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關於孩子沒學奧數但自學數學的短文受到關注和討論。有爭議是好事。今天的短文我想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奧數比賽是許多國家及國際上在進行的一項數學比賽。自1935年,柯爾莫哥羅夫和亞歷山德羅夫組織第一屆莫斯科青少年數學競賽,這就成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前身。
數學教育好的國家,公認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我僅以自己閱讀過的書和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以三個國家——中國、俄羅斯、法國的學習方式來比較。
各國能參加國際奧賽的孩子都是萬裡挑一的牛娃。中國是這樣,法國、俄羅斯也不例外。中國攻奧數的方式們很清楚,就是不斷的刷題,練難題、怪題;攻做題技巧,以時間和量為優勢。
而俄羅斯的模式是由老師給出幾道或十幾二十道題,由學生自己去思考。老師不會講解這個題應該怎麼做,而是每個學生做完後,單獨向老師講解他的整個解題思路,包括他認為成功的地方,遇到的困難和犯的錯誤。這樣的方式實現以學生為主,獨立自主思考,老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參考《完美的證明》)
法國是一戰前二戰後數學成就極其耀眼的國度。數學牛娃對數學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會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他們會對老師講的內容會進行探討,比如證明,看看是否有其他的證明方法。對於他們而言,數學學習意義在於搞清楚邏輯和結構,為更高階的數學學習做準備。
老師講授的不是解題方法,而是講數學方面的知識和理論,引導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和框架,讓學生在討論中迸發更多的思想火花,對知識理解更深刻。(參考全國奧數競賽二等獎獲得者華偉棟的採訪)
我自己本身是理工科專業出身。我上學的時候了解科言是什麼水平;工作多年,一直保持學習的習慣;對我國科研水平與其他國家差距有所了解。
如果我們仍舊沿用一直填鴨式的方式學習,很難有超越。書上的東西都是前人學會並總結下來的經驗。說實話,如果看都看不懂,太說不過去了。
落實到個人,再這麼填鴨式學習,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能學到什麼東西嗎?難道就為了考個好分數,拼命刷題?
在這樣拼命刷題中,哪有時間思考「這證明是不是有其它證明方法」「我將來做什麼」「我真正的興趣是什麼」。如果沒有時間思考本質,即便上了好學校,很容易讓人覺得生活、前途迷茫,成為「空心人」
我也是俗人,也想有好的師資;也想讓孩子考好的大學。可是當看到奧數這樣的教學模式,完全與我內心希望孩子能體會到數學奧秘的想法是大相逕庭。我更願意看到他是否能了解數學書本上說的知識,理解這些知識究竟說的是什麼?它和生活裡發生的事情,和了解自然有趣的現象究竟有什麼內在關係?
因此帶著這些問題,我選擇不讓他坐在教室裡通過解題來找出答案。而是帶著他到自然中尋找斐波那契數列的花瓣,帶著他用尺子丈量物體,做手工,通過大量閱讀了解數學發展的過程,通過搭建培養思維和空間想像力,摺紙飛機,做數獨,打撲克……等等一系列從生活中通過真實體驗體會數學的美,構建知識體系和培養嚴謹的邏輯思考能力。
對於是否讓孩子學奧數,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選擇合適自己的路,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沒必要過於在乎周圍的世界。每個人的選擇沒有對錯。
對於孩子的培養,我的目光重點不在18歲那年,而在18歲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