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學家解開細胞分裂重要謎題

2021-02-21 醫學生學術(MSA)

細胞分裂過程對生命至關重要。自維多利亞時代細胞生物學出現以來,細胞分裂的最後階段——兩個子細胞彼此分離的過程一直讓科學家們感到著迷。然而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要研究最後的一步即分裂細胞在一分為二之前形成分裂溝(furrow)的過程卻極為困難。

早期的生物學家將這一過程命名為「胞質分裂」( cytokinesis),被解讀為是「細胞運動」以及一系列高度活躍及組織化的事件。科學家們現在對與之相關的蛋白質和它們的行為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有一個重要的謎題仍然未解:細胞是如何向分裂溝處發送信號的?

出現這一盲點的一個簡單原因在於:難以在活細胞中看到及檢測這樣複雜的過程。現在,哈佛醫學院的系統生物學家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告稱,他們在無細胞的條件下重建了胞質分裂——包括了指揮分子交通的一些信號。結合蛙卵提取物和模擬細胞膜的脂質膜,他們構建出了一個無細胞系統重演分裂溝的組裝過程。

這一無細胞系統具有兩個巨大的優點:其擴大了分裂溝構建事件的規模,使得觀察它們變得更為容易,並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操控相關蛋白。當細胞完整無損時,很難做到快速地除去及恢復某些蛋白來觀察作用分子的改變對於胞質分裂的影響,而當細胞的內部結構散布在顯微鏡載玻片上之時則變得很容易。

關鍵的挑戰在於胞質分裂行為完全依賴於細胞膜來形成分裂溝——而構建這一無細胞系統則必須除去細胞膜。認識到可利用玻璃上由兩層人工脂質構成的一個受控平板膜,來替代彎曲的、不斷移動的複雜細胞膜,使得這項研究工作成為可能。

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教授Timothy Mitchison說:「我們真正構建出了細胞中發生的事件。我們相信我們的工作不僅朝著理解分裂溝的組裝過程邁進了一步,更廣泛地說,還推動了認識胞質分裂信號傳導的生物物理學。」

該研究團隊包括共同資深作者Mitchison和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講師Christine Field,共同主要作者、化學生物學研究生Phuong Nguyen,以及系統生物學研究員Aaron Groen。

工作伊始研究人員輕輕破碎了來自非洲爪蟾的未受精卵細胞,分離出了它們的內容物。以往科學家們曾利用這些卵抽提物重建了有絲分裂紡錘體。哈佛醫學院的這一研究小組則更進了一步。

一開始,科學家們轉向了他們的分子儲存物,提出了用這些構件來充當人工中心體以及螢光標記的微管。他們隨後模擬了受精過程,通過添加標記抗體,利用螢光顯微鏡成像了細胞分裂過程所需的一些結構的自組裝過程,而這是利用組織培養物中的活細胞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最後的組成部分是細胞膜模型。

Field說:「為了真正證明我們重建出了胞質分裂信號,我們需要添加雙分子層膜,然後看它能否招募細胞表層的一些蛋白質。這就是我們在尋找的發送給細胞膜的信號。」

科學家們能夠看到這一信號部分原因在於Field選擇將肌動蛋白(actin)納入到了他們的系統中。由於這一細胞成分使得很難用卵細胞提取物開展實驗因此往往被清除。肌動蛋白在細胞中的工作像裝配在一起的樂高積木一樣,就是組裝成長肌動蛋白纖維(微絲)和網狀組織。

微絲提供了支架,使得其他的細胞成分,包括細胞膜能夠移動和改變形狀。因此Field推斷,儘管使用肌動蛋白存在困難,將其納入系統中來重演與形成分裂溝相關的信號極為重要。

Nguyen 說:「微管信號不僅發送到了質膜,也發送到了形成質膜頂部的肌動蛋白層(actin cortex)。只有在存在肌動蛋白的情況下才能看見這一現象。」

有多個信號複合物在分裂溝處起作用,微管與肌動蛋白層及細胞膜都進行了「對話」。

Groen說:「這一系統的巧妙之處在於,根據個別的結構組件:肌動蛋白、微管和細胞膜重建了胞質分裂。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在空間上操控這些組件,這是在活細胞中無法辦到的。我對著這些可能性感到非常的興奮。」

Mitchison說,他們從事的是最基礎的理論知識研究工作,但細胞分裂對於胚胎發育、幹細胞更新和癌症均至關重要。

「例如,我們談論的這些過程同樣發生於生成新血細胞的骨髓中。因此明確地了解這一生物學與許多的疾病類型有關聯。」

==================================================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醫學生學術(MSA)」!如你喜歡,請點擊右上角,彈出菜單後選擇「查看官方帳號」、「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如果您對MSA學術活動感興趣,請加「醫學生學術科研沙龍」Q群(群號:185058387),醫學文獻互助群(群號:315565903),醫學學術英語群(群號:170470190)同時歡迎您微信留言或通過人人主頁:醫學生學術 留言,我們會儘快回復!

