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期末,校園裡絕不會缺席的兩個詞語就是——緊張和焦慮。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焦慮的不止是學生,還有老師。
小學老師們期末都會接到家長的詢問電話: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評上「優」?能不能給他改一個「優」?
你可別以為只有語文、數學、英語和科學老師有此煩惱,音樂、美術、體育等綜合學科才是「重災區」——由於沒有書面考試,許多爸媽覺得,這些科目的成績都是老師憑個人感覺評定的,可以適當爭取一下。
近日,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的老師,發文講述自己的「期末焦慮」:期末考一結束,學生們為索要考試成績,用「正義凜然」的陳情郵件,持續轟炸他的電子信箱——
「老師,我要出國留學,勞煩您給我85分以上。」「如果我這門課不能上80分,我就要被退學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記者昨天採訪獲悉,不僅是大學老師,小學老師們更焦慮。
由於評價方式改革,杭城小學生告別百分製成績單已多年,取而代之的是「優」、「良」、「合格」這樣的等級評定。所以,在家長們眼中,孩子能拿到多少個「優」,是衡量學業成績好壞的標準。「全優生」應運而生,顧名思義,所有科目全部是「優」,其中當然也包括音體美等學科。
記者了解到,在取消「三好學生」的評定之後,「全優生」在小學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更加超然。「因為這是進熱門民辦初中的敲門磚。」採訪中,每位家長都如此回答。他們對孩子成績單上「優」的執著追求,多半來源於此。
之前,就有家長因為孩子的成績報告單上「其他各科都是A,唯獨音樂是B」,而給校長發簡訊求助——
「我們家沒人懂音樂,孩子也沒學樂器,本身是個破嗓子。孩子說這次是考唱歌,我們應該怎麼幫她提高音樂成績呢?這課還不像語數英,有作業能輔導。我一想到如果到了四年級,成績單要記檔,音樂再掛個B,真不是滋味。」
簡單地說,對孩子其他那麼多的A(優秀)視而不見,只有音樂學科得了B(良好),家長就著急了。
事實上,這類找校長或者老師傾訴心事的家長,還算比較委婉的。現在有些爸媽會直接找任課老師溝通,甚至據理力爭,要求更改等級,非拿「優」不可。有校長告訴記者,曾有一位家長硬逼著體育老師改成績,結果把年輕的體育老師給氣哭了。
「有的孩子上美術課老是搗亂,作業也經常不交,期末綜合評定怎麼可能是優?」一位美術老師告訴記者,「我拿評分標準給家長看,家長卻固執己見,認為這事關孩子將來小升初,如果不改,就是我故意為難孩子,一次次給我打電話。」就在這位美術老師焦慮地不行,已經快頂不住的時候,幸好校長拍了板:音體美這些綜合學科也是有評定標準的,到底應該優秀,還是良好、合格,都不是老師隨意寫寫的,必須按標準來,不能改!
遇上的次數多了,老師們總結出一套辦法:學期初就定好綜合學科的考核標準和要求,平時作業和課堂表現及時記錄,如果家長對期末成績有意見,可以拿出來比對說明。
然而,即便是這樣,仍有家長會提出異議。有校長說:「上回有家長鬧到學校,當面質問老師,兒子考試成績一向都很好,為什麼平時成績不能『優』?老師解釋說,因為這孩子上課很鬧,作業經常不完成。家長表示不相信,老師找來全班同學集體作證,才作罷。」
類似的家長雖說不多,可音體美等綜合學科的老師通常兼任一到兩個年級的教學,但凡一學期碰上一個,就不大吃得消了,期末能不焦慮麼?!
家長們想盡辦法「爭優」,老師們絞盡腦汁「評優」
這個「優」不該父母去爭而是讓孩子自己爭
在「爭優」這件事情上,旁觀者可能無法想像其中的激烈,但身處其中的老師、家長們則是感觸頗深,圍繞著這個「優」字,他們也是施展出了十八般武藝。昨天,我們採訪了兩位當事人,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1、一位家長的糾結,為了多一個爭優機會,全家旅行計劃泡湯
齊女士的兒子今年六年級,在杭州一所公辦小學就讀,昨天下午參加了最後一門科目的期末考。
因為成績尚未揭曉,老師們的焦慮主要來自對未來形勢的預測,但齊女士的焦慮卻直接擺在眼面前:「兒子回來說題目很難,不要說90分了,85分也有危險。考不到85分,就沒有『優』,過兩天還得參加『爭優』考試。考試時間剛好和我之前定的旅行團衝突,到時就只能退團……」
記者打聽了一下,齊女士口中所謂的「爭優」考試,僅限於語文、數學、英語和科學四門學科,原本是學校給考砸的孩子一次補考機會,但沒考到85分的孩子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再爭取一次「優」。
「不過,期末考直接拿到的『優』和後來爭來的『優』,在成績單上的寫法不一樣,看得出誰是補考過的,也不能參加校內優秀生的評定。以後去民辦初中遞簡歷,同樣會被看出來。」齊女士告訴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既然如此,為爭一個「優」,使難得的全家旅行泡湯,值得嗎?
