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財經人物周刊》)300多項技術文件,10000多張產品圖樣,350公裡的時速,16輛編組,這一串數字的背後是中國新一代高鐵「復興號」創造的新紀錄。
這輛身著金色「腰帶」、比以前更長的「復興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長今」,如今已經疾馳在了京滬線上。
而這輛加長版「復興號」的總體設計師竟年僅41歲,他就是郭鷂,一個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國高鐵的總體設計師。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位身為「復興號」總體設計師的郭鷂不僅年輕,而且還是半道出家,從計算機和航空無線電專業到高速鐵路動車,從設計師到領軍人物,從零開始的郭鷂僅僅用了8年。
2002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郭鷂選擇了前往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學習深造航空無線電技術。在那裡,他不僅遇見了一生的伴侶趙巍,也從此開始了與高鐵的不解之緣。
2009年,郭鷂學成歸國,與妻子趙巍來到唐山,並成功應聘成為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設計師。
從航空踏入鐵路,巨大的專業跨度並沒有使郭鷂退縮,而是踏實穩重地學習進步,摸著石頭過河,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軟體、畫圖、原理,這些難點最終都為郭鷂所掌握。
忙碌,是我們對郭鷂最直觀的感受。
「我們研發是面對車間、面對公司各單位、面對路局、面對鐵總、面對中車,所以說每天四面八方的任務要工作,鐵總的事是排第一,路局的事是排第二,公司內部各單位的是排第三。「這是郭鷂對自己的工作做出的輕重緩急之分。
高效、專注、一絲不苟都鮮明地體現在了郭鷂身上,他經常告訴自己的團隊,設計思路需要不斷創新,生產製造需要一絲不苟地工匠精神。
在「復興號」設計、實驗地過程中,郭鷂和團隊面臨著許多技術困難。線路不通、車體超重、車門無法自動關閉,面對這些問題,郭鷂從生活中尋找靈感,打破傳統思維,大膽嘗試,經過反覆試驗,這些困難最終都被成功解決。
在郭鷂成功的背後是妻子趙巍和整個家庭的默默付出,孩子們還沒起床郭鷂就離家上班,孩子們睡著後才回家休息,郭鷂每天與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寥寥無幾。」爸爸又出差了「是妻子經常對孩子們說的話。「其實我想讓爸爸換一個工作,一個不那麼經常出差的工作「,女兒的無心之言讓郭鷂心裡很不是滋味,但工作與家庭往往太難兩全。
「首先是有國才有家,這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這個詞,有國才有家,那麼國家的興旺,國家的富強,這個是必須得需要所有中國人集體去奉獻,去支撐的。「在郭鷂的心中,為國家建設盡一份力,成為很牛的人一直是不改的初心。無論是當初留學烏克蘭,還是踏入鐵路領域,或是擔任「復興號」總體設計師,這份初心一直都在。
如今,「復興號」雖然已經設計製造完成並且投入使用,但郭鷂並沒有停止步伐,年僅41歲的他將再次挑戰極限,開始設計時速為400公裡的動車組。到2020年,這種型號的高速動車組將被用於洲際運輸,不但速度更快,而且可以自動適應不同國家、不同標準的鐵路。屆時,跨國互聯互通的效率將大大提升,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經濟全球化也將進一步發展。
郭鷂是如何從航空專業跨入鐵路領域的呢?
41歲的他又是如何僅用8年就從一無所知到成為高鐵領域的領軍人物?
「復興號」的研發過程中,郭鷂和團隊又遇到過哪些困難,又運用了什麼「黑科技」呢?
8月6日晚21:48央視《財經人物周刊》帶您走近「高鐵工匠」郭鷂背後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