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中華本草》:現代版《本草綱目》

2020-12-25 科學網
歷時17年編纂而成的《中華本草》,共收錄中藥10620味,總字數達3957.8萬字。全國65家高等醫藥院校、科研院所的507名專家傾力參與,詳細翻閱古今醫藥書籍1100餘部,引用的古今文獻超過1萬篇。
《中華本草》:現代版《本草綱目》

來自浙江中醫藥大學的同學在杭州舉辦的中藥嘉年華活動現場為市民講解中草藥的功效和引種方法。

本報記者 孫瑋 通訊員 陳仁壽 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和先進技術在中藥研究領域的應用,及時對本草學的發展進行系統總結、整理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歷時17年編纂而成的、被業內譽為現代版《本草綱目》的中藥百科全書——《中華本草》,日前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驗收。

 

第六次大規模編纂

 

南京中醫藥大學是《中華本草》課題研究的總編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宋立人研究員作為總編,負責指導總審組及所設的14個專業編委會的編纂工作。

 

據宋立人介紹,我國歷史上有不少醫藥學家,根據自身的辨藥、採藥、製藥、用藥經驗修訂醫藥文獻。從載藥365種、總結先秦至後漢本草成就的《神農本草經》,到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從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編修、頒布的藥典性著作——唐代的《新修本草》,到宋代修撰的《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再到載藥1892種、代表歷代本草著作最高水平的《本草綱目》,每一部著作都包含了當時本草領域最新的中藥理論和實踐經驗。

 

但自明代李時珍歷經27年著成《本草綱目》(成書於1578年),至20世紀70年代的400年時間裡,儘管其間不乏本草專著,卻無一能夠超越《本草綱目》。同時,隨著中藥資源、品種、鑑定、炮製、製劑、成分、藥理及臨床應用等領域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修纂當代的「官修本草」已成為當代中藥學家關注的焦點。

 

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和政協二次會議期間,中醫藥界的全國人大代表王群,政協委員王孝濤、王綿之、哈荔田、李聰輔、章榮烈等6位專家提出,由國家組織力量整理和研究本草並提交了修訂「中華新本草」的議案。1989年5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決定組織全國中藥領域的相關專家編纂《中華本草》。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六次大規模地對本草學的發展進行的系統總結、整理和研究。

 

自20世紀50年代建校之初,南京中醫藥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開始搜集當時中藥各個領域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記載的主要內容分為正名、異名、釋名、品種考證、來源、原植物、栽培要點、採收加工、藥材與產銷、藥材鑑別、藥理、炮製、藥性、功能與主治、應用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成分、製劑、現代臨床研究、集解、附註、參考文獻等24項,然後製成卡片進行保存。經過不斷補充積累,卡片總數已超過50萬張。

 

「正是憑藉著小卡片的內容和編纂這些書的過程中積累的學術和工作經驗,南京中醫藥大學最終成為《中華本草》的總編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滌平說。

 

17年精益求精

 

《中華本草》編纂涉及生物學、礦物學、物候學、氣象學、地理學、民俗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它不僅是一項以整理文獻為基礎的研究,還需要工作人員對計劃引用文獻的正確性、各專業編委會的來稿進行反覆考證。以黃芪為例,該藥所引古今書籍資料達300多種,包括古漢語文獻《廣雅》、《正字通》等,本草文獻《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等,醫籍古方《金匱要略》、《聖濟總錄》等。在現代研究方面,研究人員收集了發表在醫藥雜誌上的學術論文近1000篇,最後確定引用其中的200餘篇。

 

宋立人說,《中華本草》的編纂同樣也有學術上的爭論,有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也有不少觀點沒能達成共識。對於這部分內容,《中華本草》收錄了各位專家能夠基本認可的觀點,而對於那些存在爭議的內容則在該味藥內容的最後附上了註解。例如,古代文獻中對丹參藥性的認識不同,《神農本草經》中對其性味的認識是「味苦、微寒」,《本草經集注》的記載為「性熱」,《本草正義》則為「味苦而微辛、微溫」。最終,文獻與臨床專業編委會在翻閱大量古代文獻的基礎上,根據丹參臨床的實際功效,將其藥性確定為「味苦、性微寒」。

 

藥用植物的國際通用語言為拉丁語,資料書中動植物的名稱都要求用拉丁語寫上其國際通用的名稱。如Picria為玄參科苦玄參屬的意思, Picris則表示菊科毛連菜屬,兩個單詞的字根相同且僅一個字母之差,意思卻完全不同。在《中華本草》的編纂過程中,研究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精益求精,避免了在這方面的可能出現的錯誤。

 

內容須不斷更新

 

