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能理解和利用的科學概念之一是「實驗控制」,這個概念也幾乎定義了整個科學的概念。 當需要做出決策時,非科學從事者的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就是內省,或者召集一幫人開會。但科學方法教導我們,任何時候只要有可能都應該進行控制實驗。科學方法的優越性不僅在於能夠真正揭露世界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科學是如此違反直覺而又具備思維韌性,例如:哥白尼原則、進化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因此,我們通過實驗(而不是通過常識、共識、資歷、啟示或其他途徑)獲得的真相將消除我們的先見、偏見和想像力匱乏。
這讓我們從直覺的桎梏中掙脫,更好、更自由地理解宇宙。 但令人尷尬的是,只有科學家們在做實驗。想像一下,如果商人或者政策制定者能在直覺和信息不對稱的辯論上少花點時間,而多花些時間通過客觀途徑尋求最佳答案,我想他們一定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這一喜人的勢頭已經在某些領域出現。
一些網際網路公司,例如亞馬遜和谷歌,它們沒有煞費苦心去設計網頁界面,而是採用控制實驗,為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版本的界面,直到迭代出最佳選擇(只要根據網頁的流量,這樣的個體測評在幾秒鐘內便能完成)。當然,這些網際網路公司受益於網頁快速獲取數據和產品迭代的功能,但更有利的因素是這些公司的領導者通常具備理工科背景,因此能採用科學或者說實驗性的思維。
從學校教育、拘留判刑到稅務徵收,政府政策的制定將從使用控制實驗中大大受益,但這樣做將會觸動某些人的神經。將一些非常重要且有爭議的話題作為實驗對象,諸如兒童教育和刑事監禁,似乎冒犯了他們的公平感和人人平等的深刻信念,因為如果區分了控制組和實驗組,必將有一個群組被淘汰。但是我要說,事實遠非如此!我們事先並不知道哪個組的表現會更好,這也正是我們做實驗的意義所在。
只有當潛在信息實驗不被執行時,真正的失敗者才會出現,也就是將獲益於實驗這一結果的後代。人們不喜歡實驗的原因只是他們不習慣在這樣的領域進行實驗而已,畢竟我們更傾向於接受其發生在臨床試驗等關乎生死的嚴肅領域。 話說回來,實驗也不是萬金油,例如:它不能告訴我們一個嫌疑人是否有罪。而且實驗結果常常是不確定的,對此科學家也只能聳一聳肩、雙手一攤承認還沒有定論。對於商人或者立法者來說情況並非如此輕鬆,他們總要被逼著做出確定的決策。但這一切都不能摧毀實驗是探索世界真相的最佳途徑的事實,我們應該在所有需要的時候運用這樣的科學方法。
而且實驗結果常常是不確定的,對此科學家也只能聳一聳肩、雙手一攤承認還沒有定論。對於商人或者立法者來說情況並非如此輕鬆,他們總要被逼著做出確定的決策。但這一切都不能摧毀實驗是探索世界真相的最佳途徑的事實,我們應該在所有需要的時候運用這樣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