回復"目錄"或以下數字可了解以往精彩推送內容!
回復「1」可查看《谷歌學術發布2014年度期刊排名》;
回復「2」可查看《生物分子類實驗室常用實驗技術原理匯總》;
回復「3」可查看《實驗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法》;
回復「4」可查看《胎牛血清使用中的常見問題》;
回復「5」可查看《閱讀文獻的三大問題:坐不住,記不住,想不開》;
回復「6」可查看《研究生常用的十八大學術搜尋引擎》;
回復「7」可查看《漫畫--研究生》及《研究生必看:36個專業的學術搜索類網站》;

回復「8」可查看《PCR反應三維動畫詳解》;

回復「9」可查看《2014年SCI影響因子新鮮出爐!》;

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


MST自編圖書傾情奉獻
《醫學生保研寶典》:成功保研隨身必備!CV、PS、套瓷、面試……師兄師姐心口相傳!選學校、選導師、選專業,寶典覆蓋樣樣俱全!
《醫學英語詞彙聯想+構詞記憶法》:多種原創記憶方法助你輕鬆搞定12門基礎課程+12門臨床課程的重點單詞!
《2014年醫學研究生複試指南》:任他複試千變萬化,指南萬變不離其宗!
《醫學生考研寶典》:按專業編排,八月份即將出爐,醫學研友的福音!
***以上圖書噹噹、京東、淘寶均有銷售****

