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在皇家太醫院任主事。自明嘉靖四十四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等地採集藥方及標本。在這段時間裡,他拜訪了漁夫、藥工、蛇人等人為師,並查閱了歷代的醫書,發現有許多疑難雜症。
到了明萬曆十八年,李時珍嘗到了百草枯,花了整整27年時間,終於寫出了高達192萬字的《本草綱目》。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後人稱其為「藥聖」,並有「萬密齋之方,李時珍之藥」之稱。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卻又十分有效的療法。
「寡婦床頭灰」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現在專家們也已證實。如其名稱所示,寡婦床頭灰是古代寡婦床頭灰的一種,即現在人們所說的青黴素。遠古時期,丈夫死後,大多數婦女不會選擇再婚,而是選擇孤身獨生。青黴素喜歡潮溼、陰暗和溫暖的環境,寡婦的床由於長時間不動,不擦,床頭就會積下一層厚厚的「灰」。在偶然的機會中,李時珍發現這種「灰」對於感染或身上長時間治療都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李時珍還在書中說,使用「寡婦床頭灰」,一定要注意它是否腐爛,使用已腐爛的黴菌,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英國細菌學家 AlexanderFleming於1928年首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近代醫學後來證實,李時珍的發現,比他早了好幾百年。
除「寡婦床頭灰」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關於「漿液」的記載。將粟米煮熟後,用冷水浸五六天,使其味變酸,表層長出白花,然後取水服藥。若浸泡時間過長,則會使粟米腐爛,其水分有害。乾薑煎服,可治上吐下瀉;與臘肉、少許老鷹屎同煮成粥,可治筋痛肚悶;鹽水浸浸患處,可治手指腫痛;也有調中引氣,解煩去睡,開胃止渴,祛黑痣等功效。
儘管這兩種療法,在現代人看來是非常「奇葩」的,甚至有些人是無法接受的,但是他們的確可以治病,而且效果還不錯。許多令人難以忍受的療法,如捆豬繩、吊繩、人的排洩物等,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旁人看過後避之不及,感到噁心的東西,在李時珍的書中也有記載。因此,李時珍的智慧,為後世所欽佩,「藥聖」之名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