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只是一種習慣,若真想戒可以試試幾種小方法
30多歲的趙先生愛咬指甲,雙手十指的指甲從來沒長長過,剛長出一點便被他在不知不覺中咬掉了。「我自己沒覺得有什麼,可是我女朋友特地上網查了,說咬指甲可能是因為心理問題,她覺得這樣不好。怎麼才能戒掉咬指甲的習慣呢?」
都市綠洲心理諮詢中心孫波主任說,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多見於兒童,「孩子可能不單咬手指甲,連腳趾甲也會咬」,但一些成人也會咬指甲,「我遇到過會把指甲咬出血的人,而且很多成人是在不經意間咬指甲」。
孫波介紹,咬指甲與心理有關,是一種心理需求,但他認為僅有很少人存在心理問題,大多數人咬指甲是出於一種習慣。心理學對咬指甲有兩種觀點: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咬指甲與人的成長經歷有關。「處於口欲期(1歲以前)的嬰兒在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方面沒有得到滿足,比如餓了的時候沒有母親的乳房餵奶,就可能形成一種印象,並殘留到成年時期,影響成年後不經意地重複咬指甲動作。」行為學派則認為,咬指甲是「被某種事強化的結果」,咬指甲可以帶來一種好的感受,避免內心的痛苦體驗,「所以人在焦慮、緊張、感到壓力時會咬指甲」。
孫波說,如果咬指甲並沒有影響到人際關係和健康,當事人也不會因此自責的話,那麼完全沒有必要戒掉這個習慣。若真想戒掉,也有一些簡單的小辦法。「可以用懲罰的方法,比如在手腕上套一個皮筋,每次咬指甲就用皮筋彈自己一次。還有獎勵法,一個星期不咬指甲,就進行物質獎勵。也可以用厭惡法,在手指頭上塗抹清涼油,把咬指甲和不好的感受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