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方法不僅在於揭露世界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科學如此違反直覺

2020-12-23 無名狂客

大多數人能理解和利用的科學概念之一是「實驗控制」,這個概念也幾乎定義了整個科學的概念。 當需要做出決策時,非科學從事者的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就是內省,或者召集一幫人開會。但科學方法教導我們,任何時候只要有可能都應該進行控制實驗。科學方法的優越性不僅在於能夠真正揭露世界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科學是如此違反直覺而又具備思維韌性,例如:哥白尼原則、進化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因此,我們通過實驗(而不是通過常識、共識、資歷、啟示或其他途徑)獲得的真相將消除我們的先見、偏見和想像力匱乏。

這讓我們從直覺的桎梏中掙脫,更好、更自由地理解宇宙。 但令人尷尬的是,只有科學家們在做實驗。想像一下,如果商人或者政策制定者能在直覺和信息不對稱的辯論上少花點時間,而多花些時間通過客觀途徑尋求最佳答案,我想他們一定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這一喜人的勢頭已經在某些領域出現。

一些網際網路公司,例如亞馬遜和谷歌,它們沒有煞費苦心去設計網頁界面,而是採用控制實驗,為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版本的界面,直到迭代出最佳選擇(只要根據網頁的流量,這樣的個體測評在幾秒鐘內便能完成)。當然,這些網際網路公司受益於網頁快速獲取數據和產品迭代的功能,但更有利的因素是這些公司的領導者通常具備理工科背景,因此能採用科學或者說實驗性的思維。

從學校教育、拘留判刑到稅務徵收,政府政策的制定將從使用控制實驗中大大受益,但這樣做將會觸動某些人的神經。將一些非常重要且有爭議的話題作為實驗對象,諸如兒童教育和刑事監禁,似乎冒犯了他們的公平感和人人平等的深刻信念,因為如果區分了控制組和實驗組,必將有一個群組被淘汰。但是我要說,事實遠非如此!我們事先並不知道哪個組的表現會更好,這也正是我們做實驗的意義所在。

只有當潛在信息實驗不被執行時,真正的失敗者才會出現,也就是將獲益於實驗這一結果的後代。人們不喜歡實驗的原因只是他們不習慣在這樣的領域進行實驗而已,畢竟我們更傾向於接受其發生在臨床試驗等關乎生死的嚴肅領域。 話說回來,實驗也不是萬金油,例如:它不能告訴我們一個嫌疑人是否有罪。而且實驗結果常常是不確定的,對此科學家也只能聳一聳肩、雙手一攤承認還沒有定論。對於商人或者立法者來說情況並非如此輕鬆,他們總要被逼著做出確定的決策。但這一切都不能摧毀實驗是探索世界真相的最佳途徑的事實,我們應該在所有需要的時候運用這樣的科學方法。

