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儀式感中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2020-12-27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春銘)「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舞臺上,孩子們鏗鏘有力的誦讀,再現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英雄氣概。12月22日,在京舉行的「國風美誦」——敬德書院經典誦讀活動上,北京市定慧裡小學和翠微小學的師生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吟誦《木蘭辭》,並用兩種風格演繹了《木蘭辭》的精彩。

為了響應教育部、國家語委號召,搭建平臺展示誦讀成果,交流各校誦讀經驗,豐富書院誦讀活動形式,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在海澱區內選取十所誦讀(吟誦)項目校,作為試點學校,長期開展誦讀(吟誦)教育教學活動。此次活動,十所項目校各展所長,帶來一場集合吟誦、朗誦、古箏、鼓、書法與舞蹈為一體的傳統文化精彩展演。

翠微小學《木蘭辭》

翠微小學五(7)班的劉子笑是參演這次《木蘭辭》的男生之一。問到他對這首詩詞的感覺,劉子笑毫不猶豫地說:「展現了女英雄的氣概。」英雄氣概和傳統文化的吸引,讓他們排練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累。六(9)班學生康思在說,吟誦可以把聲音的美、文字的美、畫面的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人獲得美的享受。同時也使記憶變得更輕鬆了,更愉悅了。張琦娜和郭紫祺同學也覺得吟誦中飽含著情緒,能把人的情感帶到情境中,這是自己在經典誦讀學習中感受最受益的地方。

翠微小學大隊輔導員於立君介紹,詩詞誦讀已經成為學校的一種文化、學生的一種習慣。多年以來,翠微小學一直非常注重經典誦讀的傳承與創新,堅持開展「經典誦讀在我心」主題活動。早晨課前誦讀,放學路隊背誦,微信群裡晾曬,各種場合展示已成為學校詩詞學習積累的亮麗風景和特色文化。每學期,各校區、各年級組還會組織不同形式的經典誦讀展示活動。

「誦讀經典,既陶冶了學生的智慧人生,引領學生走進經典、品味經典,在學習中豐富內涵、滋養生命,又培養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裡綻放出新時代的活力。誦讀經典,既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打下紮實的文學基礎,更激發愛國情感,陶冶情操,讓中華文化的千年古韻調和校園的讀書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於立君說。

清華附小《懷古吟誦》

在清華附小,每天早晨起來都有10分鐘的經典誦讀。清華附小琅琅的書聲,也構成了附小校園的一景,清華附小人有一個口號:這是一座書香校園,這是一座朗誦著中華民族經典的校園,雖然它擁有國際的視野,但依然有中國靈魂。

清華附小五(8)班的王亦堯經過學校經典詩詞的薰陶,已經開始自己創作古文詩了。而且越寫越流暢。「古詩詞的學習,能讓我們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王亦堯說。清華附小六(5)班的李思路現在已經是學校裡的吟誦小達人,除了給年級學生領頌,隔周的一三五還會給年級每個班的吟誦小代表講解吟誦知識。

清華附小語文老師張暉說: 「優秀傳統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內涵豐富、意境高遠、富有哲理、語言凝練、朗朗上口,小學生記憶力強,可以很容易熟讀成誦。學校採用清晨朗讀、課前誦讀、午間閱讀、課堂賞讀的形式,讓經典誦讀縈繞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們喜歡經典誦讀。主動在課外尋求經典誦讀資源。我們在校內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發揮孩子特長,讓對誦讀感興趣、有特長的學生,帶動一大批學生一起讀。不僅培養了學生誦讀方面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海澱實驗中學帶來節目吟愛蓮說之氣概,誦大丈夫之精神

中學的學業壓力比小學大,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難度比小學大。而這次的展示活動中,也有不少中學的身影。北京市海澱實驗中學是一所持續開展經典誦讀的中學。海澱實驗中學語文教師章珊珊介紹,學校將經典吟誦融入了日常教學,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比如在班級語文課上教授古詩文吟誦,開展詩文吟誦比賽,利用課餘時間帶孩子們參加吟誦節目演出。同時,章珊珊老師還在初一初二兩個年級開展傳統文化和吟誦大課講座,讓近千名師生了解吟誦,熱愛傳統文化。

北京市海澱實驗中學初二(9)班學生郭梓陽說:「我每節語文課都要領讀吟誦,吟誦讓我感覺語文很好玩,很好學。吟誦背過的古詩文就再也不會忘。而且,天天吟誦,我的嗓子也越來越洪亮了!」初二(9)班李思涵表示:「在吟誦中,我逐漸了解繼承傳統文化,並將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終身奮鬥目標。同時吟誦已經融入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習慣。就像有些同學每天要聽音樂一樣,我每天都要聽吟誦哼唱吟誦,為了便於在各種場合展示吟誦,爸爸還給我定製了一套漂亮的漢服。」

