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沒人理解我?

2020-08-27 育才有道

孩子進入成長期,他們會感覺到許多煩惱,比如父母的關心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打動心扉了,反而覺得嘮叨刺耳;


似乎老師也在他們心中失去了往日的威信,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即便平時關係挺不錯的同學,現在也不會那麼親密無間、無話不談了。


而自己總是一肚子的不痛快,這該跟誰說呢?難道成長期,自己註定是孤獨的嗎?



父母也會有所發現,他們常常發現自己的孩子,小時候像小鳥似的對自己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但長大後,特別是進入成長期之後卻守口如瓶不會對自己說心裡話。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國心理學家斯普蘭格說:「沒有誰比青年人從他們孤獨小房裡,更加用憧憬的目標眺望窗外世界了,沒有誰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觸和理解外部世界了。」


這種孤獨感正是成長期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的豐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成長期孩子會慢慢獲得一種熟悉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有把握的感覺,這時他們就能夠獨立思考,樂於交流了。



女兒已經上初一了,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宅女。


有時候經常會在QQ心情上發一些莫名奇妙的話,比如「為什麼所有人都不理解我呢」「我覺得好無聊」「我一個人好孤獨」「寂寞是一群人的狂歡」…


有時我會問她:「你最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嗎?」女兒則會搖搖頭,吃了飯就回到自己的房間裡,不是寫日記,就是玩電腦。

以前她性格很開朗的,父母還常常因為她太過於活潑而頭疼。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回家後話也很少,有時忍不住多說她幾句,她就一臉不耐煩,嫌嘮叨。


心理學家認為,進入成長期的孩子都有一種體驗:覺得自己是大人了。


他們好像一夜之間就成熟了起來,進入第二次心理斷乳期的少女們總會時常感嘆:「沒人理解我!」「我好孤獨!」



由於成長期是兒童向成人轉變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關於自己和社會的信息繁雜,他們需要不斷地思考,最後才能確定自己的生活目標。


這個過程一開始,孩子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社會賦予他們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不但要作為子女,在學校還是學生,在同學中,想要成為被人接納和肯定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


孩子要在不同的環境中「扮演」好相應的角色,這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不過他們又希望表現得特別獨立和成熟。


所以他們的心裡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特別需要和別人探討和交流,另一方面又不願意敞開心扉。


小貼士


1

客觀面對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


當孩子步入成長期,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增強,逐漸開始重視身邊的人對自己的看法。


假如孩子的表現得不到眾人的認同,為了不受到父母的嘲諷,他們便將自己的想法和內心秘密封存起來,用諸如埋怨或沉默的表達方式來對抗。


所以,作為父母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


平時要多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用平等、協商的口吻,疏導、引導的方法,避免使用訓斥、命令和強迫的方法對待孩子。


2

引導孩子使用「情緒分解法」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使用「情緒分解法」,讓孩子把生活中的壓力與孤獨羅列出來。


