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論宗教與科學:光有直覺不行,理性過度也不好,需結合運用

2020-12-23 文眼看世界

哲學是思考存在的思維,是思維存在的學問,是處理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大綜合。

在哲學中,理性不可缺,而直覺同樣不可或缺。直覺是本我,理性是超我,理性和理性思維讓我們形成知識,認識真實的客觀世界,知識雖然不能改變命運,但是可以塑造世界的面貌。

一切存在都是知識的對象,在所有的知識中,直覺知識是最先出現的,直覺導致的精神元素就是先天和先驗的那些無需證明的真理。

在認識的過程,直覺形成印象,印象形成觀念,而人的觀念逐漸形成知識,而知識促成世界的變革與進步。

直覺源於人的心靈印象,雖然表現時五花八門,不易理解,但對認識主體來說,都是必須的意識求索過程。直覺強大時,可以讓我們反思理性,為理性糾錯。人有直覺,同時也有理性,但人的理性並不是不會犯錯,人的理性通過自身來反思存在,反思自身的局限,如果不能,就容易出現自大和自負。

當理性邏輯強大時,人的大腦就會主動形成知識或初步的知道。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形成科學,程度再增加就形成科學體系。

科學代表著理性,處處彰顯著理性,但科學並不萬能,並不能解決人的精神問題和精神現象,人的理性同樣如此,都帶有一定的局限。

人的直覺與感性形成宗教,也就是意識的綜合。隨著哲學、宗教和科學的不斷進步,現實世界的規律被一個個地揭示出來。

在科學中,我們相信的是看到的,驗證到的。在宗教中,我們相信的是自己的直覺,以及那些看不見的事物。

當科學與宗教分離後,科學第一次取得了自由,宗教也跟著解脫了自己。雙方不再被彼此所捆綁和迷惑。把看得見的現實歸於科學,把看不見的心靈意識歸到宗教。塵歸塵,土歸土。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人類第一次區別了科學與宗教,給二者劃清了界限。由此,我們在探索世界本原的道路上變得更穩健,更智慧,也更賦予各種可能。

科學與宗教不應是對立的,而應該是相互融合貫通的,彼此互助的,最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現代社會前,科學正是在宗教的烈火中不斷淬鍊而成的,而未來科學依然離不開宗教的支撐,畢竟人類還有很多未知之謎沒有解開。

在已知和可知世界中,科學的地位不可動搖,通過已知和可知的理性認識,我們去除迷信和錯誤。在未知和不可知的世界,宗教的地位不能撼動,通過對看不見的事物的執著信仰,人類走向精神的自覺與完善。

宇宙當中的事物,有些能被科學證明,有些不能,或者說憑目前人類的認識水平無法做到。那些目前不能證明的,只能歸於宗教和信仰,但從人類的精神現象看,那些看不見的事物才是最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神秘之力量,這就好比人的思想,儘管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左右著我們的一切。

如果科學停滯不前,宗教就應該迎頭而上。從歷史的脈絡中我們看出,那些重視宗教的年代往往是誕生偉大人物導致創新的天空群星璀璨的時代。

正是看到了這些,康德從一開始就給宗教和科學界定了範圍,他把那些不可知的事物交給了上帝(在東方是道家的無和佛家的空),把那些可以知道和認識的事物交給了科學。這樣做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我們不會憑空拒絕科學,同時也不會過度盲目地陷入宗教。理性與直覺完成了幾近完美的統一。