而且實驗結果常常是不確定的,對此科學家也只能聳一聳肩、雙手一攤承認還沒有定論。對於商人或者立法者來說情況並非如此輕鬆,他們總要被逼著做出確定的決策。但這一切都不能摧毀實驗是探索世界真相的最佳途徑的事實,我們應該在所有需要的時候運用這樣的科學方法。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我相信直覺,一切科學成就都始於直覺
    直覺太重要了,愛因斯坦說:「一切偉大的科學成就都始於直覺的知識,也就是說,從不言自明的公理出發,才能加以推演。……而直覺是發現這些公理的必要條件」。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有時候我感到自己是對的。
  • 科學的歷史,是一場精彩演出,了解歷史,甚至比科學本身更重要!
    古代中國是值得驕傲的,文化技術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可奇怪的是,一進入近代文明後,我們古代的那套方法,突然就失效了,然後我們被西方文明遠遠甩在後面,導致晚清時期處處挨打。說表面原因,我們就敗在"科學"上,但是一說到"科學",一定有人會說,我們古代只有技術,而沒有科學。
  • 現代的巴別塔——科學的危機
    說到上帝,笛卡爾用他的方法證明了上帝的存在,斯賓諾莎則認為上帝就是大自然本身,而牛頓晚年成為上帝虔誠的追隨者,為神學貢獻了餘生。不論上帝是至高的存在還是大自然本身,我們只能通過發展科學來追尋真相,當真正知曉了宇宙從何而來之後,上帝的面紗就攥在我們的手中了。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目的及方法
    就象宇宙間所有的其他存在一樣,科學的存在也是有因果的,科學存在的具體形式是和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緊密相聯的。環顧我們周圍的世界,從草木竹石到飛禽走獸,從戈壁草原到冰川湖泊,小至螻蟻塵埃,大至日月星辰,世間的現象是如此的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就象滿地的珍珠,如若沒有絲線相串,何以盡拾?科學也是這個道理,萬物無窮而人力有限,理解事物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簡化。
  • 為什麼科學對我們如此重要
    撰文|吳國盛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科學究竟起源何處?中西數千年來文明同樣璀璨,卻為何科學最初出現在西方而非中國?科學發展一路浩蕩前進,但如此種種待解疑惑卻也如影隨形。
  • 高人論宗教與科學:光有直覺不行,理性過度也不好,需結合運用
    在哲學中,理性不可缺,而直覺同樣不可或缺。直覺是本我,理性是超我,理性和理性思維讓我們形成知識,認識真實的客觀世界,知識雖然不能改變命運,但是可以塑造世界的面貌。一切存在都是知識的對象,在所有的知識中,直覺知識是最先出現的,直覺導致的精神元素就是先天和先驗的那些無需證明的真理。
  • 什麼叫「直覺」?就是直接察覺真相的能力!
    但是過度的理性也是一種病,因為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儘管你可以絞盡腦汁制定計劃和應對策略,卻真的無法全盤算出充滿變數的人生,也難以觸及這世界更深層的真相。直覺,是化解過度理性的良藥。因為直覺可以直接觸達真相,而不必經過繁複的推理。
  • 真相揭露!德國科學家:世界大流行之溯源並非在武漢,而是義大利
    縱使世衛乃至多國專家一再呼籲病毒起源是一個科學問題,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將其政治化,但卻依然難以阻止某些國家挖空心思抹黑中方,甚至還上演"向華索賠"的鬧劇。 就在近日,病毒起源真相被揭露,世界大流行之起點並非在武漢,而是其他國家。
  • 一年級暑假作業難倒天文專家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
    小學一年級暑假作業「觀月題」難倒天文專家引發爭議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在天文專家看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一些教育專家、一線老師認為,鼓勵孩子觀察周邊變化、激發探究興趣,遠比月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科學作業莫留漏洞「從現在開始,請你每晚7時至9時之間觀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堅持28天。」
  • 科學與宗教的關係?關鍵在于澄清概念
    他認為今人多遵從傳統敘事,普遍認為科學是準確描述了外在世界的一個「命題系統(a system of propositions)」(比如「地球自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等等),宗教則給出該信什麼、該怎麼做才能榮耀神的一系列準則(或者教條?)。而在哈裡森所做的歷史考察中,他認為西方歷史上的「科學(拉丁文scientia)」和「宗教(religio)」並未如此涇渭分明。
  • 小學作業難倒天文專家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
    小學作業難倒天文專家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 原標題: 在天文專家看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一些教育專家、一線老師認為,鼓勵孩子觀察周邊變化、激發探究興趣,遠比月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科學作業莫留漏洞  「從現在開始,請你每晚7時至9時之間觀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堅持28天。」
  • 科學和宗教不能混為一談
    而朱清時給出的答案是「佛學通過提高人的認知能力來認識更深刻的真理」,即雖然佛學大師們既不做科學實驗,也不做邏輯推理,僅僅靠直覺就秒殺科學家們。那位學生的提問,其實也被很多人所重複。科學之上有哲學,哲學之上有宗教。所以在坊間流傳著很多未必真實的傳說,比如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等科學家們被安上了晚年投入宗教懷抱的傳說(其實都並非事實)。
  • 哈耶克:貌似科學的方法其實是最不科學的
    物理學的研究者對他認為重要的事項,能夠根據不證自明的原則進行計算,而在社會科學中,碰巧有個事項能夠進行計算,往往就被認為是重要的事項。它有時會達到這種地步:要求我們的理論必須只用可以進行數量計算的語言加以表述。很難否認,這種要求對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件的可能原因作了十分武斷的規定。人們常常十分幼稚地認為,這樣的觀點是科學工作所必需的,但它卻引起了一些荒謬的後果。
  • 「人的偉大與尊嚴在於思想」
    帕斯卡繼承了這個思想,但他與笛卡爾之間至少存在著兩點重要差異:一是,笛卡爾試圖以形上學的理性推導來驗證上帝的存在,論證物質世界的可知性;而帕斯卡則看到理性的局限,在無限的宇宙面前,體會到人的脆弱、痛苦及有限性。
  • 科學與藝術的審美創造
    一、科學美的存在以及科學進行審美創造的可能性  該成果認為,科學不僅有美,而且可以審美;科學的審美活動不僅可以用于欣賞,更主要的是有助於科學創造。科學藉助美學,詩意地理解世界,並進行審美創造,應是21世紀科學創造的新思維、新方法和新的發展趨勢。
  • 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啟蒙教育
    科學的含義十分豐富,它不僅是指已經獲得的知識體系,更是需要通過親身去經歷生活、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義,進而建構對這個世界的科學理解,培養科學的思維。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所以科學啟蒙就成了受教育者早期教育的關鍵。科學啟蒙教育引導兒童探究周圍世界的奧秘,有明確目的性、計劃性地歸納到認知結構之中。
  • 我們為什麼喜歡用直覺判斷世界?-虎嗅網
    顯然,用直覺思維認出菠蘿,比用推理思維計算吃菠蘿的費用要輕鬆很多。所有動物都有直覺思維能力,這是先天存在的本能,是進化中自帶的。推理思維則幾乎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考方式,這也是人類能成為地球主宰的重要原因之一。
  • 總說要相信科學,你知道這不科學嗎?
    但當我們如此使用「科學」這個詞彙的時候,是否已經偏離了「科學」所代表的原本含義了呢?科學知識如此的不確定,想要獲得對這個複雜世界的「確定」的信念,或許最不應該選的就是科學。而如果我們回歸到「科學」的本義,也同樣會發現,科學所追求的「真知」(genuine knowledge)從來不是日常話語、常識經驗中的「真理」。舉個例子,飢餓是什麼?
  • 論科學精神
    一、科學精神的歷史形成及在我國的傳播科學精神是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在繼承人類早期歷史發展的思想遺產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科學理念和科學傳統的積澱,是科學文化深層結構中蘊涵的價值和規範的綜合,體現著科學的哲學和文化意蘊。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
  • 科學是什麼?
    狹義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與其存在形式的關係,與人的意識和利益無直接相關的學科,主要通過實驗或調查驗證來研究。如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生物等。自然科學可進一步分為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基礎科學是研究客觀世界基本規律的學問,應用科學是研究生產技術和工藝過程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