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在初二物理的一次考試中,有一道填空題:有一個人,上山時的平均速度是V1,下山時的平均速度是V2,此人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記得當時,班上有很多同學都是填寫:(V1+V2)/2。我還記得我的答案是:設了一個參數S,把答案用S/(S/V1+S/V2)表示。雖然老師給我打了一個勾號,但是,我如今回想起來,還是覺得自己的答案不夠完美。因為沒有對算式進行化簡整理,式子中還保留了「S」。如今,我已經在數學教師這一崗位上工作了二十餘年,最近幾年,又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在小學六年級數學複習中,也遇到了類似這樣的題目,令很多小學生感覺束手無策。下面,就以一道例題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小學數學中怎樣巧妙利用「單位1」求往返平均速度問題。
例:小明上學時,每分鐘走60米,放學時每分鐘走40米。問:小明在上學與放學途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此題對於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因為路程未知,時間也未知,只有上學和放學時的速度是已知。乍一看,可能都會感覺題目告訴的條件少了,其實,題目是沒有問題的。那麼,怎樣才能求出小明在上學與放學途中的平均速度呢?我們知道:速度=路程÷時間,所以,要求出平均速度,唯一的途徑就是要先表示出:總路程和總時間。這裡,可以把從家到學校的路看作「單位1」,那麼,上學和放學走的總路程就是「2」。上學的時間是:1/60,上學的時間是:1/40,總時間就是:(1/60+1/40)。於是,根據「總路程÷總時間」可把平均速度求出來。
解答過程如下:
2÷(1/60+1/40)
=2÷(2/120+3/120)
=2÷1/24
=48(米/分)
答:小明在上學與放學途中平均速度是48米/分。
點評:這道題最容易得到的錯誤答案就是:(60+40)÷2=50(米/分)。因為很多學生覺得,往返的路程都相同,所以,就用往返的速度相加,再除以2,認為求得的平均數就是往返的平均速度。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的,因為雖然往返的路程相同,但是由於速度不同導致往返所用的時間不同,所以,是不能簡單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求往返的平時速度。
親愛的網友,歡迎您點讚、評論、分享,也歡迎您關注本人的百家號,您的支持和鼓勵就是我的最大榮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