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跟我聊了他孩子的事情,昨天幼兒園的活動,他帶著他的孩子想要參加一個活動,作為鍛鍊,可是,這個孩子說什麼都不肯參加活動。並且呢,只要爸爸媽媽一提到上課這件事情呢,孩子就特別的反感,很不喜歡,只要是關於是上課的東西呢,孩子總是條件反射性的去說不用了,那其實這個情況呢不僅僅是今天才有的,有好一段時間了,孩子各種活動都不去參加,所以呢,爸爸媽媽也試著尋找各種的活動,想著孩子會對不同的活動感興趣,這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多了一些選擇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可是呢,還是沒有任何的效果,不管什麼課程基本都是一樣。
孩子經常出現拒絕參加活動的話呢,我們就要思考了
那這個孩子呢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到底為什麼呢?怎麼能夠引導孩子能夠直面「上課」這件事情呢?這可愁壞了這對爸爸媽媽。他們試過很多的方法,軟磨硬泡的跟孩子們說好多,各種物質獎勵、精神獎勵交叉著去用,可是似乎都不管用。爸爸甚至都想要表示把孩子打一頓,他就聽話了。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和孩子的媽媽好好的聊了一會,聊到了一件事情我覺得可能是孩子比較拒絕參加各種活動的原因吧。
由於疫情的原因,孩子沒有地方可去,可是作為父母,他們不想讓孩子在家裡一直呆著,就想著教孩子點什麼,可是呢,由於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較其他的學習稍微有些弱,再加上平時爸爸媽媽在家裡要求 孩子做一些生氣的時候呢比較嚴格,孩子會有一些吃力。所以 孩子每一次再學習的時候呢,都是和爸爸一起的,而爸爸呢比較容易著急和打罵孩子,所以,就這樣孩子就越來越不喜歡參加一些活動了,尤其是上課。
成人的責備會影響到孩子
作為人類,有這麼樣的一個現象,就是孩子會將自己最不願意面對的東西都放在自己最敏感的地方,然後當遇到這些的時候呢,就迅速的做出反應,這個比較像是一種條件反射,只要某種刺激一出,孩子就會有相應的表現出來,就像這個孩子一樣,他已經對於上課這種活動產生了恐懼感,孩子對於這種恐懼感做出的反應就是去逃避,不去面對,那爸爸媽媽跟孩子說的這些要求呢,就成為了刺激孩子這些現象產生的條件了,當條件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拒絕任何活動的反應了。而且此說越多,孩子的反應也就越強烈,這個大家都很好理解,因為每多一次,就相當於跟孩子的內心強化一次。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真正的拒絕上課,而是他的一種內心的表現,孩子也不是對於某些事情沒有興趣,而是孩子根本都沒有去了解任何關於這件事情的內容,所以,孩子拒絕的不是內容,而是「上課」這個詞語。因為孩子已經將上課與一些很不好的事情連接起來了,所以,當我們再怎麼說,也都只是徒勞。
我們越是生氣,可能孩子越是拒絕
那怎麼辦呢?就不讓孩子去上嗎?這個很顯然是不現實的,現在不去想辦法引導孩子的話呢,那在孩子後面的時候會越來越麻煩,所以,我們必須要做一些事情,那做什麼呢?很簡單,那 就避開孩子在意的就好了。
我們會發現,這個孩子除了爸爸媽媽給他上課之外呢,他對於和爸爸媽媽的其他活動的參與都很積極,愛和爸爸打仗,愛和媽媽講故事,所以這些的活動的進行呢,都是證明了孩子不排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所以,我們可以將我們需要帶給孩子的教育內容呢,以不同的形式展現給孩子,讓孩子一種不是上課的狀態下完成活動,同時呢,我們也可以在孩子進行活動之前不去跟孩子這個活動是一節課,這樣的話孩子可能會更加的容易接受一些。
那今天就做了一個類似的活動,一個體能活動,我並沒一邀請這個孩子,也沒有跟他去說我們要上這麼一節課,於是呢,孩子就 一直在我們上課的周圍黃油,終於人不知了,孩子去問我,他可不可以跟我一起去做活動了,我答應了,然後呢孩子很高興了參與了全程的活動,很積極也很開心
孩子沒有不喜歡各種玩的,不管是室內的還是室外的,或者是其他地方的,孩子都會很喜歡,但是,一旦孩子出現反感這些活動的時候呢,我們就要去思考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心理上的影響,比如我們成人給孩子帶來的心理上的影響,可能一些小的細節的事情上的發生都會對孩子產生一些變化,同樣的,當這種變化持久的產生的時候呢就會對孩子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主動性才是孩子活動參與的關鍵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孩子喜歡主動的去做一些事情,當我們激發出孩子的主動的去進行探索和做事情的欲望的時候呢,孩子的一切事情就會簡單的很多,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就會想著要去找活動參加,而不至於會非常的拒絕一些事情,孩子拒絕這些事情呢,一方面是上面說的孩子對這些事情產生了反感,另一方面呢,還有可能就是現在說的缺乏主動性,這種主動性的消失呢也很可能與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對孩子過多的要求產生的逆反心理,畢竟人有的時候總是會對別人給自己安排的一些事情表示拒絕,這個都很正常,不是嗎?
這個孩子的一系列的例子反應了這個情況,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反常的反應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沒有了解到的孩子的一種正常的反應。當我們換一種方式來去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呢,也許還在就會有不同的反應,這種反應需要我們去發現孩子內心深處深藏的一些小原因。比如這個孩子跟我說的,我只喜歡和爸爸一起玩打仗的遊戲,不喜歡和爸爸一起學習,因為爸爸老是兇我。其實只要孩子的爸爸換一種方式,也許還在就能夠更加容易的去接受了。
孩子的學習過程比結果重要
另外呢,我想要表達的是孩子的學習是一個過程性的體現,尤其是對於6歲前的孩子,我們不能要求孩子過多的去進行成果的體現,過分的強調孩子的學習成果呢只會讓孩子對於學習產生不好的興趣,從而會影響到孩子其他的活動的進行,所以,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其習慣的培養而不是結果的產生。
最後,想說的是。當孩子說自己不想和爸爸媽媽玩,或者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呢,我們就要好好的思考是否有什麼影響到孩子了。我是Leo李老師,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一起談蒙氏、聊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