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7年編纂而成的《中華本草》,共收錄中藥10620味,總字數達3957.8萬字。全國65家高等醫藥院校、科研院所的507名專家傾力參與,詳細翻閱古今醫藥書籍1100餘部,引用的古今文獻超過1萬篇。 |
《中華本草》:現代版《本草綱目》 |
來自浙江中醫藥大學的同學在杭州舉辦的中藥嘉年華活動現場為市民講解中草藥的功效和引種方法。
本報記者 孫瑋 通訊員 陳仁壽 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和先進技術在中藥研究領域的應用,及時對本草學的發展進行系統總結、整理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歷時17年編纂而成的、被業內譽為現代版《本草綱目》的中藥百科全書——《中華本草》,日前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驗收。
第六次大規模編纂
南京中醫藥大學是《中華本草》課題研究的總編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宋立人研究員作為總編,負責指導總審組及所設的14個專業編委會的編纂工作。
據宋立人介紹,我國歷史上有不少醫藥學家,根據自身的辨藥、採藥、製藥、用藥經驗修訂醫藥文獻。從載藥365種、總結先秦至後漢本草成就的《神農本草經》,到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從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編修、頒布的藥典性著作——唐代的《新修本草》,到宋代修撰的《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再到載藥1892種、代表歷代本草著作最高水平的《本草綱目》,每一部著作都包含了當時本草領域最新的中藥理論和實踐經驗。
但自明代李時珍歷經27年著成《本草綱目》(成書於1578年),至20世紀70年代的400年時間裡,儘管其間不乏本草專著,卻無一能夠超越《本草綱目》。同時,隨著中藥資源、品種、鑑定、炮製、製劑、成分、藥理及臨床應用等領域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修纂當代的「官修本草」已成為當代中藥學家關注的焦點。
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和政協二次會議期間,中醫藥界的全國人大代表王群,政協委員王孝濤、王綿之、哈荔田、李聰輔、章榮烈等6位專家提出,由國家組織力量整理和研究本草並提交了修訂「中華新本草」的議案。1989年5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決定組織全國中藥領域的相關專家編纂《中華本草》。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六次大規模地對本草學的發展進行的系統總結、整理和研究。
自20世紀50年代建校之初,南京中醫藥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開始搜集當時中藥各個領域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記載的主要內容分為正名、異名、釋名、品種考證、來源、原植物、栽培要點、採收加工、藥材與產銷、藥材鑑別、藥理、炮製、藥性、功能與主治、應用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成分、製劑、現代臨床研究、集解、附註、參考文獻等24項,然後製成卡片進行保存。經過不斷補充積累,卡片總數已超過50萬張。
「正是憑藉著小卡片的內容和編纂這些書的過程中積累的學術和工作經驗,南京中醫藥大學最終成為《中華本草》的總編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滌平說。
17年精益求精
《中華本草》編纂涉及生物學、礦物學、物候學、氣象學、地理學、民俗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它不僅是一項以整理文獻為基礎的研究,還需要工作人員對計劃引用文獻的正確性、各專業編委會的來稿進行反覆考證。以黃芪為例,該藥所引古今書籍資料達300多種,包括古漢語文獻《廣雅》、《正字通》等,本草文獻《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等,醫籍古方《金匱要略》、《聖濟總錄》等。在現代研究方面,研究人員收集了發表在醫藥雜誌上的學術論文近1000篇,最後確定引用其中的200餘篇。
宋立人說,《中華本草》的編纂同樣也有學術上的爭論,有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也有不少觀點沒能達成共識。對於這部分內容,《中華本草》收錄了各位專家能夠基本認可的觀點,而對於那些存在爭議的內容則在該味藥內容的最後附上了註解。例如,古代文獻中對丹參藥性的認識不同,《神農本草經》中對其性味的認識是「味苦、微寒」,《本草經集注》的記載為「性熱」,《本草正義》則為「味苦而微辛、微溫」。最終,文獻與臨床專業編委會在翻閱大量古代文獻的基礎上,根據丹參臨床的實際功效,將其藥性確定為「味苦、性微寒」。
藥用植物的國際通用語言為拉丁語,資料書中動植物的名稱都要求用拉丁語寫上其國際通用的名稱。如Picria為玄參科苦玄參屬的意思, Picris則表示菊科毛連菜屬,兩個單詞的字根相同且僅一個字母之差,意思卻完全不同。在《中華本草》的編纂過程中,研究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精益求精,避免了在這方面的可能出現的錯誤。
內容須不斷更新
據統計,在《中華本草》的編纂過程中,直接用於課題研究的古今醫藥書籍達1100餘種,其中本草文獻200餘種、歷代醫籍方書600多種、現代著作(包括藥典、地方性藥志、藥品標準和部分植物學專著)300多種。除了上述文獻,還對國內外近千種醫藥雜誌上發表的有關化學、藥理、藥材、製劑、臨床報導等方面的資料進行了複製和摘錄,擇善引用。據統計,課題研究中引用的古今文獻超過1萬篇。參與編纂的507名專家分別來自全國65家高等醫藥院校、科研院所,專業涵蓋了中藥化學成分研究、中藥炮製學、中藥品種等與中藥相關的各個領域。
有關專家認為,收錄10620味中藥,總字數達3957.8萬字的《中華本草》作為一部工具用書,覆蓋的內容既有歷朝歷代醫藥學家的論點,又有近幾十年來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藥各個領域進行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該書的權威性,既將我國歷代醫藥學家最傳統的醫藥理論繼承下來,又能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出一條符合中醫藥發展的路徑,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中醫藥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中華本草》的內容也應在現代化研究比較集中的製劑、臨床研究、用法用量等方面不斷更新。在性味、釋名、品種等對歷代本草學成就的歸納匯集方面,專家們在編纂時就已經作了多次反覆的考證,因此如果需要進行再次修訂,應該有所側重。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吳勉華說,作為該書的總編單位,該校的專家在各方面都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如果國家需要對該書進行修訂,在各項前提條件得到保證的情況下,南京中醫藥大學將有能力再次承擔此項工作。
《科學時報》 (2009-1-13 A4 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