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實錄:這是我們離「英雄」這個詞最近的一次

2020-12-17 騰訊網

我是記者郭靜。

認識李慧賜,其實是通過她的朋友圈。她在街道工作,一次很間接的工作關係,加了她的微信。她喜歡在朋友圈裡記錄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人或事,那些小得意、小確幸、小吐槽、小失落,都像極了她這個年齡的小女生。但是,偶爾,那些三言兩語、掐頭去尾的表述,又能讓你感受到這段特殊時期那些不同尋常的沉重。

我在想,這個在街道工作的女孩,經歷了什麼?身處街道、社區這個防控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線,她一定遇到了她這個年紀難以承受的東西。

正是因為這,有了這次長談。

1

去的時候是為了禦寒,回來的時候是抵抗病毒

我叫李慧賜,今年27歲。2017年的時候,我通過省考進入我從小讀書長大的永清街道,成為了一名基層公務員。

近幾年在街道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一開始也是抱著很大的熱情來的。我現在工作的地方,就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對這裡很有感情。

12月31號那天,我們在「武漢天地」做「跨年音樂節」。那個時候新聞已經報導出來,有兩例不明原因的肺炎。那天我們要參加「跨年音樂節」的值守,我記得我還從家裡把口罩帶去給每個同事發了一個,當時別人還開玩笑,說我不要製造恐慌。

然後1月14號,我就開始休假了,去哈爾濱玩了一趟,和閨蜜一起。就是這幾天,好像武漢就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15號之前說的是不會人傳人,15號之後說的是「有限人傳人」,緊接著這個數字就慢慢遞增。

18號,我們在賓館看了數字,有點恐怖,具體多少我不記得了。我就跟閨蜜說,我們到了機場,飛機一降落,就要把口罩戴上。

我們去的時候其實戴了口罩的,但那是為了禦寒。等回來的時候,它的作用就是抵抗病毒了。

19號回來那天,我特地讓爸爸開車把我們從機場接回家,不是搭地鐵。

口罩,我也囤了。但先開始4塊錢一個的N95我還嫌貴了,只買了兩盒。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中午,一個帳號限購5盒,下午,我再登帳號一看,就限購2盒了。那個時候才意識到,可能事情真的有變化了,不是我之前想的那麼簡單。

所以那天,我又拿我自己和我爸媽的帳號,一人又買了2盒。大概21號的時候收了一批,22號的時候又收了一批。這幾批裡,好幾盒都是2017年產的,我覺得年份太長了;還有一盒,因為當時剛好下雨了,它的外包裝被打溼了,所以當時我給京東打電話,反映這個問題。我記得客服當時說了一個話,讓我很感動。她說,因為現在非常時期,可能確實沒辦法幫我調日期近一點的。但汙染確實是他們的問題,她會想辦法再給我寄兩盒,那兩盒不用換,「您就自己留著用,因為現在口罩也是非常緊缺的物品」,然後,她說,「武漢,加油!」

當時我沒忍住,就哭出來了。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關心,關於這件事上,來自陌生人的關心。

2

突然就「封城」了

到22號的時候,感染的數量好像一下子就上去了。我當時壓力很大,我們被要求到各個社區去了解情況,要做好相關的保障工作。

當時突然一下我才意識到,我們的工作狀態發生了變化。

正常的話,除夕這天我們放假,但是23號這天早上,突然就「封城」了。那天應該是早上發的通知。我那天早上起得比較早,然後就看到微博上面說,武漢「封城」了。在我有限的認知當中,這好像是第一次發生這種事情。

我那天記得很清楚,我們要求馬上張貼「封城」的通知出去。除夕的頭一天晚上,我們七點多鐘的時候還在外面貼「居民告知書」。

那個時候是剛開始,大家對於未知的東西是非常恐懼的,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所以「封城」第一天,我們就已經建立起了「戰時」狀態。要了解你這個轄區到底有多少人感染,已經要進行這種排查了。但那時候的排查,可能更多的是別人主動上報,跟現在這種全面排查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那個時候是一種被動式的吧。

然後,就到了初一。

我們群裡面一直在發工作消息,比如說要上報什麼信息。「戰時」狀態,我是負責宣傳的,同時我也需要下沉到社區裡面去。我們是初二就到單位了,就休息了除夕和初一。初二的時候就開始通知,恢復正常的上班狀態,取消所有的休假。