據統計,在《中華本草》的編纂過程中,直接用於課題研究的古今醫藥書籍達1100餘種,其中本草文獻200餘種、歷代醫籍方書600多種、現代著作(包括藥典、地方性藥志、藥品標準和部分植物學專著)300多種。除了上述文獻,還對國內外近千種醫藥雜誌上發表的有關化學、藥理、藥材、製劑、臨床報導等方面的資料進行了複製和摘錄,擇善引用。據統計,課題研究中引用的古今文獻超過1萬篇。參與編纂的507名專家分別來自全國65家高等醫藥院校、科研院所,專業涵蓋了中藥化學成分研究、中藥炮製學、中藥品種等與中藥相關的各個領域。

 

有關專家認為,收錄10620味中藥,總字數達3957.8萬字的《中華本草》作為一部工具用書,覆蓋的內容既有歷朝歷代醫藥學家的論點,又有近幾十年來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藥各個領域進行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該書的權威性,既將我國歷代醫藥學家最傳統的醫藥理論繼承下來,又能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出一條符合中醫藥發展的路徑,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中醫藥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中華本草》的內容也應在現代化研究比較集中的製劑、臨床研究、用法用量等方面不斷更新。在性味、釋名、品種等對歷代本草學成就的歸納匯集方面,專家們在編纂時就已經作了多次反覆的考證,因此如果需要進行再次修訂,應該有所側重。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吳勉華說,作為該書的總編單位,該校的專家在各方面都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如果國家需要對該書進行修訂,在各項前提條件得到保證的情況下,南京中醫藥大學將有能力再次承擔此項工作。

 

《科學時報》 (2009-1-13 A4 生命科學)