只要孩子能逐個擊破,那這些所謂的壓力孤獨,就可以逐漸化解。


3

鼓勵孩子大聲哭出來


心理學家認為,哭可以緩解壓力與孤獨。


當孩子因為什麼事情而感到苦悶時,父母可以鼓勵其大聲哭出來,從而達到宣洩情緒的目的。


4

鼓勵孩子多讀書


平時父母需要鼓勵孩子多讀書,因為讀書可以讓他在潛移默化中慢慢變得心胸開闊、氣量豁達,不再害怕壓力與孤獨。

相關焦點

  • 孩子想要的理解,為什麼父母給不了?
    被理解後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 有人寫下了當時的感受:好像陽光照進了心裡,穿透了迷霧,整個人都被照亮了。那一刻,你不再孤獨,不再壓抑,好似心理有了溫度,人仿佛也重新活了過來,可以動彈了。你所有的努力、付出、犧牲、委屈統統都被看到、被接納、被撫慰,很放鬆、很熨帖。
  • 我沒一直玩!聽完00後的自述,我開始理解他們,為什麼討厭父母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和包容,畢竟雙方是年齡相差了幾十歲的父母和孩子,想法自然有差異。內容大致是"我不剛吃完飯就寫作業了嗎!一直玩!我剛寫完,菜也買了事我也做了,你想幹嘛!"這話裡可以聽出來大致的事情經過,網友聽著孩子怒吼的聲音,紛紛表示"這得受了多大委屈啊",對此可能不少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經歷,有了些許共鳴,也留下了自己的看法。
  • 孩子小時候,我為什麼沒讓他學新概念英語?
    孩子小時候我為什麼沒讓他學新概念英語?1.不是這套書不好,而是如果學這套書,我們的時間就會不夠用。這套書太嚴謹,太按部就班。2.孩子三年級之前除了學校的課,光拉琴,但我感覺沒什麼時間幹別的。但四年級再不補英語就來不及了,這時候如果開始學新概念顯然落後了一大截,所以我給選了朗文的一套閱讀理解書,光記單詞和閱讀。4.四年級以後,又增加了素描畫,四五年級周末還有樂團排練半天、偶爾足球比賽半天,小提琴課是必上的(一個多小時的課加路上來回兩個多小時)也是半天。寒暑假除了必要的旅行和短期冬夏令營,都集訓素描畫或音樂賽。
  • 我沒一直玩!聽完00後的自述,我開始理解他們,為什麼討厭父母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和包容,畢竟雙方是年齡相差了幾十歲的父母和孩子,想法自然有差異。父母如果不能多理解孩子的想法,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只是一味從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事情,那麼親子之間出現矛盾衝突只是遲早的事,親子關係肯定會越來越淡漠,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展。
  • 「我這是為了你好」,為什麼孩子總是不理解?
    其實,這只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如果父母和孩子溝通不好的話,很容易就會出現父母覺得孩子一點也不理解自己,而孩子反過來也會覺得父母不懂自己這樣的現象發生。這是因為雙方站在不同的立場,而且生活和成長的背景都不同,父母和孩子之間很容易就會出現代溝。
  • 我在講話孩子為何沒在聽?掌握3個聆聽的步驟,讓孩子理解意思
    家長在講話的時候孩子為什麼都沒在聽?掌握住這3個積極聆聽的小步驟,讓孩子們理解家長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積極聆聽是建立長久友愛關係的必要技巧。這項技巧要求你要投入溝通過程當中,並且覺察自己的聆聽阻礙(McKay, Davis, and Fanning, 1995)。當你積極聆聽時,你不僅能接收到對方在說的事情,同時也會透過話語、肢體語言和眼神接觸來回應,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
  • 「我媽媽是外賣配送員」,孩子的理解,是父母最大的安慰
    他的告白引來無數掌聲,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懂事,知道維護媽媽;更因為他的理解,沒有因為媽媽是外賣配送員而感到沒面子。很多爸媽的職業,是很多孩子心中難以啟齒的;即使現在,很多人求職時爸媽職業一欄,都會無意識地美化一下。
  • 真正理解孩子,讓孩子把你當自己人
    「為什麼?是不是沒有想好?」媽媽問。「比賽時臺下會有很多人看,我有點害怕。」小雨很激動,畢竟這是她第一次參加這種競賽活動。「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媽媽讀書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很緊張,但是要是參加競賽的話,也可以鍛鍊鍛鍊自己,不過這件事你還是自己決定,我只是告訴你我的想法。」媽媽鼓勵道後來,小雨自己決定參加這次演講比賽。
  • 我就是做不到理解孩子,怎麼辦?
    ,一句話歸納就是:「我知道應該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可一到事兒上就是做不到,事情還那樣,我依然會憤怒、失望、失控,那該怎麼辦呢?」就像說:「理解了孩子,我就不那麼生氣了」。或恐嚇:「你沒按我說的來,我就沒收手機、卸掉遊戲軟體」。