那段時間我狀態不太好,就覺得,好不容易忙了一整年,國慶就沒有休,之後是軍運會,然後一下子春節又失去了,當時是非常沮喪的一個狀態。

現在回想一下,可能那個時候都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情會戰線如此的長,形勢如此的嚴峻。

以前我們是在街道的辦公室裡面上班,現在我們要到社區裡面去進行防疫工作,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經歷過的。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每天上午都得給體溫異常的人打電話。那個時候特別壓抑。因為那個時候床位是很緊張的,居民一個電話打過來可能要通話半個小時,因為這半個小時之內,你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安撫他的情緒。你明明知道他已經發熱了,你也為他上報了他需要住院這樣一個需求,但因為沒有床位下來。所以這段時間,感覺非常難受。

3

我承載不了她的「謝謝」

一開始我身邊的同學都覺得很莫名其妙,現在都這麼危險了,為什麼你們還要出去上班?

其實我倒還好,但是我媽比較擔心,說你出去萬一被傳染了怎麼辦?我爸不是這樣想的,我爸就覺得,你就是做這個事情的,你不去誰去。

我自己也比較中立,我們單位沒有一個同事退縮,大家都在,怕什麼呢。

我記得我爸爸給我做了很豐盛的早點,每天送我去上班。

因為父母的這種意識比較強,所以一定程度上是對我的一種保護。

在這段時間裡面,我值了四次夜班,其中有三件事情給我印象很深刻。

是哪一天,突然大家都一起打開窗戶,唱國歌?對,初五,就是那天。那天值夜班的時候,朋友圈被刷屏了,大家都在發對面小區唱歌的視頻。我就跟他們不一樣了。我在一樓值班,有一個人從我窗戶旁邊經過的時候對著我唱歌。我當時就覺得,我的待遇還挺特別的,其實當時這也算是在煩悶的工作中給自己找點樂子。那個時候武漢人的心理狀態,還只是關了幾天,大家有點憋著了。

第三次值夜班,我記得很清楚,2月12號晚上,這個事情對我打擊特別大。

那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一個小朋友,5歲,他父親是個博士,15號的時候從上海回武漢,17號的時候,人覺得不舒服,好不容易後來得到入院治療的機會了,很可惜去世了,38歲。

他的妻子,就是小孩的媽媽,跟他爸爸告別的時候去了一次醫院,因為那一次的接觸,也被感染了。

小朋友本來寄養在他表姑的家裡,但是因為他的父母都感染了,別人就擔心小朋友會不會也受到影響,所以當時他們打電話來要求街道趕緊給小朋友做體檢。

然後我們第二天緊急聯繫了醫院,還好,這個小孩拍片子沒事。

他的表姑,因為也有自己的孩子,擔心自己家庭也受到影響。當時小孩的媽媽一晚上給我們打了好幾個電話,說一定要管管她的孩子。她在醫院被治療,沒有人帶孩子的話,她怕出問題。

我們書記多方溝通,給他們想辦法。後來建議,放回到宜昌的姥爺家裡去。

你知道,當時已經封路了,我們這邊各種想辦法,後來協調了司法局兩個幹警,開警車把小朋友連夜送到了宜昌。我們書記跟宜昌那邊的街道書記溝通銜接好,宜昌那邊還專門派了兒童醫院的心理醫生,還有救護車,在卡點那裡等候。最後,小朋友是跟外公一起被隔離了。因為他出了武漢,需要被隔離,但是至少是跟外公在一起,能夠得到一個妥善的照顧。

我回想到他媽媽跟我打電話的時候,即便在那樣悲慟的一個狀態之下,還是很克制、很有禮貌,還跟我說,「謝謝!」

我當時覺得,我沒有辦法去聽這句「謝謝」,因為我覺得我應該去幫她解決她家小孩妥善安置的問題。我也承載不了她的「謝謝」,她的丈夫已經去世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能這麼有禮貌地請求我們去幫她完成她的訴求,我當時突然一下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也覺得,非常難受。

因為那個值班電話是我接的嘛,怎麼說呢,我一方面能夠理解她的親戚不願意去照顧小朋友的這種擔心,另一方面,那天晚上我又很著急,我一晚上都沒有睡。

我當時見到小朋友一眼,他很乖,我們都沒敢告訴他真實情況,他還以為媽媽是去加班去了,所以他一開始也特別不願意回宜昌。後來是我們社區這邊一直哄著小朋友,一直派安保隊員陪著他。小朋友還給我招了招手,我就覺得,這麼乖的小孩……