相關焦點

  • Nature:科學家解析控制細胞分裂的新型分子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細胞分裂的新型控制機製圖片來源:Arpan Rai, UZH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能夠控制細胞分裂的特殊酶類(DYRK3),這類酶是一種雙特異性的激酶,當細胞分裂時,DYRK3酶就會促進不同相的混合,這就保證了細胞能夠正確構建分離染色體及分裂細胞內容物的細胞機器
  • 科學家首次看清受精卵分裂第一步
    在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過程中,這些染色體並非攜手共進,而是自顧自的分離。這項重磅研究今日發表在了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顛覆了我們對受精卵分裂第一步的基本認知。▲這項研究得到了《科學》的同期專題報導(圖片來源:《科學》)事實上,在多年前,細心的科學家們就發現,在受精卵中,來自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似乎處在不同的位置。
  • ...在哺乳動物胚胎的首次細胞分裂期間,兩個紡錘體讓親本染色體...
    2018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人們長期以來認為,在胚胎的第一次細胞分裂過程中,一個紡錘體負責將胚胎內的染色體分離到兩個細胞中。破解存在了20年的謎團科學家們一直觀察到親本染色體在雙細胞胚胎(two-cell embryo)的細胞核中形成兩個半月形的部分,但是不能清楚地對此加以解釋。論文第一作者、Ellenberg團隊的成員Judith Reichmann 說,「首先,我們僅關注親本染色體的運動,我們無法理解親本染色體分離的原因。
  • 科學家解開埃及豔后不老之謎
    歷史上知名人物「埃及豔后」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她與託勒密王朝之間的傳奇,至今仍舊是電影、歷史故事裡重要的人物之一,除了與凱薩、屋大維、安東尼的愛恨情仇,埃及豔后「不老容顏」也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謎題。
  • 2018年11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這其中就包括賦予細胞形狀的細胞骨架、協調細胞分裂的細胞微管以及我們體內最常見的蛋白---膠原蛋白,它給我們的軟骨、皮膚和其他組織提供強度和靈活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蛋白設計學院主任David Baker及其團隊為了從頭設計這些蛋白絲,他們採用了一種稱為Rosetta的電腦程式,它能夠根據蛋白的胺基酸序列預測它的形狀。
  • 2019年1月11日Science期刊精華
    2.Science:揭示大腦星形膠質細胞在控制晝夜節律中的新作用doi:10.1126/science.aat4104; doi:10.1126/science.aav970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即包圍並支持大腦神經元的「看護」細胞,在晝夜節律(即身體24小時的生物鐘)中起著比之前理解的更重要的作用。
  • 發現細胞分裂中收縮環作用機理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表示,在一項旨在促進癌症治療效果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收縮環的作用機理。研究顯示,收縮環的作用是細胞分裂的一個重要步驟,它使得母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
  • 盤點熊出沒之探險日記四大謎題,最後一個謎題至今都沒有解開
    熊出沒火爆之後不斷推出新的電影系列,其中除了光頭強和熊大熊二、李老闆之外,還有非常多的美女,熊出沒之探險日記是最新的TV版劇作,但是目前第一部也完結了好長一段時間了,下面星辰君盤點熊出沒之探險日記四大謎題,最後一個謎題至今都沒有解開。第一大謎題:光頭強喜歡趙琳嗎?
  • Science:科學家在細胞中發現一種新型的RNA修飾酶類—ANGEL2
    2020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在人類細胞的RNA分子末端識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化學反應,此前研究人員僅在細菌和病毒中觀察到過這種反應,通過追蹤其在數千種蛋白質中的來源,研究人員發現,名為ANGEL2的特殊酶類或會執行這種反應,ANGEL2
  •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1 21:36:27 近日,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齊嶺(Ling Qi)及其團隊發現,內質網(ER)相關降解參與調控棕色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動態
  • 《科學》:線粒體或能促進大腦發育期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細胞轉變
    線粒體是能為機體每個細胞提供能量非常重要的小型細胞器,尤其是對於需要能量維持正常功能的大腦,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Flanders生物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能在大腦發育期間調節關鍵的事件,即如何調節神經幹細胞轉變為神經細胞
  • Science:蛋白在細胞內的「定位」機制
    (圖片來源:史家嵐)生物谷報導: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單價酸性脂對蛋白在細胞內的精確「定位」起到調控作用。該研究結論回答了一個重要的細胞生物學問題,並為一項相關的爭論找到了依據。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11日的《科學》雜誌上。
  • 細胞核起源——令人生畏的進化謎題
    細胞核的起源是一個根本性的、令人生畏的進化謎題,目前設想的關於「核」起源的流行情景(特別是所謂的內共生途徑)還遠談不上清晰。
  • 細胞骨架與有絲分裂
    中學教學中教師對於人教版教材《分子與細胞》稱動物細胞分裂時為「星射線",而《遺傳與進化》動物細胞減數分裂時用的是「紡錘絲"常存在疑慮,實際上,無論是星射線、動粒微管還是極微管,都是紡錘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其本質都是微管,在細胞分裂期均可稱為「紡錘絲」。
  • 專題5 細胞分裂
    D.M蛋白發揮作用後,感染BYDV的細胞被阻滯在分裂間期2.A.圖甲、丙中細胞處於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B.圖甲細胞中同源染色體已彼此分離C.圖乙細胞中5個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附近D.圖中細胞按照減數分裂時期排列的先後順序為甲→乙→丙→丁
  • 2020年3月27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癌細胞通過增加核糖體蛋白產生來促進乳腺癌轉移doi:10.1126/science.aay0939; doi:10.1126/science.abb0736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可通過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在全身擴散,最終到達身體遠端部位並形成轉移性腫瘤。
  • 生殖細胞的形成——減數分裂
    一、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 細胞增殖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1)單細胞生物:通過細胞的增殖而繁衍。 (2)多細胞生物:從受精卵開始,要進行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漸發育成個體。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4】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發現細胞內有摩擦力,有絲分裂紡錘體,分裂過程中將染色體拉開!
    科學家提出了一種理論,描述由蛋白質交聯的生物細絲之間的摩擦。令人驚訝的是,理論預測摩擦與交聯劑的數量呈高度非線性關係。研究人員為,細胞使用這種縮放不僅是為了穩定細胞結構,也是為了控制它們的大小。這些新的發現對於理解細胞結構的動力學很重要,比如有絲分裂紡錘體,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將染色體拉開。
  • 有絲分裂的難題被解開了!
    「可那些結果在大小上相差數百倍甚至上千倍。」 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託馬斯·馬雷斯卡(Thomas Maresca)說,「但是現在,我認為我們最終得到了答案。」根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論文[1],馬雷斯卡的團隊利用兩種不同的力感受器去測量果蠅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產生的拉力,他們得出結論:紡錘絲在動粒上施加的、朝向細胞兩極的力足有數百皮牛(1pN=10^-12N)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