相關焦點

  • 徐賁:過度運用口號和標語,妨礙公共理性
    從歷史發生的順序上說,是先有口號,後有標語,最後才有現代意義上的宣傳。口號難以避免籠統武斷口號的語言特徵是精煉、簡潔,是一種在政治、商業、宗教或其他語境中使用的簡短有力的表述,在語言形式上類似于格言、警句、座右銘。這種語言表述往往得藉助修辭手法,被用作一種宣傳手段。
  • 「宗教」與「科學」
    既有可能導致宗教勢力對科學行為的禁錮和迫害,又有可能誘發科學成果對宗教信仰的顛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為工具來追求信仰的話,就會在追求的動力和方法上與科學相聯繫。這種聯繫。既有可能促成科學的發生,又有可能促進科學的發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常常只注意到宗教與科學之間相互衝突的一面,忽視了二者之問彼此聯繫的一面。
  • 直覺和理性相結合的雙軌思維才是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強大工具
    1.直覺的陷阱,看看直覺到底會有什麼危害。前面文章我們提到,認知小工非常勤勞,有時會去攬一些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結果就會好心辦壞事,挖下一個個大坑讓我們猝不及防地掉進去。其實啊,這些參加實驗的人並沒有刻意撒謊,只是掉進了直覺的陷阱。從大腦中提取記憶往往不需要理性分析,直覺就承擔起了提取記憶的責任,有時候記憶就是直覺。直覺圖快,且傾向於與當下情況保持一致,於是,它更願意提取觸手可得、支持當下的記憶模塊,而不會深挖保存在大腦深處客觀完整的真實經歷,這就難怪很多參加實驗的人都堅持自己當下所持的觀點是一貫未變的觀點。
  • 哲學與宗教究竟什麼關係?
    本人認為哲學與宗教脫離不開,但是二者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宗教認識通過直覺或偶然事件受到影響和推動,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現在普遍認為,在人的意識領域,宗教先於哲學,宗教具有先天性。對此,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的一切,都受著同一自然規律的支配,日月星辰的運行多麼莊嚴。
  • 什麼時候直覺比理性還靠譜?
    在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比較衝動,做事憑感覺,經常一拍腦門就做了某個決定;還有一種人呢,就比較喜歡理性分析,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覺得,做事應該三思而後行。不過,有時候直覺還真比理性靠譜。 咱們先說說直覺是什麼,直覺源自我們大腦中的潛意識,就是負責瞬間決斷的那部分。
  • 心理學家:直覺是科學的智慧
    不是說這個項目不可能成功,只是使他做這個項目的動機,更可能是欲望下的衝動,而不是意識或無意識的理性判斷。關係相處中,也不要過度使用直覺。在選擇另一半時,直覺能幫我們選擇更適合的伴侶,相處時過度使用直覺,則可能影響關係。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前者要求人們有一定的悟性,有一種玄妙的奇點,有人能理解,也有人終其一生也不能理解,是基於內心感受的一種體系,一種感性的認知。由於我並沒有系統化了解中國哲學史,只能粗淺地表達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後者試圖建立一種感性與理性結合的形式。利用全知全能的形象承認客觀存在,有了存在才能用理性建立理論體系。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
    歲末,本版盤點本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讓我們再次感受中國政界、教界、學界的有識之士對中國宗教學的參與開拓與創新發展,體悟他們對宗教的敏銳觀察、集中思考、深度分析以及現實關懷。■ 佛教是科學之友,二者之間對立統一佛教與科學是兩種文化形態,固然存在不同,但是二者也存在交涉和交叉的關係,佛教對自然科學有一定的貢獻,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聯。
  • 愛因斯坦談宗教與科學
    在很多情況下,那些靠別的因素而獲得地位的首領、統治者或特權階層,為了鞏固其世俗權力,會把這種權利同祭司的職能結合起來;或者,政治上的統治者會與祭司階層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進行合作。他覺得個人的生活猶如監獄,想把宇宙當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宇宙宗教感情的開端早已有之,比如在大衛的《詩篇》和猶太教的某些先知那裡。在佛教中,這種情感要素還要強烈得多,我們尤其可以從叔本華的美妙著作中讀到。一切時代的宗教天才皆因這種宗教情感而卓著,它既無教條,也無以人的形象而構想的上帝,因此不可能有哪個教會會把核心教義建立在它的基礎上。
  • 科學和宗教一樣會幫助追隨者尋求平衡