那之後,我跟在另外一個區的衛健委的同學聊,我說我一個小小的街道,在值夜班的時候就接到這種電話,我說你是怎麼過的?他說,「你要知道電話另一頭,是把所有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你這一端了,而你本身是一個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人,你給不了他任何幫助,你只能通過這種向上報送的方式,儘可能地給他安排住院」。

4

大家全憑一股勁在支撐著

我覺得那段時間內,可能很多人,尤其是在工作的人,會有這種應激創傷,每天的心情大起大落。當時微博上很流行的曲線圖,就是每天心情的起伏變化,我們在上班過程當中感受尤其明顯。

有時你會覺得,我們下面這麼努力地在解決居民這些迫切需要救命的問題,但是突然,可能就打破了前期所有的努力。

比如說9號令,停私家車。當時要求一個社區三四臺的士來滿足整個轄區的運送要求,但沒有區分是否能接送發熱病人。這樣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你送發熱的人去醫院,他很可能就是確診的患者,即便你的車經過了酒精消毒,再去滿足居民生活的需求,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第一時間就招到了志願者。開始以為沒有人會報名,沒想到一天之內就接到了13個人報名,還有個在安陸的師傅,說自己可以連夜開車回武漢。他說他看到新聞報導,武漢人民太不容易了,想來貢獻點力量。我們當時覺得,真的不只是我們在努力,即便網上有各種負面消息,還是好人多。

我覺得在這麼長一段時間之內,給我支撐的是我們社區同事,還有街道同事,大家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可以說全憑一股勁在支撐著。

我們有一個社區書記,他是一個癌症患者。年前的時候,因為籌備聯歡活動,他沒有時間去買藥。突然一下疫情爆發了,居民都來找他一個人,更沒有時間,就面臨斷藥的風險。即便是這個樣子,他還是盡心盡力去服務每一個居民。

怎麼說呢,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很慚愧。因為我可能做不到像他們那樣把自己的健康暫時拋在腦後。那段時間,我一方面被我的同事們激勵著,另一方面,又被網上的各種新聞影響著,情緒大起大落。

我最近的一次夜班,是2月22號,晚上8點以後,一個求救電話都沒有了。整個晚上很安靜,電話沒有響過。

我們當時就覺得,事情越來越好了。

我們來了幾撥志願者,現在社區能夠運轉起來的一個原因,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參與進來,人手充足了。

還有一點,就是大家互相理解。如果在團購群裡面有居民提出來有什麼意見的話,不是社區自己去解釋,是其他業主,可能因為看到這一個多月以來社區為他們做的點點滴滴,憑良心說話,反而會勸提出不同意見的人。

5

「應收盡收」之後,我整個人狀態就變了

我的心情發生變化,是在「應收盡收」那一天。2月19號那一天,我們實現了「應收盡收」,五個「百分之百」嘛。

一開始大家是忙,並且苦惱、發愁,我明明已經上報了這個表格,已經填報了居民的信息,但還是沒有床位空出來,沒有辦法送進去。到後面,方艙醫院建起來之後,輕症和重症分開了,當天上報,當天就可以住院,這個是很能解決問題的。然後大家突然一下就覺得沒有白費工夫,不用再看著別人病情惡化。

我覺得居民對我們真的是非常理解。我們社區書記那天晚上9點接到有床位空出來的電話後,就趕緊聯繫病人。因為想著居民去醫院要排隊,社區書記又回到社區,把自己的躺椅給他送過去,讓他在醫院能夠有一個稍微落腳的地方。

這種細節其實對居民來說,是很能夠獲得他們的理解和「原諒」的。我在這裡用這個「原諒」可能不太合適,但我們確實內心感到歉疚。居民對我們是理解的,他們知道床位不是你能夠控制的,可能更因為這樣,我們才更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居民能夠得到救治。大家都是想著,只要能夠救人,搶贏這個時間就可以,很多時候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還有一次,方艙醫院好像是晚上八點關門,我們有一個病人是晚上七點五十的時候接到通知過去的。路上的時候我們就接到電話,說不用去了,因為去了也關艙了。但我們當時就想著,如果今天不去的話,你把病人送回到隔離點,隔離點肯定也不收,一定要想辦法把他送過去。志願者師傅說,趕緊先把車開到那裡再說。開到方艙門口,跟別人溝通,最後收進去了。很多時候你可能以為這件事情幹不成,但是你多努力一下,最後的結果還是能夠如願的。