章珊珊介紹,學校一貫重視經典誦讀。比如在初一,已經連續開展了四次年級性的經典誦讀比賽,高中也每學期都有詩文朗誦比賽。初二年級遊學,在鎮江北固亭十一個班都集體背誦《次北固山下》《京口北固亭懷古》等古詩詞;在南京雨花臺開展憑弔先烈儀式中全體歌訣體背誦《少年中國說》,非常震撼。

「海澱實驗中學通過誦讀經典致敬傳統文化,發揚海實精神,我們一直在路上。」章珊珊說。

獲獎教師代表領獎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國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徐健順說,經典誦讀深入人心,順應時代潮流。吟誦在今後的傳統文化教育裡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中央電視臺資深媒體人陳晰點評,在吟誦中,學生們情真意摯,體現著風雅之美與寫意之美。當學生們在舞臺上非常投入去吟誦的時候,就像「小太陽」一樣。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國學教育學院朱立俠建議,把握好吟誦近體詩的格律,歌訣體節奏中也要將情緒呈現出來。

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敬德書院執行院長吳潁惠說,青少年通過經典誦讀,能加強對文化經典的深刻理解教育,藉助吟誦表演,感受漢語的音律美、節奏美,學生能在聲音中感受詩詞文化和豐富內涵。經典誦讀表演能夠重新演繹中華禮樂文明的優雅、華美,把語言、音樂書法、繪畫和舞蹈等完美結合起來,增強了傳統文化的儀式感,展示了文化的精氣神,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據悉,此次活動由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敬德書院、敬德書院校友會聯合主辦,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國學教育學院協辦,鳳凰衛視•鳳凰青少產業集團支持。