    有時,他們會轉向科學。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並沒有涉及戰壕,而是聚焦於另一個有壓力——但明顯並不可怕——的活動:賽艇。科學家招募了100名大多數為20來歲且沒有強烈宗教意識的槳手——正如調查問卷中所規定的那樣。科學家將這些運動員分成兩組。一組將在賽艇會上競賽;另一組則為一項並無太大壓力的訓練課程作準備。
  • 愛因斯坦:我相信直覺,一切科學成就都始於直覺
    直覺太重要了,愛因斯坦說:「一切偉大的科學成就都始於直覺的知識,也就是說,從不言自明的公理出發,才能加以推演。……而直覺是發現這些公理的必要條件」。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有時候我感到自己是對的。
  • 宗教是科學發展的社會背景
    中國有沒有科學?中國有沒有宗教?從廣義的角度說,中國有科學,也有宗教。從狹義的角度說,中國既沒有科學,也沒有宗教。
  • 科學合理性與宗教合理性之間的紐帶
    雖然畢達哥拉斯主義者、柏拉圖主義者把這些能力構想為人類中僅僅一部分人所獨具,而亞氏將推理能力看作人類普遍所具有,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這些能力是人類自身具有的,無需其他因素的介入。二是中世紀聖經文化的賦予論的。從圖1 中也可以看出,在中世紀,人的地位比自然高多了。為什麼?
  • 科學與藝術結合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
    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我進行教育和培養的,他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就是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錢學森為什麼說「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特別強調文化藝術修養對於培養科學創新人才的重要性?這不得不從科學與藝術的共性談起。
  • 怎樣判定真宗教?真宗教與科學又是什麼關係?
    因此之故,不能把真宗教徑直等同於基督教。隨著通過信念和實踐來理解的諸宗教首次出現,【103】真理問題可以被導向其命題內容。此外,如果以命題的方式來理解,那麼只有某些宗教——甚至可能只有一種宗教——是真的,而其他宗教則必定是假的。一旦宗教和科學都被理解為信念和實踐的系統,那麼諸宗教之間發生這種新衝突的可能性則預示著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潛在衝突。
  • 科學與宗教的衝突
    不管怎麼說,我想從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談起。我或多或少地描述了我指的科學是什麼含義,我也必須告訴大家我所說的宗教是指什麼。因為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的理解,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在這裡我要談論的宗教是指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有關去教堂的這類事情,而不是宗教中優雅的神學理論;僅僅是指普通人相信的那種,或多或少是傳統意義上的,是關於人們的宗教生活方面。
  • 機器直覺
    最後, 從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多學科 交叉研究角度, 對機器直覺的應用與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為後續展開機器直覺的研究提供方向 性指引.引言:自 20 世紀 50 年代人工智慧的概念提出後, 不同類型的人工智慧技術先後被提出, 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究盛況.
  • 對宗教與科學的思考
    宗教文化裡都有「去貪遠禍」的教誨,無論對於普通民眾還是黨員幹部,從修身之道而言,這些教誨和方法都是有借鑑意義的,豈可輕易否定或輕視。這是認識論、實踐論、世界觀、人生觀方面對人類有益的智慧與方法。宗教和科學是不是真的是對立的?不見得吧,讀讀美國科學家卡普拉的《物理學之道》,所探索的正是宗教裡的科學精神與科學內涵。具體的內容,閱讀此書好了。
  • 科學和宗教不能混為一談
    可是,近日在「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未來論壇年會」上,朱清時院士的這番解釋,就遭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否定。▲2017年未來科學大會 圖片來自新華社10月28日,潘建偉院士和來自北京、天津的中小學生對話,有學生問起如何看待「物理學發展到極致就是哲學,哲學發展到極致就是宗教」這個表述。
  • 揭秘宗教的起源之謎
    ,而科學是人從理性出發而產生的一種認識。  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科學和宗教都是一種認識觀,就像一張紙的兩個面,區別的只是科學是人從理性出發去認識這個世界,而宗教是從人的直覺出發去認識這個世界。可以說科學是理性的,宗教是感性的,科學認可的道理需要人去思考理解,科學強調的是為什麼?而宗教不需要人去理解清楚,宗教往往跟著人的直覺走。宗教告訴你答案,不需要你問為什麼。