19號「應收盡收」之後,我整個人的狀態就變了。因為轄區裡面相對安全了一些,你身邊不再會有住不了院的病人。

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就是去保障民生了,大家現在更多想的是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我昨天跟著志願者一起去給居民買藥,就碰到有的藥沒有。我們跟居民直接聯繫,涉及到換藥或者怎麼樣,居民也都挺理解的。我覺得人和人之間這種信任還是很重要的。

現在很多問題不再像之前那樣存在了兩三天之後,它的解決方案才出來。這次很簡單。像昨天去重症病房黃石路藥店給重症病人買藥,開始只有一個點,要排12個小時隊才能買到。我們還沒有把顧慮提出來,新的政策就出來了,一下子藥房就開到50家了,重症藥的點就多了。但是與此同時又會發現一個問題,它只把店名和地址寫出來,沒有寫電話,那麼可能我在去之前沒有辦法了解到,有沒有我需要的這種藥,到底去哪家購買?所以慢慢的,還是需要有更多完善的地方。但至少我覺得現在解決問題的速度是快了很多的,這點讓大家更有幹勁了。

這次也給我上了一課,很寶貴的一課。我以前從事人事工作,是比較流程性、瑣碎性的事情,我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個事情就過去了。現在我發現,崗位不分貴賤,真正災難來臨的時候,需要你知道該怎麼去做,並且大家的心要齊,這樣才能夠在前期那麼大困難的情況下,大家最後還是熬過來了。如果我自己不學無術去混日子的話,以後遇到這種突發情況,我也會手足無措,只能讓百姓受苦。

6

這是我們離「英雄」這個詞最近的一次

有些事情,就是你不能去計較,要去計較的話,那都是委屈,都是難處。如果你更多的看到它好的一面,或者你每天做的工作能夠給你更大的收穫,可能你能堅持得更久。

就像那天「應收盡收」之後,我們社區同志合影,我相信大家是發自內心覺得如釋重負,終於完成了大目標,雖然後面還有更艱巨的、滿足整個轄區所有居民需求這樣一個工作等著我們,但至少這不是救命的問題了。

以前我們送病人的車輛,更多的是把他送到醫院裡面去;現在更多的是把病人接回來,出院。所以大家都很開心,都很有幹勁。現在出院了之後不是還要再觀察15天嘛,但是大家還是覺得相比過去一個床位好難等、要送幾次才能把病人送進去,這些就不算什麼了。是不是我們的包容性更強了?

其實說真的,小的時候在這裡長大,跟社區打交道不多。那個時候社區給人的感覺是給你辦戶口,解決一些民生問題。這次疫情,是第一次把這種基層一線的角色變成了英雄的角色。

我不知道您能不能理解我這種說法,可能這是我們大家覺得離「英雄」這個詞最近的一次。

很多人都覺得我做得不是最好的,他做得才更好,大家是這樣一種想法。而不是說我去爭名和利,這一點也是讓我非常佩服的。

之前說2月20號要復工,我當時特別擔心,因為「應收盡收」才搞完,你的感染率數字還是沒有降下去,這個時候如果開工,一下子又會前功盡棄。

結果當天晚上就出了政策,說還要延期。雖然別人比我們又多休息了20天,但我是很開心的。我覺得只有這樣,我們前期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我們願意用我們自己所謂的辛苦,或者說用我們再多上一段時間的班,來換取大家能夠有一天非常放心地走在街道上面。

我昨天拿防護服的時候,路過了江漢路步行街。我覺得很多事情你要換一個角度去想,雖然現在馬路上空無一人,但是我愛好攝影,路過那裡的時候我發現,以前我需要等行人走完之後才能拍下定格的瞬間,現在這個景色是留給我來欣賞的。雖然大家在家裡困著不能出去,但是我能夠替你去看這些,然後我把景色拍下來,你們能夠看到這個城市還是這麼美麗,大家只要再多堅持一下,等疫情完全消散,這些美麗的東西還是存在的。

口述時間:2020年2月24日

「我們經歷著生活中突然降臨的一切,毫無防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用來形容這些天,是那樣的貼切。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突然被按下暫停鍵的危城武漢,既有個人的茫然無助,也有凡人的挺身而出。恐慌,痛苦,感傷,感動……災難之下,再剛硬的人也變得柔軟。