  • 為什麼我抖音沒人瀏覽 拍的抖音為什麼沒人看
    為什麼我抖音沒人瀏覽呢,相信很多人都跟小編一樣有這樣的問題。拍的抖音為什麼沒人看呢,這個問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 孩子為什麼厭學,你沒把他當人看,總認為我是對的
    往往這個時候,父母都會很自責焦慮,總是不由自主地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為什麼會厭學?網上有很多這方面的分析資料,大多數都是從行為層面去詮釋孩子厭學在家的根源。我認為還是不夠直白深刻,無法震撼到這些厭學孩子的父母內心,今天我就從內心層面談談孩子為什麼厭學。
  • 為什麼我沒給孩子續報VIPKID?
    其實早在Cynthia未滿3周歲之前,我就已經在尋摸外教課了,有的家長會疑惑,你自己不就是英文老師,為什麼還報班?是的,我自己是英文老師,而且毫不謙虛地我會形容自己是個優秀的英文老師,不管從語言能力,教研能力,授課方式來看。
  • 孩子幼兒時期,我為什麼一定要全職陪伴孩子?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來自著名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可以說是在童年就決定了。現代社會決定你成功與否的不是學歷,更不是父母給你積累多少財富,而是性格。問問自己,是不是這樣?同樣的機會,為什麼別人把握住了,我們卻不行?
  • 為什麼中國孩子的理解能力這麼差?
    為什麼其他消費力和收入水平遠超我們的發達國家成年人人均閱讀量甩我們十倍以上呢?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就像一個自認為聰明的人,你問他:「你家有《時間簡史》嗎?」他回答:「我怎麼可能有時間撿屎???」這種笑話就是吃了讀書少的虧了。讀書少除了會鬧笑話之外,還會造成一種後果:理解能力差。這種後果表現在孩子身上最為明顯。
  • 《瑪莎和熊》「我再也不調皮了」|你的孩子理解為什麼他錯了嗎?
    父母的這些憤怒之言,一般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為了說理,不是為了教明白孩子,讓他知道為什麼他錯了,如何錯了,後果為什麼很嚴重。我看到熟悉的家門,還沒來得及欣喜,就被爸拿掃帚暴打!那個兇猛,永生記得,雖然也就那麼一次。在我爸媽的打罵之下,我得知姐姐她們都比我早到家。很奇怪,我不記得那時有多麼痛,卻深深記得那時爸媽的發狂。那種瘋狂暴怒,嚇得我永生難忘。
  • 為什麼我給孩子報了機器人編程課,卻又說低齡兒童沒必要學編程
    前兩期我發了一篇文章,解釋了我為什麼「偷偷」給孩子報了英語班。其中提到了一句:「雖然我家娃最近確實在上一個機器人編程課,但我真的不認為在他這個年紀(5歲半)有必要去學編程。我真的不是學婊!」有很多同學對這句話產生了興趣,都在問我為什麼「口嫌體正直」。
  • 沒有感情了,不離婚只是因為孩子?我理解不了
    他吸了一口煙,仰起頭慢慢的吐了出去,一如吐出的是一肚子的鬱氣,「這幾年都是這樣,她不理我,我也不理她,就這樣,有事情了就說事,沒事各自做自己的事!」「為什麼不離婚?」我問道,「離啥?孩子都十歲了,啥都懂了,就這樣吧。」
  • 孩子1歲後母乳就沒營養了?聽完醫生的話,發現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導讀:孩子1歲後母乳就沒營養了?聽完醫生的話,發現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1歲後母乳就沒營養了?聽完醫生的話,發現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我為什麼沒讓孩子學奧數?
    上一篇關於孩子沒學奧數但自學數學的短文受到關注和討論。有爭議是好事。今天的短文我想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的想法。奧數比賽是許多國家及國際上在進行的一項數學比賽。老師講授的不是解題方法,而是講數學方面的知識和理論,引導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和框架,讓學生在討論中迸發更多的思想火花,對知識理解更深刻。(參考全國奧數競賽二等獎獲得者華偉棟的採訪)我自己本身是理工科專業出身。我上學的時候了解科言是什麼水平;工作多年,一直保持學習的習慣;對我國科研水平與其他國家差距有所了解。
  •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懂事了?
    你,有多久沒和自己的孩子坐下來,好好聊著了?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你的孩子沒有那麼聽話了?總聽周圍的父母們一天不住地抱怨,自己這麼辛苦,孩子竟還不懂事,頗讓人頭疼。而孩子似乎一點也不理解,還跟自己對著幹,真的一點兒也不懂事。你實在惱怒,百般斥責,期望孩子能諒解,懂事,聽話,卻沒想到會適得其反,到最後,只剩下了無奈。可你仔細想想,你的孩子是一直都不懂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