相關焦點

  • 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通過活動增加了學生們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了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在戲曲進校園活動中,湛江市實驗雷劇團的12場活動由該團的青年演員、演員隊副隊長陳漫主持,國家二級演員、湛江市實驗雷劇團有限公司副經理唐金鳳主講。    活動中,不僅為學生們送去精彩的戲曲節目,還給同學們介紹了戲曲的概念、戲曲程式、戲曲行當等知識。學生們聽得非常認真,每到互動和知識搶答環節,同學們熱情高漲,踴躍參與,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 石中英:如何提升教師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
    讓教職工和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將大大降低集體內部成員之間交流、溝通以及達成共同願景的成本。今天,我們與您分享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的這篇文章,進一步理清文化認同和學校發展之間的「強連接」。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一方面,日本在建構一個符合「傳統」的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在官方話語層面受到一定的壓制和排斥。另一方面,日本被重塑的「傳統」與中國文化具有盤根錯節的連通性,為中日兩國改善國民感情,建構共同的價值認同提供了有利條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日兩國在捐贈物資時以漢詩文為媒介的互動成為一大亮點。
  • 傳播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研究
    粉絲作為一個個體,有著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粉絲作為一個群體,其傳播儀式的意義,就是通過藉助各種符號表徵方式,凝聚人心加強集體內部團結,在建構粉絲文化中發掘更多正面健康積極的意義,從而獲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納和認同。 關鍵詞:傳播儀式;粉絲文化;認同 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隨著新媒介運用普及,粉絲由偶然聚合的存在成為利用網絡、微博等媒介聚集成群。
  • 用禮儀制度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的放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計劃地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如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利用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契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
  • 傳統文化節目流行 國人認同感強烈
    去年下半年,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推出之後便吸引了大量觀眾的追捧,春節期間再次推出了傳統文化節目《中國謎語大會》,而近兩個月《中國成語大會》也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與此同時,衛視的傳統文化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迸發出來,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相繼推出。這些似乎已經淡出電視螢屏的傳統文化,再次迸發出了力量。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激發學生興趣和提升學習能力
    如果學生對我們的傳統漢語知識不感興趣,那麼漢語教師的課堂將很難進行。一些學生對傳統知識不是很感興趣。 Internet上的實時信息,遊戲和各種視頻為學生提供了很多選擇。取捨很多。學生通常擁有知識,教材,尤其是教科書。傳統文化知識將不再受到關注。從長遠來看,學生將越來越依賴網際網路,他們對傳統知識學習的興趣將越來越小。這是當前教學中的問題。
  • 共享文字情感 加深文化認同 網絡文學熱風吹兩岸
    「兩岸青年網絡文學大賽」評選日前在浙江杭州落幕,24部大陸作品和10部臺灣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臺灣來的年輕朋友如果能分享大陸廣闊的文化市場和機遇,我覺得非常好。我們也可以大膽期待,將來本次比賽中的青年中能出現大師級的人物。」
  • 黃至安委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
    全國政協委員黃至安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 林洛頫)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國民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達到凝聚民心,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和愛國心是當前我國社會的重要職責之一。」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黃至安提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建議。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植根於傳統文化讓學生氣質獨特——文法學院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聘請了山東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秦瑞基、青島弘正書院院長李增金等在傳統文化上深有造詣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開展講座。「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課程思政在學生的四年求學生涯中埋下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中文系黨支部書記王志華說。
  • 國家儀式與共同體認同
    因此,從身份認知、情感同化和價值內化維度構建共同體認同的邏輯線條,充分運用選編儀式腳本、組合儀式符號、社會化儀式動員和重複性操演等方式,構建共同體認同的理路。國慶閱兵慶典、公職人員就職宣誓、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和烈士紀念公祭等國家儀式,是國家權力機構動員群體進行具有展演性、程序性和象徵性行為的方式,是高度凝聚民族國家文化傳統、信仰理念和時代精神等核心元素的儀式化表達。
  • 澳門旅遊學院連續第二年開學辦升國旗儀式:提高對國家認同感
    澳門旅遊學院連續第二年開學辦升國旗儀式:提高對國家認同感 澎湃新聞記者 石鳴 2019-08-23 13:44 來源:澎湃新聞
  • 幼兒園重陽節主題教育活動,習俗傳承中,注重儀式感
    包括重陽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過程中形成的,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特別的時間節點,無疑也是對幼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及中華文化啟蒙教育不可錯過的最好的時刻。
  • PBL項目課程《走進中藥草,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人》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因歷朝歷代的文化積累和傳承,形成了特有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體系,這一體系體現在燦若星辰的各種傳統文化經典中。它流經千百年,無聲無息地穿行在國人的血脈中,潛藏在每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的底層。
  • 中國文化走進國際學校 近距離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活動以豐富國際學校學生的課堂內容,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為主旨,根據不同年級孩子們的特點,分別圍繞麵塑、武術、國畫、京劇、印刷、扎染、茶藝等七大國粹設計了內容豐富的課程。熊貓、功夫、毛筆、臉譜、茶葉等一系列極具特色的中國元素,受到學生、老師們的極大喜愛與青睞,各年級的孩子們都在老師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活動,最後的茶藝課更是讓孩子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在行雲流水的動作、淙淙的水聲、淡雅芬芳的茶香、溫潤的茶盞和清香的茶水裡得到了充分的享受,來了一場全方位沉浸式的中國文化體驗。
  • 山東省聊城市幼兒園重陽節主題教育活動,習俗傳承中,更多儀式感
    幼兒園重陽節主題教育活動,習俗傳承中,更多儀式感……包括重陽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過程中形成的,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特別的時間節點,無疑也是對幼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及中華文化啟蒙教育不可錯過的最好的時刻。
  • 文化認同感與語言學習
    學語言就是學文化,那麼對文化認同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究竟如何?本文小編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您兩者之間的關係。
  • 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發展, 才會有《戰狼》故事的延續
    最近這幾年,常常會看到批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小文章,印象最深的是說儒家思想誤國誤民,把中國人變成沒有腦子的傻瓜,缺乏創造力的人群。所以我湊合了這篇相反觀點的文章,算作對抗看不起儒家思想的人吧。這是對君和臣都提出要求和標準的,並不是單方面要人愚忠。父父子子,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父與子的角色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轉換的過程,或者說人生中有很多時候既是父親也是兒子;而做長輩或做晚輩必須有不同的方式。有什麼問題嗎?儒家思想講究尊卑等級。那麼人與人之間是不是不需要尊卑等級呢?在君君臣臣的文化傳承中,影響中國人最大的一個字是——忠。
  • 什麼是工作中的儀式感?
    儀式定義:一個人或一個集體遵照某種類似的模式或程式重複進行的動作。在進行儀式的過程中會使用一些象徵符號,並為這個儀式賦予某種含義。含義:儀式的意義與眾不同,這就把平凡變成了特別。儀式中也會使用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可能是道具、特定的詞語或肢體動作,這背後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它通常意味著更深層次的價值觀。這些符號能夠喚起一種超乎尋常的感覺,能夠為普普通通的事物賦予特殊的含義。一項好的儀式應該具有清晰的敘事邏輯,這通常有助於人們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使他們在更大的背景下理解儀式的意義並參與進來。
  • 中國留學生為日本小學生介紹中國文化 加深交流
    中國留學生為日本小學生介紹中國文化 加深交流 2014-11-17 11:23:59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遠赴日本求學的優秀中國留學生由於同時精通日語和中文,往往肩負著傳播祖國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