我們想通過十個人的講述,記錄這段歷史,記錄2020年這個春天的武漢。

策劃:高巖、任捷

採訪:郭靜

編輯:楊寧

製作:單丹丹

新媒體:周文超

相關焦點

  • 來自一名街道團幹的口述 | 這是我們離「英雄」這個詞最近的一次
    青春江岸關注了解最新資訊這是央視新聞新媒體特別策劃《疫情之下的生活切面》第12期,來自武漢基層公務員李慧賜的口述。他的妻子,就是小孩的媽媽,跟他爸爸告別的時候去了一次醫院,因為那一次的接觸,也被感染了。小朋友本來寄養在他表姑的家裡,但是因為他的父母都感染了,別人就擔心小朋友會不會也受到影響,所以當時他們打電話來要求街道趕緊給小朋友做體檢。然後我們第二天緊急聯繫了醫院,還好,這個小孩拍片子沒事。
  • 口述實錄落寞 一個時代情感表達方式的進化
    我一個人承受著他給予的快樂與悲傷……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牽他的手,走在陽光下。」  這樣的話聽起來很耳熟,它在昔日「口述實錄」流行的時代經常能看到,現在,它出現在「口述實錄」代表人物安頓所設的網上論壇心理信箱裡。
  • 《烈火英雄》:致敬消防員——離我們最近的英雄
    繼《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後,8月1日上映的《烈火英雄》不負眾望。該片經過幾輪點映,首輪口碑高達9.3分,很多觀眾表示「看哭了」。近年來,大眾對「主旋律電影」的刻板印象已漸漸打破,這次《烈火英雄》刻畫的是「離我們最近的英雄」——消防員,影片大規模展現了史無前例的火災場面和英勇熱血的消防救援。在被大火圍住,九死一生的時刻,馬衛國帶領的消防中隊用身體做防線,視死如歸地守衛著身後的陣地。
  • 書評|共情與記憶:50位親歷者口述的戰疫實錄
    翻開面前攤放著的這本《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記憶如潮,撲面而來,打溼了滿臉滿身。書成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早期至中期,行文間猶可見當初那種真切的倉促、急迫、焦灼感。憂慮重重的顫音之外,亦聞清歌浩氣藏文心;總有一抹希望的明光,始終不滅,照亮了披荊斬棘的前路。而口述實錄的形式,更能傳遞「現場感」「接近感」。
  • 一個武漢音樂人的口述實錄
    《中國之聲》近日推出《十個人的口述實錄:武漢 武漢》,通過十個人的講述記錄這段歷史,記錄2020年這個春天的武漢。馮翔,武漢本土音樂人,創作過《漢陽門花園》,《黃鶴樓》,《六渡橋》等為人熟知的武漢話歌曲,做歌手之前,他還是一名精神科大夫。宅在武漢家中的這些天,他經歷了什麼?
  • 《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口述實錄》叢書編寫研討會在京舉行
    由廣西教育出版社主辦的《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口述實錄》叢書編寫研討會,於9月20日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廣西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陸思成主持。民進中央出版傳媒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會長王晨,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施偉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顧之川,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程翔,語文報社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主任任彥鈞,語文報社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副主任劉遠,廣西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石立民等30餘名教育專家、口述史專家
  • 《婦女閒聊錄》:原汁原味的農村女性口述實錄
    【編輯推薦】最樸素、最現實、最有趣、與人世的痛癢最有關聯原汁原味的農村女性口述實錄218個片斷講述迷離隱秘的私人生活錯綜複雜的男女關係快樂悲傷的底層故事「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獎作品著名女作家林白突破之作【內容簡介】這是一部關注中國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生活的長篇力作。
  • 再現中華民族百年激蕩:張學良口述實錄出臺始末
    昨天本報「每日連載」版首次連載的《張學良世紀傳奇》(口述實錄)系哥倫比亞大學(以下簡稱哥大)哲學教授、史學家唐德剛博士於1990年1月至5月間,訪錄張學良口述歷史11盤錄音帶,由旅美學者王書君整理而成。時間跨度1900~2001年,以紀事本末體形式全景式地展現了張學良百年風雲際會。
  • 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在談論什麼
