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美國曾經就「咬指甲」進行過一次小範圍的調查,數據顯示:
20%左右的成年人有咬指甲的習慣,45%的青少年喜歡咬指甲,而這個數據的背後其實已經指出至少上百萬人都存在咬指甲的習慣。
咬指甲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件類似於左撇子一樣的「平常事」。許多名人也是咬指甲的擁躉:詹姆斯,鄭爽,甚至德川家康都是咬指甲的忠實一員。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也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喜歡咬指甲,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就抱著手指啃,直到把手指頭上露出新肉才肯罷休。往往在這時候,家長的管教似乎也不能發揮作用,孩子仿佛是上了「咬指甲」的癮。
看到孩子慘不忍睹的手指,許多父母雖然心急卻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一些家長的潛意識中甚至將咬指甲和異食癖聯繫在一起,認為咬指甲同樣是心理疾病的一種。
然而心理學家弗雷德·門德爾卻說:
每個人一定程度上都會有咬指甲的經歷。其實咬指甲就是你情緒波動時的一個壞習慣。
這句話在指出「咬指甲」並不是心理疾病那麼簡單的同時,又在我們心中畫上了大大的一個問號: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不能戒除的「咬指甲」?
要想揭秘這個答案,首先就要從「咬指甲」的前世今生開始說起。
01咬指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屬,發現與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
1)咬指甲從古到今都存在
咬指甲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很久之前。
1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克裡安西斯據說就沉迷於咬指甲不能自拔。一直到近現代,咬指甲(技術層面上被稱為「咬甲癖」)仍然是許多人不自主的行為。
研究認為,成年人存在的咬指甲大多是從兒童時期發展過來的。對於咬指甲的產生原因,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咬指甲其實是緩解情緒的一種最為直接的方式,能夠使人們在壓力大的時候獲得暫時的平靜。
2)咬指甲是正常現象,「口欲期」的影響不可忽視
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出現咬指甲是因為「口欲期」的影響。
小Tips:什麼是口欲期剛出生的寶寶因為認識能力的不足,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其實是通過口部的接觸開始的。比如吃奶或者哭鬧,以及每一個媽媽都會發現,寶寶總是喜歡把看到的東西放到嘴巴裡。這其實是說明這個階段的寶寶是以嘴為中心來接觸外部世界的。通過滿足口齒的欲望的階段就是口欲期。
在口欲期的寶寶不僅通過口腔來認識環境,更會形成一種習慣:在滿足了口欲的要求後會獲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撫慰。
弗洛伊德認為咬指甲就是受到這種習慣的影響,習慣咬指甲的人意圖從通過這個行為滿足自己的口腔欲望,並把咬指甲認為「口吃」的跡象。
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實驗驗證,這個猜想並沒有被廣泛採納。
3)咬指甲的新發現:咬指甲和壽命有關係
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對日本仙臺市1167名7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調查中發現,身體健康的人平均有14.9顆牙齒,老年痴呆症的人平均只有9.4顆牙齒。
通過對老人進行大腦掃描,研究人員發現:牙齒越少的人,負責記憶的海馬區及周圍組織的體積越小。
這表明人的大腦和牙齒密切相關,而咬指甲的這個動作能夠直接激活大腦,幫助人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不良情緒。
02對於「咬指甲」這個小現象現代人存在著什麼樣的誤區
1)「咬指甲」是心理疾病
現在沒有主流說法認為咬指甲是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曾經嘗試將咬指甲看作急迫強制性紊亂(強迫症)的一種,但是通過對相關病例數據的統計,心理學家最終放棄了這種模型。
心理學家認為強迫症和咬指甲之間是充分不必要條件。
強迫症患者雖然出現咬指甲的情況,但是並不能說咬指甲的是強迫症的範疇。