她表示:「有拿『優』的機會,總要讓孩子去試試。」至於爭來的「優」到底有什麼用,齊女士想了好半天,說:「其實就是心理安慰,成績報告單好看一點而已。」
和身邊一些音體美都要爭「優」的家長比起來,齊女士覺得自己勉強算淡定。
一是因為全家對兒子小升初的去向並不強求,覺得民辦不錯,但對口的優質公辦初中也能接受,所以支持孩子對空模、車模等模型的興趣愛好,而沒強迫他去學不擅長的奧數,自然更不會在音體美這些學科上糾結了。
二是因為兒子的文化課成績雖不算冒尖,但是屬於全面發展的類型,音體美等學科表現一向優異,她從不用為這幾門課的「優」操心。
「可這些『優』都不是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的。」齊女士說,「除了語數英科,家裡對音體美等學科的教育一直很重視。兒子天生嗓子好,愛唱歌,我們就鼓勵他多聽多唱,唱歌能在比較緊張的學業中做一些調劑。體育關乎孩子的體質,能夠培養拼搏和陽剛的性格,所以我們每天督促並陪伴他鍛鍊。對於美術,我平時很喜歡觀察兒子的作品,和他談我的感受和建議,因為我覺得從作品中能了解他的情緒、思維和想像力。」
在齊女士看來,任何學科要取得優異成績,都必須有付出,不能臨時抱佛腳,期末才想到找老師。
「家長爭『優』的心理挺好理解的,現在民辦太熱了,又是非『優』不可。另外,一個『優』不止讓家長心裡踏實,也是給孩子鼓勵和肯定——現在的孩子心理壓力大,平時成績都挺不錯,期末考卻容易發揮失常,的確需要爭『優』的機會。」齊女士說,「可我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家長的做法。」
在她印象中,兒子班裡有個孩子經常在體育課上調皮搗蛋,有時候索性不去上課,結果體育老師挨不過家長的軟磨硬泡,期末還是給了「優」。「別說其他孩子了,我們這些家長也有意見,太不公平了!而且對孩子有意義嗎?」
齊女士坦言:「換成是我,不會這麼做。『優』肯定要爭,但不是父母去爭,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爭,爭到固然好,爭不到也能讓孩子懂得理性對待成績,承受挫折,讓他自己總結經驗。」
2、一位美術老師的煩惱 每次期末成績一公布家長電話就追來了
方玲(化名)是杭州一所公辦小學的美術老師,任教三到五年級的美術課。這兩天,她開始填學生的期末成績單了,每寫一個「良」或者「合格」,儘管有理有據,心裡卻總有點不踏實。「擔心有家長看到成績單後,會一天給我發N個微信,『商量』更改孩子的成績,甚至上門理論……」方老師接受錢報記者採訪時,語氣帶著一絲焦慮。
她的焦慮來自於親眼目睹的一樁爭「優」往事。當事人是她的一位同事,那年教一年級的美術課。
同事一向認真負責,很受一年級小朋友歡迎。她每布置一次作業,都會給畫得好的孩子一張獎勵卡。期末的時候,就根據獎勵卡的數目評優。「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辦法好,能體現孩子一個學期的付出和努力。」方老師回憶說。
沒想到,等到學期結束時,同事的做法竟遭到一位家長的質疑。
因為看到孩子的美術成績不是「優」,那位家長專程趕來學校兩趟,找同事理論。他提出,美術課是培養審美情趣的,不是只有畫得好的人,才是懂藝術的,才能拿「優」。一個孩子可以不會畫畫,但是要懂得欣賞。「說到後來,他甚至認為,我們美術老師是在用低俗的評價方式,扼殺孩子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細胞。別說同事了,我聽到後也難過極了。」方老師越說越鬱悶。
雙方為此爭執不下,最後還是班主任出來做和事佬,把孩子的期末評定改成了「優」,才相安無事。
「才一年級,就為一個『優』那麼較真,我和同事後來專門討論過這事。」方老師說,「如今有些家長對『優』的執著,其實和升學關係不大,只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高。這種期望不僅增加了孩子壓力,也有部分轉移到了老師這裡,孩子做不到『優』,仍希望老師能給一個『優』。」
雖說自己沒有碰到過這樣較真的家長,但每學期的期末成績公布後,方玲多多少少會接到一些家長的電話。「主要是覺得孩子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她分析說。一般來說,五年級開始詢問會比較多,因為五六年級是否是「全優生」,關係到能否進入熱門民辦初中,大家比較重視。不過,個別低段家長也有來問的。」
