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記載了大量漢魏六朝時期的名人軼事,其中記載了一則關於魏武帝曹操的趣聞:「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故事很簡單,講的是曹操要接見匈奴使者,但是自慚形穢,覺得自己長得太醜——畢竟曹操雖然「神明英發」,卻是「姿貌短小」。所謂「神明英發」不排除是吹捧溢美之辭,然而「姿貌短小」恐怕是實打實的。內在氣質固然重要,但是外在的皮囊往往是人們第一關注的,萬一讓人家匈奴使者看到堂堂魏王竟是一個形容猥瑣之人,實在是有損國威。
「捉刀」一詞的緣來
於是曹操權衡之下 「使崔季珪代」,拉來了崔琰崔季珪來假扮自己,而自己則扮作侍衛手按環刀,立於「床頭」。崔琰是當時一等一的高風亮節之士,為人正直不阿,一身浩然之氣凜凜然,是個令曹操都「喟然嘆息」敬畏三分的主兒。內在自不必說,關鍵是人家外在的皮囊還好看。
《魏志》上描述崔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簡直是當世美男子。」接見之後,曹操很好奇這次會面的效果究竟如何,於是偷偷派間諜去打聽:魏王何如?得到回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因為這一段對白,後世誕生了「捉刀代筆」這個成語,用來指「代替別人寫作文章或代人做事」——儘管「捉刀」的是曹操自己,被他請來冒充自己的崔琰,實際上坐在床榻上。故事沒有完,結局比較詭異——「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曹操聽聞間諜匯報了匈奴使者的評論之後,派人去追殺這個匈奴使者。至於為什麼殺?怎麼殺?殺沒殺掉?文中沒有給出答案,整件事到此戛然而止。縱觀史書,曹操「床頭捉刀」大概是個於史無考的奇聞。倘若君臣之間能夠玩兒起這種你扮我、我扮你的過家家遊戲,至少二人的關係應該相對和諧友善。
崔琰其人
然而崔琰卻是一個眼裡不揉沙子的人。當年曹操受封「魏公」,可以名正言順的建立國都、社稷,卻一直為選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發愁。到底是立「天資文藻,下筆成章」的曹丕,還是「體貌英逸、俊才雲蒸」的曹植為太子,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曹操打算搞一個「秘密走訪調查」,弄點匿名調查問卷看看反饋意見。沒成想,人家崔琰堂堂正正,「唯琰露板答」,把名字往外一露,將自己支持曹丕的想法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出來,並直陳曹丕繼承的合法性。這給曹操都下了一大跳——於私來說,曹植可是崔琰哥哥的乘龍快婿。連寫匿名信這種事,崔琰都敢把自己的名字公之於眾,更何況如此堂而皇之弄虛作假?原文中特意借間諜、使者之口提到了「魏王」一詞。曹操進爵魏王,是在建安二十一年五月份的事,南單于呼廚泉遣使來朝是在同年七月。而就在同一年,曹操以一個近乎莫須有的罪名誅殺了崔琰,毫不留情。由此觀之,君臣二人的關係實在是談不上好。
野史?無稽之談?
除此之外,曹操因為自慚形穢而找人代替自己這種事,原本也說不通。古來臣下喬裝代君的情況之所以發生,「或主遘屯蒙,或朝罹兵革」,往往是君上發生了不測之事,為了穩定軍心民心而採取的非常手段。而像曹操這種因為自慚形穢而找他人代替的,實在前所未有。劉知己《史通》中就明確懷疑:「魏武經綸霸業,南面受朝,而使臣居君座、君處臣位,將何以使萬國具瞻,百寮僉矚也!」 「你一個打天下的人,連命都可以不要,還關注這副皮囊作甚?難道以後上朝接受百官朝賀、接見外國來賓,都要找他人代替不成?」 至於魏武「殺使」一說,恐怕更是無稽之談。曹操好歹是一個大政治家,說話辦事豈能如兒戲一般?後世學究宿儒在談及《世說新語》這一段時,大多為魏武鳴冤叫屈,把這件事看作是坊間傳聞、潑在曹操身上的一桶髒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