    ,現在看也許感覺不會感覺特別強烈,如果一百年以後,這本書會讓以後的人對這個時代充滿了興趣。我看完這本書,感覺很有意思。什麼是歷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我想這種不同就是歷史吧。這本書裡收錄的每個人的口述實錄,不會消散在時空,若干年後,我相信會成為可以回溯的痕跡。
  • 英雄聯盟:最近在LPL中流行的佳慧是個什麼梗?這女人她是誰?
    最近在LPL中流行的佳慧是個什麼梗?這女人她是誰?英雄聯盟LPL春季賽結束以後,有這麼一個女人,將整個英雄聯盟LPL賽區,上至選手,下至水友,直接殺穿了,無人倖免(SMLZ除外)。那麼這個女人,她到底是誰?
  • 這是你離百萬富翁最近的一次?但其實...
    從「芝士超人」到「百萬英雄」再到「頭腦王者」「衝頂大會」,這些天,地底下一下子冒出很多直播問答節目。形式幾無差別,都是答題闖關,連續答對12題,分享十萬甚至百萬大獎,題目也相差無幾,從天文地理到娛樂八卦都有。前幾天,在一場問答中,182位用戶均分了100萬現金,這抵得上一個一線城市白領半個多月工資。
  • 大溪地,這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改變了我們的婚姻軌跡
    我:好吧,反正最後一次了,去大溪地。比來比去之後,在天貓上選擇一家評價最好的旅遊機構,因為他們有私人旅行顧問,能省不少的事情。11月初,安排好時間,打包好行囊,我們準備在大溪地,這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結束我們的婚姻。
  • 《我的英雄學院》全平臺下架,「英雄」這個詞 你不配
    相信大部分人也已經知道發生什麼事了,鋪天蓋地的消息說得都是《我的英雄學院》這部漫畫中,一個反派角色的名字涉及到辱華和反人類事件。一開始,得知這個消息我是有點錯愕的,首先闖入我腦海的一個問題是,這是作者故意的嗎?
  • 口述實錄 循序漸進逐漸收心——和一個對開學充滿恐懼的孩子的對話
    循序漸進 逐漸收心 口述:小濤(化名)實錄:四眼哥哥 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初,都會有不少孩子跟我們打來熱線電話,向我們傾訴他們害怕開學,總覺得剛開學時會有好多的不適應。
  • 一百個人的口述實錄007:我越是嚇得發抖,他們就越拼命糟蹋我
    鄭金女口述實錄:那時,我還是個不太懂事情的孩子,什麼也不知道,就聽大人們說日本人來了,日本人來了,過不安穩了。也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一來,日子就過不安穩了,只是看到大人們常在一起議論這事。當時,我一抬頭,就看見好幾個人站在離我不遠的地方,他們穿一樣衣服,手裡都拿著槍。我想,這大概就是日本人了。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來的。見我發現了他們,他們就用槍對著我,示意我過去,到他們那去。我當時小,不知道怎麼是好。
  • 蔚藍絲帶首次推出多媒體口述實錄 助力癌痛防治宣傳
    研究顯示,焦慮與壓抑是癌痛患者最常見的心理症狀,這對癌痛治療手段及藥物的科學普及教育、對癌痛患者的人文關懷提出了相應要求。針對上述現狀,活動現場,蔚藍絲帶首次發布音頻版及口袋書版口述實錄《讓疼痛消失在生命的美好中》,匯集10個真實的癌痛故事,通過多媒體方式為癌痛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講述、描寫了癌痛治療帶來的生命質量,從情感角度向癌痛患者科普規範化疼痛治療,向全社會呼籲癌痛關懷,以此響應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關愛生命,你我同行」倡議。
  • 你離死亡最近的一次經歷是什麼?
    你離死亡最近的一次經歷是什麼?你那麼大的臉58元,他們小臉也58……5.想起當年去青島玩,遇見一個超能說的計程車司機,一路都在跟我們講哪裡不好玩,哪裡吃東西會被坑之類的,半個小時後要下車,師傅義正言辭告誡我們:「對了,在青島,一定要記著,計程車司機的話不能信。
  • 口述日記:00後孩子必備的成長記錄!
    濱江區錢塘春曉幼兒園讓孩子回家口述日記,就算語句顛倒、用詞重複,父母也都真實記錄下來。園長蔣一瓊說,園裡2007年開始這麼做,一來方便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加強家校聯繫;二來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並照顧孩子的各方面需要;三是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培養孩子做事的持久性。
  • 季業:口述史記錄時代的細節 人們的內心
    10月17日,「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第二站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特邀嘉賓季業與大家現場分享口述歷史的苦辣酸甜,和他們對於如何去做口述史的理解,對喜歡口述史的和咱們參賽同學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哦~拿去,不謝!——春秋君季業老師是鳳凰衛視《冷暖人生》欄目的編導,他與我們分享了一個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很紅的90後西藏騎行小哥黎亞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