現象研究》[2]文中將新聞標籤化的客觀成因做了較為深刻的分析,因本文討論的主要是大眾傳媒的新聞專業主義,所以對新聞標籤化的客觀成因不做分析。 1.
  •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導反轉現象成因分析——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分析
    新媒體的裂變式、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傳統媒體過去的新聞生產方式,新聞呈現方式以及新聞生產理念。為了博得受眾的眼球、獲取更多的點擊率,不少媒體只唯快不唯實。在這一環境下,新聞反轉現象頻出。一次次地華麗地進入大眾的視野,頗有泛濫之勢。那麼何為新聞反轉現象呢?
  • 呂思睿丨符號學視角下的當代幸福研究:評《幸福感符號學:社會文化修辭》
    (2019,p. 1)這本作為關注當今熱點社會問題的社會符號學著作,在符號活動與社會意義這一既龐雜繁蕪又微妙難傳的結合點上,阿什利·弗勞利通過解釋新聞媒體提出幸福發聲的歷史文化語境,對「發聲者」的分析,符號修辭作用的精準把握,深度剖析了三個時間段中紙質新聞媒體呈現的大量社會活動和社會現象,「試圖在非政治化的背景下幫助讀者更廣泛地理解社會問題的表現」(p. 37),展示了符號學的闡釋力量
  • 身邊的符號學
    張學慧 自由撰稿人,成都    「符號學」往往因為其抽象性讓人望而生畏,趙毅衡的新作《趣味符號學》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的視角———「趣味」的認識符號學的視角。全書通過一百個小故事,內容涵蓋歷史、民俗、影視、社會事件等等,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符號學的基本道理。讀者在讀之有趣的同時,也確實認識到,其實符號學並不在神龕上,而就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 86%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
    86.0%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67.5%受訪者建議從業者提高職業素養日常生活中,很多職業被貼上了特定標籤,也就是用一些特定詞彙概括某一職業的特徵,有的職業還會被貼上負面標籤。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0%的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59.1%的受訪者認為給某個職業貼負面標籤會增加外界對該職業的不信任感。減少職業標籤化現象,67.5%受訪者建議從業者提高職業素養。今年31歲的莊雅婷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做行政工作,她的丈夫是程式設計師。
  • 中國符號學叢書在成都出版
    「範冰冰和武媚娘就是文化符號」華西都市報訊 (記者 曾潔吳小川)7月3日晚,中國符號學叢書發布會在蓉舉行,這是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首場活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李斯卡教授攜新書《皮爾斯符號學導論》亮相。
  • 唐小林 | 符號敘述學視野與人類社會演進
    站在我們置身其中的信息社會,以媒介的世界觀和符號敘述學的視野,回望人類走過的全部社會歷程,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經歷了口語-身體媒介、文字-書寫媒介和數字-網絡媒介這三個時期,相應地也經歷了演示類、紀錄類和擬演示類敘述文本的三體演進,呈現為演示類和紀錄類兩種基本社會形態。
  • 馮月季 | 反敘述:算法新聞的符號哲學反思
    關 鍵 詞 算法新聞;反敘述;「萬物皆數」;「絕似符號」毫無疑問,算法新聞是當今新聞業最受矚目的現象,所謂算法新聞就是運用智能數據計算技術與工具,根據用戶需求自動生產並實現精準推送的新聞形態。算法新聞的興起基於21世紀新技術革命的來臨,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手段正在推動新聞業發生新的範式變革。算法新聞引發了新聞業的強烈震動。
  • 「80後腐敗現象」是簡單的治腐標籤化
    「80後腐敗現象」是簡單的治腐標籤化王傳濤(山東 教師)一直以來,職務犯罪多集中在掌握較大權力、處在較高位置的中年人或臨近退休人員身上,多數單位把廉政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59歲現象」、「45歲現象」上。
  • 馮丙奇 張語嫣 江旭爽 | 社會符號學視野中的視覺文本信息價值分析框架
    摘要:基於含義傳播的立場,社會符號學在信息價值的視野中詳盡關注視覺文本的結構,總結出簡明並易於應用的視覺文本信息價值分析框架。這一框架包括三個基本維度:體現著「既有-新近」含義關係的左右維度,蘊含著「理想-現實」含義關係的上下維度,暗示著「中心-邊緣」含義關係的內外維度。每一複雜視覺文本的結構都是三項基本維度特定形式的整合,以便傳播特定的含義。
  • 高等教育普及了,別再「標籤化」大學生
    教育部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8年教育事業發展有關情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表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 以新聞為業——新聞人的視野、知識與價值觀
    我們新聞專業的同學花費大量寶貴的時間,學的不過是怎樣通過各種採寫編評的技術手段,將信息有效地傳達給受眾。第二種觀點認為,新聞從業者有替公眾來監督權力的功能和職責,諸如守望社會、輿論監督、第四權力、社會良心等都是這種觀念的表達。第三種觀點認為,新聞人是魔鬼、是撒旦,是懷疑一切價值和事實的討厭鬼。他們到處去扒糞,對新聞線索和真相有一種永遠不放棄的貪婪和熱情。
  • 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
    摘 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對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要求更高了。軍事記者要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 擺脫標籤化思維
    每一個陣營裡的人都會覺得別的陣營裡的人戾氣很重——本來是用來擴寬視野的網際網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我們越來越習慣閉耳塞聽在一個有傾向性的團體裡面,哪怕明知是在給自己親手創造一間回音室也在所不辭[1]。1.什麼是標籤化思維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標籤化思維為何而來。先說結論:標籤化思維是能節省能量且避免傷害的思考快捷方式中的最優解。
  • 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與文化話語研究
    符號是聯結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紐帶。各類符號中,最為常用、典型的是語言;語言也是最為複雜的一種符號。因此,符號學往往用於政論、文學、大眾傳媒中語言現象的分析,對於話語、交際、傳播研究有著重要的對話意義。    當代符號學支系繁多,但學界公認的奠基人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美國哲學家皮爾斯。而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直接聯繫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的結構主義符號學。
  • 如何從符號學定義藝術
    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美劇《吸血鬼日記》符號學視域下的三重崇拜
    本文將從符號學的角度入手,通過對劇中血、宗教圖騰、馬鞭草等意象的分析,透過其文本意義,來挖掘背後蘊藏的人類崇拜。 狼人亦是如此,為了轉化成混血兒,狼人必須要喝下吸血鬼始祖的血。此外,巫師的每一場宗教儀式的舉行,都不能少了血液的參與。在這裡,血超越了其自身所指意義,成為了一種象徵符號。血的殘酷、暴力預示著自然法則下生存的殘酷與無情。
  • 民俗的符號學詮釋
    符號學作為一門本世紀初才誕生的新興人文學科,正以其獨特的視角,給傳統及新興的各門科學以方法論的啟示。民俗是一種文化符號,從符號學的角度來審視、揭示民俗文化的內涵,不僅為解讀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而且對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論翻譯符號學的符號分類與轉換
    以往的符號學及相關研究均以人類語言符號為核心,旁及人類交際中的服飾、體勢、眼神等非語言符號的表意作用。倘若從符號活動或符指過程,以及廣義的符號轉換角度出發看待符號問題,恐怕符號的範疇遠不止摸得著、看得到的語言文字以及非語言的表意手段,因而有必要從符號承載介質角度重新加以分類,用以探討翻譯符號學視角下的符號轉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