來方老師這裡爭取「優」的家長,什麼樣的都有。「最多的還是我們俗稱的比較『要』的家長,其次是一些有自己教育觀念又比較固執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優秀,老師不給『優』,就是刁難孩子。」
家長的心情,方老師不是不能理解,自己教過的學生,終歸有感情,不想因為成績單上的一個打分,「葬送」了孩子讀民辦初中的一線生機,可是也有自己的底線。
遇上這種情況,她首先會告訴家長們,沒有「優」是因為沒達到要求,像上課不守紀律,作業沒及時完成等。同時,她也提出補救方案,比如把作業補齊了,仍有機會得「優」;或者跟家長商量,這學期先打合格,下學期如果表現好,就改成「優」,可要是表現仍然不好,就不修改。
她隔壁辦公室的音樂老師甚至想出了一招:個別實在五音不全的孩子可以通過音樂知識、聆聽素養等方面的努力把成績拉到優。確保只要孩子夠努力,就有機會拿到優。
「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優』都是十分執著的,這種執著是亙古不變的。但老師必須按照規矩做事。我有時在想,比起找老師要『優』,家長跟孩子一起找沒拿『優』的原因,再一起努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是會更好?」方老師說。
在她的印象中,有些家長第一次來要過、補過優秀之後,第二年第三年每一年都會找老師;還有一些家長很盡責,補過一次優秀之後,家長就會和孩子一起找問題、反思,以後就再也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記者手記
「良」、「合格」,或許會給孩子更大幫助
說到底,小學老師的期末焦慮,來自許多家長對「優」的渴望。他們為何渴望?錢報記者在採訪中找到了三種原因:
一是希望孩子一學期的努力和付出,能得到應有回報,不會因為偶然失誤而與「優」擦肩而過;二是對孩子的學業成績有比較高的要求和期待,家長自身追求完美;三是升學目標明確,將來預備讓孩子讀民辦初中的。
第一種原因,包括老師在內都表示理解。後兩者,卻有待商榷。
杭州拱墅區青少年宮副書記張敏,當過音樂老師,也曾擔任小學校長多年,一直在關注這種期末焦慮。他為此向家長提出過三個疑問:我們的孩子如果連一個良好都承受不起,還能經受未來的風雨嗎?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語數英科音體美樣樣精通的全才?你要求孩子必須全優,你自己全優了嗎?所有成績單上都是全優的成績,就保證孩子會有一個全優的人生了嗎?
他對有些家長的爭「優」做法表示擔憂:「他們並不是真正對孩子素質發展的重視,而是對音體美學科的分數成績重視,因為小升初考民辦中學要看成績單,全優是熱門民辦初中的敲門磚。」
話說回來,錢報記者專門採訪過民辦初中收簡歷,碰到過因為語數英科少一兩個優,簡歷被拒收,失去該校自主招生面談資格的。但因為音體美不是全優而拒收的,沒見過,也很少聽說。
接下去幾年,民辦初中會如何發展也是未知數。新中考政策,將名額分配比例上調到了60%,前八所重高通過中考招生的名額會更少,民辦初中的升學率多少會受點影響。此外,民辦學校的師資也將有變化——為加強公辦學校在編教師到民辦中小學任職任教管理,今後公辦學校在編教師被派遣到民辦中小學工作,比例不得超過該校教師總數的20%,同一名公辦學校在編教師在民辦中小學累計任職任教時間不超過6年。
撇開民辦初中不談,有時「良」、「合格」或許會給孩子更大幫助。有一位音樂老師告訴錢報記者,上學期他任教班級有兩個孩子因為音樂成績不達A沒有拿到獎學金,其原因就是學習態度影響了平時成績。
「我明確告訴學生原因,也請班主任轉告家長,學生不僅要懂得珍惜榮譽,也要學會承擔責任。」他說。
其實有時孩子拿不到好成績,根子出在家長身上。因為他平時瞎鬧,最終會有家長出面幫他善後爭「優」,無需他自己承擔責任。
所以,記者很欣賞這位家長:「我的孩子從未拿過全優,為此我也很焦慮。但每個學期我都看到了他的進步,比如美術不用在學期末補作業啦,音樂會一次次地練習已達到考試要求。我想與全優相比,沒什麼比這些去拿成績的過程來得更重要吧。一邊是民辦升學的死槓槓,一邊是孩子們的奮力追趕,如果把這些放入歷史長河中,對孩子而言可貴的是這份為了全優目標而盡全力的寶貴經歷。」
當然,作為學校,假如在評價音體美等級時更細緻些,從而真正體現孩子的音體美素養呢,或許能取得更多家長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