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強迫症是被動地,不是出於本意的咬指甲,而後者往往是主動地,而且能從咬指甲的過程中獲得內心的放鬆。
2)「咬指甲」是因為人的控制能力低下
許多人認為「咬指甲」是一件很容易改正的習慣。不能戒掉「咬指甲癮」的原因是一部分人的控制能力低下。
這個想法其實是偏激的,歷史上不乏名人即使相當成功都不能擺脫「咬指甲」的癮。
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克裡安西斯,前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前英國首相戈登·布朗。
這些喜歡咬指甲的成功人士並沒有表現出控制能力低,實際上,咬指甲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情緒的宣洩。
03什麼是導致「咬指甲」出現的原因
1)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
門德爾指出:多人在有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會有咬指甲的衝動。這種行為會產生鼓舞,當遇到較大的刺激時,能夠幫助他們獲得冷靜。」
咬指甲看起來更像是人為自己設置的一個緩解緊張焦慮的閾值。當外界給我們帶來緊張高於承受的範圍時,通過咬指甲這個動作能夠讓我們獲得一定的冷靜思考。
這一點在後續的實驗中仿佛得到了驗證。
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焦慮狀態下時,人腦會釋放出大量的β電波,在咬指甲的時候,α腦波會大量出現,相應的β電波削弱,人會獲得放鬆感。
通過吃零食,口香糖緩解緊張也是同樣的道理。
2)獲得滿足感
心理學研究表示:無論沉迷於什麼事,都是追求通過完成這件事獲得回報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是滿足感。
對於在外界的緊張環境下,無暇分心的人來說,咬指甲作為一種方便實現,能馬上獲得回報的行為,能夠立即產生滿足感。
在習慣逐漸形成之後,遇到緊張,厭煩,選擇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通過「咬指甲」獲得短暫的滿足感。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產生咬指甲成癮,實際上是為了獲得滿足感。
04「咬指甲」雖好,可不能「貪多」
雖然「咬指甲」能夠獲得短暫的滿足感,同樣咬指甲的危害也不能忽視。
1)咬指甲可能會導致腸胃炎
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手常常會接觸很多不乾淨的東西。指甲縫也會藏汙納垢。
這時候的寶寶咬指甲無異於吃下髒東西,細菌等生物會順著食道進入寶寶的腸道,並在人身體內大量繁衍,導致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是指導致腸胃炎,對寶寶健康發育帶來很大的隱患。
2)咬指甲可能會導致指甲畸形
咬指甲可能會導致手指甲床被破壞,指甲周邊的出現出血和感染,甚至引起甲溝炎等症狀。
指甲甲質變得脆弱,甲床發生萎縮,甲板縮短,逐漸失去指甲原有的光澤。
3)影響牙齒的美觀
咬指甲可不僅僅是對手指甲的單向損害。
因為手指甲存在一定的韌性,牙齒在和指甲「較勁」的同時會對牙齒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短期內可能會出現磨牙的症狀,長期往後,指甲的韌性會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甚至出現門牙缺角,牙齒外暴露的情況。
05如何幫助寶寶戒掉「咬指甲」的癮
1)尋找緩解焦慮和緊張的替代品
門德爾說:「我們努力去鑑別所有觸發的情況,用不同的方式去控制他們——要麼是阻止,要麼是找到替代品。」
父母在生活總可以幫助孩子找一些可替代咬指甲的東西。
如寶寶喜歡的小玩具,或者喜歡吃的小零食,在寶寶出現「咬指甲」的症狀的時候,通過這種方法幫助寶寶避免一緊張就「咬指甲」的習慣。
並不斷地提醒寶寶不要咬指甲,避免寶寶「壞習慣」的養成。
2)獎勵也是一種好辦法
和較大的寶寶達成一致:如果一個星期不咬指甲就滿足寶寶一個小願望。並在一次實現後不斷拉長時間間隔,幫助寶寶摒除咬指甲的壞習慣。
3)用陪伴和關係緩解寶寶的緊張情緒
父母應該多關注自己的寶寶,如果寶寶因為緊張焦慮的情緒出現了咬指甲的情況,父母應該告訴寶寶這種行為的危害,讓寶寶意識到咬指甲並不能緩解壓力,慢慢地改正這種行為。
帶著寶寶去接近大自然,緩解寶寶的焦慮。並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積極的方法來消除緊張的情緒。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家裡的小霸王根本說不得?溝通不順暢的背後,父母要掌握視窗理論
拓展二:為啥幼兒園的乖寶寶回到家成了大魔王?鮑爾比:依戀關係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