相關焦點

  • 20世紀的本草巨著:《中華本草》
    《中華本草》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南京中醫藥大學總編審,全國60多所高等醫藥院校和科研院所500多名專家協作編纂,歷時10年完成。1999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陸續出版。《中華本草》得學術成就有 三點:1.《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品種空前,內容豐富翔實,項目設置全面。舊識新知,兼貫博通,充分揭示了本草學發展的軌跡,客觀體現了中藥學術的完整體系。 2.
  • 中國編纂《中華本草》 載藥八千九百餘種
    中國編纂《中華本草》 載藥八千九百餘種 2008年10月12日 01: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一日電(記者曾利明)歷時十五年、近四千萬字的劃時代本草學巨著《中華本草
  • 王家葵《本草博物志》:用現代科學知識解析本草歷史上的疑案
    他對道家經典文獻的研究也有獨到之處,故得以在中華書局出版了《登真隱訣輯校》(2011)等4種道書。我雖未見過家葵教授的詩作,卻見過他的古詩集句,真箇是巧妙天成。由此知道他對古代詩詞也一定非常熟悉。可貴的是,他的這些業餘愛好的功底與成就,同樣反映在《本草博物志》中。
  • 原來《本草中華》真的是一個神仙紀錄片
    紀錄片《本草中華》由國藥大師金世元提供專業指導,講述中草藥的生命輪迴和中國人的處世智慧。《輕重》、《進退》、《黑白》、《新陳》、《剛柔》、《甘苦》,這是本草的哲學,也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看這部紀錄片是在首頁的推薦下開始的,一開始不以為意,後來發現真香,越看越想看。
  • 明代蒿萊野人姚可成著《食物本草》
    明代書名為《食物本草》的著作有多種,如薛己著《食物本草》二卷;盧和著四卷,汪穎撰七卷;錢允治校訂《東垣食物本草》等;明末姚可成在諸「食物本草」之基礎上予以修訂增輯,撰成《食物本草》二十二卷。每種食物詳細地記述性味、有無毒性,產地、功效、王治病症、用法以及單驗方應用,有的加有姚氏的評論或按語。內容豐富,闡述詳盡,切合實用,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中華本草》精選本在京首發
    本報北京2月28日訊反映現代最新研究成果的劃時代的本草巨著——《中華本草》的精選本首發式,今天在京舉行。國務委員彭雲、全國政協副主席何魯麗以及衛生部、新聞出版署、中宣部出版局等部門的領導出席了首發式。
  • 全新24味本草,《本草中華》第二季明晚播出
    《本草中華》第一季豆瓣評分2016年,《本草中國》改變了紀錄片的播出時段困境,讓一向難受青睞的紀錄片闖入一線衛視920時段,創下紀錄片的一個奇蹟。站在人們不甚熟悉的視角,講著接地氣的中國故事,行至第四年的「本草」系列在新一季中關注的是人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本草」。芝麻、銀耳、大棗、蜂蜜,真的不只是飯後甜點或餐中點綴?仙人掌與蒲公英竟然全身都是寶?藥墨與自然銅到底是「黑暗料理」還是「稀世奇藥」?這些問題都將在《本草中華》第二季中得到解答。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全部出版
    本報訊(通訊員周兆鈞記者餘傳詩)全面總結中華民族2000多年傳統藥學成就,集中反映當代中藥學科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本草巨著《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的4卷本近日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民族醫藥工作者編纂,並經南京中醫藥大學總審定而成,共計567萬字,分為「藏藥卷」、「蒙藥卷」、「維吾爾藥卷」和「傣藥卷」4卷,分別收載臨床上常用、療效確切的民族傳統藥材396味、422味、423味和400味,並配置了相應的插圖。
  • 《中華中醫古籍珍稀稿抄本叢刊》第一輯首發—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8月22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共同編纂出版的《中華中醫古籍珍稀稿抄本叢刊》(第一輯)首發。   作為上海書展系列分會場活動之一,當天召開了該叢刊第一種《本草拔萃·附藥性驗方》的首發式座談會。
  •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中醫界對《本草綱目》的評價可謂兩極分化,或說它包容萬象,洋洋大觀;或說它迷信封建,載藥奇葩。這篇文章,主要是談談自己的讀後感,以及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讀完《本草綱目》,有三個關鍵詞浮越心頭:「愛國主義」「母親」「農村」。先說愛國吧,在讀書過程中你會情不自禁感嘆我們威威華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徜徉在歷朝歷代遺留的本草書籍裡,各家的著作異彩紛呈。
  • 舌尖上的《本草中華》味濃情更濃
    近日,一部豆瓣評分8.9分、口碑「炸裂」的紀錄片——《本草中華》顛覆了網友對中藥的傳統印象。「心裡暖暖的」「太美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屏保」「好好吃的樣子」……《本草中華》由首部中藥題材紀錄片《本草中國》的原班人馬打造。
  • 中藥與方劑【第一節歷代本草著作】題答案與解析
    一、A型題1、總結宋代以前的中藥本草的本草書籍是A.《神農本草經》B.《證類本草》C.《本草經集注》D.《本草綱目》E.2、新增藥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是A、本草綱目B、新修本草C、中華本草D、本草綱目拾遺E、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答案】 D【考點】新增藥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
  • 《中華本草》「藏藥卷」問世
    《中華本草   2002年11月5日01:43  東方網-新聞晨報   晨報訊 《中華本草這是《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的首部巨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藥物研究所的40餘位專家學者歷時13年編纂,並經南京中醫藥大學總審定而成。《中華本草》「藏藥卷」共100萬字,收載了藏醫臨床上常用、療效確切的藏藥材近400味。
  • 中華本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近日,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讓我們振奮不已、紛紛感嘆屠呦呦們是中國脊梁的同時,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了中國一項無與倫比的瑰寶——本草。本草,最早見於《漢書·平帝紀》,是中草藥的另一種說法。《說文解字》中說:「藥,治病草也。」全世界約有35萬種植物,有藥用價值的近3萬種,其中作為中藥使用的約1萬2千種。
  • 本草書摘 | 食物本草
    明代名為《食物本草》的著作有多部,此書的不同之處在於,除文字記載外,還配有工筆重彩藥圖四百多幅,繪製精美,令人大飽眼福。此版《食物本草》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要早幾十年。配圖如何,各位感受一下~(左圖為《本草綱目》,右圖為《食物本草》)
  • 中草藥「杜仲」本草考證
    2.2 思仙、思仲《神農本草經》還載有一別名為「思仙」,意指長期服用可使身體輕巧而衰老減慢,為成仙良藥,故名「思仙」;《名醫別錄》[8] 另記載一名為「思仲」;《證類本草》記載「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6] 中亦提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這賦予了杜仲一種神話色彩,推崇其補中、益精氣、耐老的功效。
  • 《中華本草》編纂課題通過驗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本草》編纂」研究課題於10月7日正式通過了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驗收。 據介紹,我國歷史上素有盛世修本草的傳統。
  • 民族的驕傲 御芊妍品牌致力於漢方本草發揚光大
    民族的驕傲 御芊妍品牌致力於漢方本草發揚光大 時間: 2017-02-27 09:30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娜娜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總書記曾說過一句話,他說:「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 《本草綱目》:一部本草書,為啥吸引歐洲8個國家爭搶收藏?
    此外,彩繪本在為藥圖上色時,多遵照《本草綱目》對葉片、花冠顏色的敘述,但也並非全部相符。考其3種彩繪本來源,或許是由18世紀法國來華傳教士湯執中請中國畫師依據《本草綱目》繪製後帶回法國。 從裝訂方式來看,在《本草綱目》流入歐洲後,多由歐人在原函套外加以硬殼洋裝。
  • 《本草綱目》在線閱讀(免費下載)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糾舉錯誤3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