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 56歲的彭學民和妻子像往常一樣來到山西臨猗孫吉鎮上擺攤製作手工石子饃,一天的辛勞就這樣正式開始。石子饃,在當地又稱乾乾饃,是晉南永濟、芮城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為有營養好消化,不僅老幼鹹宜,誰家裡的媳婦生娃了也都會準備一些,專門供產婦吃,所以也被稱為「月子饃」。本組圖片拍攝於1月1日。(攝影:宋高立)
老彭和妻子是鄰縣永濟人,育有兩個兒子,均已成家,都在外打工,父母也都80歲高齡,身體康健,在老家過著悠閒的晚年生活。三年前,老彭花了三千塊錢買了一臺石子饃大烤爐,與妻子一起來到孫吉鎮,租了房,每天到鎮上專做手工石子饃出售。
老彭製作的石子饃做工精細,酥脆可口,外觀焦黃鮮亮,在鎮上的口碑很好,吃過的人不但說他的饃好吃,還說老彭實在,為人厚道。圖為剛烙好的石子饃。
老彭介紹,石子饃的主料是小麥粉,配料有油、鹽,雞蛋、花椒葉、芝麻、小茴香等,靠燒熱後的石頭烙成。「石子饃是吃的東西,所以選材用料一定要好,我用的麵粉都是上等粉,不添加別的東西。人嘛,做事要憑良心,哪怕自己少賺點,也不能去虧顧客、砸了招牌。」圖為老彭的石子饃剛出鍋,就有顧客趕來購買。
「石子饃的製作流程並不複雜,頭天晚上和好面,幹酵發酵8小時,然後用手抓成拳頭大小的饃臍,擀成餅胚,放在烤爐上面的熱石子上烘烤就行」,老彭說,看似簡單,但要真正製作出好的石子饃,每一個流程都至關重要,「不僅是苦活,還是個技術活。」圖為不影響當天的營業,老彭倆口子在家裡就將發好的面揪成了一個個拳頭大小的饃臍。
每天,老彭和妻子分工合作,妻子負責將饃臍擀成餅胚,他則負責石子烘烤,配合得很是默契。圖為老彭的妻子薛大媽在擀饃坯。她說擀的時候,力度和厚度都要拿捏適中,不能薄厚不一。
薛大媽擀好一批饃坯後,夫妻倆一起將饃坯擺放在已經加熱好的石頭上。
「烙饃是整個製作環節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因為石頭的溫度較高,烙時間長了,饃坯就會烤焦,時間短了,饃烤不熟,而且要一次性烤到位,否則一跑氣,整盤饃坯就做成了「死面」,算是做廢了。期間還要不停看爐火,火太旺,饃會皮焦裡生,火弱,饃吃著不酥不脆,這都是我長期積累出的經驗」,老彭邊攪拌石子邊說,攪拌是讓石子的溫度均勻。
「我做的饃在當地算是有名氣的,不僅小孩愛吃,老年人也喜歡,有的人還專門從村裡跑到鎮上來買,特別是家裡有產婦的,更是一買就是一籃子「,老彭驕傲地說。圖為兩位趕集的老人到攤位上買石子饃。
當攝影師問他收入如何時,老彭笑著說:「也就二三百塊,不過對於我們農民來說已經很好了,花不了。」老彭說春節快到了,準備給倆孫子包個大紅包,當被追問會發多少時,老彭一擺手,「我可不會給太多,還要給我爹我娘留著呢,常年不在老人身邊,過年必須要好好孝敬孝敬呢」。圖為老彭在收拾剛剛烤熟的石子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